“乡音”的另一名称是“母舌”或“母语”(mother tongue)。一个婴孩在慈爱的母亲的抚育下,心里非常愉快,模仿的本能又极强烈。从他一岁左右刚学话的时候起,母亲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到了四或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各种语法和语气了。他的字汇和成语天天在增加。除非在十岁以前,把他换到完全不同的另一环境、另一地方,强迫他从头学习另一国语或方言,他的浓厚的乡音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友人刘攻芸先生非常推崇韩素音女士的英国文学造诣。他说:“韩素音的英文才够英国的味儿。”但是韩素音本人说:“我之所以能够写得一手英文,为的是得力于中文。”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事实的根据。蒋彝先生二十年来靠英文谋生,也靠英文成名。在他所发表的二十种英文著作中,除小部分以“哑行者”的名义撰述各地的游记外,比较充实的著作不但以中文材料做背景,而且根本上是用英文来讨论中国的书法和美术。此外,他书中的插图是纯粹中国的笔调,这对于外国的读者不消说有新鲜的感觉。
我固然注意“乡音”或母语的重要性,但我不反对人家学习外国语。我所争的就是韩文公所提出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点。换句话说,华人的子弟须先精通中文,等到行有余力,才兼治英文。假如华人的子弟先学习英文,甚至把中文置之脑后,这不但使他见弃于高明的外国人,而且使他在华洋杂处的社会里不知所措。
提到学习“母语”问题,我们不禁会想到瑞士。瑞士的人种很复杂,它的一切公文是用德、法、意三种文字写成的。在法律上,任何人都得享受平等待遇。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学校;儿童把母语读通后,便开始学习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种语文。对外政令统一,对内彼此平等,所以瑞士的社会秩序的良好,在欧洲可以说首屈一指。
中国有句俗语:“子不嫌母丑,犬不择家贫。”这些话最能道出中国文化的伟大,中国民风的醇厚。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我承认我的故乡是个穷乡僻壤,我也承认我的故乡是个风气闭塞、文化落后的地方。但故乡赐我以健康的体魄,故乡赋我以善良的心灵,故乡更给我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些东西是我出而问世的唯一可靠的本钱。
“乡音无改鬓毛衰。”任何人朗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引以为荣,因为无情的光阴虽然一天一天摧人衰老,但浓厚的“乡音”却屹立不动,一点也不会变更。尤其健全的母语教育,使人有表情达意的良好工具,同时,使人有立身处世的技能。本来教育是发挥本能的手段,人类的良知良能,因教育得法而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目的便算达到。不然削足适履,尽量贬抑“母语”,藐视“乡音”,这种办法我却不敢领教。
1955年9月4日于东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