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自小就爱好戏剧。他的戏剧的内容,充分运用道地的孟加拉的民间故事,虽然形式是采取西洋的剧本。
一般说来,他的戏剧等于他的诗篇的化身。他的特长,主要在于他的超尘绝俗的哲理,清新隽永的对话。他极少采用惊险的手法,他也没有伟大或紧张的场面,他更不用萧伯纳式的长篇导言来发表他的主张。老实说,他的戏剧,是他独具匠心的作品,不会依附任何一个著名的剧作家。
泰戈尔所写的剧本很多,现在仅抽出五种——《邮局》、《春之循环》、《牺牲》、《国王和王后》、《马达哈拉的水坝》——作个分析。举一反三,是在读者。
一 《邮 局》
《邮局》是描写马陀夫的养子阿马尔。这个小孩多病,大夫要把他关在家里,无论如何不要让他到外面去。
马陀夫非常爱惜这个小孩,他愿意为他牺牲一切,因此,他说:“从前,挣钱是我的一种嗜好;我就一个劲儿弄钱。现在,我弄钱,我知道我是为了这个小宝贝,挣钱成了我的一种乐趣。”
因为马陀夫过分爱惜这个养子,同时,又因为他过分听从大夫的劝告,不让他吹到秋风,晒到太阳,弄到阿马尔对于露天生活非常羡慕,他甚至希望能够做个松鼠。
马陀夫希望他的养子整天埋头在书本里,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引起人家的敬重。可是阿马尔却不要有学问,他情愿到处走,去看外面的东西。马陀夫说他到处去找活干,假如找不到工作又怎么办呢?
阿马尔很爽快地答道:
那不是很有趣吗?那我就再走远一点儿!我曾经看见那个人穿着旧鞋慢慢地往前走。当他走到那棵无花果树下,流水的地方,他就停下在溪边洗脚。然后他从包裹里拿出一些鸡豆粉,用水调了调,就吃起来了。后来他拴了包裹,重新扛在肩膀上;把袴筒儿卷到膝盖上,淌着水过去了。我求过姑姑让我也到那条溪边去,像那个人那样吃鸡豆粉。
阿马尔不但不想成个有学问的人,而且他很同情卖牛奶的女孩子,爱听她叫卖的声儿。
老实说,世界上只有穷人最了解穷人,最同情穷人。当阿马尔表示他没有钱买奶酪的时候,卖牛奶的女孩子马上说道:“不、不、不,别提钱!你要是肯从我这儿拿点奶酪,你会叫我感到很快乐的。”这种话在看钱如命的富人圈里绝对听不到。
接着,阿马尔对面的大房子上,高挂着一面旗。他问更夫那儿是干什么的?更夫答道,那是新邮局,同时,他还打趣地说:“有一天,那儿也许会有封给你的信呢。”
阿马尔又遇着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和他谈论旅行家的秘诀:“不管是大海,或者森林和高山,都阻挡不了你。”阿马尔听见旅行的乐趣,不禁心焉向往。他问那儿有青山吗?那儿有瀑布吗?且看老爷爷怎样答复:
是呀,鸟儿们就住在青山里,太阳落山的时候,半山腰上就有一抹红光,这时候,长着绿翅膀的鸟儿们都一群群地飞回窝了。
可不是吗?当然有了;那个山上还有瀑布呢。噢,它就像溶化了的金钢一样;嗯,小宝贝,它们还跳着美极了的舞;当它们流过鹅卵石冲向大海去的时候,它们不是还叫鹅卵石歌唱吗。没有那个讨厌的丈夫能叫他们停一会儿。在鸟儿们看来,我们只不过是个人,是个没翅膀的微不足道的生物——它们不肯和我们往来。要不然,我真想在成堆的鸟窝中间给自己盖一间房子,数着海浪度我的日子。
阿马尔异想天开,希望国王能够给他写信,从前他最怕被关在屋子里。自从国王的邮局设立后,他反而很欢喜待在屋子里了。
最后,国王的传令官居然领了御医来看阿马尔。这样一来,阿马尔觉得“什么病全没了。多么清新宽广!在那半边黑暗的天空里一闪一闪发光的星星,现在我全看见了”。
然而,他还希望国王能够派他当邮差,使他可以挨家挨户送信,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当阿马尔睡觉的时候,采花的小姑娘——苏陀——给他送花来。她要求御医替她对着他的耳朵轻轻说一声:“苏陀并没有忘掉他。”
这部剧本,轻描淡写,着墨不多,但它却点出一个主题,就是人类老是希望追求那种不容易得到的事情。阿马尔弱不禁风,照理应该到家里休养,可是他希望当个邮差,挨家挨户送信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种办法实在很不实际。
因为泰戈尔爱好自然,喜马拉雅山头,恒河沿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所以上文所引用的描写青山和瀑布的片段,都是入木三分,这绝非整天关在家里的学究所能想象。
二 《春之循环》
《春之循环》是一部四幕剧,前面还有一篇“导言”。这出戏的布景相当别致。戏台分为两层:较高的一层是在后台,专为开场白的诗歌的朗诵的,外边用紫色的布幕罩住;较低的一层,当布幕拉上去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下层的右边斜斜地布置着皇帝的宝座,宝座前有许多台阶,让文武百官上奏。
当第一幕开幕的时候,后台的紫色的幕也慢慢地展开。背景为蔚蓝的天空,如钩的新月,灿烂的繁星闪闪烁烁地射出银白色的光辉,前台广植树木,秋千架上的两条绳子缠着花圈。到处都是奇花异卉。在极左处,一个个的洞口隐约可以看见。代表“竹”的孩子们出现,他们正在摇秋千。
第二幕开幕时,后台大放光明,那些代表春天的传令官的青年男女们正在讥笑隆冬。
到了第三幕,隆冬原形毕露——它的隐藏的青春将要出现了,这时候,后台也大放光明,露着隆冬和春天的传令官。
最后,是第四幕。一批青年上场,他们都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身份。
泰戈尔最喜欢简单质朴,所以他所采用的布景也崇尚自然,星啊、月啊、树啊、花啊,都是他必不可少的侣伴,虽然他的中心人物还是孩子,同时,他所憧憬的是去而复回的青春。
在《世界史一瞥》里,尼赫鲁曾尽情发挥他的变的哲学。他曾说:
为什么我们需要革命和变动呢?目前印度自然需要大变动。但是,就在我们所需要的大变动来临,而且印度已经得到独立之后,我们还是不能静止不动。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不会不变动的。自然界是一天又一天,一分钟又一分钟在变动的,只有死的东西,才停止变动,成为静止不动的东西。新鲜的水流着,假如你阻止了它,这将成为死水。人的生命,国家的生命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我们会老的。婴儿成为小女孩、小女孩成为大女孩、成年的妇女、老太婆。我们须忍受这些变动。但是,有许多人不承认世界在变动。他们把头脑堵塞住,不让新思想进去。没有一件事情比较运用思想使他们更可怕。结果怎么样呢?世界还是变动,根本不理会他们,因为他们以及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物不能适应变动中的环境,所以大变动才会时常爆发。……我们自然需要独立,但我们还需要更多东西。我们要洗涤一切停滞不动的池水,把清洁的新鲜的水引流到各处。我们应该把国内的秽物、贫穷、痛苦扫除得一干二净。
同样的,在《春之循环》里,他也充分发挥他对于变的哲学的认识。的确,“在自由的世界里,一切是变幻,一切是生命,一切是动作。谁能够经常变动,而且和生命的变动并进——在进行中,他可以跳舞、玩芦笛——他可以算是真正的断念者。他是吟游诗人(minstrel poet)真正的信徒。”
这部剧本是从皇后发现国王有两根白发说起。皇后以为耳边的白发等于死亡的请帖,最好把它们拔掉。国王却认为死亡的请帖可以拒绝,死亡本身却没法子避免。当国王给白发弄得愁眉不展的时候,那些饥肠辘辘的灾民却大声叫嚣。于是国王表白他的心情,说:“真正缺乏的是时间,而非粮食。我们都吃时间的饥荒的亏。谁也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国王这样,人民也这样。”
像“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样,财产对人是个大负担。百万黄金花完了,可是悲哀还在。因此,一等聪明人不要黄金,而要追求不朽的事业。
国王认为,自然界要消灭青春,把一切东西涂成白色。诗人却觉得,国王不大了解艺术家。因为在白色的背景里,自然界才能够绘出多彩多姿的东西。你没有见过虹么?多彩多姿的虹是从白色的中心发射出来的。
再进一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世界的事情老是循环不绝的。诗人弃绝财产,财产也弃绝诗人。
泰戈尔对于老子的哲学很有心得。他说:“我们损失,这才有所收获。”(we lose,in order to find.)这刚好和老子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相呼应。
诗人和商人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是由于态度不同。“他们工作,因为他们必须工作。我们工作,因为我们爱好生命。这就是他们谴责我们为不实际,而我们谴责他们为没有生命的理由”。
时序的推迁,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到了隆冬,似乎近于绝望,可是就在绝望的时候,春的气息已经传播于人间。这样一来,旧的又变成新的了。
自然界的春天,等于人生的青年。春天既然很可贵,所以青年也很宝贝。
泰戈尔自幼以诗人自命。他并非羡慕诗人的美名,而是想用“天籁”来发挥他的怀抱。因此,他说:“我的培植诗篇,不像业余的园丁培植花卉那样。我的诗篇既有内容,又有分量。”现在我试译他的咏竹的诗篇做例子:
假如绿竹只能当做芦笛吹,
它们将含羞地垂头而死亡,
它们能够高举头来向天空,
因为它们具备种种的用途。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什么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只有“赤子之心”是没有限度的,所以诗人老是要培养他的“赤子之心”。他的年龄虽与日俱增,但他永远不会老朽昏庸。
一般人都知道,诗人必须有灵感,这才能够写出他的伟大的诗篇。但是,泰戈尔认为,灵感并非凭空产生出来的,它必须有事实作根据。他用爸爸的口吻来说:
在路上,我看见国王的一个官吏拉着一位商人。国王诬告他,以便勒索他的钱。这事情给我以灵感。你应该知道,我从来不写一句没有受事实的鼓动的诗篇。你可以把我的诗篇拿到露天街头和市场去试验。
你知道甘蔗找了麻烦,为的是它要保藏它的汁。但是,那种很慷慨地给人以果实的树木,谁也不会愚蠢到这地步,把它砍掉。
在诗人的眼中,世界上的事情,多是实至名归;尽了义务,才得到名誉。事实上,所谓名誉,等于河流中的水泡。请问,河流会不会注意到那些水泡?
然而青春是常在的,青年也是常在的。只要“你的心能够保持四月的欢欣的心情,你尽可无畏地投入深渊”。
这部剧本,一半诗篇,一半对话,它所表现的哲理,给一般追逐名利的人以当头一棒。
三 《牺牲》
这个剧本前面,没有描写应有的幕景。剧情就在迪柏拉(tipera)一个庙里展开。每个角色出场时,顺便点出他的身份。传教士拉佛柏蒂(rayhupati)鼓其如簧之舌,要借用皇后的名义,把一个最特别的牺牲品贡献给鬼神,希望鬼神能给皇后赦罪。
起初,皇后带了一头羊来做牺牲品,可是那位贫苦的叫化女,爱羊多过她的生命。她说:“假如我回到我的茅屋太晚,它就不肯吃草,而且发出咩咩声,眼睛看到路上。当我来的时候,我把它抱在手臂里,同时,我把糖食分给它吃。除了我以外,它不知道还有什么母亲。”
国王高文达(govinda)根本反对在庙里作杀生献祭的事情,可是传教士拉佛柏蒂说好说歹,主张杀生献祭这事情载诸经典,不可更改。这时,国王的兄弟拿莎德拉(nakshatra)和传教士朋比为奸,用冷嘲热讽的口吻说,他不愿意像佛教徒那样不敢杀生。
但是,国王坚持从今以后,绝对不可在庙里杀生献祭。于是传教士编了一番话,硬说国王不敬神明,他将罪无可逭,再也得不到臣民的效忠了。
国王怒不可遏,逼得要下令,号召将士进来。他对着传教士说:“你逼得我叫兵士来维护神明的权利。我为这事情觉得羞愧万分;因为武器的力量仅显示人类的弱点。”
传教士反唇相讥,他骂道:“你心里断定婆罗门教徒已经丧失掉他们的神圣的愤怒之火吗?不,它的火焰将从我的内心爆发出来,把你的王位烧成灰烬。假如不是这样,那么我将把经典扔在火里,我的婆罗门的尊严,以及那种假借神圣的名义,充满着我们的庙里的谎话。”
接着,传教士煽动国王的兄弟拿莎德拉去刺死国王。拿莎德拉犹豫不决,他说:“我宁愿屈居于目前的地位,我不要王位。”传教士又说:“这是女神的命令,你没法子逃避。她渴想喝了皇家的鲜血。假如你的兄弟要活,那么你就该死。”
庙里的仆人齐星(jaising)非常看不惯传教士的行为。当传教士对齐星说,他多么爱齐星的时候,他便很坦白地答道:“不,主人,不要跟我谈什么爱。让我单独想到义务。爱好像绿草、树木,以及人生的音乐那样,是浮在世界的上边。它来临,它消逝,宛若做梦。但是,爱的底下有义务,好像很粗鲁的一层一层石头,好像庞大的重担一样,什么也移不动。”
然而世界的情形老是这样,弱者孤立无援,强者却残忍凶暴。罪该万死的传教士,他竟冒充女神的声音,硬要国王的鲜血来做牺牲品。
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国王的兄弟拿莎德拉准备当国王睡觉的时候就下手,因为他知道国王叫喊的声音会刺痛了心。就在他们商量何时下手的时间,国王进来,把他的兄弟拿莎德拉和传教士一一逮捕。国王要他们认罪。拿莎德拉就认罪,但不敢求赦,因为他要自作自担当,不想把幕后指使的人物的名字暴露出来。至于传教士,他更不愿意降低婆罗门的尊严,向国王求情,为的是他认为摇尾乞怜是最可怜的事情。
但是,传教士觉得,牺牲是免不了的。他一直嚷着要血,结果,庙里的仆人齐星只好自杀,以便满足传教士的要求。齐星一死,传教士才恍然大悟,因为他最疼爱齐星,他怎么也想不到有这么一个下场。他却宣布鬼神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牺牲也是多此一举。
这部剧本充满着宗教的神秘气氛,而它的题旨可从下列两句话表现出来。
传教士说:“杀死那种吮吸人血的虚伪。”
国王说:“齐星是伟大的,他克服死亡。我的鲜花应该贡献给他。”
这儿可见杀生献祭,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四 《国王和皇后》
这部剧本充分发挥东方人的武士道精神,这是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东方人虽然爱好和平,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谁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所谓“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就是证明我们的重视名誉远胜生命。
国王和王后,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才结为夫妇。
那时,国内闹饥荒,一般人民朝不保夕。据说,国家之所以弄到民匮财空,这主要是由于外来的官员的溺职,而这些官员多少有裙带风。当国王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他大发雷霆,他说他要保境安民,他很看不惯人民的受苦受难,他要下个决心,把所有外国的官员赶走。
国王的近臣告诉他,这种腐败的作风,非一朝一夕之故,由来已久,他绝对不能在片刻内斩草除根。但是,国王仍希望以大刀阔斧的办法,在片刻内把它铲除净尽。
王后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她看见情形不对,便要自动地秘密离开宫廷。她说:“当一切东西都是做梦的时候,那么让我选择我自己的小梦,然后撒手归天。50年之后,谁还能够记得此时的快乐和悲哀?”
国王听见王后逃走,他也无心管理国事,他决定亲自出征。
原来王后的逃走,为的是到克什米尔去找她的兄弟古玛森(kumarsen),请他派兵到印度来平定内乱,可是国王要维持他的尊严,他认为借助外力来平定内乱,真是一桩耻辱的事情。因此,他准备和古玛森一决雌雄。
王后究竟是个妇人,她要替她的兄弟古玛森讲情,可是国王主张古玛森必须先投降而后讲和,不然,战争将继续延长下去。因为他早已把克什米尔团团围住,使古玛森无处可以逃避。
当克什米尔陷于兵尽粮绝的境地的时候,有个美女伊拉(ila)来见国王。国王一见钟情,不过她却爱古玛森。国王很坦白地告诉伊拉,说古玛森已经注定要过着流亡的生活,而亡命客的处境远不如乞丐。但她的意志十分坚定,绝对不会变心,转爱国王。
有一天,国王忽然改变政策,决定赦宥他的内兄古玛森,可是他最信任的近臣詹德拉仙(chandrasen)自幼知道古玛森的为人,他把名誉看做比生命还重要。
詹德拉仙主张,假如国王真正要欢迎他,那么他应该在熄灯之后,到处漆黑一团的时候去欢迎他,不然,众目睽睽,这将刺痛他的心。
最后,王后捧着一个茶盘,茶盘上面用布盖着头颅,这就是她的兄弟的头颅。王后说:“你日日夜夜漫山遍野去找他,到处蹂躏,忘记人民和你的尊严,今天他托我把他的头颅献给你——而死亡所加于他的头颅的尊严,远胜于他的皇冠。”
王后说完,便晕倒死掉。
最后,伊拉穿着新娘的盛装进来。她说:“我听到结婚进行曲。我的爱人在那儿呢?我已经准备好了。”
全剧保持浓厚的东方人的道德观念,尤其是烈士和烈女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东方人觉得是天经地义,但西方人也许不大了解。
五 《马达哈拉的水坝》
《马达哈拉的水坝》,是一部描写妒忌的心理的剧本。
原来皇家工程师毕胡蒂(bibhuti)经过25年不断的经营和努力,才靠他的钢的机器的力量,把马达哈拉的山泉堵住,成为一个水坝。为着庆祝他的辉煌的成就,乌达拉古(uttarakut)的人民,特地在庙里举行大庆祝,他们烧香诵经,敲锣打鼓,造成极热闹的场面。
工程师毕胡蒂眼看大功告成,他踌躇满志地说了一句话:“在人民的心目中,上帝只赏赐水;照我看来,上帝给我们以力量,可以控制水。”
在建筑山泉的水坝的时候,成千成万的壮丁都参加工作,其中大多数都是一去不回头。他们的母亲诅咒工程师,不过他认为,当人类要和上帝的力量斗争的时候,他实在顾不得人家的诅咒了。
当毕胡蒂兴高采烈地准备接受民众的庆祝的时候,有一个小同乡却万分妒忌。他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不过年轻时和毕胡蒂同过学,有时读书不懂,老师发脾气,他被打耳光,毕胡蒂也被打耳光。现在毕胡蒂居然功成名就,而他却默默无闻。羞愧和妒忌的烈火在胸中焚烧,他要做破坏的工作了。
毕胡蒂是个有眼光、有魄力的工程师,他建筑水坝,控制山泉,把水害变成水利,同时,使灌溉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为着和毕胡蒂唱对台戏,为着破坏他的大名,有些阴谋家竟异想天开,一面要打通南蒂岭的通路,一面要溃堤,把他25年辛辛苦苦所造成的功绩,毁灭于一旦。
敌人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把水坝最脆弱的地方击破,由溃堤所冲下来的水流,把敌人淹死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位由妒忌而怀恨,由怀恨而破坏人家的功绩的人,终于没顶了。
这部剧本组织很严密,表现很生动,布局很紧凑,作者对于心理的分析,颇下过工夫,从表情和对话上,都可以看出工程师和他的敌人正是势不两立。本来“誉之所至,毁亦随之”。假如一个人能够把毁誉、荣辱、贵贱、生死等复杂微妙的问题看得很透彻,那么才能够保持镇定的心神,不为外物所困扰了。
六 其 他
现在让我来谈《红夹竹桃》。
这个剧本的内容,是说明真正的爱情是没法子用外物来衡量。贵为国王的人,他也许能够操生杀予夺的大权,但他对于爱情却毫无把握。例如南提妮,她和基宿尔、比苏,都有亲切的爱慕,可是国王却得不到她的青睐。
南提妮喜欢红夹竹桃,基宿尔就不怕万苦千辛,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一棵送给她。她问基宿尔这东西是哪儿找来的。基宿尔很坦白地回答:“这棵树是我的一个谁也不让知道的秘密。我一直都在妒忌比苏,他会把自己编的歌儿唱给你听。从现在起,我可有了花。你只能从我手里接受了它们。”他又说:“我能每天对你表示敬意,就是我的胜利。”
教授和南提妮说了一大套理论,他很希望南提妮把她的红夹竹桃圈里摘下一朵花儿送给他。据教授说:“在这种红颜色里,不仅有美,而且还有一种迷人的忧虑。”
南提妮敲敲网幕,和幕后的声音互相回答。那幕后的声音就是国王的声音。他说:
我所有的东西完全是没有生命的沉重的东西。黄金的增加并不能创造一小块试金石,权力的扩大也不能使人恢复青春。我只能用武力来保卫我的一切。要是我有朗冉的青春,我就能让你自由而又能把你抓紧。我的时间全用在搓结那捆绑的绳索上,而可叹的是,一切都能用绳捆住,唯独欢乐不能。
“一切都能用绳捆住;唯独欢乐不能。”这就是爱情的神秘处,同时,也是爱情的伟大处。有权有势的人是贪婪无厌的。对于这问题,比苏有个很好的解释。他说:
对于需要的东西总有个了儿,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吃饱了的时候就没个了儿。这些金块就是咱们‘黄金国王’的酒——一种固体的酒。你懂了吗?
比苏是真正爱慕南提妮的。他知道:“动物为贪求就近的东西而痛苦,人却为渴望远不可及的事物而悲哀。我那因对远方事物渴念而产生的永久的悲哀,却通过南提妮显现出来了。”
南提妮也非常喜欢比苏。因为情真意深,她不但连国王也不怕,而且她很愿意把这样的欢乐送给那颗寂寞的心。
其实,南提妮的喜欢红夹竹桃,是因为她的朋友用这个名字称呼她,所以她就是为了纪念那位朋友才戴这些花。
但是,美人最能引人妒忌。因为南提妮长得太美了,所以有的人骂她为女妖精,要把她活活烧死;有的人主张先毁坏她的美丽,像用锄头锄野草那样,把她脸上的美锄掉。
南提妮的爱人朗冉,首先从容就义;她自己也走向最后的自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长为连理枝”。这一对青年男女可团圆了。当南提妮死前,她什么都没戴,留下她的红夹竹桃的镯。这儿比苏不得不以好友的身份,勾销自己所作的诺言,接受了这个手镯。
这个剧本的故事颇曲折,但女主角南提妮的一往情深,颇合中国听众的胃口。她有句名言,“我爱朗冉,就像水里的舵爱空中的帆,以波浪的节奏,回答风的节奏”。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