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泰戈尔传

第二十七章 泰戈尔的小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泰戈尔的小说,像他的诗篇和戏剧一样,主要的以印度社会做背景。它的情节虽然不大复杂,故事也比较简单,但它的对话的美妙,无处不流露它的深刻的思想,玄妙的哲理。

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他也撰述过几部长篇小说。现在特地选出九篇小说——《饿石》、《胜利》、《回家》、《弃绝》、《喀布尔人》、《在加尔各答路上》、《新夫妇的见面》、《无上的一夜》、《素拔》——及一部长篇小说——《沉船》——来分析,藉知他的手法多么高明。

一 《饿 石》

《饿石》是一篇虚构的故事,富有《聊斋》及《天方夜谭》的味儿。

这小说的内容,是说明在一个晚上所听到的故事。有一个收棉花税的税吏,经常要到巴利去收税。这地方背山面海,在山坡上有一座巍峨大厦,周遭没有人烟。

大约250年前,马穆大帝莎二世,特地在这荒僻的地方建筑了一座皇宫,供自己享受。几经沧桑,这座皇宫已经窳败不堪,而且被人视为“鬼屋”,不但工人一到黄昏就要离开,甚至小偷也不敢在三更半夜到这儿来偷窃。

由于鬼屋的可怕,税吏只好在白天拼命工作,到了晚上,抱着疲倦的身体,倒头便睡。

有一天的薄暮,他正准备骑马到处溜达,突然间他听到屋后有人走路的声音。好奇和恐惧的心理交织于胸中,他能够听到喷泉的水花溅地的声音,有人把玩吉他的声音,大钟报导时刻的声音,白鹤在花园乱叫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造成美妙的天籁,但是见不到人影。

这种晚上的奇遇,弄得他晨昏颠倒。白天疲倦不堪,没有精神。到了晚上却精力百倍,幻想了许多事情。他会看到一个波斯的美女突然站在他的旁边。她的又大又黑的眼睛流露着感情,她的身段苗条,步伐敏捷,她会和他拥抱接吻,他浴在她的魔力下,便昏昏睡去。

据说,从前这座皇宫,夜夜笙歌达旦,其中有些佳丽永远得不到皇上的青睐,于是她们就化为“饿石”,凡是接近它的生灵,无一不被饿石吞噬下去。

这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对于异性的爱慕的描写却极深刻,连作者本人也非常珍惜它。

二 《胜 利》

这个短篇小说,描写宫廷诗人施克夏和另一诗人潘达立争风吃醋的事情。起初国王对于施克夏相当敬重,诗人朗诵,国王静听,一般听众也齐声喝彩,后来忽然从远方来了一位诗人潘达立,他朗诵诗篇,给国王歌功颂德,并且向宫廷里各诗人挑战。

施克夏很有礼貌地欢迎他的敌手,可是潘达立却倨傲异常。但是,在歌功颂德这方面,潘达立知道运用各种技巧,使听众皆大欢喜。加以他的声音有如金声玉振,吟罢新诗,余音犹绕梁三日。在这种情形下,施克夏和潘达立相较,真是小巫见大巫。

国王用眼角来暗示施克夏,鼓励他接受潘达立的挑战,但施克夏却无动于衷,死板板地坐在原来的地方。

国王怒不可遏,他从宝座下来,把自己的珍珠的项链脱下来,挂在潘达立的脖子上边。施克夏受不了,于是起身,离开宫廷。

那时,靠近月底,周遭漆黑一团,施克夏把书架上的原稿纸拿下来,堆在地板上。其中有些初期的作品,他差不多忘记了。他翻一翻原稿,这儿看一段,那儿看几节。他觉得这些东西写得不好而且太琐碎,所以他把他的著作撕成粉碎,放在火炉里去烧。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假如他的生命是一片黄金,那么经过一番锻炼后,黄金将发光,但它是被人践踏的草,所以它仅剩一把灰烬,什么也没有遗留。

突然间,有个女人站在他的床边,这位女人就是公主阿济达。她低声地和他耳语:“国王对你不公平。得到胜利的是你,我的诗人,我特地把胜利的皇冠给你戴上。”说完,她把自己的脖子上的花环脱下来,放在他的头发上边,诗人高兴过度,晕倒于床上。

有情人终成眷属。宫廷诗人的胜利,即爱情的胜利。

这篇小说读起来很轻松,绝无剑拔弩张的气氛。

三 《回 家》

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十四岁的顽童发迪克。他淘气得要命,他时常恶作剧,希望从人家的生气和惊奇中,得到一点乐趣。

有一天,发迪克和一批顽童在河边玩耍,他异想天开,要号召同志,把一条准备做旗杆的木头推走。那时,他的兄弟玛汉跑来,他下令要玛汉参加,玛汉拒绝他的要求。为着顾全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他不得不给玛汉吃耳光。玛汉哭哭啼啼地回家去告诉母亲,母亲同情玛汉,等到发廸克回家的时候,她便申斥他一番。

凑巧发迪克的舅父毕森柏来访,他的母亲便对毕森柏哭诉儿子淘气不听话的事情。因此,毕森柏自动提议把这个顽皮的外甥发迪克从孟买带到他在加尔各答的家里。

毕森柏本人有三个孩子,所以当他带着外甥发迪克回家的时候,他的太太表示极大不高兴。发迪克一面受舅母的责骂,一面受表兄弟的奚落,弄得他整天想回老家。他怀念家乡有广大的田野,那儿可以放风筝、唱歌、游戏。他也梦想故乡的清澈的河流,那儿可以游泳、钓鱼。尤其重要的,是他处于领袖的地位,可以自己指挥一批伴侣。最后,在内心里,他仍旧情不自禁地要喊了一声妈妈,虽然妈妈对他有偏见。

他时常想回家,但是舅父说,须待到放假后才可回家。

有一天,他的书籍遗失了,他问舅母要钱买新书,舅母绷着脸,给他以难堪。在种种刺激下,他逼得出奔,等到警察把他找回来之后,他的全身已经湿透了。

他得了疟疾,发冷发热,病在垂危。当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赶来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动弹了。最后,他有气无力地叫了一声妈妈:“放假来临了。”

这篇小说意味深长。这不但涉及家庭问题、学校问题,而且也和社会问题有关。顽童应该怎样处置的呢?把顽童送到异乡便能够解决问题么?这问题值得有心人再三考虑。

泰戈尔提出顽童的问题,而且很深刻地描写顽童的心理,至于答案怎样,留待读者慢慢去想。

四 《弃 绝》

这篇小说是谴责印度的阶级观念。谁也知道,印度的社会分为四大阶级,彼此互不往来,更不会异级通婚。只因阶级观念作祟,所以社会上时常发生不必要的悲剧。

谁也知道,阶级社会的起源,在于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为善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每个阶级都要严阵以待,绝对不许人家来侵犯。

在一个月明之夜,赫门达想尽方法逗引他的太太库松来谈天。他无精打采地说了一声:“今天晚上我很想把我决定在临死时才说出来的一件事告诉你。今天晚上,我觉得不管你给我什么责罚,我都能忍受。”

库松是个有理想的女人,她知道爱情比她自己还要虚幻。且看她的心情是怎么样:

在过去几分钟里,她的心情已经变得那么枯燥,那么淡漠,世界和爱情,自始至终似乎对她都只是空洞虚幻的。连她丈夫从前对她谈情说爱的回忆,也像一把刺透了她的心的残忍的尖刀一样,只给她的嘴唇上带来了枯燥、冷酷、忧郁的微笑。她想,也许是那仿佛填满人生的爱,它带来了多少爱慕和深情,它使得小别那么剧烈的痛苦,短晤那么深切的甜蜜,它似乎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生生世世永远不会停息的——爱原来就是这样!它的支柱多么脆弱!一经牧师触摩,你的‘永恒’的爱就化为一撮尘土了!

但是,一般人深中婆罗门的阶级观念的毒素,他们对于不同阶级通婚的事情深恶痛绝,甚至把女儿弃绝,也在所不计。

在月缺的第五夜,寝室里没有灯光,赫门达坐在靠近打开了的窗户的门边,凝望着面前的黑暗。库松躺在地上,双臂抱着她丈夫的脚,把脸偎靠在上面。时间像宁静的海洋一般停住不动。周围是死气沉沉的,裁判者坐在中间,罪人伏在他的脚边。

赫门达的父亲哈利赫·慕克吉开声了:“把这女子提出去吧。”

库松听罢,她用毕生的热情,抱住她丈夫的脚,不住地吻着,又恭敬地用她的前额触了一下他的脚,然后走出去了。

赫门达站起来,走到门边,说:“父亲,我不愿意休弃我的妻子。”

“什么?”哈利赫吼叫着:“你愿意放弃你的种姓么,先生?”

“我不在乎种姓。”这是赫门达的沉着的回答。

“那么我把你也弃绝了。”

在旧时代的中国,我们的青年男女吃了旧礼教的亏,吃了买卖婚姻的亏。在旧时代的印度,它的青年男女,多数成为阶级观念的牺牲品。

泰戈尔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攻击阶级观念,来维护女权。起初,他的言论虽像旷野的呼声,得不到什么反应,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后,他的正确的主张终于胜利了。

五 《喀布尔人》

这篇小说,刚好补充上一篇的未尽的意思。不同阶级、不同种姓的青年男女固然可以结为夫妇,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大人和小孩,也可以成为“忘年交”。

印度北部的阿富汗,它的首都名叫喀布尔。喀布尔人有不少跑到加尔各答去做小贩。由于肤色、服装、语言的关系,加尔各答人对于他们多少有些歧视。

有一天,有一个喀布尔人拉曼和一个五岁的印度女孩敏妮交谈起来。起初这女孩还是疑惧参半,过不了几天,他们有说有笑,成为“忘年交”。

敏妮的母亲对于喀布尔人的印象不大好,她生怕自己的女孩被人拐走,但她的父亲是个著作家,思想开通,他认为这样的事情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有一天,有一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但是他们不承认他买过这件东西,在争吵之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因此,拉曼被判了几年徒刑。

时间过得真快,拉曼被人忘却了,连他的小朋友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记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伴侣。她长大了。她准备出嫁了。

就在敏妮要出嫁那一天,拉曼居然出现在敏妮的门口。为着重温十几年前的往事,他特地带来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买来的,因为他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拉曼随身带着一张纸,纸上有他的女儿的手印。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做买卖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浓厚真挚的父爱,不分家境的贫富贵贱,是最能动人的。

敏妮的父亲眼看拉曼的处境,特地把婚礼的排场上应花的钱节省下来,恭恭敬敬地送给拉曼,并且说了一声:“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伟大的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彼亦人之子也,可善遇之。”泰戈尔也最懂得人情,他知道穷苦的小贩喀布尔人拉曼,非常爱他的女孩,所以他宁愿把婚礼的排场上应花的钱转送给他,希望他们父女重逢。

从人家的快乐和幸福,反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正是一代天骄的诗人的用心。

六 《在加尔各答路上》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描写印度两教徒的深仇巨恨。照印度教的规矩,一个婆罗门如从回教徒的手里喝了一点水——纵使在失去知觉的时候——他就完全被玷污了。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有一个印度土著的领袖的女儿,坐在加尔各答路上的转弯处哀泣。据她说:“在我父亲的血管中,流动着德里皇家的血液。因此,我就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丈夫。有人曾替我和龙克诺的土著的领袖做媒,可是我的父亲犹豫不决;正在此时,印度士兵对‘巴哈度集团’的大叛变爆发了,印度斯坦被血染红,又被炮火熏黑了。”

她的堡垒在勤拿河畔,由一位印度教中的婆罗门管理着,他名叫凯仙夫·赖儿。她很喜欢凯仙夫,可是她没法子和他发生关系。她把自己身上从头到脚所有的装饰品全部取下来,秘密地派她那位信奉印度教的婢女送给凯仙夫·赖儿。到了半夜,她在勤拿河附近的一个芒果树丛中找到他。她投身在他的脚旁,用她下垂的发辫揩去他脚上的尘埃。她用她的前额触在他那双冷得跟死人一样的脚上,被她遏制着的眼泪就冲了出来。

那时,他有气无力地表示要水喝。她立刻跑到河畔,把衣裳浸在水里,再把衣上的水挤到他那两片半闭的嘴唇里。她从身上撕下了一条布,缚住他那受着刀伤的左眼以及头皮上一条很深的伤痕,她给他绞了几次水,并把水洒在他的面孔上,于是他慢慢地清醒过来。他注视她,问她是什么人,她不能再忍耐,逼得表白身份。不料他一听见她的名字,就大声嚷道:“卖国贼的女儿!不信神者——在我临死的时候,你竟来沾污了我的一生。”这样说着,他就在她的右颊上猛击一拳。她立刻晕过去。一切事物在她眼前变黑了。

经过千辛万苦的生活经验后,她已逐渐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或是绝对困难的。换句话说,不论是一条崎岖不平,变化多端,而又走不完的盘旋曲折的路,一条充满欢乐、忧愁和阻碍的路——总有一条路的。

长期的苦练,使她在心理和生活习惯上都已变成一个婆罗门,可是38年的隔离,已经把她日思夜想的婆罗门变成老头子了。他在不丹的一个村庄的院子里拣取麦子,他的不丹老婆在他身边,他的不丹孙子孙女们围绕在他的四周。

为着宗教的歧异,这一对青年男女终于不能成为眷属。多惨!

七 《新夫妇的见面》

这篇小说是描写错点鸳鸯的故事,不过它错得有趣,所以看了以后,印象十分深刻,同时,这也可以反映出当年的婚姻制度。

有个青年凯第·青屈拉,当他的第一个老婆死后,他并不想再娶,只是一心去打猎。

一天早晨,凯第正在他的小船里擦一枝心爱的枪,他突然惊起,为了听到一种在他以为是野鸭的声音。抬起头来,他就看到一个村里的姑娘走到水边来,怀中抱着两只小白鸭。那条小河几乎一些也不动。许多水草塞住了水流。那少女把水鸭放进水中,很关切地看着。显然,使她不安的,并不是这些鸭子的野性,而是那些猎人的在场。

凯第本来想跟她攀谈。当他正在盘算应当怎样开口,从屋里喊出一声“苏达”!少女跳起来。跟着又是一声“苏达”!于是她拿起鸭子,跑进去了。

凯第走到那人家的正门口,看到一个中年的婆罗门。彼此自我介绍后,他告诉凯第一件心事,说他有个女儿苏达,已经长大成人了,可是直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好新郎。凯第听了之后,愿意毛遂自荐,给她做赘婿。

婚礼行过,许多妇女聚集在新房里。其中有一年老的乡下主妇,一定要凯第自己来挑开他的新娘子的面幕,他才动手这样做,便吓得退下来,她并不是那一个姑娘。

他越想越气。他痛恨岳父给他看了一个姑娘,把另一个嫁给他。事实上,那老头儿并没有给他看见任何一个女儿,所以他只好忍气吞声。

他突然看见一个小姑娘正在追赶一只小兔,而这位追赶小兔的姑娘就是日前玩小白鸭的姑娘。

他要和这小姑娘谈天,但是有问无答,最后,他才知道这小姑娘是又聋又哑,是当地各种鸟兽的伴侣。那天在叫着苏达的名字时,她不过偶然凑巧站起来。

在最短期间内,凯第受了两重打击。他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再去看他的新娘子的脸。于是新夫妇才真正见面了。

像这样的故事,在旧社会里并不算新奇,不过在情节的展开上,作者是不慌不忙,直到最后才画龙点睛,使读者恍然大悟。

八 《无上的一夜》

这篇小说透露人生的哲理。好景当前,很多人会轻易放过;等到盛筵难再的时候,又拼命用记忆力来追忆往事,连一鳞半爪,也值得珍惜。因此,诗人特地指出:“人群社会是一张错误织成的网;没有一个人知道在正当的时候做那正当的事,等到机会错过,却为了渺茫的渴望而伤心。”

这篇小说的主人翁小时曾和苏拉巴拉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游戏。

在殖民地教育制度下,一般青年以做书记为无比的光荣,因为高级行政职务须留给白种人去干,殖民地的子民至多仅能做到书记。因此,这篇小说的主人翁也准备做书记。

谁料革命的浪潮一来,一般青年都热烈参加,所以这个主人翁本想到加尔各答做首席书记,现在却以革命家自命,要步意大利建国三杰中的玛志尼或加里波的后尘了。

为着参加革命工作,主人翁私自立誓,终身不娶,为国而死;所以他告诉父亲,他在毕业以前,不愿结婚。

他既然不愿结婚,所以过了两三个月后,苏拉巴拉就嫁给一位法庭上的辩护士蓝罗卿。

因为父亲死后,家境困难,所以他没有读完大学,就去当个小学的副校长。

有一个休假日,他去访问蓝罗卿,他听见隔壁房里有极轻微的手镯的玎珰、摩擦声和脚步声,这样一来,他马上回想童年的往事,而苏拉巴拉的印象也活跃于眼前。在当时,只要他一开口,就可以得到她;现在,无论怎么办,连见她一面的权利也没有。

有一天下半夜,海潮大作,浪头冲到岸上,他攀登到堤上,不久之后,苏拉巴拉也从对面爬到堤上。他们两人同站在这么一个面积三码左右的小岛上,其他各处已被水淹没。

二人一声不响,相对无言,但这伟大的沉默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远比西洋电影上所表现的拥抱接吻有意思得多。

他私自替她祝福:“但愿这波浪永远不要来!但愿苏拉巴拉多福多寿地活下去;给丈夫和儿女们,家属和亲戚们围绕着!这一夜,我站在大自然毁灭的边缘上,已尝到了永恒的幸福。”

这是纯洁的爱的表现,它绝不会随便向异性揩油的。

九 《素 拔》

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哑巴的女儿。凡是五官缺陷的人——无论哑巴、聋子、盲人——他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第六官觉,而这种第六官觉的灵敏,大可补偿一切缺陷。

素拔细妮——简称素拔——是个哑巴。大家似乎都认为她既不会说话,当然也不会有感觉;他们就随便当着她面前谈论她的前途和他们自己的学问。照天性来说,母亲应该非常爱惜儿女,可是她的母亲把女儿的毛病,当做自己羞耻的根源。她讨厌她,就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

素拔虽然不会说,但她却会思想,尤其她拥有一对极漂亮的眼睛,你瞧——

这一双黑眼睛却不需要翻译;思想本身就投影在这眼睛里。在眼睛里,心思想敞开或关闭,发出光芒或是没入黑暗,静悬如同落月,或者急闪的电光照亮了广阔的天空。那些自有生以来除了嘴唇的颤动之外没有语言的人,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这在表情上是无穷尽,像海一般的深沉,天空一般的清澈;黎明和黄昏,光明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哑巴具有‘大自然’的那种孤独的尊严。因此,别的孩子几乎害怕素拔,从来不和她一起玩。她像午夜一般的沉默、孤寂。

老子说得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素拔不会说话,但是,“大自然的低语和动作就是哑巴的语言;那长睫毛遮盖下的黑眼睛的话语,也就是她周围世界的语言”。她除充分领略小溪的微语、村人的声音、船夫的歌唱、鸟鸣、叶响外,还和两头母牛做好朋友。

她的父亲想尽方法,把她嫁出去。临行前,她到牛棚道别,那依依不舍的状态,使人看了可笑而又可怜。

结婚几天后,大家都知道新娘是个哑巴。其实,她的眼睛把一切都告诉人家了,虽然没有人了解她。

这篇小说写得特别细腻,尤其深夜望月,牛棚道别那几段,非大手笔写不出来。

十 《沉 船》

以上9篇都是短篇小说,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部长篇小说——《沉船》。

《沉船》是泰戈尔早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写于1902年,先在报纸上连续发表,到了1906年才正式印成一本书。

《沉船》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抨击印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印度妇女的早婚是举世闻名的,妇女的婚姻完全由她们的父母或代养人决定,她们同自己的丈夫,不要说在结婚前没有丝毫的感情,而且通常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诚如这部小说的中译者黄雨石先生所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是十分复杂的,由于故事的发展有赖于偶然性的成分很多,我们很容易觉得它颇有点近似中国的传奇。好在泰戈尔所描写的是印度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那些偶然的遇合,也还是情理中事,所以故事的真实性并没有减弱,而它的情趣反而增加。

本书重要的男主角为哈梅西、纳里纳克夏,女主角为汉娜丽妮、卡玛娜。在合理的社会里,哈梅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汉娜丽妮结合,那位无父无母的卡玛娜也可以在当地挑选她的对象。在这种情形下,《沉船》的悲剧就不至发生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从中作祟,配着个人悲欢离合的遭遇,加上小丑那样的人物的添油加醋,故事才显得很生动。

先说本书对背景的描写。泰戈尔经常往来于恒河,而且在恒河沿岸住过一段时期,所以他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描写非常到家。

那一天天气热不可挡,晴空中没有一丝云彩,远处的地平线上弥漫着一片浓密的紫雾。河岸边的树木全现出一种离奇的惨淡的色调。(第1章)

这是白天景象,且看晚上又是怎样。

暮霭消散了,银色的月光遍洒在广阔的沙滩上,好像让它穿上了一身白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河面没有一条船只,甚至看不见一丝微波;河心河岸,到处一片宁静,这宁静有如死亡带给受尽苦难的病患者的一种无尽无休的安宁。(第2章)

泰戈尔从来不放过月夜,在家里的时候,月夜在芒果树下散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且看他对于河岸的新月有什么感觉。

一弯新月在河心和河岸上遍撒下清澈的光辉。轮船码头附近没有村庄,宁静而沉寂的夜晚,好像等待着失约的情人的姑娘,睁着眼守望着长满稻子的辽阔而葱翠的田野。(第27章)

泰戈尔是懂得艺术的情趣的,他对于颜色的配合,景物的位置,自有一番敏锐的感觉。你看他对于秋天的河岸的景物是怎样描写。

轮船稳重地向前开行着,在秋天的色彩鲜明的阳光下,永远不停地向后退去的河岸呈现出一幅宁静的、时刻变幻的景色——它像一幅长条图画,画着无数的稻田、码头、沙滩、农舍和盖着铁屋顶的市场,其间还时而可以看到一群群赶路的人聚集在高大的榕树荫下等待着渡口的渡船。(第28章)

这是一幅宋人的手卷,那种悠闲的情调,在印度或中国的内河都可以见到。

和月夜或秋阳成个剧烈的对照的,就是漆黑一团的乌云满布的三更半夜。前者景物鲜明,要素描也比较容易;后者景物渺茫,非驰骋高度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来。但是文学素养深厚的泰戈尔,却写来毫不费力。

夜空中布满了一堆一堆的乌云。借圆月撒出的微弱的光,可以看到团团的乌云,像一群专事毁灭的幽灵,趁着风势在混乱一团的天空中驰骋。河岸已差不多被黑暗淹没了,河面上的情景已不甚看得清楚,天空和大地,远处和近处的景象,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在这昏天黑地的一团混乱中已完全交融在一起,那样子似乎像神话中所说的那可怕的怪物——死亡之神的黑牛——正发着狂怒,高举着它的带角的头在四处乱撞。(第29章)

像这种很深刻而又很自然的描写景物的文字,非对诗歌、散文,甚至一般艺术,有高度造诣的人,恐怕不易着手。

再说本书人物的个性描写。泰戈尔笔下的人物,个性刻画得很清楚,不容易被人混淆。因为他非常同情妇女的遭遇,所以他对于妇女的心理体贴入微,信笔写来,总是恰到好处。

卡玛娜是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她对于丈夫的身世一无所知,这和旧婚姻制度下的女子的处境正是半斤八两。她在结婚前,甚至在结婚那一晚,她都一直没有抬头看过新郎一眼。多奇怪!

卡玛娜提着一个灯笼走了下去。她的腿战栗着,心扑扑地跳着,两手不住地冒着冷汗,几乎完全不听她指挥了。她这时只担心自己过于激动的心情会模糊了她的视线。……

卡玛娜觉得自己的心肺似乎都快要爆炸了;她勉强支持着走到廊子上去,在一个可以清楚地看见纳星纳克夏的地方停下来,而为使自己心中激动的情绪能慢慢安静下去,她一歪身就在廊子上坐下了。这时里面的急跳着的心和外面的刺骨寒风对她内外夹攻,使她立刻抖成一团了。(第52章)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是白头宫女的遭遇。同样的,一个弱女子久被命运之神的糟蹋后,她只好三缄其口,不敢表示意见。因此,卡玛娜才说:“从我极小的时候起,自己的事总一直是闷在心里,现在已经变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简直不能对任何人讲述自己的心事了。”

哈梅西是个遇事因循苟且、优柔寡断的男子。任何一点极细小的事,在他看来,似乎都严重得不得了,可是过了不久,他又改变主张了。

他本来准备要和卡玛娜结婚,可是在他没有结婚之前,他又要偷偷地给他从前的情人写了一封很恳切的信,因而造成无限的矛盾。

这样决定之后,他就坐下来写一封信给汉娜丽妮。他把他和卡玛娜的关系全部详细地对她说明,并且明确地告诉她,在他回到加希波尔以后,他就要把那个不幸的无依靠的女孩子正式娶做他的妻子了。这是一封告别的信,在他和他从前的情人最后完全断绝关系之前,他要在这里把自己的一切情况对她完全讲明白。(第33章)

他把这信装在一个信封里,但在信里边和封皮上,他都没有写下收信人的名字。他计划要在天刚黑的时候,到汉娜丽妮住的地方去,看看能不能偷偷看她一眼,然后他就将这封信托人转交给她。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算最后结束了。

泰戈尔把弱女子卡玛娜及优柔寡断的哈梅西的心理分析得很清楚,他对纳里纳克夏医生的认识一点也不错。

作者借助一位老太太克西曼卡瑞对卡玛娜的谈话,充分暴露纳里纳克夏的性格。

你认为纳里纳克夏差不多是一个苦行主义者,整天整夜只在各种宗教仪式中消磨掉他的时间,因此你觉得你就不能和他结婚。一个只是从外表来了解他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样一个人决不可能有什么爱情生活,但你们这种想法恰恰错了。他的一切生活情况我是知道最清楚的,所以你必须信我的话。他不但懂得爱情,而且过度强烈的爱的冲动,已使他自己感到恐惧,使他不得不极严厉地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了。谁要能打破那苦行主义的外壳,接触他的心,他马上会发现他实际是一个非常多情的人,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第55章)

虽然汉娜丽妮比较卡玛娜多读过几年书,但在表面上,谁都觉得卡玛娜比较汉娜丽妮更可爱。此外,作者把纳宾加丽的凶猛、刻薄、恶毒写得那么具体,使人听了要呕,这也证明他刻画人物很有功夫。

老实说,像这种离奇的事情,也只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才有发生的可能。不过这些事情,即使世界上最有胆量的小说家,也不敢拿来作为题材,公诸于世。

但是,泰戈尔到底把这离奇的故事写下来了。60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了这部小说,除欣赏作者描写手法的高明外,对于印度的腐败、落后的婚姻制度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