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x兰,女,52岁,门诊号:800657,初诊日期1971年3月19日。
主诉:右侧前胸部有一肿块,疼痛两个多月。
现病史:两个多月以前,发现右上前胸部有一肿块,表面不红,轻微疼痛,逐渐增大,形似一扁桃,自觉下午有低烧,乏力,食纳不佳。确诊为胸壁结核,动员手术,患者有顾虑,要求服中药治疗。
过去史:1952年曾患肺结核,1961年因患胸壁结核,曾切除左侧第2、3肋骨而治愈。
检査:相当于右侧2至3肋骨近胸骨柄处有一包块凸起,范围4x5厘米,表面不红,无明显波动,有轻度压痛,对侧有手术瘢痕长约6厘米。
脉象:沉细。
舌象: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胸壁结核。
中医辨证: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胸前疽)。
立法:理气软坚,散结回阳,佐以益气补血。
方药:
上肉桂一钱 生芪五钱 川芎二钱 鸡血藤五钱 云苓四钱 熟地四钱 白芥子四钱 陈皮三钱 橘核三钱 当归四钱 外用铁箍散膏(方见325页)。
3月29日,服上方十剂后,局部肿胀渐消。仍按前法加强软坚破瘀之品:
肉桂一钱半 白芥子四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鬼箭羽三钱 陈皮三钱 桔梗三钱 荔枝核三钱 厚朴三钱 全当归四钱 外用铁箍散膏。
4月7日,服上方七剂后,胸壁肿胀明显缩小至2x15厘米(杏核样大),而且变软,拟以气血双补,软坚散结为法:党参五钱 炒白术四钱 当归三钱 云苓块四钱 白芥子四钱 伸筋草四钱 炒黄柏四钱 肉桂一钱半 桔梗三钱 橘络二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外用药同前。
4月20日,局部肿胀已基本消失,疼痛已消失,服用人参养荣丸(附方28)、内消瘰疬丸(附方47)、夏枯草膏(附方38),以巩固疗效。外用药同前。9月1日,局部肿硬完全消失,其他无不适。
[按语] 胸壁结核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肋疽,赵老医生习惯称之谓胸前疽。因其初起不红不热皮色如常,漫肿而硬,隐隐胀痛,故纯属阴证。因其根深贴附筋骨,推之不动,缠绵不消,难以溃腐,所以病程较长。有时此消彼起,本例即如此。1961年时会手术治愈左上胸一处,而在十年后右上胸部又肿起。此症多因气血不足,荣卫失和,久病气阴两伤,劳倦过度,体质内虚,外受阴寒之邪,或因跌仆闪挫,报筋伤脉,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积聚漫肿而发。如若失治或误治,蕴郁日久,寒邪化热,内部溃腐残坏,可见外透隐红,甚致破溃,流清稀腥臭脓汁,和干酪样败絮物,久不收口。
本例,不失时机地在其未溃未腐的阶段益气补血以扶其正,温阳活血以化阴寒痰凝。方中生芪、当归、茯苓、熟地大补气血;川芎、鸡血藤活血通络;橘核、白芥子、陈皮理气化痰散结;肉桂入营,温通血脉。组方简明力专,所以进十剂后,正气渐复,病有转机,局部肿胀渐消。从立法上看是补消兼施,但是以补为主。复诊时因机体状况好转,局部也见消肿,乃因势利导,故加软坚破瘀的鬼箭羽、三棱、莪术,以期速效,是补消中以消为主,所以局部肿块,明显缩小而且变软。当向愈趋势既定时,补消兼施,以巩固疗效。最后以丸药收功。本例以正虚为主,伤于阴寒之邪,痰凝阻络。所以用“温补”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是治本的关键;对于痰凝阻络的标象,则以温通、活络、化瘀、软坚为法。赵老医生也经常提到在这些法则的实施过程中,开始如克伐太过,正气大伤,正不抗邪,不但“欲速则不达”,反而事倍功半。所以补消之中以补为主;若正气渐复,病势转机、则应因势利导,乘胜攻邪,所以补消之中以消为主;若正复邪衰,向愈趋势既定,则应扶正祛邪,补消兼施,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