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xx,男,6个月,门诊号:406265,初诊日期1卯4年3月17日。
家长主诉:患儿面、颈、前胸部起红疹,流水,搔痒,近半年。
现病史:出生后数日,头顶即生颗粒作痒,日渐扩展。半月前用温水洗脸,症状反而加重,逐渐发展到面部、颈部及前胸部,糜烂流水,遇热痒甚,烦躁不安。母乳加牛奶喂养,胃纳佳,便中带奶瓣,小便短赤。曾在xx医院治疗,内服药片(药名不详),外搽白色药膏,效果不明显。
检查:营养中等,面色红润,指纹紫,颜面、头顶及颈下胸前皮肤多数粟疹,水疱密集成片,皮色潮红,部分皮损显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湿润渗出液较多,有较多的痂皮。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兼有食滞发为胎廒。
立法:清热利湿,佐以消导。
方药:
金银花钱半 连翘一钱 黄芩五分 菊花五分 赤芍一钱 竹叶五分 焦麦芽二钱 茯苓皮一钱
外用马齿苋、黄柏各等分,煎水湿敷;甘草油(方见328)、新三妙散(方见305页)调为糊状外搽。
服药三剂后,颜面、头顶皮损渗出液停止,皮肤趋于干燥,红晕消退,但仍有新生皮疹出现。再服前方三剂和外用药后,皮损大部消退,痒感减轻,大便有时量多带少许奶瓣,前方去茯苓皮、菊花加焦神曲一钱,再服二剂痊愈。
[按语] 婴儿湿疹在古代文献上称为胎疲、奶癣、胎风、胎赤等,名目繁多。赵老医生认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胎廒疮比较详细,而且将渗出液不多的称为干疲,渗出液多的称为湿疲,所以他称本病为胎廒疮。
乳婴儿皮肤娇嫩,湿热蕴于肌肤,始则发红,有痒感,经常摩擦搔抓,继而皮肤变粗,起小粟米状丘疹,潮红色,亦有色暗灰黄者,流水。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1.热盛型: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搔痒不安,津脂多呈粉红色稠粘水,味腥微臭,发病急剧,急躁,大便干或稀绿便,多见于肥胖乳儿。立法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方用:
金银花三钱 生槐花三钱 黄芩一钱 竹叶一钱 灯心五分 干生地三钱 白藓皮三钱 丹皮钱 绿豆衣一钱 车前草二钱 滑石块二钱 生甘草钱
本方是赵老医生根据古方消风导赤汤加减化裁的。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方中金银花、槐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竹叶、灯心、滑石、生甘草、绿豆衣、车前草清热利湿;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白藓皮清热散风止痒。本方水煎后分次内服,每次一小匙,每日二至四次即可。若病初起表热重而有发烧者,也可使用下方:
金银花四钱 白藓皮四钱 赤苓皮三钱 牛蒡子一钱 干生地三钱 薄荷一钱 车前草二钱 黄芩二钱 荆芥一钱 生甘草一钱
方义同上。其中加入薄荷、荆芥、牛蒡子以解表热散风热,若见患儿毒热较重,高烧,便干,溲赤,性情急躁不安,啼哭不止者可加犀角一分、羚羊一分另煎,分次加入汤药中,也可煎汤代茶饮。若吃汤药不便,可服化毒散(附方5),每次一至三分,每日二至四次,或服用犀角化毒丹(附方17)或五福化毒丹(附方18),每次半丸至一丸,每日二至四次;若毒热较盛者,可服安宫牛黄散(附方16),每次二厘至五厘,每日三至四次。发于面部者加菊花;若兼有食滞者加麦芽、建曲、莱菔子;若为母乳喂养的小儿,部分汤药可与其母代饮,对治疗本病也有好处。如因乳儿较小(出生数日至月余)可用金银花二钱,苡米二钱,菊花一钱,公英三钱等甘寒清热祛湿之剂煎水哺喂。
外用三妙散(方见311页)、甘草油或花椒油(方见327页)调敷,或用马齿苋一两、胆草五钱水煎后湿敷。
湿盛型:局部皮色晴淡,灰色不明,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有时流浅黄色稀水,结痂很厚,痒减箱轻,身体多瘦弱,大便次数多,灰黄不干兼有绿便。
本病发生的部位多始于面颊、双颧,以后发展至眉棱、双耳至四肢或全身。发病的年龄有的出生后数日即发,也有在婴儿期加乳、加食之后发生。如果治疗及时,调摄护理较好,短期可以治愈,但可复发,有的拖延数年,成为顽湿疡。立法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方用:
苍术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炒槐花一钱 厚朴五分 陈皮五分 炒枳壳五分 炒槟榔五分 车前子五分 炙甘草—钱
本方是赵老医生根据除湿汤化裁的。功能健脾利湿,兼有清热之效,方中苍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燥湿;厚朴、枳壳、陈皮、炒摈榔理气和中导滞;车前子清热利湿;炒槐花清热凉血解毒。本型湿疹,多因婴儿饮食过量,胃肠积滞蕴热,所以应加一些理气导潘的药物,滞热得去,湿热得解。若病情较轻,可用下方:
苍术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 白藓皮三钱 车前子二钱 枳壳二钱 甘草一钱
煎服方法同前。若服用汤药不便,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附方67)或二妙丸(附方68),每次二至三分,每日二至四次。
以上两种类型,是互相交错的。有时热偏盛,有时湿偏盛;或者开始热偏盛,后来湿偏盛。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情详细辨证
忌用水洗,每次换药前用植物油清拭,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