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脾经不睦胃家虚,邪正交争气不舒;热痛面红并尿赤,冷知青白口唇黧。
【脉法】阴弦则腹痛,弦急则小腹痛,尺脉紧则脐小腹痛,尺脉伏则小腹痛。
瘕疝痛心腹痛,痛不息,脉细小迟者生,紧实大者死;腹痛脉反大而长者死;脐下大痛、人中黑者死。
《内经》曰:寒气入经则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郁,故卒然而痛云。
按《内经》言,寒邪外客而痛者,甚为详悉,未能尽述,后学自宜检阅。
《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
丹溪曰:如腹痛欲以物按住者属虚寒;如手不可按者,属实热。痛类不同详列于后:
有锁肠痛者,一月后,婴儿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面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时不紧系,故为风冷所乘,症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脐风症内,论 瘕痛,乃积久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能克化。邪并于阴为 ,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此二症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热无时,乳食减少,爱吃土泥,或大便酸泻,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治 泻,没石子丸。然此积滞之疾,非七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日久自然平复矣。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则见于皮下,不思乳食。其症先因有痰,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结而成,法宜益气。脾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为治蛔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时吐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肥甘荤腥太早,故胃寒虫动作痛,其虫吐出,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若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煎服,使胃暖不逆,次使君子丸。有儿大者,面 白色而带黄,肉食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痛,此有血鳖蛔虫集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可也。
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煎。因热而动者,用五苓散加乌梅,水姜煎服。
积痛者腹中隐隐而痛,面黄不食,儿大吐酸溲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详伤积论。
癖痛者 瘕 癖,四症大同小异,总名积聚。详见积聚论中。
脏寒痛附胎寒论内。
盘肠内吊痛在夜啼论内。
吊肾偏坠痛,当理肾和气,论在阴囊肿内。
寒疝痛详在疝症内。
【附方】
白芍药汤 芍药 泽泻 薄桂 甘草
乌梅散 钩藤 乳香 元胡 没药 乌梅肉 粉草
醒脾散 人参 砂仁 黄芩 藿香 白术 丁香 南星 甘草
化癖丸 见积聚症内。
没石子丸 没药 赤石脂 诃子
参苓白术散 见霍乱症内。
沉香槟榔丸 沉香 槟榔 木香 丁香 三棱 莪术 神曲 浓朴 苍术 青皮 陈皮 砂仁 益智 枳壳 良姜 香附 谷芽 使君子
理中汤 见惊风症内。
使君子丸 槟榔 大黄 使君子 酸石榴皮
二圣丸 槟榔(一两) 巴豆(十五粒,去壳膜心,略去油) 入槟榔木杵丸,如绿豆大,服后虫下,饮稀粥自安,或用黑丑亦可。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