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辑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二辑

●法律不全

西汉时,梁孝王指使人刺杀了梁国原先的宰相袁盎,汉景帝命令田叔去查处梁王的案子。经调查,事实完全属实,田叔把全部的供词烧毁了,空着手回来向景帝禀报。景帝问:“梁王有过那些事吗?”田叔答:“有”。“供词在哪里?”田叔答:“烧了。”景帝大怒。田叔从容地说:“皇帝不要追究梁王的事了。”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现在梁王不伏罪,是因为国家的法律不健全,也行不通;如果他伏法了,那么太后就会吃饭没有味道,睡觉不得安宁。这也是陛下忧愁。”于是,景帝对田叔大加赞赏,封他为鲁国的宰相。

●智劝鲁王

田叔做鲁国宰相时,有上百的老百姓告状,说鲁王攫取他们的财物。田叔把率众告状的二十人抓来,各打二十大板,其余二十人罚款二十元,并凶狠的对他们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这么说呢?”鲁王听了后,大感惭愧。就从国库拿出钱来,让田叔偿还给老百性。田叔对鲁王说:“鲁王,还是让你手下的人去把钱偿还给老百姓吧,不然,百姓还以为鲁王是坏人,而宰相是好人。”

●不夺贤名

洛阳有人互相仇视,城中贤达人士从中相劝十多次,他们始终不听。有人去见郭解,请他去劝说。郭解连夜去见互相仇视的人家。他们听从了郭解的劝告。郭解说:“洛阳的贤达人士来劝你们和好,你们都不听劝。现在你们听从我的劝说,我很荣幸。可是我怎么能去夺取那些贤达人士的声望呢?”于是对他们说:“等我走了之后,再找洛阳的贤达人士来劝你们。”

●分而治之

西汉初年,诸侯的力量十分强大,汉朝皇帝以此为心腹大患。主父偃出主意,叫诸侯向他们的子弟施恩惠,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然后汉朝皇帝给这些子弟封爵号。这样既显示了汉帝对他们的厚恩,也使诸侯们自己逐渐削弱了力量。

●以和为贵

唐玄宗时,中书令张说考虑到皇帝要巡视东方,害怕突厥乘机入侵,建议增加边境的兵力,便请兵部朗中裴光庭商量。光庭说:“皇帝封禅,是向天下表明治国的成功,如果害怕突厥,就不能显示唐王朝的强盛和功德了。”张说问:“那怎么办呢?”光庭说:“外族之中,突厥的势力最强,它经常要求通婚和好,而朝廷犹豫不决,没有办法。现在,我们派遣使者,邀请他们的首领跟随朝廷去泰山封禅,他们必然很高兴地从命。突厥一来,则其他民族的首领也必定都来,这样边境也就可以偃旗息鼓,高枕无忧了。”张说说:“这主意好,我不如你。”即奏明皇上,派使者邀请突厥人。突厥就派遣大臣阿史德颉带着贡品来朝拜。这样,其他各民族的首领,也都派遣使臣来跟随朝廷东巡。

●接管兵权

神策军使王驾鹤,统帅训练卫戍部队的时间很久,他的权力很大,德宗准备找人取代他,又怕他发动兵变。问崔祐甫怎么办好?祐甫说:“这件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他就把王驾鹤召到府中“议事”,故意延长谈话的时间。在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接替王驾鹤的白志贞已到达军中,接管了统帅禁军的权力。

●一举两得

宋真宗时,骑兵副指挥使张奉皇上的命令去挑选训练骑兵,因为他执行军令非常严厉,士兵们都很害怕,阴谋要反叛。皇帝召集驻军所在地的官员商量对策,宰相王旦说:“如怪罪张,那么今后统帅怎么能指挥将士?所以要赶紧逮捕谋反的首要分子,这样城乡都会为之震惊,以此为鉴戒。陛下几次想任命张为枢密史,假如现在提升他,既解除了他的兵权,又会使想谋反的人安定下来。”皇帝对身边的人说:“王旦很善于处理大事,真是个好宰相啊?”

●大国风度

契丹国奏表宋朝,请求今年在给他们的奉禄之外,另借一些钱。宋真宗去请教王旦。王旦说:“东部边疆形势很紧急,契丹正准备来侵犯,只不过拿这件事来探听朝廷的意图罢了。可以在今年给他们的三十万钱物之外,各借给三万,然后告诉契丹,从下一年他们的奉禄内扣除。”契丹得到借钱后,感到非常惭愧。到下一年时,王旦告诉管发放钱财的人说,契丹所借的六万钱物,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还是按常年的数字发给他们奉禄,不必扣除,但今后永不为例。

●大将风度

西夏首领赵德明无故向宋朝借粮一万斛,王旦请皇帝命令管财务的人准备粮食一百万斛放在京城,然后通知赵德明来取粮。赵德明看到这种情况,感到非常惭愧,说:“大宋朝廷里有能人。”就停止了挑衅活动。

●深谋远虑

汉高祖刘邦派遣樊哙以相国名义率兵平定反叛。发兵之后,朝中有人揭发樊哙的恶行,高祖听后非常生气,说:“樊哙见我生病,就盼我早死。”便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把绛侯周勃叫到病床前,对他说:“陈平已骑快马去传达朕的旨意,由你代替樊哙统帅军队。陈平到达军中后会立即把樊哙斩首。”

二人领了皇上的圣旨后,私下商量说:“樊哙是皇帝的好朋友,立下许多功劳,是皇上的亲戚,又是贵族,皇上因为一时的恼怒,所以想杀他。恐怕皇上日后后悔,所以还是把樊哙逮捕,交给皇上,让皇上自己杀他吧。”

陈平到了军队驻地,站在高台上,以皇上使节的身份,叫樊哙来接受皇上的旨意,樊哙接诏书时就被捆绑起来,装入囚车,押往京城长安。而任命周勃代替樊哙,率兵平定燕地之乱。陈平在回京城的路上,听说高祖死了,他怕吕后发怒,就命令人先回去报告消息。这时正遇到朝中的使者来通知,要陈平先驻扎在荣阳。之后,陈平又接到命令,立即骑快马回宫,他哭得非常伤心,就在皇上灵堂前把逮捕樊哙的事报告吕后,吕后也很悲哀,说:“你回去休息吧。”陈平坚决请求在皇上灵前守夜,太后就任命陈平为郎中令,说:“你做皇上的老师吧。”这样一来,谗言就行不通了。

●免遭杀身

刘表喜欢他的幼子刘琮,刘琦怕酿成杀身之祸,向诸葛亮求计策,诸葛亮不答应。一天,二人一起上楼梯,刘琦说:“现在没有别人在场,话出你的口,进我的耳朵,你还不指教我一番吗?”诸葛亮说:“你没有听说赵公子申先在国内有危险,而晋公子重耳在国外反倒平安吗?”刘琦明白了。自己请求外出镇守江夏。

●免遭算计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惧怕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的威武名声,对后周皇帝柴荣施用离间计。他派使者给赵匡胤送去书信,并赠送白银两。赵匡胤把这两白银全部上交周朝的国库,离间计没有得逞。

●君臣气度

周朝派遣阁门使曹彬去给吴越国送一些兵器,送到后急忙返回,为的是不接受馈增。可是吴越人架着快船追上了曹彬,给了他四倍的馈赠品,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接受,那是利用吴越人的名声来抬高自己。”所以他全部收下了吴越馈赠的礼品,回来献给朝廷,周世宗柴荣命把吴越赠送的礼物全部分送给亲戚和相识的人,自己家里一点也没留。

●代国受辱

范仲淹在延州做官的时候,曾写信劝说西夏首颂元昊,元昊回信很不礼貌。范仲淹向朝廷报告了西夏的情况,却把元昊的回信烧毁了,没让皇上知道。朝中的大臣夷简得知此事后对宋庠等人说:“地方官没有权力直接与外国打交道,范仲淹怎么敢这样做呢?”宋庠知道夷简对范仲淹不满意,就说范仲淹应该斩首。范仲淹向皇上申辩说:“我起初听说西夏元昊有悔过的表示,所以才写信诱导他。可是正赶上任福将军打了败仗,西夏的威势更加嚣张,所以他们的回信才很不礼貌。如果朝廷见到他们的无理,可是又不能惩罚他们,则有辱于朝廷。如果朝廷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那么受辱的只在我自身。所以我才在下属面前,把书信烧毁了。”当时的枢秘副使杜衍也极力为范仲淹说好话。于是皇上免去了宋庠扬州知州的官职,而不问范仲淹的罪。

●调和矛盾

西夏的首领元昊已向宋朝称臣,因为他与契丹国有矛盾,就请求宋朝不要给契丹的首领封号。知谏院大臣张方平说:“为了获得新归顺的小国,而失去早就和好强国,这不是好主意。最好给元昊一封诏书,劝他认真处理好西夏与契丹的关系。如果他们的矛盾早晨解决了,那么我们晚上就册封契丹。这样西部和北部的两个国家都会跟我们和平相处。”朝廷采用张方平的计策。

●适戎之策

明朝永乐年间,归顺明朝的蒙古人,大多安置的河间、东昌等地,但是他们大多都很骄悍,不肯驯服。每当蒙古首领也先扰乱明朝边境时,他们就乘机骚动,有几次甚至发生叛乱。在朝廷要发兵去平定两湖、贵州及两广等地的盗寇时,于谦奏请皇上,派遣蒙古人中有名望的勇士,给他们优厚的犒赏,让他们随军出征。平定了盗寇之后,又奏请皇上把他们留在湖广等地居住。于是数十年的积患,一下子就消除了。

于谦用的是郭钦迁戌之策,而又不使他们意识到,这真是个好主意。

●孤立元凶

明武宗到南方巡察回来的时候染上了重病,在他弥留之际,大臣杨石斋设下计策要逮捕江彬。可是江彬所帅领的士兵有好几千人,其亲信都是武艺高强的士兵,杨石斋怕仓促行事会发生兵变,又没有别的办法,就找王琼商量。王琼说:“应该给那些护卫皇上南巡的士兵记功,并命令他们到通州去领赏。”于是江彬的士兵全部到通州领赏去了,杨石斋轻而易举地就把江彬逮捕了。

●连奖带罚

违犯了国法的黔国公沐朝弼应当被逮捕,朝中商讨此事时,大家都觉得为难,都说朝弼有上万训练有素的军队,逮捕他怕引起士兵不满,激起边疆少数民族的反叛,张居正提升了朝弼的儿子后,派一名使者去把朝弼逮捕了,士兵都不敢动。把朝弼逮到京城,又请求皇上免去他的死刑,把他囚禁在南京的大牢里。人们都为居正的计策而高兴。

●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潭一带)地方的事。正赶上王僧粲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假装不知道,跟平常一样处理公文和民间的诉颂之事。到了夜间,刘坦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致使钟玄绍不敢轻易行动。到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在这同时派士兵到钟家去搜查。玄绍还在与刘坦谈话中,搜查的士兵回来了,查获了钟玄绍和王僧粲来往书信。刘坦拿出这些书信质问玄绍,玄绍低头认罪,当场就把玄绍给斩首了,并把他们的书信焚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安定了。

●执行政令

贾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命令行军司马樊泽向他汇报军中的情况,樊泽不执行贾耽的命令。贾耽在宴会上接到朝廷的紧急公文。公文任命樊泽代替贾耽的节度使,贾耽不动声色地把公文揣在怀里。宴会散度后,他就命令文武官员参拜樊泽,副将张献甫愤怒地说:“行军中樊泽自作主张,不听指挥,不忠于职守,请你下命令把他杀了吧。”张耽说:“天子任命他,他就是节度使。”

当天贾耽就离开了节度使驻地,张献甫一人随他同行。这样军府中也就太平无事了。

●不伤民心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上报告说见到了战国时代的白起大将军,这位白起大将军让这个人报告皇上:“请求让我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必定大举东下侵犯唐朝边境。”过了不久,吐蕃果然入侵,在守边将士的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对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封他为司徒。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的兴旺,是因为君主都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代人白起。这样做,恐怕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皇上可下命令让地方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众多的人。”德宗皇帝听了李泌的意见。

●打破陈规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有一个叫王钦若的人,当时在毫州任判官,负责监督会亭仓库,因这一带长时间的连阴雨,管仓库的人以米湿为由不收进新粮,许多从远地来交租税的人,都叫苦不迭。正在此时,王钦若获得命令要从会亭仓库往别处调米,他便奏请朝廷先往外支付湿了的米。宋太宗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赞赏,从此知道了王钦若的名字,并委以重任。

●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战争,大将刘平阵亡。朝中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委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所以刘平失利。仁宗下令诛杀监军黄德和。

有人请求皇上把各军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回答说:“不必撤掉,可以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委派昌夷简去挑选。吕夷简又回答说:“我是一名待罪宰相,不应当和宦官交往,怎么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令都知押班去推举,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任其职务的,与监督同样治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头请求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都称赞吕夷简有谋略。

●以退为进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逮捕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省。当时正赶上皇上南巡,驻在留都。中官诱骗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皇上亲征时再把他擒获。中官派了两个宦官到浙省传达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责中官的这一行为,却收下了他的命令。因中官害怕,这件事就作罢了。

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劳,散布流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听说朝廷的大军出征后,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他们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来,把功劳归自己。王守仁与张永商量说,如果顺应皇上的意旨,也许还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听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们,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于是就把宸濠交给了张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养病。

张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免灾祸的做法。皇上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不拒而绝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逼迫高宗允许隆祐太后垂帘听政。援救高宗的军队向京城进发,朱胜非为保护皇上,从中说服苗、刘投降。皇上下诏书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权力。朝廷希望他们赶快去上任。苗、刘的部属张逵为他们出谋划策,要皇上给他们立铁契为证。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去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助手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按照过去的方法办理,苗、刘非常高兴。第二天临要上朝的时候,苗傅的待从官傅宿去敲朱胜非府上的门,说有急事要见朱胜非,朱传令他进去。傅宿说:“昨天得到批准的通知,赐给苗、刘二将以铁契,这是不寻常的庆典,今天能举行吗?”朱胜非接过傅宿拿来的通知,协助办事的官吏都过来看这个通知,忽然朱胜非环顾这些官吏们问道:“叫你们查一下过去的做法,查到了吗?”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道:“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能给他们铁契吗?”官吏们都笑了,傅宿也笑了,说:“已经得到了。”于是他就回去了。

●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来,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回去的路也断绝了,人马都由鸿胪司(管礼宾的机构)管理。鸿胪司又委托各府县供养,政府原定开支经常超出,长安市场也非常凋弊。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宾客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有了妻子

儿女,购置了土地房产,都很富有,收入很多。李泌就命令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有四千人。他命令全部停止朝廷对这些人的供养。这些外国客人都到政府去申诉、李泌说:“这些都是过去宰相的过错,那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呢?现在应让他们取道回纥或从海道遣送他们回国。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司去说明理由,授给他们职位,给他们俸禄,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那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都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两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小的军官或当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以来,京城的警备力量加强了。鸿胪司所供养的外国客人,只有十余人,每年可节省开支五十万。

●杜绝“后门”

明朝正德年间,朝廷规定铸印局设大使和副使各一名,吃官粮的文人二名。每年在招收人员的时侯,报考的人不下数千,其中托熟人说情的占一半,弄得招考的官员很难处理。费宏(字子充)当时是礼部尚书。他决定除了招收吃官粮的二名外,再录取候缺的四人,习字者四人,将来正职缺额时依次递补,这个退额可稳定十几年。由于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考及托人说情者都没有了。

●速遣皇舟

明朝武宗年间,汪应轸出任泗州太守,武宗皇帝决定到南方巡视,驿站的使者骑马沿途报告皇上即将到达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勒索民财作为迎接皇上的费用,弄得百姓关起门来,逃到外地躲藏起来。独有汪应轸沉着冷静没做任何举动,他说:“皇上巡视没有准确的日子,匆匆忙忙做准备,官差役吏四处募捐,很容易作弊欺压百姓,倘若费用都收集齐了,而皇上不来,怎么办呢?”

在皇上巡逻的路上宫廷使者洛绎不绝,任意敲诈勒索。皇上到达泗州时,汪应轸率领百余名壮士,排列在龙船旁边,大声欢呼。宫廷使者为不能下船勒索感到沮丧。汪应轸指挥人们急速拉船前行,顷刻之间,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以后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肆意横行,汪应轸对他们以礼相待。于是他们都遣责以前的使者,而称赞汪应轸的政德。

●避免矛盾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的时候,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诉说皇上和高太后都对她不敬重,其中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说:“领圣旨。”

一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里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见皇上。他说:“我不敢惊动皇上,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看看,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要泄露出去。皇上能有今日,都是慈寿太后出的力,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只要多尊重她、奉养她,自然就平安无事。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秘密把它烧毁,如果泄露出去,则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认为这样做得对。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很融洽,没有人看出她们原先的矛盾。

●巧算日历

苏子容作为使者到北朝去祝贺国王寿辰,在北朝正逢冬至。本朝的日历比北朝提前一天。北朝的人问苏子容哪一个正确。子容说:“历法家计算时间的方法不一样,所以迟早不同,比如亥时是今天晚上,而过几个时辰属于子时,就是明天了。或先或后,各自按照自己朝中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北朝人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各以自己的历法庆祝冬至节。

苏子容回国后报告皇上,皇上高兴地说:“你讲的非常有道理。”

●自食恶果

商朝殷纣王即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地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草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珍贵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以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而纣王狂笑着观看取乐。这时,不仅宫中人反对他,士兵倒戈,全国百姓也都纷纷造反。最后,纣王死在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无声答案

周武王打败殷后,来到殷朝歌,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前往探访,问他殷朝灭亡的原因。那长者答:“大王想知道它,那就定在今日中午我再告诉您吧。”可是到了中午,殷长者却没有来。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却说:“啊,我明白了。这个人真是位君子!他议政而不愿非难其主,不便明言直说。有约不遵守,言而不守信,这就是殷朝灭亡的原因,这位长者已通过不来赴约的方式告诉大王答案了。”

●太公远谋

姜太公子牙被分封在齐国,过了五个月就前来向周公报告施政的情况。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我把君臣间规矩简化,礼仪随俗,所以事务很快处理完了。”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国,三年之后才来报告国政。周公问:“怎么这么晚呀?”伯禽回答:“改变当地的陈俗,革新当地的礼仪,有丧事要守丧三年才能免除,这都需要时间啊!”周公感叹说:“鲁国将来一定要向齐国称臣了!政事不精简,不变革,百姓就不能靠近它。若为政之道能平易近人,民心才能归顺。”

周公问姜太公如何治理齐国。太公答:“尊重贤德之士,推崇有功之人。”周公听后说:“齐国的后世一定要出弑君篡权的乱臣。”太公反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崇贤德之士,重用皇亲贵族。”太公说:“鲁国后世将越来越衰弱了。”

●明察三代

何曾,字颖考,常常侍奉汉武帝吃酒宴。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先王创业治国,而我侍宴时,却听不到他们谈论治国的远大宏图,只见他们聊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灭绝的危险!我这一生还能平安度过,只为他们儿孙辈担忧呀。你们这辈若能获得寿终正寝……”又指着几个孙子说:

“到你们这辈必因战乱遭难。”后来何曾的孙子绥被东海王越杀害,另一个孙子嵩哭着说:“我的祖明察三代,是大圣人呵!”

●善应善报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若在诸侯国当奴婢,如果有人将他们赎出来,可以由官府付给酬金。孔于的弟子子贡从诸侯赎回一个鲁国人,却推辞了酬金。孔子说:“赐(子贡名),这次你做得就不对了。酬金是为了奖善,取酬金,无损于你的德行,而不取酬金今后鲁国就不会有人再愿赎人了。”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条牛来感谢他,子路欣然收下。孔子说:“从今后,鲁国勇于救人的会越来越多。”

●管仲论人

春秋时代,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并请教说:“仲父您病了,请问您有什么话教诲嘱咐我吗?”管仲说:“我希望您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伙人远一些。千万不要接近他们。”齐桓公说:“易牙卖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儿子。难道这还不值得信任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果他对儿子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齐桓公接着说:“竖刁阉割自己来侍奉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身体,难道还能怀疑他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的身体的,狠心毁坏自己身体的人,对君主怎么能好?”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断定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固病症,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是由命决定的,顽症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因此而为所欲为了!”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应该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齐桓公说:“好,一切照您的话办。”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齐桓公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没有心思治理朝政,同时旧病也犯了,宫廷为之骚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的话太过分了吧!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于是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作乱,他们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去,在宫外筑起三丈高的墙,断绝他的饮食,准备把他活活饿死。齐桓公临死时流泪叹息说:“唉!怨我糊涂没有听仲父的话,仲父是圣人啊。圣人看问题都是很远的。”

●以浅辅浅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谋划讨伐卫国一事,退朝回到后宫,一个从卫国来的妃子见到他,下堂拜了又拜,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问他为什么如此,妃子答道:“我看到君王进来,趾高气扬,好象有讨伐一个国家的志向,见到我,大王的面色变了,这说明是要攻打卫国。”第二天齐桓公上朝,见到管仲作了个辑,然后请他进来。管仲问:“君王放弃攻打卫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象面有愧色我于是知道了。”

齐桓公与管仲谋划讨伐莒国;计谋没定;国内已有流传,齐桓公十分奇怪,将此事问管仲,管仲说:“国中一定有圣人。”桓公感叹地说:“白天雇来干活的人中,有一个拿柘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就是他吧!”于是让主管召那人进来干活,不一会儿,那人低头进来。管仲说:“一定是他。”于是吩咐专迎宾客的人,按着一定的礼仪引他进入朝中。管仲问:“你说过要讨伐莒国了吗?”他回答:“是的。”管仲又问:“我没宣布打莒国,你为什么擅自说要打莒国?”他回答:“君子善于谋策,小人善于揣测,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问:“我没说打莒国,你怎么能臆断?”他回答:“我听说君子有三种主要表情:悠然欣喜的样子是庆典的表情,忧郁清冷的样子是服丧的表情,红光满面的样子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见君王在台上坐着红光满面、精神涣发,是打仗的表情。君王唏吁长出气却没有声,看口型应是说的莒国,君王举起手远指,也应是指莒国。我私下认为小诸侯国中不服君王的只有莒国,因此,我这样说。”

●智伯必死

战国时,赵国的丞想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在军营门外碰上智过,智过入军营见智伯说,“韩、魏国二主恐怕主意要改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答:“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行为高傲。”智伯说:“不会这样,我和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三国分赵国国土,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再说这话。”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一次私下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背叛了您,不如今天杀掉他们。”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胜,那里会有别的企图,绝对不可能,你切不要再说这些话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么你就更加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法?”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二人都能改变他们君王的主意。你可以与这二位先生约定,如果攻下赵国就封他们二位每人拥有万户人的城池。这样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您想要的土地。”智伯说:“攻下赵国后要三等份分土地,现在再分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县城,,那么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张孟谈听说后,拜见赴襄子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他从那里出来后就更改姓氏。今晚不动手,必留后患。”赵襄子说:“对!”于是派张孟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两国军队从侧面袭击,赵襄子率军队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的军队,活捉智伯。后来,智伯被处死,他的国家灭亡,土地被分,智伯家族人都株连被杀,只有辅氏保存了下来。

●眼识刺客

有位过路人,来到昭烈帝刘备的住所,与刘备谈天说地,很是投机。这时诸葛亮进屋来,客人立即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赞不绝口地夸奖客人,诸葛亮回答:“此人见了我面色大变,神情紧张,贼眉鼠眼,不敢正视我,奸相外露,邪心内藏,定是曹操派的刺客。”刘备听罢,急派人去追捕,那人已越墙而逃。

●心计过人

少司马梅衡湘总管三镇。有一天,一位胡人酋长忽然拿几十两铁来进献说:“这是我们沙漠的新产的铁。”梅衡湘心里暗想:“根本不会有这种事,他们是希望我放松禁铁的命令啊!”于是就慰劳了酋长并将他送回。随即用铁铸了一把剑,剑柄刻上某年某月某王赠。同时发了一个公文,约各边界地区,说胡人地区已经产铁,今后不必再卖给他们铁锅。后来胡人缺锅,又派人提出要铁的请求。梅衡湘说:“你们国已有铁了,可以自己铸锅嘛。”胡使者纷纷说没有铁。梅衡湘就拿出剑来给他们看,胡使者立刻叩头请罪。从此人们不敢再对梅公说一句慌

●不成大器

隋朝末年战事兴起,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杨玄感慨战事失败,他的军师李密也变了心,只身逃到了雁门。李密改名换姓,脱去戎装,成为教师,与魏先生认识并常来往。一次魏先生同他半开玩笑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说话支吾,现在朝廷正抓蒲山叛乱分子,难道你是该党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不放,说:“您既然这么知道我的底细,难道不能救朋友一回吗?”先生说:“我看您没有称帝的气魄,也不具备将帅的谋略,你只是乱世的英雄而已。”接着详细地向他讲了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各自成功失败的因素,最后先生又说:“我曾观望天象,兴河晋地一带有圣贤之人出现了,如果你能去辅助他,就能够得到富贵。”听完这活,李密拂衣而立,傲然地说:“迂腐的儒生,我不屑与他们共事。”不久,李密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他还是一败涂地,投降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于被全部消灭。

●行善忍小

江阴一带的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挑着粪从桥上往下倒,正好倒在他的船上,粪溅到夏翁衣服上。这人与夏家是旧相识,仆人们愤怒地要揍他。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们,怎肯来触犯呢!”于是好言好语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阅帐本,查出这人原来欠了三十两银子没还。夏翁想他原来是借机寻衅,以求一死,于是有意为他减了债务。

●行善免祸

长州尤翁开三个典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认错。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账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

“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那人拿到二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称到另外一家。有人间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智仁至尽

春秋时,鲁国大夫郈成子被聘到晋地做官,路过卫国,卫国谷臣请他一同进酒,席间陈列着丝竹管乐,而却不请人演奏。酒喝到微醉时,谷臣送给郈成子一块玉壁。郈成子归国途中路过卫国,却没有去辞谢谷臣,他的仆人问:“从前谷臣以美酒招待你,宴席间你们十分欢洽。现在您路过此却不辞而别,这显得失礼吧!”郈成子说:“他留我饮酒,是想与我共欢,设乐而不奏是告诉我他的忧愁。酒醉时送我玉壁,是暂寄我处,由此看来,卫国怕是要出叛乱了吧!”他们离开卫国才三十里,就发生了蜜喜驱逐国君的事件,乱中,谷臣被杀。于是郈成子立即返回卫国,快马加鞭来到谷臣家,把他们全家带到鲁国,同自己家隔墙而住,把自己的俸禄分一份给他们。等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把那块玉壁还给了他。

●利民政策

庞仲达做汉阳太守时,汉阳郡中有个叫任棠的人,他过着隐居生活,教书为业。仲达前往拜访,到任棠家恭候很久,任棠不与他交谈,只以一大棵薤白,一盂水放在门的屏前,自己抱着小孙子,打开帘子蹲在门槛处。仲达下面的官员想斥责任棠傲慢,仲达阻止说:“他想要我明白怎样做太守:水意在要我清廉;拔一棵薤,要我敢治望族强门;抱着幼儿蹲在门下,要我开门怜恤孤儿呀。”于是他颇感叹地回去了。

从此以后,庞仲达抑强扶贫,果然因其利民政策深得人心。

●权臣在内

金兵在朱仙镇被岳飞打败后,金兀术想弃注京而逃。这时有个书生上前拉着马僵绳说:“太子不要走,岳飞快退兵了!”金兀术说:“岳少保用五百骑兵破我十万大军,京城百姓日夜盼他归来,我用什么力量能守住汴京呢!”书生说:“自古没有专权的大臣在朝内而大将能在外立功的,岳少保同样免不了这种命运,哪里谈得上收复汴京!”金兀术听罢有所悟,于是留下,没有撤军。因此事,书生立了功,被金兀术重用。

●奸臣当道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废并被杀,他儿子叫胜,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听说,前来求见子西说:“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这是真的吗?”子西答:“是的。”沈诸梁问:“你要启用他吗?”子西答:“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守边境。”沈诸梁说:“不行呀!我听说此人心地狭窄,狡猾恶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死去的父亲的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品德,只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加速他的愤怒,若宠信他,又会使他更加贪得无厌,假使国家边境受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只是聪明的人能够早早地去掉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灭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疾患。关起门来还怕他来,每日要警惕。假若召他回来。靠近朝廷国家的灭亡就在眼前了。”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召回胜,任命他守边境,尊你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要求以军事演习祭功,以后,白公制造叛乱,劫走了楚惠王,并且公然在朝廷上杀死了子西、子期。

●助火烧身

汉灵帝中平二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太守,皇上下诏书命他听从皇甫嵩指挥,董卓拒不从命。这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在军中任职。他劝嵩说:“朝廷治政不灵,天下有倾覆的危险。能够安危治乱只有您了。如今董卓的兵权归大人指挥,他却上书请求独自带兵,这是违抗皇命呀。此人内怀奸邪之心,有意使自己的军队徘徊不前,以制造京师的混乱,他凶暴残忍,六亲不认,将帅士兵不愿亲近他,大人您如今是一国元帅,依仗国威声讨他,这样上为皇帝尽忠,下为百姓除害,这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业呀!”皇甫嵩答:“董卓独断还违命,固然有罪,我若擅自诛伐他也有过失,不如上奏他的罪行,让朝廷来裁决。”于是皇甫嵩把他所见所闻上书朝廷,皇帝知道后,责备了董卓几句,董卓为此更加嫉恨皇甫嵩。等到董卓把持大权后,皇甫嵩差点被处死。

●散财结客

齐神武从洛阳城回家,倾家荡产结交朋友。亲戚们十分奇怪地问他,齐神武回答:“我到洛阳看见宿卫明、林军先后率兵烧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因怕出事变而不敢过问朝廷如此治理政治,其他的事情就可以推测了。财物难道还能守得往吗?”从此齐神武立下澄清天下政治的大志。

●举家练跑

王莽占据了巴郡后,任文公善于算卦占卜,知道不久战乱兴起,于是督促家人扛着百余斤的东西,围着住宅快步跑,每天练习几十次,人们不知道他家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四处起兵,逃跑的人很少有脱离包围的,只有任文公家里老老少少,背着粮快步跑,全都幸免于死。

●知乱储粮

唐朝末年,歧地的李克用与汴梁朱温争当首领,居住在东院的主人知道战乱将起,每天用豆子,小米磨成粉,打成砖坯垒成墙,外面再用粘土抹好,又买了很多木材加固房屋,旁边的邻居嘲笑他家里人都疯了,战乱发生后,百姓粮吃尽,柴烧光了,纷纷冻饿而死。东院主人却把砖打散作米粥,把房木劈开作柴烧,全家人免于一死。

●以酒解醉

东汉诸侯已被问罪,皇后窦氏家族越来越显贵。皇后的兄长窦宪和皇后弟笃喜好结交,经常宾朋满座。弟五伦上书给皇帝陈述说:“宪身为皇后亲戚,负责掌管皇宫卫队,又常常进出于朝廷和省署,这样下去,骄横放荡就要产生了。本来应限制皇亲做官和参政,赐给他们更高的官位使之炫耀,这好比用酒来解醉,望陛下防患于未然,同时这也是确保窦宪等的富贵。”后来窦宪果真因骄横拔扈,图谋杀害和帝而败毁。

●宾客必乱

东汉建武年间,各诸侯国王在京师中竟相树立自己的名声,招纳游客贤士。马援将军对吕种说:“国家诸侯王的势力都很强大。而国家原有设防还没完备,假如四处宾客都在此汇集,那么大祸就要降临了,我们应该多加戒备。”后来果然诸侯王的宾客生乱,皇上下令逮捕了他们,互相牵连治死罪的不下数千人。

●知几是神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公、申公等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常常专门为穆生设甜米酒。等到王戊即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忘了。穆生回到家说:“我该告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己不在意了,我苦不离开,有一天楚王会把我抓到市中心处刑呢!”于是他自称得了病卧床不起,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就这样无情呢?”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态的微细变化,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等待。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申公、白生只好留下。王戊逐渐淫威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削去东海薛郡给吴。又联合谋反,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只好离开楚王穿起布衣,在集市春米为生。

●拒赏避灾

列子穷,面有饥饿之色。一位客人对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位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中却很穷,君王恐怕不爱士人吧?”郑子阳于是命令手下人的官吏送给列子谷子几十车。列子见到使者后,很有礼貌地对他拜了几拜,但却谢绝要粮。使者离开后,列子进屋。他的妻子望着他,手按着心窝说:“我听说有道义的人,妻子儿女部能得到安逸快乐,如今老少面有饥色,君王送你粮食你又不接受,难道我的命该这样苦吗?”列子笑着回答:“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如果因别人的一番话而给我粮食,将来定我的罪也可凭别人的谗言,所以我不能接受。”后来,百姓果然起来造反,杀死郑子阳。

●佯狂拒礼

明武宗时,宁王之后宸濠很喜欢唐六如,曾经派人拿一百两金子到苏州聘他来宁做官。唐六如来后,住在别馆中,十分受优待。六如住了半年,见宸濠常做不合法的事,知道他以后一定要反叛,于是就假装疯狂。一次,宸濠派人送礼物给他时,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阴器并讥讽斥骂来人、来人只得带礼物返回,宸濠知道此事后说:“谁说唐六如是贤德之士,他只不过是疯子罢了!”于是放他回家。不久,传来宸濠反叛的消息。

●听诗知势

明代袒洪武初年,嘉定县安亭有个人叫万二,是元朝的遗民,他在郡内是数一数二的富豪。有人从京城回来,万二问他京城有什么见闻。那人回答:“皇上最近作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己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太犹披被。”万二叹道:“兆头已出出现了。”随即把家财委托几个能干的家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巨船载妻子儿女泛水漫游,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带去了。不到两年,江南财主陆续破产,独有万二家业兴旺。

●日出日落

明代的奸臣严嵩是江西分宜人,他的生日是正月二十八日,亭州人刘巨塘是宜春县令,恰来京地拜见皇上,就随同众人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寿礼结束后,严嵩疲倦了。他的儿子严世著叫人关上大门,禁止出入。这时,刘巨塘因来不及出门被关在严府内,到了中午,刘感到饥饿难忍,这时有个叫严辛的人,自称是严纪钢的仆人,领刘从一条小路来到他自己的住所并且请刘吃了饭,饭后,严辛说:“以后希望台下多多关照。”刘巨塘说:“你的主人正当显赫昌隆的时候,我能帮你什么呢?”严辛说:“太阳不总是日当午,愿您不忘今日我的托咐。”没过几年,严嵩破败,刘巨塘恰在袁州当政,严辛则因为窝赃二万两银押在狱中。刘巨塘想起当年的话,为他减轻了罪行,改判为发配边疆。

●笑里藏刀

春秋时,齐国攻打宋国,宋派藏孙子到南方向荆(楚国古称)求援。荆王听后非常愉快地答应前去营救。随臧孙子的人都很高兴,唯有他面有忧色。他的车夫说:“求援已经得到了回答,你为什么面带忧愁呵!”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国面色和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叫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收渔利了。”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国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

●聪明至极

郗愔在北府任职,桓温忌恨他掌握兵权。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托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上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等。郗超将信带回,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间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把希愔转为会稽太守。

郗超与桓温暗里勾结,是不孝儿子,但却给父亲策划了免遭祸患的计谋,不能说不机智。后来郗超病重快死时,收拾了一箱书信文札,嘱咐家里人说:“我父亲若悲哀太过,就把这些给他看。”郗超死后,他的父亲郗愔哀痛得无法自制,家人就开箱给他看信,结果里面全是与桓温谋划叛逆的内客。郗愔勃然大怒,骂到:“逆子,你死得太晚了!”立即止住了悲哀。郗超死后还能用办法制止父亲的衰痛,这也是很聪明呀。但做人臣的道德,宁肯象郗愔那样愚蠢,也不要不郗超这种聪明。

●权衡利害

张咏在崇阳做知县,那里的百姓以种茶为生。咏说:“茶得利多官府就要权衡利害改变政策,不如早点自行更改。”于是命令砍伐茶树,换种桑树,百姓纷纷叫苦。不久,茶的价格降低了,其他县的百姓都失业了,这时崇阳县的桑树已成材,丝绢年产百万匹,百姓仍很富裕。

●目中无人

北宋陈忠肃,在京城朝会时认识了蔡京,见蔡京这人一直望太阳很久不眨一下眼,陈忠肃因此常对别人说:“蔡京有这样特殊的精力,来日一定显贵,但他以先天禀赋为资本,敢和太阳相比,这人得志后,恐怕目中无人,要营私霸道,放肆狂妄,为所欲为。”

陈忠肃作谏省官时,多次揭发蔡京的劣性,这时蔡京只作管辞令的小官,奸滑凶恶本性还没有表露,大家都说陈公言过其实,蔡京也依仗人们对他的维护而自我辩解。后来蔡京得志升官,劣绩充分暴露出来,人们受了害,才开始认识到陈忠肃的话是对的。

●体察民情

张忠定处理完公事后,回到后厅,这时看见大厅里有个听差在熟睡。张先生询问他:“你家里出了什么事吗?”听差回答:“我母亲久病不愈,哥哥在外乡流浪至今没回。”张忠定派人家访,情况果真如此。第二天,张忠定就派了一个随从帮听差照顾他母亲。并说:“我的后厅中怎有敢睡觉的人?这一定是因为他的心情极其郁闷造成的,所以应当同情他。”

●礼知存亡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鲁拜见鲁国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旁观察,邾隐公献玉佩时,仰头向上,而鲁定公接玉时表情谦卑,低头向下。子贡说:“从这次礼仪来看,两位君王都有灭亡的征兆。礼仪是生死存亡的标志。左右周旋,进退俯仰都需要按着一定的礼数做。朝拜、祭祀、治丧、开战,从这些场合能够观察礼仪的存在。现在正月朝见这种正规场合都达不到礼仪要求。可见守礼的思想已经消失了,重大的国事尚且不能合乎规则,国家又怎能长久?高仰头是骄傲的表现,低着身是衰败的表现,骄傲离作乱不远了,衰败离疾病不远了。后来,事情果真如此。

●知子唯父

朱公住在陶时,他的第二个儿子杀了人,被楚国囚禁起来。朱公就说:”杀人偿命是应该执行的,但我听说有千金财产家的孩子可以不在市中被处死。于是准备了千金让小儿子去探视。大儿子一定要去,说服不了他。他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要自杀。儿子的母亲再三劝朱公,朱公不得已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叫他交给过去的好朋友庄生。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送上千金给庄生家,一切听便,不要与他争辩。”大儿子照父亲的嘱咐去做。庄生说:“快走吧,不要留在这里。即使你弟弟放出来,也不要问什么原因。”大儿子假装走了,没有告诉庄生而偷偷住在楚贵人处所。庄生虽贫穷,却以廉洁耿直为美德,楚王以下的大臣都把他做为老师一样尊重。朱公子送金子,庄生并没有收下的意思。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还给朱公做为信守的凭据,然而朱公的长子不明白这个意思,没有想到庄生有更深的道理。

庄生找了个空隙进见楚王,说有个星象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除掉。楚王一贯信任庄生,就命人封闲了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喜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每次大赦前一定要封住三钱之府。”朱公长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若送庄生,岂不白白丢掉了。于是就又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我因此要告辞了。”庄生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就让他自己进屋里去取金子。庄生被朱公长子出卖感到十分羞辱,就进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象,可路上却传说,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他们家里拿了许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朱公子一人着想。”楚王听后大怒,下令杀掉朱公子,第二天才下赦令。于是朱公子竟然拿着弟弟亡命的通知回到家。他母亲及乡亲都很悲哀,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早知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你不是不爱你小弟,只因为你小时候与我一同创业,知道生活艰难,所以很看重财产,不随意抛弃。至于你小弟,生来就在富裕家中,出门乘车、骑马,怎知财产是从哪里来的?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弃财产,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事情道理在此,不是见怪,我早已日夜盼你带丧信回来呢!”

●不出预料

王稽离开魏国,偷偷带着范睢一同乘车来到湖关。远远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驰来。王稽说:“是秦丞相穰侯到东边各县城巡视。范睢说:“我听说穰侯这人在秦国很专制,厌恶诸侯国的来客。恐怕他要羞辱我,我得藏进车里。”一会儿,穰侯乘车赶了上来站在车旁问:“关东一带有什么情况吗?”王稽回话:“没有。”又问:“请问您这次是否同诸侯国的客人一起来的?带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王稽答:“我不敢这样做。”随后,穰侯离去。范睢从车中出来说:“穰侯是个有智谋的人,但他判断事物要慢一些。刚才他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寻找,过后一定会后悔。”于是范睢下车跑了。他走了几里地后,穰侯果然叫骑兵来查人,没查到人才放心。于是范睢才能和王稽一同潜到秦都咸阳。

●深明世故

东晋大将军王敦死后,他哥哥王舍要投奔王舒,他儿子王应在旁边劝父亲投奔王彬。王舍说:“王敦大将军生前和王彬有什么交往?你还要归属他!”王应说:“这正是投奔他的原因。江州王彬在别人强盛时能另立门户,这是具有不一般见识的人才能做到的,现看我们衰败了,一定会起慈悲怜悯之心,荆州王舒这人一贯守旧,怎么能破格行事呢!”王舍不听,径直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舍父子两人沉入江中。王彬最初听说王应要来,就秘密地准备好船只在江边等待,结果没有来,他深感遗憾。

●讨好之交

晋中地域的行文子逃亡,从一个县城路过,随从说:“这地方有个农夫,是您的老相识,为什么不在这歇脚,等等后面的车?”行文子说:“我曾经喜欢音乐。这人就送给我呜琴,又听说我喜欢佩,他就赠我玉环,这是为了给我往来助兴,以讨好我,现在恐怕他要把我出卖去讨好别人了。”于是很快地离开了这个县城。果然,这个农夫扣下了行文子后面的二辆车,献给了晋王。

●背斧请罪

蔺相如曾经是宦官缪贤的门下食客,缪贤一次犯了罪,私下商量要逃到燕国。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不可靠?”缪贤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相如劝说:“那时赵国强,燕国弱,你受到赵王的重用,所以他为保持庄宠幸想攀附您。如今,你是从赵国逃到燕,燕一向怕赵,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赵。您不如袒胸背斧(刑具)到赵王那去请罪,才会幸免。”缪贤采纳了相如的计策。

●酒后失言

辛幼安(即辛弃疾)流落在江南一带,豪侠的气概却一点没改。一日,陈同甫来拜访他,走到小桥附近,同甫催马跳跃三次,马却三次退避。同甫大怒,拨剑砍了马头,徒步前行。幼安在楼上看到了,十分惊异,随即叫人去探问,这时陈已经到了他门前。于是辛与陈结成好友。十几年后,辛弃疾在淮帅兵,同甫还是贫穷失意,一天,同甫去拜访幼安。他们共同谈论天下事,幼安酒醉后说起南北布局,军事要略。他说南边可这样吞并北边,北部也可那样吞并南部。钱塘一带不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截断牛头山的道路,国内断无援兵;决西湖堤坝,满城都被淹等等。喝完酒,幼安留同甫在房内过夜。同甫夜间思虑幼安平时稳重少言,酒后失言,醒来反海,一定要杀我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幼安的骏马逃掉。幼安醒来大惊,后来同甫来一封信,把那天的话稍泄露一些,同时要求借十万串钱以解贫窘,幼安把钱如数送给了他。

●用心良苦

有人议论说,韩滉在外聚兵修筑石头城,是暗地积蓄力量,另有他谋。皇帝知道后怀疑这事,就问李泌如何看,李泌回答说:“韩滉忠诚清廉,自从他掌权后,贡献不断,坐镇安抚江东十五州,从此盗贼消声匿迹,这都是韩滉威力所致。他修石头城是因为考虑到中原一带动荡不安,认为皇上将会有江东之行,为您作好准备,这是作大臣的一片赤诚,怎么能反认为是罪过呢?韩公为人刚强严历,不依附权贵势力,所以总招诽谤、诋毁,愿皇上细细考察,我敢担保他别无他意。”皇上说:“别人议论其势涛涛、奏折如麻一样多你没听说吗?”李泌答:“我早都听到了,不仅如此,他的儿子韩皋身为考功员外郎,现在也不敢回乡探亲,就因为流言蜚语大多,不能不避嫌疑。”皇上说:“他的儿子还这样惧怕,你怎么敢担保他?”李泌回答:“韩滉用心良苦,我深知他的为人,我愿上奏章,表明他无二心,还请皇上把我的奏章宣示给中书省,在朝廷官员中公开传阅,使朝中大臣们都知道。”皇帝说:“我正打算重用你,您怎么能轻易地担保一个人!你还是谨慎些好,不要违背多数人意愿,我恐怕你也会牵连的。”李泌下朝又上奏章,请求以百口之家来保韩滉。

过了几天,皇上对李泌说:“你竟然送上奏章,我已把你的奏章留着未发。我知道你们之间是老世交,但你怎能不爱惜自己呢?”李泌回答:“我怎敢因袒护怜惜亲旧而有负于皇帝?只因为韩滉实在没有二心。我上奏章是为了朝廷,并不是为自己呀!”皇帝问:“怎么说是为了朝廷好呢?”李泌回答:“如今国家闹旱灾、蝗灾。关中一带一斗米涨到一千钱,国家的粮仓已经耗空了,但江东一带粮食丰收。希望皇上早日发下臣的奏章,使朝廷中大臣们的疑惑消失后再批假给韩皋,命他归乡探望父母,使韩滉感激朝廷,打消疑虑,迅速运来储备粮,这不就是为朝廷做了好事吗?”皇帝说:“你的深意我全明白了。”随即下发李泌的奏章。命令韩皋回乡省亲,并亲自面赠他绯衣一件,告诉他说:“关于你父亲的流言蛮语,我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我完全信任他,请他不要顾虑。”接着又说:“关中缺粮,你与你父亲要火速办粮。”

皋到达润州,见了父亲。韩滉感激喜悦得涕泪涟涟,当天就亲自到渡口,向朝庭发米一百万斜,让韩皋停留五天就回京。皋与母亲分别时,哭声传到了外面。滉大怒,叫出儿子,鞭打一顿,又亲自到江边,冒着风浪送子启程。很快,陈少游听说韩滉进贡大米一事,也贡米二十万斛。皇上对李泌说:“韩滉竟然也能感化陈少游,叫他贡米吗?”李泌说:“岂止少游一人,各州道官员都在争着贡米呢!”

●争相报效

王晋溪在京北时,修筑花马池一带边防墙,命令两个指挥官监督工程,二个人非常效力,防守墙修的很坚固,而且花的时间和财力很少。结果剩下白银二千多两,指挥官持银向晋溪汇报。王说:“这一带城墙确实是西北重要关卡,你们能尽心尽力地完成,这些细碎银两何足挂齿,用来奖赏二位吧。”后来北方胡兵来犯,王就派这两个指挥官领兵抗敌。两个人争先打冲锋,其中一个战死在阵地上。

●人人效力

王晋溪总管三边时,每次巡察边防,虽然吃的是中等伙食,但在花费上从来不打折扣。所到之处,都要摆上供具,烧数头羊,同时对一切事情都认为是好兆头。之后,王晋溪也不清点供品多少,撤下去都分给随从,即使是最低等小吏,也得到好处。所以西北一带只要一出警报,那里人人都效力卖命。

●平安无事

晋国韦孝宽镇守玉壁这块地方,想到汾州北面、离石南面都是胡人,经常骚扰居民、阻断水道并把地盘侵到齐国内。丰孝宽于是想在地理要处,建筑一个大的城镇。他在河西征得民工十万人,派士兵一百人,令开府姚岳负责监工。姚岳认为士兵太少怕抵挡不住他国的侵扰,十分为难。孝宽说:“算来这座城十天就可完工。这里离魏国晋州四百多里,第一天开工,第二天魏国边境才会知道。假使魏国晋州方面开始召集兵力,需两天时间才能准备好。谋策过程中,还得停三天,加上行军又需将近两天,而我城的壕墙已修起来了。”于是命令修筑。同时下令汾水南面的各村庄烧起簧火。魏国见火认为晋军营驻扎在那里,于是只顾收兵自防。城镇修筑好了,终于象韦孝宽所预言的那样,修筑过程中平安无事。

●才而不忠

蜀汉国君李势骄奢淫逸、不问政事。东晋桓温大将率军去讨伐他。出发时,朝廷众臣认为蜀道艰险遥远,桓温的兵少而又深入敌区,都为他担忧。只有刘昱认为一定会打胜仗。有人问他什么原因,刘昱说:“我从他博奔常胜利而得知的。桓温这人善博弈(下棋),没有一定得胜的把握,他是不会出兵的。只怕攻下蜀地后,要在朝廷中专制了。”刘昱认为桓温有奇才,并知道他有不忠的心志。刘昱对会稽王李昱说:“不能让桓温把守险要的地域。”李昱不听,等到桓温夺回了蜀地,李昱才感到后怕,就派殷浩去与他抗衡。等到殷浩北伐不利时,桓温就肆虐得不可制止了。

●虢国必亡

虢国的下阳被晋国夺去不久,虢公就发动了对戎的战争,并在桑田战败了戎。此时晋国卜偃说:“虢国必将灭亡。丢掉了下阳这块地方不害怕,反而又建立了战功。这是上天要夺走他的镜子并加重他的罪过啊!以后他一定更轻视晋国而不爱抚百姓。再过五年,虢国必亡!”五年以后,晋国果然灭掉了虢国。

●先见之明

彭泽将军要率领军队到西部讨伐焉本恕等流贼,临行前,他向杨廷和问计。廷和说:“以您的才干,哪里还怕不能平定贼乱?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早撤兵。”后来,彭泽打败并杀掉了焉本恕后,上书请求班师回朝,没想到焉本恕的余党很快又聚乱,不能制止。彭已带兵出发,不得不再留下来。此时,他不禁感叹道:“杨公的先见之明我是赶不上的。”

●料事如神

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太监,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以兵力来胁迫太后。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当世之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和宠幸,使他们到这个地步。治他们罪时应当诛杀元凶,这只需要一个狱吏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呢?想杀尽宦官是不可能的,首先事情一定会露出去。我将看到他的失败。”果然,董卓还未到,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奇计被废

最初,刘璋派人迎接先主刘备,主簿黄权愤怒地说:“把柴放在炭火上,一定要燃烧起来;等到被水淹时,再找船来,后悔也晚了。左将军素来骁勇善战,如今迎他来,如果他为你的部下,这样委曲的待遇会使他内心产生不满。如果用国宾的礼仪对待他,然而,一国之中又容不下两个国君。假如客人感到象泰山那样安稳,那么,主人就会有危机感。应当暂时封锁关口,等待国内安定。”从事王累倒悬在州府门上,进谏说:“两个高峻的山不能重合,两条大河不能相容,两个显贵不可同时存在,两种势力不能兼并。二者合在一起,一定要争个高低。”刘璋对他们的话都不听。

从事郑度好出奇计,从容地对刘璋说:“左将军从远处率军袭击我们,他的兵力不满一万人,兵士们不拥护他,野菜是粮食,军中没有车马及重型兵器。不如把巴蜀西边的百姓全赶跑,涪水西边的粮仓、野生作物全烧光,再挖沟垒墙,静静等待。他若挑战不理睬,时间长了没有援资,不到一百天就会自己跑掉。等他撤走时,就去袭击他,一定能拿住他。”先主听到这个计策十分担心,对法正说:“假如这计谋施行了,我的事业就完了。”法正说:“这个办法他们是不可能实施的,不必忧虑。”果然如法正所预料的。刘璋对他的部下说:“我听说过赶走敌人以安抚百姓,没有听说过赶走百姓为了躲避敌人。”于是废了郑度的职务,并且不采用他的计策。刘备占领成都后,召见郑度,对他说:“你们主人刘璋那时若用了你的计策,我的头恐怕该悬挂在成都城门上了。”于是把郑度当作宾客对待。

●缺德之友

何晏、邓扬、夏侯玄一起来见傅嘏,愿与他交朋友,傅嘏一直不同意。几个人就通过荀粲说交友一事,荀粲对傅嘏说:“夏侯玄是当世豪杰,向你虚心求教,而你却不同意,交朋友是好事,不交朋友就会产生隔阂。二个贤人,假如不和睦,那么国家就停止向前了。这也是蔺相如愿意拜见廉颇下风的原因。”傅嘏说:“夏侯玄,志大才疏,徒有虚名,实在是那种摇唇鼓舌,颠覆国家的人;何晏、邓扬虽然有所作为,却急躁不安,知识虽多,却不得要领,外表追求名利,内心不设防备,喜欢观点相同的人,厌恶异己分子,话多并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多话的人常挑事端,好嫉妒就不可能有亲近的朋友。依我看来,这三个所谓的贤者都是缺德的人,远远躲开他们还怕遭到灾祸,怎么还能亲近他们呢?”三人的表现后来正如傅嘏所分析的那样。

●安国良策

陆逊这个人一向沉静好思,筹算没有不准的。他曾对诸葛恪说:“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对他很恭敬,愿同他一起高升;在我之下的人,我一定帮助他。您如今气势凌于在你之上的人,而对你之下的人,又很蔑视,恐怕这不是您安定国家的良策吧!”诸葛恪不听劝,终于被人所杀。

●忧患之时

蔡漠,子道明。东晋康帝主政时,石季龙死了,朝廷内外部说太平指日可待了。蔡漠偏不同意这看法,对亲近的人说:“石季龙死了,诚然应该大庆,只是要给王室带来忧患。”有人问:“为什么?”蔡答:“能顺天时,使天地万物脱离混沌状态的,若不是圣哲,也一定是英雄豪杰。但是衡量一下德行和才力,都决非当今的贤人所能做到的。他们实行分块经营,实现志愿时还疲惫不堪,尚且不能胜任,谋略不如意,以致财尽力竭;智勇俱损。韩庐、东郭就是这样双双死去的。”不久,果然发生了殷浩战役。

●梁帝中计

侯景背叛北魂归顺梁朝后,被封为河南王。北魏高澄忽然派遣使者到梁议和。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请求梁武帝同意议和。此时,傅岐做如新县令,正在朝中,他反对,说:“高澄新近得志,有什么事需要同我们议和呢?一定是设反间计使侯景产生疑惑,使之心中不安,以致图谋叛乱,如果朝廷真允许议和,那就正中了高澄之计了。”梁武帝没有采纳傅歧的意见,却被议和的话所迷惑,竟然同意与北魏议和。

侯景听说这事还不相信,就写了封假作北魏当局的来信送到朝廷,信中提出以贞阳侯换侯景的假方案。梁武帝接此信后,复信表示同意这方案说:“贞阳侯早晨到我处,侯景晚上就可以回到你们那里。”于是侯景又反叛了梁朝。

●讲和灭国

秦将王龁攻打赵国,赵军屡次战败。楼昌请求赵王派出重要使者去同秦讲和。虞卿说:“现在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奉的目的是打败赵军,即使去讲和,秦也不会答应,不如拿重宝送给楚国和魏国,使得秦怀疑我们在搞联合,讲和就可以成功了。”赵王不听,派郑朱去同秦讲和。虞卿又说:“郑朱是赵国的贵人,秦国一定向天下人显示赵派人是到秦讲和。天下各国见您同秦讲和,一定不来救您。而秦知道天下都不救您,那么讲和更不成了。”后来,果然都如虞卿所预料的一样。

●明辩是非

汉昭帝即位不久,燕王刘旦心中怀恨,企图谋反。而上官桀对司马大将军霍光又很妒忌,于是就和燕王刘旦暗中勾结,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说霍光在出离都城时,那些见习的军官们在路上用对待天子的礼仪,戒严,清道来迎送他。他还擅自调动幕府校尉,专权放纵,怀疑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在霍光休假时,趁机上奏给昭帝。但昭帝不肯下令处理。霍光听说这件事后,在他上朝时就停留在书画室中,不入金殿。昭帝问道:“大将军在哪里?”上官桀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行,不敢上殿。”昭帝召见霍光,霍光摘下自己的乌纱帽,叩头谢罪。昭帝说:“将军把帽子戴上,朕知道这封奏书内容有假,将军是无罪的。”霍光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昭帝说:“将军调幕府校尉还不到十天,燕王离此很远怎么会知道呢?”当时昭帝年仅十四岁,尚书及左右大臣都很惊奇,而那个上书人吓得逃走了。

●善断大事

张说,有辩论才能,并能决断大事。唐睿宗景云初年,皇帝对侍奉自己的大臣们说:“占卜家进言,五日之内将有突袭之兵闯入宫内,怎么办呢?”左右侍官无人回答。张说上前说道:“这是小人谗言,企图挑动东官闹事。陛下若启用太子监督国事,那么名分确定下来,奸贼就害怕了,流言蜚语自然会堵塞。”皇帝照张说的话去做了果然平息了私下的议论。

●计废太子

楚王元佐,是太宗的长子,由于要搭救廷美没有成功,就得了精神病,行为变得十分残忍。左右侍从稍有过错,就弯弓射死。太宗多次教诲,仍不能改。重阳节那天,太宗宴请诸王,元佐因刚巧犯病,未请参加,半夜发起怒气,把姬妾们都关起来,放火烧宫。太宗大怒,想要废了他,另立太子。这时寇准恰巧到郓州当通判官,被太宗召见。太宗对他说:“你试着替我决断一件事。东宫的行为破坏了王法,日后必然会做出象桀纣那样的恶行,我想废了他,但东宫中也有兵甲,恐怕因此招来乱子。”寇准说:“请陛下在某月某日命令东宫到某处举行礼节仪式,并要他左右侍从一同前往。这时再派人搜查他的宫中,如果真有违法的罪证,等东宫回来拿给他看,那么废除太子,只须一个太监的力量就可以了。”太宗采纳了这个计谋,在东宫出外后,搜出许多凶残的刑具,有剜肉、挑筋、摘舌等物。元佐回来后,拿给他看,东官认罪,于是被废。

●深明大义

汉昭帝五年,有一个男子来到皇宫的前面,自称是卫太子,皇帝下诏,请公卿以下的官员都来辩认。从官都不敢说话。隽不疑到后,喝令侍从的吏卒将这个男子捆绑起来,隽不疑说:“卫国的蒯瞆逃往国外,卫国的君臣不许他回来,这在史节《春秋》中是受到称赞的。太子得罪了先帝,逃亡出去,不立即自杀,如今自来宫中,这是一个有罪的人。”于是就将他送进狱中,昭帝与霍光听说这件事后,称赞隽不疑,说:“公卿大臣,应当用那些懂得经书又深明大义的人来担任。”自此以后,隽不疑在朝中有了很高的名望。后来掌管刑狱的廷尉对这个自称太子的人进行考问,定为欺骗朝廷的罪名。把他腰斩。

●凡人有道

梁国发生了一件事,一个继母杀死了她的丈夫,而前妻之子为报父仇杀死了他的继母。官府中掌管刑事案的官,要把杀死继母的人按大逆不道罪处理。孔季彦说:“从前文姜参与杀了鲁桓公,春秋上记载把姜氏休了,并传说绝不为亲,这是符合礼教的。断了亲属关系,姜氏就成了凡人。根据古老的伦理道德,应当以不是执法官而擅自杀犯罪分子的罪名论处。而不应以大逆不道判刑,这样百姓才认为是做得对的。

●不孝之罪

大司马张晋在刑部做官时,民众中有一个与他父亲分居后而富起来的的人。他父亲夜间穿过墙,将要进入儿子的屋里取财物时,儿子以为是强盗,窥视着他进入房屋后,扑上去把来人杀死。当点上蜡烛照视尸体时,原来是他的父亲。官吏们议论说,儿子杀死父亲,不能放纵他;但实际上是为了阻挡强盗,并不知道是他父亲,因此又不宜判除死刊。议论了很久,都不能定案。张晋奋笔疾书,写道:”杀死盗贼可以宽恕,不幸应当处死。儿子的家里有余财,而使他的父亲贫困为盗,这种不孝太明显了。“最终把这个儿子处死了。

●父言为令

六安县有个人很宠爱自己的妾,临终前留下遗嘱说:将妾给两个儿子均分。两个儿子说父亲的妾没法分。杜杲在木简上批示说:“书传上讲:‘儿子要服从父亲的命令。戒律上讲:‘儿子不得违背父亲的旨意。’所以,都是说要以父言为令。父令子违,是不对的。然而,妾守寡是可以的,如果想离家出嫁。或因故死去,这一切当归两儿子负责。”

●以人试药

曹克明有智谋又有胆略。宋真宗时,屡建功勋,官拜融、桂等十州都巡检。到任后,有一个当地官员送来一瓶药,说:“这种药凡是中箭的人抹上,伤口立刻就好。”曹说:“怎样试验它的效果呢?”来人回笋说:“请用鸡、犬试验。”曹克明说:“应当用人做试验。”即取过箭来刺进送药人的大腿,再抹上药,那人立刻就死了。其他同来的官员们既羞愧又恐惧地离开了。

●冷静沉着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大雨连下了四十多天,京城里的民众无故地惊慌起来,都说大水来了。百姓们到处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呼号,长安城中大乱。

大将军王凰认为皇太后和皇帝以及后宫里的人可以乘船,并要官吏和民众上墙去避水。这时群臣都听从王凰的意见,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无道的国家,大水尚且不会冲进城郭,今天是何原因会有大水在一日之内就暴涨进城呢?这必定是谣言。不宜令官吏百姓上城,那样会使百姓遭到更严重的惊扰。”因此,汉成帝没有下令。过了一会儿,秩序稍微稳定下来,派人查问,果然是谣言。于是汉城帝十分赞赏工商的冷静沉着,遇事有主见。

●破除迷信

程珦曾任龚州知府,有人传说区希范家神降临了,为迎神,要到南海造祠。当他们上路要出龚州时,程珦查问他们,那些人回答:“我们经过浸县时,浔县县守不信,把造祠的器具扔到江中,见它们逆流而上,县守害怕了,更加行礼致敬。”程珦说:“我也请再投一次。”只见器具顺流而下,于是制止了这次迷信的行动。

●消除谣言

南山庙内有一尊石佛雕象。有一年传说它的头能放光。远近的男女老少都来此处观看。人来人往不分白天黑夜。掌政的官员害怕石佛的神灵,不敢阻止。程颢刚到这里,就问这件事缘由:“我听说石佛每年能发光,有这回事吗?”庙里的人回答说:“是的。”程颢告戒说:“等到再发光时,一定先来报告,我因要事在身不能前往,你们把它的头取来让我看。”从此以后,石佛不再发光。

●治乱治根

钱元懿在新定做州官时,有一天,街巷里有几处起火。居民们非常优愁和恐惧,有一个姓杨的老巫婆认为有机可乘,就散布妖言说:“某处还要起火。”结果真如她所说的那样。民众们因此争相来向她祈求和祷告。钱元懿对左右说:“火灾发生的地方同巫婆说的一样,这是巫婆放的火,应杀了她。”于是就在市里把杨巫婆斩首了。从此以后,火灾也就不再发生了。

●设计破敌

贺齐当将军时,去讨伐山中的土匪,土匪中有善于抵御刀枪的人。每次打仗,不管官军的刀剑多么锐利,他们总是刀枪不入,射去的箭都返回来对自己。贺齐说:“我听说有锋刃金器能抵御,有毒的虫能抵御。他能抵御我们的兵器,一定抵御不了我们无刀刃的兵器。”于是用结实的木头做了许多棍棒,选出健壮的兵五千人为前锋去攻打敌营。敌方自恃刀枪不入,没有任何防备。官军奋力用棍棒击打敌军。对方的功能果然不再生效,被官军击杀而死者数以万计。

●安定人心

唐朝宝历年间,毫州传说出了圣水,喝了可以治好多年的老病。从洛阳到江西几十郡的商人,都争做这贩水的生意,赚的钱难以数计。老百姓间越传越神。李德裕在浙西当政时,命令大家都聚集在市中心,用一个大锅装上“圣水”,把五年猪肉放进去煮。他说:“假如是圣水,那么肉就应煮不熟。”不大一会儿,肉就煮烂了,从此以后,人心安定了。

●应变高手

唐代宗时刘晏做转运使,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国家的各种开支费用都要靠刘晏去筹办。刘晏这个人精力充沛,很机智,善于在有无之间随机应变,十分通达其中的奥妙。他曾用高价招募骑马骑得快得人,高置了驿站相互在各地观望,去专门负责打听和上报各地的物价,即便是远处的物价,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传到刘晏的耳朵里,这样就使得国家财政经济的主动权,全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采取政府在丰收地区粮价偏低时,用较高的价格买进粮食;在歉收地区粮价偏高时,用较低的价格卖出粮食的办法,来调节物价,这样做,国家得到了好处,而且各地的物价也大体保持平稳。

●富国之策

李悝对魏文侯说:“善于实行在丰年以平价购入粮食,以备荒年平价售出的人,必须小心地注意到年成有上中下三等收成。上等收成是农民自己留四成,余剩四百石粮食;中等收成是自己留三成,余三百石;下等收成时是自己留一成、余一百石。小的灾年就只收一百石,中等的灾年收七十石,大的灾年只收三十石。所以上等收成时,政府就用平价收购农民粮食的四分之三:给农民留四分之一;中等年成平价收购二分之一:下等年成就收购四分之一。使得百姓正好够吃,粮价平稳,就不再收购了。小灾之年就发放下等年成时所收购的粮食。中等灾年就发放中等年成时所收购上来的粮食,大灾之年就发放上等年成时所收购的粮食,用平价卖给百姓。所以即便是遭受水旱灾害或闹饥荒,粮价保持不上涨,百姓不流亡,这是由于取了有余之年的收成补了不足之年。”李悝的主张在魏国实行之后,魏国很快富强起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