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宋元学案

第037卷 卷三十七 漢上學案(全氏補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漢上學案(全祖望補本)

漢上學案表

朱震劉長福(別見《泰山學案》。)

(上蔡門人。)徐畸吳葵(別見《說齋學案》。)

(二程再傳。)

(安定、濂溪三

傳。)

朱巽

胡銓(別見《武夷學案》。)

(并漢上學侶。)

沈該

(漢上同調。)

田疇

(沈氏續傳。)

漢上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上蔡之門,漢上朱文定公最著。三《易》象數之說,未嘗見于上蔡之口,而漢上獨詳之。尹和靖、胡文定、范元長以洛學見用于中興,漢上實連茹而出,顧世之傳其學者稍寡焉。述《漢上學案》。(梓材案:漢上傳本在《上蔡學案》,自謝山為別立《學案》。)

◆上蔡門人(二程再傳。)

文定朱漢上先生震

朱震,字子發,荊門軍人。登政和進士第,累仕州縣。胡文定安國大器之,薦召為司勳員外郎。趙忠簡鼎復薦其「廉正守道,士人冠冕,使備講讀,必有裨益」,再召始至。首問《易》、《春秋》之旨,上悅,改除祠部員外郎,兼川、陜、荊、襄都督府詳議官。遷秘書少監,侍經筵。轉起居郎兼建國公贊讀,與翊善范元長沖,人謂極天下之選。遷中書舍人兼翊善,轉給事中,累遷翰林學士。太常吳表臣議行明堂之祭,先生言:「《王制》,國有大喪,三年不察,惟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春秋》譏吉禘于莊公,謂不三年也。國朝景德三年合祀天地,遂享太廟,時真宗未行三年之喪,以日易月,在今日行之則非矣。」其言不用。紹興七年,謝病丐祠,卒。上慘然曰:「楊時物故,安國與震又亡,朕痛惜之!」錄其子官。先生經學深醇,有《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种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李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于程、邵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釆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合。」蓋其學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故其于象數加詳焉。其論《圖》、《書》授受源委亦如此,蓋莫知其所自云。(雲濠案:《四庫書目》《經部》收錄《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

祖望謹案:漢上謂周、程、張、劉、邵氏之學出于一師,其說恐不可信。其意主于和會諸家,而反不免于晁氏所譏舛錯者也。然漢上之立身,則粹然真儒也。

漢上易卦圖說

列禦寇曰:「易者,一也。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李泰伯曰:「伏羲觀《河圖》而畫卦。」禦寇所謂變者,論此圖也。一者,太極不動之數;七者,大衍數;九者,玄數也。泰伯謂畫卦,亦未盡其實。大衍五十之數,寓于四十有五之中。《黃帝書》土生數五,成數五,《太玄》以五五為土,五即十也。

王洙曰:《山海經》云:「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斯乃杜子春之所憑,抑知姚信之言非口自出,但所從傳者異耳。梁武攻之,涉于率肆。(以上《河圖說》。)

《洛書》,劉牧傳之。一與五合而為六,二與五合而為七,三與五合而為八,四與五合而為九,五與五合而為十。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十即五五也。《洪範》曰:「一五行。」《太玄》曰:「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范望曰:「重言五者,十可知也。」一、三、五、七、九奇數,合二十有五,所謂天數。二、四、六、八、十耦數,合三十,所謂地數。故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數五即十也,故《河圖》之數四十有五,而五十之數具;《洛書》之數五十有五,而五十之數在焉。惟十即五也,故甲己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而不數十。十,盈數也。(洛書說。)

《伏羲八卦圖》,王豫傳于邵康節,而鄭夬得之。《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乾、初(坤)、初艮、初兌、初犖(坎)、初離、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農氏既重為六十四卦,而《初經》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農氏因之也。」《繫辭》曰:「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王輔嗣以為伏羲重卦,鄭康成以為神農重卦,其說源于此。子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定位,則乾與坤對;山澤通氣,則艮與兌對,雷風相薄,則震與巽對;水火不相射,則坎與離對。而《說卦》健、順、動、入、陷、麗、止,說,馬、牛、龍、雞、豕、雉、狗、羊、首、腹、足、股、耳、目、手、口,與夫別象次序,皆初卦也。夬曰:「乾之初交于坤之初得震,故為長男;坤之初交于乾之初得巽,故為長女;乾之二交于坤之二得坎,故為中男;坤之二交于乾之二得離,故為中女;乾之上交于坤之上得艮,故為少男;坤之上交于乾之上得兌,故為少女。乾、坤,大父母也,故能生八卦。《復》、《姤》,小父母也,故能生六十四卦。《復》之初九交于《姤》之初六得一陽,《姤》之初六交于《復》之初九得一陰;復之二交于《姤》之二得二陽,《姤》之二交于《復》之二得二陰;《復》之三交于《姤》之三得四陽,《姤》之三交于《復》之三得四陰;復之四交于《姤》之四得八陽,《姤》之四交于《復》之四得八陰;《復》之五交于《姤》之五得十六陽,《姤》之五交于《復》之五得十六陰;《復》之上交于《姤》之上得三十二陽,《姤》之上交于《復》之上得三十二陰。陰陽男女皆順行,所以生六十四卦也。」(《伏羲八卦圖說》。)

乾坤,天地之本;坎離,天地之用。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終于寅,離終于申,(《連山》也。)以應天時也。置乾于西北,(伏羲《初經》乾上坤下,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退坤于西南,(歸藏以坤先乾。)乾統三男而長子用事,坤統三女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為耦,(復歸于伏羲之《初經》。)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盡于是矣。故《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既濟》、《未濟》。)而《泰》、《否》為上經之中,《咸》、《恆》為下經之首。乾坤,本也;坎離,用也。乾坤坎離,上篇之用也。《咸》,兌艮也;《恆》,震巽也。兌艮震巽,下篇之用也。《頤》、《大過》、《小過》、《中孚》,二篇之正也。故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李挺之變卦反對圖說》。)

往來者,以內外言也,以消息言也。自內而之外謂之往,自外而之內謂之來。請復借《賁卦》言之。「柔來而文剛」者,坤之柔自外卦下而來文乎乾之剛也。「分剛上而文柔」者,乾之剛自內卦上而往文乎坤之柔也。于柔言來,則知「分剛上而文柔」者,往也;于剛言上,則知「柔來而文剛」者,下也。上者出也,下者入也,此所謂「其出入以度內外」,此所謂「上下無常」也。若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則不當言「分剛上而文柔」,當曰「剛來而文柔」矣。《妄》之《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外卦乾已三畫矣,謂之「自外來」,則當自卦外來乎!(《六十四卦相生圖說》。)

律曆之元始于冬至,卦氣起于《中孚》,其書本于夏后氏之《連山》,而《連山》則首艮。所以首艮者,八風始于不周,實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為東壁、營室。東壁者辟生氣而東之,營室者營陽氣而產之,于辰為亥,于律為應鍾,于時為立冬,此顓頊之曆所以首十月也。(《太玄準易圖說》。)

夫六十卦,《乾》貞于子而左行,《坤》貞于未而右行,《屯》貞于丑間時而左行,《蒙》貞于寅間時而右行,《泰》貞于寅而左行,《否》貞于申而右行,《小過》貞于未而右行。七卦錯行,律實效之:黃鍾,《乾》初九也;大呂,《坤》六四也;太蔟,《乾》九二也;應鍾,《坤》六五也;無射,《乾》上九也;夾鍾,《坤》六三也;夷則,《乾》九五也;仲呂,《坤》六二也;蕤賓,《乾》九四也;林鍾,《坤》初六也。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故子丑、寅亥、卯戌、辰酉、巳申、午未謂之合聲。(《十二律相生圖說》。)

夫《坤》之初六,五月之氣,《姤卦》也。是時豈惟無冰,而露亦未凝,何以言

「履霜堅冰至」﹖曰:一陰之生,始凝于下,驗之于物,井中之泉已寒矣。積而不已,至于《坤》之上六,則露結為霜,水寒成冰。是以君子觀其所履之微陰,而知冰霜之漸。(《坤初六圖說》。)

乾坤,鬼神也;坎離,日月、水火也;艮兌,山澤也;震巽,風雷也;坎離震兌,四時也。坎離,天地之中也。聖人得天地之中,則能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先天而天弗違,聖人即天地也;後天而奉天時,天地即聖人也。聖人與天地為一,是以作而萬物。同聲相應,震巽是也;同氣相求,艮兌是也;水流溼,火就燥,坎離是也。雲從龍,風從虎,有生有形,各從其類,自然而已。(《坎離天地之中圖說》。)

夫陽生于子,陰生于午,自午至子,七而必復,乾坤消息之理也。故以一日言之,自午時至夜半復得子時;以一年言之,自五月至十一月復得子月;以一紀言之,自午歲凡七歲復得子歲。天道運行,其數自爾,合之為一紀,分之為一歲、一月、一日,莫不皆然。故六十卦當三百六十日,而兩卦相去皆以七日。且卦有以爻為歲者,有以爻為月者,有以爻為日者,以《復》言「七日來復」者,明卦氣也。陸希聲謂「聖人言『七日來復』為曆數之微明」是也。(《復七日來復圖說》。)

自初數之,至上為六。或以一爻為一歲一年,《同人》「三歲不興」,《坎》「三歲不得,凶」,《豐》「三歲不覿」,《既濟》「三年克之」,《未濟》「三年有賞于大國」。或以一爻為一月,《臨》「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為一日,《復》「七日來復」。或以一爻為一人,《需》「不速之客三人來」,《損》「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或以一爻為一物,《訟》「鞶帶三褫」,《晉》「晝日三接」,《師》「王三錫命」,《比》「王用三驅」,《睽》「載鬼一車」,《解》「田獲三狐」《損》「二簋可用享」,《萃》「一握為笑」,《革》「革言三就」,《旅》「一矢亡」,《巽》「田獲三品」。(《爻數說》。)

漢上易叢說

《歸藏》之《乾》有「乾,大赤」。乾為天、為君、為父,又為辟、為卿、為馬、為禾,又為血卦。

《歸藏小畜》曰「其丈人」,乃知「丈人」之言,三代有之。

莧陸,澤草也,生于三月、四月。莧,蕢也,葉柔根堅而赤。陸大于莧,葉柔根堅。堅者,兌之剛也;堅而赤,赤者乾之色也。

《易》有以一策當一日者,「《乾》、《坤》之策」是也。有以一爻當一日者,「七日來復」是也。有以策數七八九六言日者,「勿逐,七日得」是也。《易》之取象,豈一端而盡。六十卦直日,兩卦相去皆七日,其實則六日七分。猶《書》稱「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其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禮》言「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七月;《詩》言「一之日」、「二之日」,其實十一月、十二月之日。何于此六日七分而疑之乎﹖

「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則已取重離之象。何則﹖離,麗也。離為目,巽為繩。以巽變離,「結繩而為網罟」之象也。網罟,目也。離為雉,巽為魚,「以佃以漁」之象也。

《彖》者,孔子贊《易》十篇之一。先儒附其辭于卦辭之下,故加「彖」以明之。諤昌以《乾》《彖》釋「元亨利貞」,《文言》又從而釋之,疑其重複,謂非孔子之言,且引穆姜之言證之。此又不然。《文言》者,文其言也。猶《序》、《彖》、《說卦》之類,古有是言,或文王或周公之辭,孔子因其言而文之,以垂後世。《傳》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故以《文言》名其篇。

如曰「君子以非禮勿履」,則孔子所繫之《大象》也。何以明之﹖且以《復卦大象》言之。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考之《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則「至日閉關,后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嶽矣。以是知繫《大象》之辭,非周公作也。

《說卦》脫誤,比于諸篇特多。《荀氏易》本乾後有四象,坤後有八,震後有三,巽後有二,坎後有八,而又以揉為撓,離後有一,艮後有三,兌後有二。《虞氏易》本以龍為駹,反為阪,為專,寡為宣,科為折,羊為羔。鄭本以廣為黃,乾為幹,黔為黚。京氏本以馵為末,蠃為螺,果蓏為果墮。其餘陸績、王肅、姚信、王廣,偏傍點畫亦或不同。蓋焚書之後,《周易》雖存,至漢已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而上之,故三篇之文容有差誤。

聖人死曰神,賢人死曰鬼,眾人死曰物。聖人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故五帝配上帝,傅說上比列星。賢人得其所歸。眾人則知富貴生而已,其思慮不出于口腹之間,衽席之上,夸張于世以自利焉,物欲蔽之,不能自反其初,故謂之物。然物之乘間而出,豈離乎五行哉!

陰陽,用也;剛柔,體也。用之謂道,體之謂德。體用無間,和會為一,順而行之,則動靜語默皆得其宜,故曰「和順道德而理于義」。天地萬物,共由一理,其理順而不妄,深明其源,乃能一天人,合內外,體用無間矣,此之謂盡性。盡性則通晝夜之道而知,其于窮達壽夭,以正受之,不貳其心矣。

蘇氏解《需》「光亨」曰:「光者,物之神也。」此關子明之說也。或問「神」,曰:日月在上,其明在地。夫日月之形,其大如盤盂,光之所燭,被乎萬物,非神乎﹖蓋神難言也,故以「光」形容之。君子動而有光,廣大所不及。故《易》言「未光」、「未光大」者,皆狹且陋也。

附錄

先生初為胡文定所薦,稱疾不至。會趙忠簡公鼎為參知政事,高宗諮以當世人才,趙曰:「臣所聞朱震學術深博。」乃召用。是時虔州民為盜,先生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擾,則百姓自安。願詔選良太守慰撫之,且使到官之日,條具官吏有貪墨無狀者,一切罷去,聽其自擇慈祥仁惠之人使之。」

林拙齊《紀問》曰:漢上《叢說》云:「反觀吾身,乾坤安在哉﹖善端初起者,乾也;身行之而作成其事者,坤也。人皆有善端,不亦易知乎﹖行其所知,不亦簡能乎﹖饑而食,渴而飲,晝作而夜息,豈不簡且易哉﹖以此推之,天下未有不知而作者也。」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朱漢上云:「古者衣裳相連,乾坤相依,君臣上下同體也。至秦,始取衣裳離之。」今瀘、敘獠俗,多衣統,猶是古法。

◆漢上學侶

朱先生巽

朱巽,字子權,文定弟,亦富學,號「二朱」。(參《姓譜》。)

(梓材謹案:《姓譜》原作「字公權」。文定名震,字子發;先生名巽,當字子權。上蔡監西京竹木場,文定與之往謁,事見上蔡《附錄》,則亦上蔡弟子也。)

忠簡胡澹庵先生銓(別見《武夷學案》。)

◆漢上同調

僕射沈先生該

沈該,字守約,吳興人。登嘉王榜進士。紹興二十六年,以右僕射兼修國史。嘗撰《易小傳》,其說以《左氏》卦變為文。嘗進之高宗,降詔褒獎。(參朱氏《經義考》。)

◆漢上門人(二程三傳。)

宣教劉先生長福(別見《泰山學案》。)

隱君徐天民先生畸

徐畸,字南夫,一字叔範,蘭溪人也。漢上先生弟子,得其《周易》旨要,兼明《春秋》、《禮記》,湛深經術,文得歐、曾筆外法,而弓兩斛力射命中。隱居講學,人莫知者,東陽吳文炳獨知之,延以教其子。于時婺中之以師道興起後進者,曰東萊,曰同甫,曰說齋,曰先生。學者稱為天民先生。其所著有《周易解微》三卷。

◆徐氏門人(二程四傳。)

主簿吳先生葵(別見《說齋學案》。)

◆沈氏續傳

田興齋先生疇

田疇,號興齋,華亭人。嘉定間嘗設講席于國學,六館之士皆北面焉。著有《學易蹊徑》二十卷。(參《姓譜》。)

謝山《田氏學易蹊徑題辭》曰:宋人之言互體者,洲秖舉漢上、黃中二家。今觀興齋之說,又有出于二家之外。其每卦一圖,皆以正卦兼變卦而言,而并取其正變之互。嘗攷其所自出,則吳興沈氏也。沈氏謂《睽》三則下互為離,其變則上互為兌,即興齋之說也。夫正卦之互,在聖人取象,或有時而用之;若變卦之互,非取象所及也。一卦自有一卦之象,不容兼正變而互之也。或曰:「《左氏》陳敬仲筮詞:『風為天于土上,山也。』杜元凱謂此《觀》之《否》。正卦之三四五爻為艮,變卦之二三四爻亦為艮,故曰山。則固合正變之互言之矣。興齋之所本者,此耳。」予曰:此筮法也。筮法合正與變而占之,則亦得兼正與變之互而象之。當聖人作《象辭》,但發揮是爻之象而已,安得預計其變而求合之﹖將不勝其緒之紛矣!《易》雖為卜筮而作,然要自有節次也。沈氏不過偶一及之,其說尚未及成。興齋則每卦列焉,竟欲以之定互體之說,竊以為未安。若其餘,甚有佳者。嘉定以後經師,如此不易得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