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胃、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临床用名有椿皮、樗根皮、樗白皮。
【本草汇言】
《药性论》: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日华子本草》:温,五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本草衍义》:洛阳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摄理之方蔑如也。后以饮啖过常,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而无脓,凡如此已半年余,气血渐弱,食渐减,肌肉渐瘦。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稍凉药,即泄注气羸,粥愈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将期岁,医告术穷,垂命待尽。或有人教服人参散,病家亦不敢主当。谩与服之,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后问其方,云: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疼痛,多日不差,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用二钱匕,空心以温酒调服。如不饮酒,以温米饮代。忌酒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腥等。
《本草纲目》: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益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其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而郁者,多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数行,是其验也。故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益有所试者。
《本草乘雅》:椿樗同种,材臭异形者,牝牡有别耳。樗孕荚者牝,椿无荚者牡,故椿体木性之直,樗体木性之曲,曲直仆伛,木体之全性现矣。故始区芽櫱,直拆者萌,曲生者句,枝干已成,曲直仆伛,四体始备,直无仆伛,曲则兼有,是以椿木体直,精专枝叶,樗木体曲,精专根皮,诚肝木之体用药也。椿益皮肤毛发,正肝以能生为体,荣华为用;樗益血气阴窍,正肝以藏血为体,疏泄为用。内而肠风已,崩带除,滞痢行,癃闭利,遗浊清,神安志悦;外而疮疡净,斑疹消,丁毒解,好颜媚色,以及四体百骸,不言而喻。至若疳虫蛊毒,传尸鬼注,而与物为春,杀厉之气,暖然齐春仁之洁,椿樗之为用溥矣。
《药性解》:味苦涩,性温,有小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
按:椿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孟诜云: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本草备要》:涩肠燥湿。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痢疾滞气未尽者勿遽用,勉强固涩,必变他证。去疳蛪,樗皮尤良。时珍曰: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樗皮。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水研,服汁取利,是其验矣。○昂按:樗皮止泻痢,终是涩剂。寇氏曰:一妇年四十余,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积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甚痛,用止血痢药不效,用肠风药益甚。盖肠风有血无脓也,服热药,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注泻食减;服温平药,则若不知,年余待毙。或教服人参散:樗皮、人参各一两为末,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钱,遂愈。○昂按:此方仍是作痢疾治。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
《本经逢原》:性寒而能涩血,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滑梦遗精诸证,有燥痰之功。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崩带属阴虚者,亦不可服。盖椿皮色赤而入血分,久痢血伤者宜之。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蛪,疗久痢。
得诃子、丁香,治休息痢。配苍术、枳壳,治脾毒肠风;配干姜、川柏,治湿热带下。
滞气未尽,脾气虚寒,真阴不足者,禁用。
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皮,入血而涩;樗皮入气而利。俱宜丸散。不入煎药。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涩肠。入血分而涩血,兼去肺胃陈痰,治湿热诸病,有断下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
·椿皮有抗菌作用,椿皮100%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椿皮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臭椿双内酯及一种未定结构的化合物x,其单体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子宫颈癌有一定作用。
·椿皮煎剂(稀释液)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椿皮所含臭椿苦酮有较强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椿皮有驱蛔虫作用。
·椿皮所含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椿皮有一定止血作用;干皮的制剂对溃疡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