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孟子正义(赵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孟子正义(赵岐)〗十四卷。汉赵岐(约108-201)注,旧题宋孙□(962-1033)疏。岐字颁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名嘉,字台卿,辟司空掾,迁皮氏长;与京兆尹唐□有隙,避祸而逃,乃自改名字;遇赦拜并州刺史,又遭党锢十余岁,后征拜议郎,举敦煌太守,迁太仆,终官太常。□字宗古,博平(今山东茬平)人,端拱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兵部侍郎、龙图阁学,以太子少傅致仕,尚撰《孟子音义》诸书。越峻避难北海时,撰成《孟子章句》,而史志及诸家目录通称《孟子注》。汉代经学,以训诂与章句为主,赵氏治章句之学,遂有此编。全书体例为条析《孟子》内篇七篇之章节句读而串释其义;每篇分作上下,故凡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每章之末,用韵文括其义理,称为章指,书前总序称《孟子题辞》。在《题辞》中,赵氏阐述了自己对《孟子》-书作者及篇数等问题的看法,认为《孟子》就是孟轲本人所著,“故总谓之《孟子》”;关于其篇数问题,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作《孟子》七篇”,后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则说“作书中外十一篇”,因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为十一篇。但赵氏却将其分作内书七篇,外书四篇,认为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故不为此四篇作注。至于正:文所注,可谓瑕玉互见,诸如谓宰予、子贡有若缘孔子圣德高美而盛称之;孟子知其太过,故贬谓之“污下”之类,殊属谬论。而以屈原憔悴为征于色;以宁戚扣角为发于声之类,亦属比拟不伦不类。赵氏为历史上最早为《孟子》作注的学者,故其说虽没有后世学者之精密,但其开辟之功却不可泯灭;并且,其部分观点对后世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关于《孟子》作者说,后儒朱熹、焦循、阎若璩、魏源等均秉从其观点。又如赵氏认为《孟子》原只有七篇,外节四篇为伪作,并不为之注,后儒亦多从其说,遂至四篇散佚而不存。再如朱熹作《孟子集注或问》,对越氏之说即多所采录。今本《孟子正义》中赵注已非唐以前原本,《四库全书总目》已有详考。赵注以后又继有刘熙、郑玄、綦母邃、陆善经、王雩诸人为《孟子》作注。抵宋,则又有疏。其疏虽题作孙□撰,但《朱子语录》却谓邵武士人假托,有关著作如《宋史》、《涑水纪闻》谐书亦不载孙氏曾撰《孟子疏》;敌《四库全书总目》云疏不出孙□之手确然可信,这一观点包被清以后多数学者所肯定。其疏皆敷衍语气,极如乡塾讲章,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注。至于赵注好用古事为比,疏多不得其要领。如赵注谓“非礼之礼,若陈质娶妻而长拜之”。“非义之义,若籍交报仇”,疏则诚不得其出典。至于“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事出《庄子》,而疏尤不能举其所出,则孤陋太甚。此外,又将赵注之章指尽散入疏中。赵注单行本有清同治八年(1819)浙江书局校印《十三经古注》本,民国间《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及陕西通志馆排印《关中丛书》本。合刊本《孟子正义》或题作《孟子注疏》、《孟子注疏解经》,有宋代廖平刻本,元吁郡翻刻宋廖平本,上两本均藏北京图书馆;通行本则有《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故宫博物院影印《天录琳琅丛书》本,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195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刊记》本为最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