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尚书

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时昌邑王以少于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年老,以寿终。族子胜。

夏侯胜字长公。初,鲁共王分鲁西甯乡以封其子节侯,别属大河,后更名东平,故胜为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简卿。简卿者,倪宽门人。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徵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欲出何之?」王怒,谓胜为袄言,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封:「在五行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馀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廷中,皆曰宜如诏书,胜独以为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下世世献纳。武帝巡狩所幸郡国凡四十九,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投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屋室,杀六千馀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桧钱。因大赦,出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刺史。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无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傅,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经学不明,不如归耕。」

《尚书》夏侯氏说: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优贤扬历,历,试也,谓扬其所历试。

天右王者,故灾异数见,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膑宫劓割头庶剠。黥辟疑赦,其罚率古,以六两为率。

按夏侯《书》说久亡,近马氏辑本又多以意属,不足据也。今仅择数条,其馀不复多及之。然而治大、小夏侯学诸家所引皆师说也,但求之于各传中足矣。

黄霸字次公,涯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径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繇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廷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隃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谐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他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安全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耗费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乡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数月,徵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二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霸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纪纲号令,风采不及丙、魏、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时京兆尹张敞舍鶡雀飞集丞相府,霸以为神雀,议欲以闻。敞奏霸「问郡国上计吏有耕者让畔,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及举孝子弟弟贞妇,并行伪貌,有名亡实,倾摇解怠,甚者为妖,假令京师先行让畔异路,道不拾遗,其实亡益廉贪贞淫之行,而以伪先天下,固未可也。即诸侯先行之,伪声轶于京师,非细事也。」天子嘉纳敞言,霸甚惭。霸又荐乐陵侯史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典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数日乃决。自是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以霸为首。甘露三年薨,諡曰定侯。

按:前汉循吏以黄霸为称首,而考其所得,由经术来也。其治颍川也,仿佛子产之治郑,西门豹之治邺,然不出孔门富教之旨,有以知其所得矣。及其入相,乃治减于在颍川时,此则天资限之,所谓不可为滕薛大夫者也。

周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于石渠,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大中大夫授太子。及元帝即位,堪为光禄大夫,与萧望之并领尚书事,为石显等所谮,皆免官。望之自杀,上泯之,乃擢堪为光禄勋,语在《刘向传》。堪授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牟卿为博士。霸以帝师赐爵褒成君,傅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传。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四至九卿,号其门人沛唐林子高为德行,平陵吴章伟君为言语,重泉王吉少音为政事,齐炔钦幼卿为文学。王莽时,林、吉为九卿,自表上师冢,大夫博士郎吏为许氏学者,各从门人,会车数百两,儒者荣之。钦、章皆为博士,徒众尤胜。章为王莽所诛。

孔霸字次孺,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大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元帝即位,徵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第一区,徒名数于长安。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庸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谧曰烈君。始霸上书求奉孔子祀,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夫子祀。

孔光,霸之少子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匡衡举光方正,为谏议大夫。成帝即位,举博士,数使录宪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凡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日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后至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后以忤傅太后免。朱博、平当、王嘉相次代为丞相,议者皆以为不及光。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后十馀日傅太后崩。是月徵光诣公车,问日蚀事。光对曰:「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阴道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书》曰:『羞用五事』,『建用皇极』。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荐臻,六极屡降。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其傅曰:『时则有日月乱行』,谓眺、侧慝,甚则薄蚀是也。又曰:『六沴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乃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变见三朝之会。上天聪明,苟无其事,变不虚生。《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臣闻师曰:『天佑与王者。』故灾异数见,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寒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皆谓不惧者凶,惧之则吉也。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延见群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天下幸甚。《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言有诚道,天辅之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而已。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寒异,销祸兴福,较然甚明,无可疑惑。」书奏,上悦,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二月为丞相,复故博山侯。明年为司徒。哀帝崩,平帝立,王莽为大司马,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莽权日盛,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徙光为帝太傅,明年徙为太师,而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莽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每十日一朝,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光居公辅位十七年,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其子弟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得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年七十,元始五年薨,谧曰简烈,葬事依王凤故事。

云敞字幼孺,陵人也。师事同县吴章,章治《尚书》经为博士。平帝以中山王即帝位,年幼,莽柄政,自号安汉公。以平帝为成帝后,不得顾私亲,帝母及外家卫氏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莽长子宇,非莽鬲绝卫氏,恐帝长大后见怨。宇与吴章谋,夜以血涂莽第门,若鬼神之戒,冀以惧莽。章欲因对其咎。事发觉,莽杀宇,诛灭卫氏,谋所联及,死者百馀人。章坐要斩,磔尸东市门。初,章为当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馀人,莽以为恶入党,皆当禁锢,不得仕宦。门人尽更名他师。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比之栾布,表奏以为掾,荐为中郎谏大夫。莽篡位,王舜为太师,复荐敞可辅职。以病免。唐林言敞可典郡,为鲁郡大尹。更始时,安车徵为御史大夫,复病去,卒于家。

贾逵。本传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宋京,南阳安众人,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至辽东太守。

吴良字大仪,齐国人,习大夏侯《尚书》,为郡议曹掾。岁旦掾吏入贺,门下掾王望谄言上寿,掾吏皆称万岁,良跪曰:「门下掾谄佞,明府勿受其觞。」太守敛容而止,赐良鳆鱼百枚,转为功曹。耻以言进,终不肯谒。东平王苍辟为西曹掾。数谏苍,多善策。苍表荐良,上以章示公卿曰:「前见良,须发皎然,衣冠甚伟,以良为议郎。」迁司徒长史,以清白方正称。

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名称州里。以司徒茂才为丰令,视事三年,县无狱讼,为州郡最。司徒范迁荐融忠正公方,经行纯备,宜在本朝,并上其治状。永平五年,为司隶校尉,多所举正,百僚敬惮之。十一年,为大司农。显宗方勤万几,公卿数朝会,每辄延谋政事,判折狱讼。融经明才高,善论议,朝廷皆服其能。帝数嗟叹,以为才堪宰相。明年,为司空。肃宗即位,以先朝名臣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建初四年薨,赐茔于显节陵下。

宋意字伯志,均之族子。父京,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至辽东太守。意少传父业,显宗时举孝廉,以召对合旨,拜阿阳侯相。建初中,徵为尚书。济南、中山二王来朝,并留不遣就国。意以为人臣有节,不宜腧礼过恩,乃上疏谏,章帝纳之。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兄弟贵盛,步兵校尉邓叠、河南尹王调、故蜀郡太守廉范等群党,出入宪门,负执放纵。意随违举奏,无所回避,由是与窦氏有隙。二年卒。

《后汉书》本传:昔周公怀圣人之德,有致太平之功,然后王曰叔父,加以赐币。

《春秋》之义,诸父昆弟无所不臣,所以尊尊卑卑,强干弱枝也。

张驯字子俊,济阴定陶人也。少游太学,能诵《左氏春秋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典领秘书近署,甚见纳异。多因便宜陈政得失,朝廷嘉之。迁丹阳太守,化有惠政。光和七年,徵拜尚书,迁大司农。初平中,卒于官。

右为大夏侯派,亦伏生别派也。其传不及欧阳派之盛,然自胜有取青紫如拾地芥一言,而其门下亦多事干禄,求如欧阳派之气节,盖鲜其人。古云经术造士,亦在所以造之者耳。夏侯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陆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疏略,难以应敌。建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子千秋为少府、太子少博。

张山拊字长宾,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至少府。授同县李寻、郑宽中少君、山阳张无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陈留假仓子骄。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守小夏侯说文。恭增师法至百万言,为城阳内史。仓以谒者论石渠,至胶东相。寻善说灾异,为骑都尉,自有传。宽中有隽才,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迁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其尊重。会疾卒,谷永上疏曰:「臣闻圣王尊师傅,褒贤俊,显有功,生则致其爵禄,死则异其礼谧。昔用公薨,成王葬以变礼,而当天心。公叔文子卒,卫侯加以美谧,以为后法。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风翁归德茂夭年,孝宣皇帝泯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关内侯郑宽中有颜子之美质,包商、偃之文学,严然总五经之眇论,立师傅之显位,入则向唐虞之闳道,王法纳乎圣听,出则参冢宰之重职,功列施乎政事,退食自公,私门不开,散赐九族,田亩不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终,尤可悼痛。臣以为宜加其葬礼,赐之令谧,以彰尊师褒贤显功之德。」上吊赠宽中甚厚。由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宽中授东郡赵玄,无故授沛唐尊,恭授鲁冯宾。宾为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

李寻字子长,平陵人也。治《尚书》,与张子儒、郑宽中等同守师法教授,寻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事丞相翟方进,方进亦善为星历,除寻为吏,数为翟侯言事。帝舅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厚遇寻。是时多灾异,根辅政,数虚己问寻。寻见汉家有中衰厄会之象,其意以为且有洪水为灾,乃说根曰:「书曰『天聪明』,盖言紫宫极枢,通位帝纪,太微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翼张舒布,烛临四海,少微处士,为比为辅,故次帝廷,女宫在后。圣人承天,贤贤易色,取治于此。天官上相上将,皆颛面正朝,忧责甚重,要在得人。得人之效,成败之机,不可不勉也。《书》曰『历象日月星辰』,此言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自月消息,候星辰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民繇俗,以制法度,考祸福。举错悖逆,咎败将至,徵兆为之先见。明君恐惧修正,侧身博问,转祸为福,不可救者,即蓄备以待之,故社稷亡忧。窃见往者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之徵也。彗星争明,庶雄为桀,大寇之引也。此二者已颇效矣。城中讹言大水,奔走上城,朝廷惊骇,女孽入宫,此独未效。问者重以水泉涌溢,傍宫仍出。洪水乃欲荡涤,彗星乃欲埽除,改之,则有年无期。故属者颇有变改,小贬猾邪,日月光精,时雨气应,此皇天右汉亡已也,何况致大改之。宜急博求幽隐,拔擢天士,任以大职。诸闒茸佞讇,宜以时废退。诚必行之,凶灾销灭,子孙之福不旋日而至。政治感阴阳,犹铁炭之低昂,见效可信者也。」根于是荐寻。哀帝初即位,召寻待诏黄门,使侍中傅喜问寻曰:「间者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极言毋有所讳。」寻对曰云云:「经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加以号令不顺四时,既往不咎,来事之师也。闲者春三月治大狱,时贼阴逆立,恐岁小收,季夏举兵法,时寒气应,恐后有霜雹之灾。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夫以喜怒赏罚,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能致和。善言天者,必有效于人。设上农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然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书》曰:『敬授民时。』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抱鼓之相应也。今朝廷忽于时月之令,诸侍中尚书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义,设群下请事,若陛下出令有谬于时者,当知争之,以顺时气。臣闻五行以水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生,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网,则涌溢为败。《书》云:『水曰润下』,阴动而卑,不失其道。天下有道,则河出图,洛出书,故河、洛决溢,所为最大。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煜焜震电,不甯不令,百川沸腾』者也。其咎在于皇甫卿士之属。惟陛下留意诗人之言,少抑外亲大臣。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地有上中下,其上位应后妃不顺,中位应大臣作乱,下位应庶民离畔。震或于其国,国君之咎也。四方中央连国历州俱劲者,其异最大。闲者关东地数震,五星作异,亦未大逆,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弘,汉之名相,于今亡比,而尚见轻,而况亡弘之属乎?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天下未闻陛下奇策固守之臣也。语曰,何以知朝廷之衰?人人自贤,不务于通人,故世陵夷。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甯。』传曰:「士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如近世贡禹,以言事忠切蒙尊荣,当比之时,士厉身立名者多。禹死之后,日日以衰。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诛灭,智者结舌,邪伪并兴,外戚颛命,君臣隔塞,至绝继嗣,女宫作乱。此行事之败,诚可畏而悲也。本在积任母后之家,非一日之渐,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也。宜少抑外亲,选练左右,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然后可以辅圣德,保帝位,承大宗。下至即吏从官,行能无以异,又不通一艺,及博士无文雅者,宜皆使就南亩,以视天下,明朝廷皆贤才君子,于以重朝尊君,灭凶致安,此其本也。臣自知所言害身,不辟死亡之诛,唯财留神,反覆愚臣之言。」是时哀帝初立,成帝外家王氏未甚抑黜,而帝外家丁、傅新贵,祖母博太后尤骄恣,欲称尊号。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执政谏争,久之,上不得已,遂免光、丹而尊傅太后。上虽不从寻言,然采其语,每有非常,辄问寻。寻对屡中,迁黄门侍郎。以寻言且有水灾,故拜为骑都尉,使护河堤。后以白夏贺良、丁广世、郭昌等侍诏黄门,贺良等言「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不然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人民。」哀帝久寝疾,几其有益,遂从其议,改建平二年为太和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后月馀,上疾如故,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贺良等又荐解光、李寻辅政,上遂下贺良等吏,而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班伯,扶风人,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晏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絝之间,非其好也。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河平中,单于来朝,上使伯持节迎于塞下。会定襄大姓石、季群辈报怨,杀追捕吏。伯上状,因自请愿试守期月。上拜伯为定襄太守。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伯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孙礼。郡中益弛。诸所宾礼皆名豪,怀恩醉酒,共谏伯宜颇摄录盗贼,具言本谋及亡匿处。伯曰:「是所望于父师矣。」乃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及他隐伏,旬日尽得。郡中震,咸称神明。岁馀,上徵伯。伯上书愿过故郡上父祖冢。有诏,太守郡尉以下会。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北州以为荣,臣老纪焉。道病中风,既至,以侍中光禄大夫养病,数载未能起。会许皇后废,班婕妤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婕妤,而赵飞燕为皇后,选称笃。久之,上出过临候伯,伯惶恐,起胝事。自大将军薨后,张放、淳于长等始爱幸,出为微行,行则同舆执辔,入侍禁中,设宴饮之会,及赵、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时乘舆幄坐张昼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上以伯新起,数目礼之,因顾指画而问伯:「纣为无道,至于是乎?」伯对曰:「《书》云『乃用妇人之言』,何有踞肆于朝?所谓众恶归之,不如是之甚者也。」上曰:「苟不若此,此图何戒?」伯曰:「『沈湎于酒』,微子所以告去也。『式号式訁乎』,《大雅》所以流连也。《诗》、《书》淫乱之戒,其原皆在于酒。」上乃喟然叹曰:「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放等不恽,稍自引起更衣,因罢出。长信庭林表适来,闻见之。后上朝东宫,太后泣曰:「帝间颜色瘦黑,班侍中本大将军所举,宜宠异之,益求其比,以辅圣德。宜遣富平侯且就国。」上曰:「诺。」车骑将军王音闻之,以风丞相御史奏富平侯罪过,上乃出放为边都尉。伯迁水衡都尉,每朝东宫,常从,及有大政,俱使谕指于公卿。上亦稍厌游宴,复修经书之业,太后甚悦。会伯病卒,年三十八,朝廷泯惜焉。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时,称病不仕,教授诸生千馀人。建武二年,大司马吴汉辟,不应。三年,徵拜谏议大夫,数有忠言,以礼进止,朝廷敬之。迁沛郡太守。至蕲县,称病不之府,官属皆随就之。良遂上疾笃,乞骸骨,徵拜太中大夫。六年,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过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自田中归。恢告曰:「我司徒史也,故来受书,欲见夫人。」妻曰:「妾是也。苦掾,无书。」恢乃下拜,叹息而还,闻者莫不嘉之。后以病归。一岁复徵,至荥阳,疾笃不任进道,乃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良惭,自后连徵,辄称病。诏以玄纁聘之,遂不应。光武幸兰陵,遣使者问良所疾苦,不能言对。诏复其子孙邑中徭役,卒于家。

闾丘葵字仲洁,治小夏侯《尚书》。

杨仲续,蜀郡新都人,举河东方正,拜祁令,甚有德惠,人马立祠。世修儒学,以夏侯《尚书》相传。杨春卿善图谶学,为公孙述将。汉兵平蜀,春卿自杀,临命戒子统曰:「吾绨袤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

杨统字仲通,感父言,服阕,辞家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说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建初中,为彭城,一州大旱,统推阴阳消伏,县界蒙泽。太守宗湛使统为郡求雨,亦即降澍。自是朝廷灾异,多以访之。统作《家法章句》及《内谶》二卷解说。位至光禄大夫,为国三老。年九十卒。

任安字囗囗,广汉人。董扶字茂安,广汉人。周舒字叔固,阆中人。杜微字国辅,涪人。

杜琼字伯瑜,成都人。何宗字彦英,郫人。周郡字仲直,舒子。周巨字口口,郡子。

杨厚字仲桓,统子,少学统业,精力思术。安帝永初二年,太白入北斗,洛阳大水。厚克星灭及水退之期,皆如所言。除为中郎。太后特引见,间以图谶,厚对不合,免归。永建二年,特徵到阙,陈汉三百五十年之阸,宜蠲法改宪之道。三迁为侍中,特蒙引见,访以时政。每有灾异,辄上消救之法。梁冀遣弟不疑以车马珍玩遗厚,欲与相见。厚不答,固称病求退。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馀人。八十二,卒于家。

右为小夏侯派,亦伏生别派也。其传又不及大夏侯氏之盛,且渐入章句之学,西汉经学变为东汉矣。而欧阳、夏侯皆究心《洪范》,波靡至于李寻,则杂入异说,由乎小道,详其所论,无异术士之言。东汉符谶一流,皆此辈阶之厉也。孔子谓索隐行怪,吾弗为之,良有以哉!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冈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又传《左氏》。常授虢徐敖。敖为右扶风掾,又传《毛诗》,授琅邪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君长。王莽时,诸学皆立,刘歆为国师,璜、惮等皆贵显。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时大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后樊并谋反,乃黜其书。

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受《诗》于申公,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倪宽。

按:何焯以为宽授今文于安国,授古文于都尉朝,似出于臆说,别无考见。司马迁。

按:近代所辑古文《尚书》说多首列《史记》,正由迁曾从安国问古文,《史记》中有古文说耳。刘向。

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

孔霸。孔福。孔光。孔。

孔房。孔均。孔志。孔损。

孔曜。孔完。孔昱字世元,雒阳令。时人为之语曰:「海内才珍孔世元。」贾徽。

贾逵。贾逵《尚书注》:六宗者,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也。尧顺考其道而行之。

甸服之外,每百里为差,所纳总銍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为此数。其侯服之外,每言三百里二百里,还就其服之内别为名耳,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

曰圉古文作悌,贾逵以今文校之定为圉。逵奏引《尚书》云流属乌,是与孔异也。

张楷字公超,蜀郡成都人,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数百人。宾客慕之,自父党夙儒,偕往造焉。车马填街,徒从无所止,黄门及贵戚之家,皆起舍巷次,以候过客往来之利。楷疾其如此,辄徒避之。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足给食者,辄还乡里。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不就。汉安元年,顺帝特下诏告河南尹曰:「故长陵令张楷行慕原宪,操拟夷、齐,轻贵乐贱,窜迹幽薮,高志确然,独拔群俗。前比徵命,盘桓未至,将主者玩习于常,优贤不足,使其难进欤?郡时以礼发遣。」楷复告疾不到,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楷,从学之,楷避不肯见。桓帝即位,优遂行雾作贼,事觉被考,引楷言从学述,楷坐系延尉诏狱,积二年,恒飒经籍,作《尚书注》。后以事无验,见原还家。建和三年,诏安车备礼聘之,辞以笃疾不行。年七十,终于家。

度尚。

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人也。少为诸生。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尚书》,兼善《毛诗》、《谷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时世祖方草创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拜郎中,辟大司空府。帝以敏博通经记,令较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葬著录次比。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封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竞不罪,而亦以此沈滞。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自以为锺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后三迁长陵令。永平五年,诏书捕男子周卢。虑素有名称,而善于敏,敏坐系免官。及出,叹曰:「喑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迁谏大夫,卒于家。

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也。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以未冠,谒去。师事徐州刺史盖豫,受《古文尚书》。经明,举孝廉,拜郎中。撰《尚书杂记》三十二篇,四十万言。太尉张禹荐补博士,稍迁陈留太守,坐法免。年七十八,卒于家。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曾祖父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新建大尹,尝劝子建仕。封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僖与崔篆孙駰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駰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邻房生梁郁馋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駰默然不对。郁恨之,阴上书告駰、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事下有司,駰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甯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冬,拜临晋令,崔駰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吉凶由已,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二子长彦、季彦,并十馀岁。蒲阪令许君然劝令反鲁。对曰:「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华阴。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门徒数百人。延光元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安帝诏有道术之士极陈变眚,乃召季彦见于德阳殿,帝亲问其故。对曰:『此皆阴乘阳之徵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修圣德,虑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恶之。举孝廉,不就。三年,年四十七,终于家。

董春字纪阳,会稽人。师事侍中王君仲,受《古文尚书》。丁鸿。

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徵士燮之宗也。祖父业,建武初为天水太守。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氏传》,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诸儒宗之。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和帝初,拜谒者,除任城长,迁阳夏、重合令,频历三城,皆有惠政。后思母,弃官还乡里。及母殁,哀至几于毁灭。服终,遂庐于冢侧。教授门徒常千人。公府三辟,皆以有道特徵,磐语友人曰:「昔方■、支父啬精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吾亲以殁矣,从物何为?」遂不应。建光元年,年七十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因令其二子曰:「吾日者梦见先师东里先生,与我讲于阴堂之奥。」既而长叹:「岂吾齿之尽乎!若吾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其月望日,无病忽终,学者以为知命焉。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恣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延熹四年,辟司徒李合府。时宦竖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合曰:「昔郑武姜谋杀庄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天心,以答人望。」合即上书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官,太后由此以安。后长乐少府朱伥代合为司徒,举犹为吏。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帝怒,悉徙封远县,敕雒阳令促期发遣。举说朱伥曰:「朝廷在西锺下时,非孙程等岂立?虽韩、彭、吴、贾之功,何以加诸!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及今未去,宜急表之。」伥曰:「今诏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敌罪谴。」举曰:「明公年过八十,位至台辅,不于今时竭忠报国,惜身安宠,欲以何求?禄位虽全,必陷邪佞之讥;谏而获罪,犹有忠贞之名。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伥乃表谏,帝果从之。举后举茂才,为平丘令。上书言当世得失,词甚切正。尚书郭虔、应贺等见之叹息,共上疏称举忠直,欲帝置章御座,以为规戒。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列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顿革。左雄荐举,徵拜尚书。举与仆射黄琼同心辅政,名重朝廷,左右惮之。是岁河南、三辅大旱,五谷灾伤,天子亲自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又下司隶祷祀河南名山大泽。诏书以举才学优深,特下策问。举对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故圣人养之以君,成之以化,顺四时之宜,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不过其时。包之以仁恩,导之以德教,示之以灾异,训之以嘉祥。此先圣承乾养物之始也。夫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二气否塞,则人物不昌。人物不昌,则风雨不时。风雨不时,则水旱成灾。陛下处唐虞之位,未行尧舜之政,近废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今皇嗣不兴,东宫未立,伤和逆理,断绝人伦之所致也。非但陛下行此而已,宦坚之人,亦复虚以形势,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白首殁无配偶,逆于天心。昔武王入殷,出倾宫之女。成汤遭灾,以六事克己。鲁僖遇旱,而自责祈雨。皆以精诚转祸为福。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之效,徒劳至尊暴露风尘,诚无益也。又下州郡祈雨致请。昔齐有大旱,景公欲祀河伯,晏子谏曰:『不可。夫河伯以水为城国,鱼鳌为民庶。水尽鱼枯,岂不欲雨?自是不能致也。』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求鱼,却行求前。诚宜推信革政,崇道变惑,出后宫不御之女,理天下冤枉之狱,除大官重膳之费。夫五品不训,责在司徒,有非其位,宜急黜斥。臣自藩外擢典纳言,学薄智浅,不足以对。《易传》曰:『阳感天,不旋日。』惟陛下留神裁察。」因召见举及尚书令成翊世、仆射黄琼,问以得失。举等并对宜慎官人,去斥贪污,离远佞邪,循文帝之俭,尊孝明之教,则时雨必应。帝曰:「百官贪污佞邪者为谁乎?」举独对曰:「臣从下州超备机密,不足以别群臣。然公卿大臣数有直言者,忠贞也。阿谀苟容者,佞邪也。司徒视事六年,未闻有忠言异谋,愚心在此。」其后以事免司徒刘崎,迁举司隶校尉。永和元年,灾异数见,省内恶之,召公、卿、中二千石、尚书诣显亲殿,问曰:「事者多云,昔周公摄天子事,及薨,成王欲以公礼葬之,天为动变。及更葬以天子之礼,即有反风之应。北乡侯亲为天子而葬以王礼,故数有灾异,宜加尊谧,列于昭穆。」群臣议者多谓宜如诏旨,举独对曰:「昔周公有请命之应,隆太平之功,故皇天动威,以章圣德。北乡侯本非正统,奸臣所立,立不逾岁,年号未改,皇天不佑,大命夭昏。《春秋》王子猛不称崩,鲁子野不书葬。今北乡侯无他功德,以王礼葬之,于事已崇,不宜称谧。灾眚之来,弗由此也。」于是司徒黄尚、太常恒焉等七十人同举议,帝从之。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商疾笃,帝亲临,间遗言。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从事中郎周举,清高忠正,可重任也。」由是拜谏议大夫。时连有灾异,帝思商言,召举问之。对曰:「《书》曰:『僭恒旸若。』夫僭差无度,则言不从而下不正。阳无以制,则上扰下竭。宜密严敕州郡,察强宗大奸。」其后江淮猾贼周生、徐凤等处处并起,如举所陈。时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为侍中,与侍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冯羡、尚书栾巴、侍御史张纲、兖州刺史郭遵、太尉长史刘班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显明者,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有清忠惠利,为百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于是八使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举于是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迁河内太守,徵为大鸿胪。及梁太后临朝,诏以殇帝幼崩,次宜在顺帝下。太常马访奏宜如诏书,谏议大夫吕勃以为应依昭穆之序,先殇帝,后顺帝。诏下公卿。举议曰:「《春秋》鲁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跻僖于闵上。孔子讥之,书曰:『有事于太庙,跻僖公。』传曰:『逆祀也。』及定公正其序,经曰『从祀先公』,为万世法也。今殇帝在先,于秩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先后之义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乱。吕勃议是也。」太后下诏从之。迁光禄勋,母忧去职,后拜光禄大夫。建和三年卒。

按:两汉儒者,通经致用。然西京之世,此风最盛。至东汉建武、永平之际,尚不失旧物。迨乎其季,斯道渐替,惟周宣光奏疏,经义纷披,直继西汉,可贵也。

许慎。《说文》引《书》异文:

假于上下。平■东作。鸟兽■髦。棋三百又六旬。旁逑。孱功。■谘。■类于上帝。放勋乃■落。关四门。洪水浩浩,

有能俾■。雉婺■期。■咎繇。五品不■。教育子。八音克■。睿■■。作绘。躁火■米。遽以记之。堋淫。若丹朱■。娶于虫山。■成五服。元首丛■ 哉。随山■木。厥■维■。■木渐苞。达于菏。瑶琨蓧荡。惟菌辂枯。■绝其命。有■■。王■告之。今汝■■。予亦■谋。相时■民。■■。大命不婺。告予颠跻。我兴受其■。

勖哉夫子。尚■■。■■洪水。无有作■。卟疑。曰贞曰■。庶■繁■。有疾不■。我之不■。罔不憝。尽执■。

至于■妇。惟其■丹■。哉生霸。乃惟孺子■。昭武王惟■。有夏氏之民叨孙至。不■于凶德。常■常任。在受德■。

焯见三有俊心。勿以■人。在夏后之■。凭玉几。布重■席。一人冕执■。称奉阶圭。陈案赤刀。三诧。用敷遗后人。伯■。■攘。刖则歜黥。惟猫有稽。庶■。■我放艰。■誓。峙乃■粮。■戳善■言。■■猗。邦之阢隍。

刘佑字伯祖,中山安国人也。安国后别属博陵。佑,宗室胤绪,代有名位。少修操行,学《严氏春秋》、《小戴礼》、《古文尚书》,仕郡为主簿。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闲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除任城令,兖州举为尤异,迁扬州刺史。是时会稽太守梁旻,冀之从弟也。佑举奏其罪,旻坐徵。复迁佑河东太守,属县令长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佑到,黜其权强,平理冤结,政为三河表。延熹四年,拜尚书令。又出为河南尹,转司隶校尉。时权贵子弟罢州郡还入京师者,每至界首,辄改易舆服,隐匿财宝,威行朝廷。拜宗正,三转大司农。时中常侍苏康、管霸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庶穷困,州郡累气。佑移书所在,依科品没入之。桓帝大怒,论佑输左校。后得赦出,复历三卿,辄以疾辞,归田里。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每三公缺,朝廷皆属意于佑,以谮毁不用。灵帝初,陈蕃辅政,以佑为河南尹。及蕃败,佑黜归,卒于家。明年,大诛党人,幸不及祸。

孔乔字子松,宛人也。学《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尝幽居修志,锐意典籍,至乃历年身不出门,乡里莫得瞻见。公车徵,不行,卒于家。

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也。少为诸生,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为郡文学掾。更历数将,志乖于时,以不能人间事,遂去职,不复应州郡命。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馀人。元初中,郡礼请,三府并辟,公车徵,皆辞疾不就。后特徵博士,为清河王傅。是岁,安帝崩,伦辄弃官奔丧,号泣阙下不绝声。阎太后以其专擅去职,坐抵罪。顺帝即位,诏免伦刑,遂留行丧于恭陵。服阕,徵拜侍中。是时邵陵令任嘉在职贪秽,因迁武威太守,后有人奏嘉臧罪千万,徵考廷尉,其所牵染将相大臣百有馀人。伦乃上书曰:「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今任嘉所坐狼籍,未受辜戮,猥以垢臭,改典大郡,自非案坐举者,无以禁绝奸萌。往者湖陆令张叠、萧令驷贤、徐州刺史刘福等,衅秽既章,咸伏其诛,而豺狼之吏至今不绝者,岂非本举之主不加之罪乎?昔齐威之霸,杀奸臣五人,并及举者,以弭谤■。当断不断,《黄石》所戒。夫圣王所以听僮夫匹妇之言者,犹尘加嵩岱,雾集淮海,虽未有益,不为损也。惟陛下留神省察。」奏御,有司以伦言切直,辞不逊顺,下之。尚书奏伦探知密事,徼以求直。坐不敬,结鬼薪。诏书以伦数进忠言,特原之,免归田里。阳嘉二年,徵拜太中大夫。将军梁商以为长史。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傅,不之官。诏书敕司隶发遣,伦乃留河内朝歌,以疾自上,曰:「有留死一尺,无北行一寸。刎颈不易,九裂不恨。匹夫所执,强于三军。固敢有辞。」帝乃下诏曰:「伦出幽升高,宠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从,苟肆狷志。」遂徵诣廷尉,有诏原罪。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谏不合。既归,闭门讲授,自绝人事。公车复徵,逊遁不行,卒于家。中兴,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

尹珍。

右为《古文尚书》派,乃鲁学也。盖自孔安国传至东汉,不绝如线。正以不立学官,非禄位所阶,故习者最鲜,殆成孤派矣。然而孔氏所传,至东汉初而止。至杜林于西州获漆书古文,其本究何自而来,是即孔氏之书否,固无从取证。即以孔氏之书一派相传,自有师授,则其书必有训故。按扬雄太玄经五五土土为心藏,正与古文说合,足见古文自有书也。乃自杜林漆书出径,贾逵、马融、郑玄互相传授,自为训传,与孔氏有不同焉者矣。尔后贾、马诸君但求立异,于今文未必博徵。夫往籍则孔氏经说果符乎马、郑与否,未可知也。故今列古文派至此而止,杜林一派别附于后,以示区别。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父邺,成、哀间为凉州刺史。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号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斤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时,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网亡去。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徵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河南郑兴、东海卫宏等皆长于古学,兴常师事刘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兴等固谐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见林,■然而服。济南徐巡,始师事宏,后乃更受林学。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艰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诲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为光禄勋。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则节义之风损。法防繁多,则苟免之行兴。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不务多辟,周之五刑,不过三千。大汉初兴,详览得失,故破矩为圆,断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果桃菜茹之馈,积以成臧,小事无防于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帝从之。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诏必至。除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明年,代丁恭为少府。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

按:杜休漆书,世艳称之,且后人因其云「古文虽不合时」一语,遂以林入之古文派下。不知林所谓古文,正以所得西州漆书一卷而言,其于孔氏壁中原文,未知同异若何。且又止一卷,安足以为据耶?故今别列之为漆书派,而以卫、徐、马、郑、王附焉,以著异说之兴,此为滥觞焉耳。

卫宏。

卫宏《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意属读而已。」克明峻德,宏说挚立九年而唐德盛,乃禅位焉。

徐巡。马融。《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璇,美玉也。玑,浑天仪可转旋,故曰玑。衡,其中横■,所以观星宿也。以璇为玑,以玉为衡,盖贵天象也。七政者,北斗七星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法天,第二曰主月法地,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为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罚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名曰七政也。日月星皆以璇玑玉衡度知其盈缩进退,失政所在,圣人谦让,犹不自安,视璇玑玉衡,以验齐日月五星行度,知其政是与否,重审己之事也。

禋,精意以享也。六宗,天地四时。万物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此谓六宗也。

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在九州之后也。

士,狱官之长。三就,谓大罪陈之原野,次罪于市朝,同族适甸师氏。祖考来格,言祖考,此是舜除瞽瞍之丧,祭宗庙之乐。

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尧以为功而禅舜。鲧既九年,又加三年,为十二年,惟■州未得尽平,至明年乃平。三条,导汧为北条,西倾为中条,皤冢为南条。

甸服之外百里至五百里,特有此数,去王城千里,其侯、绥、要、荒服各五百里,是面三千里,相距为方六千里。

不言「盘庚诰」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

按:马氏于书自名古文,以当时博士为俗儒。然当马氏时古文师法已不复传,但有杜林漆书之学耳。其学亦不闻师承,而马氏之学,果得杜氏之真,未敢知也。大抵马、郑才高,皆有吐弃前人之思,故其所传章句,求异于西汉而已。果为古文,能胜今文与否,其说具在,尚待再考。马氏之说,孙氏疏取之备矣。今择其最精者,略录数则,后之人详焉可也。

郑玄。《尚书》九卷,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按:郑注《尚书》,今人有辑本,《大传》注亦有辑本,故不复列入。王肃。《尚书》十一卷,王肃注。《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

分命羲仲,皆居京师而统之,亦有时述职。

日永则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日短则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日中宵中则昼夜各五十刻。郑知日见之漏减昼漏五刻,不意马融为传已减之矣。因马融为传而又减之,故日长为五十五刻,因以冬至反之,取其夏至夜刻以为冬至昼刻,此其所以误也。

所宅为孟月,日中日永为仲月,星鸟星火为季月。以殷以正皆总三时之月。仲读为中,言各正三月之中气也。

期,四时是也。一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又入六日之内,举全数以言之,故云三百六十六日也。斗之所建,是为中气。日月所在,斗指两辰之间,无中气,故以为闰也。

虞,地名也。古者将举大事,讯群吏,讯万民。尧将让位,谘四岳使问群臣,众举侧陋,众皆愿与舜。尧计事之大者,莫过禅让,必应博询吏人,非独在位。

麓,录也。尧纳舜于尊显之古,使人录天下万机之政。尧得舜任之,事无不统,自慎徽五典以下是也。惟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以上,皆以建寅为正。

禋,絷祀也。六宗者,所宗者六,皆絷祀之。埋少牢于太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荣,祭星也。雩■,祭水旱也。禋于六宗,此之谓也。

三帛,纁、玄、黄也。附庸与诸侯之适子、公之孤执皮帛,其执之色未闻。或曰孤执玄,诸侯之遍子执纁,附庸执黄。

郑氏以禹治水事毕,乃流四凶。若待禹治水功成而后,以鲧为无功殛之,是为舜用人子之功而放流其父,则禹之勤劳适足使父致殛,焉舜失五刑克从之义,禹陷三千莫大之罪,进退无据,亦甚迂哉!

徵庸三载,其一在徵用之年,其馀二载与摄位二十八年,凡三十岁也。

月正元日,犹言正月上日,变文耳。《礼》云令月吉日,又变文言吉日令辰,此之类也。五品,五常也。

五千里者,直方之数,若其■邪委曲,动有倍加之较,是直路五千里也。治洪水辅成之者,谓每服之内,为其小数,定其差品,各有所掌,是禹辅成之也。《周礼》大司马法,二千五百人为师,每州十有二师,通计之一州用三万人功,总记九州用二十七万庸。庸亦功也。州境既有阔狭,用必有多少。例言三万人者,大都通率为然。惟言用三万人者,不知用功日数多少。治水四年乃毕,用功盖多矣,不知用几日也。

凡每州之下说诸治水者,禹功主于治水,故详记其所治之州,往还所乘涉之名。

贾、马既失,其实郑玄尤不然矣。禹之功在于平治山川,不在于拓境广土。土地之广,三倍于尧,而书传无称焉。则郑之创造,难可据信。汉之孝武,疲弊中国,甘心夷狄,天下户口至减太半,然后仅开缘边之郡而已。禹方忧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未暇以征伐为事。且其所以为服之名轻重颠倒,远近失所,难得而通。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均平分之,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寰宇,而使甸服之外诸侯皆纳禾槁,非其义也。史迁之旨,诸小数者,皆是五百里服之别名,大界与尧不殊,盖得之矣。

传称万,盈数也。万国举盈数而言,非谓其数满万也。《诗桓》曰:「绥万邦。」《丞民》曰:「揉此万邦。」岂周之建国复有万乎?天地之势,平原者甚少,山川所在,不啻居半,岂以不食之地亦封建国乎?王圻千里,封五十里之国四百,则圻内尽以封人,王城宫室无建立之处,言不顾实,何至此也!百国一师,不出典记,自造此语,何以可从。禹朝群臣于会稽,鲁语文也。执玉帛者万国,《左传》文也,采合二事,亦为谬矣!

阴,深也。言天定下民,与之五常之性,王者当助天和合其居。所行天之性,我不知常道伦理所以次叙,是问承天顺民何所由。睿,思也。思虑苦其不深,故必深思使通于微也。

或曰:《诗》序三年而归,此言居东二年,其错何也?曰:《书》言其罪人斯得之年,《诗》言其归之年也。

文王年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终。时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时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称元年,周公摄政遭流言,作《大诰》而东征。二年克殷,杀管、蔡而归,制礼作乐,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营洛邑,作《康诰》、《召诰》、《洛诰》,致政成王。然则文王崩之年,成王己三岁。武王八十而后有成王,武王崩,成王已十三,周公摄政七年,致成王年二十。

成王尊周公,不敢臣之以为宾,故封其子。

遭天之大愆,谓幽王为犬戎所杀,殄绝其先祖之泽于下民。侵犯兵寇,伤我国家甚大,谓犬戎也。

汝则有无馀刑,父母、妻子、同产皆坐之,无遗免之者,故谓无馀之刑。然入于罪隶亦不杀之。

以上为林林古文漆书派,下开马、郑之源,其说盖融古今文为一致。故《尚书》至东汉末,不待伪孔《书》出,而已不同乎西汉矣。

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名有口辫,居左右,尝使诸侯。使南粤,臣尉佗,高帝大说,拜为太中大夫。贾时时前说陈《诗》、《书》,高帝谩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甯能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及诛吕氏,立孝文,贾颇有力。孝文即位,欲使人之南越,丞相平乃言贾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佗,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二十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待诏公车,上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地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朔在旁,进谏曰:「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犹以为人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死,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是日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又因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引内董偃,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因为之更置酒北宫,赐朔黄金三十斤。朔著《客难》及《非有先生论》。

《汉书》本传:

蜚廉、恶来革等,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阴奉绸球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遂往不戒,身殁被戮,宗庙崩阤,国家为虚,放戮贤圣,亲近谗夫。《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此之谓也。

刘向。《汉志》:刘向《五行傅记》十一卷。按:即《汉书五行志》。

山川何以视子、男也?能出物焉,能润泽物焉,能生云雨,为恩多,然品类以百数,故视子、男也。《书》曰:「禋于六宗,望粗山川,徧于群神矣。」

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书》曰:「容作圣。」

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

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恶不惧,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

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恶梦者,天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故至治之极,反祸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书》曰:「黄发之言,则无所愆。」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

《书》曰五事,一曰貌,貌若男子之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桓宽。《汉书》本传。

《尚书》曰:「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官惟时,庶尹允谐。」言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宫治而不乱,事起而不废,士守其职,大夫理其位,公卿总要执凡而己。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故圣人仁义不载于己,非正道不御于前。《诏圣》:「故奸萌而甫刑作。」

冯参字叔平,奉世子也。学通《尚书》,官至安定太守,病免,复为谏大夫。绥和中,以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后以列侯奉朝请。以傅太后追怨中山太后,坐以祝诅之罪,参自杀。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大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无不对。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守槐里令,兼行美阳令事。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尝以我为妻,诟笞我。」尊验问,辞服。尊曰:「律无妻母之法,圣人所不忍书,此经所谓造狱者也。」于是出坐廷上,取不孝子县磔著树,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吏民惊骇。后为东郡太守。

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至左将军,封胶东侯。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到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特进。卒,谧刚侯。

索卢放字君阳,东郡人也。以《尚书》教授千馀人。初署郡门下掾。更始时,使者督行郡国,太守有事,当就斩刑。放言曰:「今天下所以苦毒王氏,归心汉皇者,实以圣政宽仁故也。而传车所过,未闻恩泽。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愿以身代太守之命。」遂前就斩。使义而赦之,由是显名。建武六年,徵为雒阳令,政有能名。以病乞身,徙谏议大夫,数纳忠言,后以疾去,卒于家。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生三日,遭天下乱,弃之荆棘。数日兵解,母往视,犹尚气息,遂收养之。及长,好经学,博通书传,以《尚书》教授。举孝廉。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等。辞未尝与平、忠相见。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平、忠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乃召郎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郎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雒阳狱录囚徒,理出千馀人。后忠、平死狱中,郎乃自系。会赦,免官。复举孝廉。至清河太守,坐法免,卒年八十四。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馀,徵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车驾南巡,还为雒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能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摘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午,病卒。百姓■道,莫不谘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桉盘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雒,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班固。《白虎通义》:

《尚书》曰:「以亲九族。」族所以九何?九之为言究也,亲疏恩爱究竟也。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尚书》曰:「平章百姓。」姓所以百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人含五常而生,身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故百而异也。

《尚书》曰:「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所以五岁巡狩何?为太烦也,过五年为太疏也。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岁一巡狩。

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生。《尚书》曰:「归,格于祖弥。」

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者不得所。考礼义,正法度,同律历,计时月,皆为民也。《尚书》曰:「遂觐东后,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

《尚书大传》曰:「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命风俗,命市纳贾以观好恶。山川神只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黜以爵。变礼易乐为不从,不从者君流。改衣服制度为畔,畔者君讨。有功者赏之。《尚书》:『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尚书》曰:「三考黜陟。」何以知始考辄黜之?《尚书》曰:「三年一考,少黜以地。」《尚书》所言三考黜者,谓爵土异也。又曰先削地,后黜爵者,爵者,尊号也,地者,人所任也。今不能治广土众民,故先削其土地也。

《尚书》:「辑五端,觐四岳。」谓始即位,见四方诸侯,合符信。又先王老臣不名,亲与先王戮力,其治国同功于天下,故尊而不名也。《尚书》曰:「谘尔伯。」不言名也。

又乐声者何?谓声鸣也。闻其声,即知其所生。音者,饮也。言其刚柔清浊和而相饮也。《尚书》曰:「予欲闻六律。」

《尚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春、夏、秋、冬,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四时天异名何?天尊,各据其盛者为名也。春、秋物变盛,冬、夏物变盛。春曰苍天,夏曰昊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

《尚书》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二帝也。又曰:「谅阴三年。」谓三王也。

《尚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五声者何谓也?宫、商、角、徵、羽,土谓宫,金谓商,木谓角,火谓徵,水谓羽。

《书》曰:「下管■鼓,笙镛以闲。」降神之乐在上何?为鬼神举,故《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所以用鸣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虚贵静,贱铿锵也。故《尚书大传》曰:「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练丝徽。」鸣弦者,贵玉声也。

《尚书》曰:「虞宾在位」,不臣丹朱也。《尚书大传》曰:「正朔所不加」,即君子所不臣也。

何以言皋陶圣人也?以其篇「曰若稽古」,皋陶圣人而能为舜陈道,「朕言惠可祗行」,又「旁施象刑维明」。

《尚书》:「武王伐纣。」征者何谓也?征犹正也,欲言其正也。轻重从辞也。「诞以尔东征」,诛禄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除戎。」战者何谓?《尚书大传》曰:「战者,惮警之也。」

天子之子称太子。《尚书》曰太子发升于舟也。

《尚书》:「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位在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阴化沾濡。任生木,木在东方。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跃动。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万物用事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五行所以三阴三阳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又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主治五千里内也。《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又周公以王礼葬何?以为周公践祚理政,与天同志,展兴周道,显天度数,万物咸得,休气充塞。原天之意,子爱周公,与文、武无异,故以王礼葬,使得郊祭。《尚书》曰:「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下言「礼亦宜之」。

又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尚书》曰:「以教祗德。」

王法天诛者,天子自出者,以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谋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犯王法者,使方伯诛之。《尚书》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罚。」此所以言开自出伐有扈也。

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书》曰:「前歌后舞。」

天子下至士皆有筮龟者,重事决疑,示不自专。《尚书》曰:「女则有大疑,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十筮。」《尚书》曰:「女则有大疑。」谓武王也。

《尚书》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不见吉凶于筮,复以卜何?蓍者阳道多变,变乃成。

又人死谓之丧,言其亡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丧何?为孝子心不忍言。《尚书》曰:「武王既丧。」

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书无逸》曰:「厥兆天子爵。」

天子朱绋,诸侯赤绋。《尚书》曰:「黼黻衣黄朱绋。」亦谓诸侯也。

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

又君所以不为臣隐者何?以为君之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赏一善而众臣劝,罚一恶而众臣惧,若为卑隐,不可殆也。故《尚书》曰:「必力赏罚,以定厥功。」

《尚书》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方言远行可知也。方言钦厥父母,欲留供养之也。泣者,重离母之义也。《尚书》曰:「启呱呱泣也。」所以必再拜何?法阴阳也。《尚书》曰「再拜稽首」也。

《尚书》曰:「王麻冕黼裳。」此敛之后也。何以知王从死后加王也?以《尚书》言迎子钊,不言迎王。王者既殡而即继体之位何?缘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先君不可见则后君继体矣。《尚书》曰「再拜,兴对,乃受铜冒」也,明为继体君也。缘始终之义,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书》曰:「王释冕,丧服。」冕受铜,称王以接诸侯,明已继体为君也。释冕藏铜反丧,明未称王以统事也。不旷年无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

《尚书》曰:「公曰:嗟!」秦伯也。

虞诩字升卿,陈留武平人。年十二能通《尚书》,孝养祖母,县举顺孙。王符。《潜夫论》:

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天下辐辏而圣无不昭,故共、鲧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

《书》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

《书》构「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自公卿以下至于小司,莫非天官也。

天子在于奉天威命,共行赏罚,故《经》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天讨有罪,五刑五用」。

《尚书康诰》:「王曰:『于戏!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匪省,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言恐人有罪虽小,然非以过差为之也,乃欲终身行之,虽小,不可不杀也。何则?是本顽凶思恶而为之者也。」乃有大罪匪终,乃惟省哉,适尔,既道极厥,时乃不可杀。」言杀人虽有大罪,非欲以终身为恶,乃过误尔,是不可杀也。若此者,虽曰赦之可也。金作赎刑,赦作宥罪,皆谓良人吉士,时有过误,不幸陷离者尔。尝观上记,人君身修正,赏罚明者,国治而民安,民安乐者,天悦喜而增历数,故《书》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武丁即位,默以不言,思道三年,而梦获贤人以为师,乃使以梦像求之四方侧陋,得传说,方以胥靡筑于傅岩,升以为大公,而使朝外规谏。恐其有惮怠也,则敕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时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尔交修馀,无馀弃。」

蔡邕。《独断》:

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尚书》曰「皋陶作士」。

天子之社曰王社,一曰帝社。古者有命将行师,必于此社授以政。《尚书》:「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周曰爵弁,周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周书》曰:「王与大夫画弁。」

刘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颍阴人,济北贞王之后。为人不修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同宗刘恺,以雅德知名,独深器陶。时粱冀专朝,而桓帝无子,连岁荒饥,灾异数见。陶时游太学,乃上疏陈事曰:「臣闻人非天地无以为生,天地非人无以为灵,是故帝非人不立,人非帝不甯。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称号,袭常存之庆,循不易之制,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天灾不有痛于肌肤,震食不即损于圣体,故蔑三光之谬,轻上天之怒。愿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臣又闻危非仁不扶,乱非智不救,故武丁得传说,以消鼎雉之灾。周宣用申、甫,以济夷、厉之荒。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穆前在冀州,奉宪操平,摧破奸党,扫清万里。膺历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马,威扬朔北。斯实中兴之良佐,国家之柱臣也。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耀,下镇万国。」书奏不省。时有上书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陶上议曰:「夫生养之道,先食后货。是以先王观象育物,敬授民时,使男不逋亩,女不下机。伏见比年以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监之事,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墙之内也。使愁怨之民,响应云合,八方分崩,中夏鱼溃,虽方尺之钱,何能有救。其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帝竟不铸钱。后举孝廉,除顺阳长。县多奸猾,陶募吏民有气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奸臧,责其先过,要以后效,使各结所厚少年,得数百人,皆严兵待命。于是覆案奸盗,■发若神。以病免官。陶明《尚书》、《春秋》,为之训故。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馀事,名曰《中文尚书》。拜侍御史。时钜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陶与乐崧、袁贡连名上疏言之,帝殊不悟,方诏陶次第《春秋》条例。明年,张角反乱,海内鼎沸,帝思陶言,封中陵乡侯,迁尚书令,徙京兆尹。不肯出修宫钱,称疾不听政。徵拜谏议大夫。又上当今急要八事,大较言天下大乱,皆由宦官。宦官共谗陶曰与贼通情,于是收陶,下黄门北寺狱。陶对使者云:「前朝廷封臣云何?今反受邪谮。恨不与伊、吕同畴,而以三仁为辈。」遂闭气而死。著书数十万言,又作《七曜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及上书言当世便事、条教、赋、奏,凡百馀篇。

按:东汉末多大儒,若刘子奇者,亦其一也。而后世未能甚称其人者,庸非箸作不传之故欤?卢植。阴庆,新野人,兴子,封■阳侯。明《尚书》,修儒术。

高诱,涿郡人。

冯允,绲之弟,清白有孝行,能治《尚书》,善推步之术,拜降虏校尉。

郑均字仲虞,任城人也。治《尚书》,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不慕仕宦。徵拜侍御史,迁尚书,以病告归,赐羊一头,酒二斗,终其身。荀爽。有《尚书正经》。

程秉。有《尚书驳》。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官侍中。粲集中有难郑玄《尚书》事。虞翻。《三国志》本传注:

奏郑玄解《尚书》违失事云:「臣闻周公制礼以辨上下,孔子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是故尊君卑臣,礼之大同也。伏见故徵士北海郑玄所注《尚书》,以顾命康王执瑁,古『■』似『同』,从误作『同』,既不觉定,复训为杯,谓之酒杯。成王疾困凭几,洮頮为濯,以为浣衣成事, 『洮』字虚更作『濯』,以从其非。又古大篆『卯』字当读为『柳』,古『柳』『■』同字,而以为昧。『分北三苗』,『北』古『别』字,又训北,言北犹别也。若此之类,诚可怪也。玉人职曰天子执瑁以朝诸侯,谓之酒杯。天子■面,谓之浣衣。古篆『卯』字,反以为昧。甚违不知盖阙之义。于此数事,误莫大焉,宜命学官定此三事。又马融训注亦以为同者大同天下,今经益『金』就作『铜』字,诂训言天子副玺,虽皆不得,犹愈于玄。」

按:虞氏《尚书》学未详本原,即其所驳郑氏之说观之,则虞氏亦未必果有宗派也。然自马郑氏出,其说《经》也,类狭小前人之规,务伸己说,如起废疾、发墨守,持矛刺盾,西汉诸儒所未尝有也。此风一开,转相师效,如王子雍、虞仲翔之伦,其才不下马、郑,尤而效之,相引愈深,以一人手掩天下目,而经学遂邻武断矣。后人又难虞说以伸郑义,正如报应循环,无时或释,哀哉!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属文富艳。察孝廉,为本郡中正。撰益部耆旧传十篇,著《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荀勖、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除太子中庶子、太子太傅,兼散骑常侍,卒。

以上皆习《尚书》,不知宗派,亦不详授受。《汉书艺文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

《传》四十一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周书》七十一篇。

《议奏》四十二卷。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

《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篡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闲。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锺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隋书经籍志》:《古文尚书》十三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尚书》十一卷。

《尚书》九卷。《尚书》十一卷。《尚书》十五卷。《集解尚书》十一卷。

《集释尚书》十一卷。《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亡篇序》一卷。《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今文尚书音》一卷。《尚书大传》三卷。《大传音》二卷。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尚书驳议》五卷。《尚书新释》二卷。《尚书百问》一卷。

《尚书大义》二十卷。《尚书百释》三卷。《尚书义》三卷。《尚书义疏》十卷。

《尚书义疏》三十卷。《尚书义注》三卷。《尚书义疏》七卷。《尚书述义》二十卷。

《尚书疏》二十卷。《尚书闰义》一卷。《尚书义》三卷。《尚书释问》一卷。

《尚书文外义》一卷。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傅》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倪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手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售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会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