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类证治裁

卷之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头痛论治

(大头痛 发颐 眉棱骨痛 眼眶痛附)

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新沐中风,为首风。犯大寒,内至骨髓,为脑逆头痛。以上风寒痛。下虚上实,为肾厥头痛。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为肠胃所生,头痛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不治。阳气败绝,以上虚痛。条而列之,有因风、因寒、因湿、因痰、因火、因郁热、因伏暑、因伤食、伤酒、伤怒、与气虚、血虚、及真头痛、偏头痛、内风扰巅、肾虚水泛、肾虚气逆诸症。因风者恶风,川芎茶调散。因寒者恶寒,桂枝羌活汤。因湿者头重,羌活胜湿汤。因痰者呕眩肢冷,为太阴痰厥头痛,半夏天麻白术汤。因火者齿痛,连翘、丹皮、桑叶、羚羊角、山栀、薄荷、菊叶、苦丁茶。因郁热者心烦,清空膏加麦冬、丹参,或菊花散。因伏暑者口干,荷叶、石膏、山栀、羚羊角、麦冬。因伤食者胸满,香砂枳术丸。因伤酒者气逆,葛花解酲汤。因伤怒者血逆,沉香降气汤。气虚者脉大,补中汤加川芎、细辛。血虚者脉芤,或鱼尾上攻,眉尖后近发际为鱼尾。四物汤加薄荷。真头痛,客邪犯脑,手足青至节,黑锡丹,炙百会穴。偏头痛屡发日久不痊,菊花茶调散、芎犀丸、透顶散。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三才汤加牡蛎、阿胶、白芍、茯神、炒甘菊花。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汤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参汤下。因肾虚气逆,为肾厥,玉真丸、来复丹。外如雷头风,头痛起块,或鸣如雷震,清震汤。大头痛,头面尽肿,由天行时疫,甚则溃脓,普济消毒饮。轻者发颐,肿耳前后,甘桔汤加薄荷、荆芥、鼠粘子、连翘、黄芩。眉棱骨痛,由风热外干,痰湿内郁,选奇汤。眼眶痛,俱属肝经,肝虚见光则痛,生熟地黄丸。肝经停饮,痛不可开,昼静夜剧,导痰汤。

东垣曰:头痛每以风药治者,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黄芩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寒热,脉浮缓长实,升麻、葛根、白芷、石膏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

此六经头痛之治也。

头痛论治

头痛脉候

寸脉紧急,或浮弦,或短,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为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或缓为湿。

头痛论治

附方

〔风痛〕川芎茶调散 见一卷伤风。

〔寒痛〕桂枝羌活汤 桂 羌 防 草〔湿痛〕羌活胜湿汤 见一卷湿。

〔痰痛〕半夏天麻白术汤 夏 麻 术 参 陈 苓 姜 麦芽 神曲 苍术 泽泻〔郁热〕清空膏 芩 连 羌 防 柴 芎 草 茶调三钱。

〔风热〕菊花散 见五卷头风。

〔食积〕香砂枳术丸 木香 砂仁 枳 术 陈 夏 荷叶包,陈米煨饭为丸。

〔伤酒〕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伤怒〕沉香降气散 见三卷郁。

〔气虚〕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血虚〕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温肾〕黑锡丹 硫黄 黑铅 加沉香 附子 肉桂 茴香 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 葫芦巴〔偏痛〕菊花茶调散 即川芎茶调散,加 菊花 僵蚕〔偏痛〕芎犀丸 川芎 犀角 参 苓 辛 栀 麦冬 草 石膏 辰砂 片脑 阿胶〔偏痛〕透顶散 见五卷头风。

〔肝阳〕三才汤 天冬 熟地 人参〔肾虚〕六味丸 七味丸 俱见一卷中风。

〔肾厥〕玉贞丸 见五卷厥。

〔通利〕来复丹 见三卷呕吐。

〔大头〕普济消毒饮 见一卷疫。

〔耳肿〕甘桔汤 甘草 桔梗 荆 防 杏 葛 石膏 鼠粘子 元参 前胡〔眉棱〕选奇汤 见五卷头风。

〔肝虚〕生熟地黄丸 生地 熟地 甘菊 石斛 枳壳 防风 牛膝 羌活 杏仁 蜜丸。

〔涤饮〕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寒厥〕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 附 辛〔厥冷〕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头痛论治

头痛脉案

张氏女 患头痛,每发须吐尽痰沫,痛乃止,诊其脉沉缓,知为太阴痰厥头痛。仿东垣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愈。按太阴头痛,必有痰也,苍术半夏汤主之。少阴头痛脉沉细,足寒而气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间,则气不畅而头为痛也。

侄 头右偏痛,右上牙龈迄耳根紧掣,右鼻亦窒。一医用大黄、滑石,失之沉降。一医用柴胡、升麻,失之升提。予谓火郁生风,宜清凉发散,用辛以散风,苦以降火,参气味主治。内用羚羊角、山栀、甘菊(炒)、连翘、天麻(煨)、桔梗、丹皮、薄荷、钩藤、青荷蒂。外用细辛、白芷、羌活、川芎、当归、苏叶,煎汤熏洗。日数次,汗泄鼻通,紧痛顿减。后于内服原方去连翘,加知母(为其便燥),数服而平。

此症多由少阳风火郁遏所致,其脉或左弦右沉,至阳升巅顶,两寸必较浮大,此其验也。

耳症论治

足少阴肾窍于耳,肾气充则耳听聪,故经言精脱者耳聋也。又言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以胆附于肝,而胆脉上贯耳中也。精脱失聪,治在肾。气逆闭窍,治在胆。凡耳聋以及耳鸣,治法悉准乎此。第就中条析之,有因劳力伤气者,补中汤加盐水炒黄柏、知母、茯苓、菖蒲。有因房劳伤肾者,滋阴地黄汤、益肾散,加盐炒知、柏。

有因阴虚火动者,磁石六味丸加减。有因病后虚鸣者,四物汤加盐炒知、柏。肾气丸加磁石、龟板。有因心肾亏,肝阳逆,虚风上旋蒙窍者,用填阴镇逆,佐以酸味入阴,咸以和阳。如山萸、地黄、磁石、龟板、天冬、麦冬、白芍、五味、牛膝、秋石。有脏气逆为厥聋者,流气散、当归龙荟丸。有风入络为风聋者,必兼头痛,防风通圣散。有因怒气壅者,流气散、清神散。有因惊火郁者,清胆汤。有气闭猝聋者,芎芷散。有年久耳聋者,胜金透关散。有小儿耳聋者,通鸣散。有肾经热,右耳重听,兼苦鸣者,地黄汤。有肝胆火升,常闻蝉鸣者,龙胆泻肝汤、清胆汤。有因痰火升而鸣者,加减龙荟丸。总之,由痰火者其鸣甚,由肾虚者其鸣微。又有耳中津液结块,名耳 。栀子清肝汤。有风温上郁,耳 右胀者,马勃散。有左耳 痛,挟暑风上郁者,须辛凉轻剂。

菊叶、苦丁茶、山栀、滑石、连翘、淡竹叶。有因暑邪闭窍者,鲜荷叶汤。有耳 胀,少阳火郁,羚羊角汤。

耳流脓,黄柏面,或甲片、麝末,研吹。小儿胎风耳脓,鱼牙散吹。耳忽大痛,如虫蠕动,蛇蜕烧存性,鹅管吹。寒热耳大痛者,疔也。以疔治之。内外红肿痛者,耳痈也。活命饮加升麻、桔梗。耳蕈耳痔,不寒热,不作脓,黄连消毒饮、活命饮。皆足少阴、手少阳肾与三焦风热上壅致之,此耳症大概也。

耳症论治

耳症脉候

尺脉浮而盛为风,洪而实为热,细而涩为虚,两尺数为阴火上冲。

耳症论治

附方

〔补气〕补中汤 见一卷中风。

〔房劳〕滋阴地黄汤 六味地黄加 归 芍 芎 菖蒲 远志 知母 黄柏〔伤肾〕益肾散 磁石 巴戟 沉香 菖蒲 川椒 各研末二钱,用猪腰子一个切开,和葱白、食盐,纸包煨,空心酒下。

〔阴虚〕磁石六味丸 六味地黄加磁石。

〔病后〕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病虚〕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气逆〕流气散 参 苓 术 草 青 陈 芷 枳 槟 朴 藿 夏 桂 麦冬 香附 丁香 木香木瓜 木通 腹皮 草果 蓬术 菖蒲 苏叶〔气逆〕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风聋〕防风通圣散 见五卷疠风。

〔怒气〕清神散 羌 防 荆 芎 菊 草 僵蚕 木通 木香 菖蒲〔火郁〕清胆汤 青蒿 菊叶 薄荷 连翘 苦丁茶 荷叶〔气闭〕芎芷散 川芎(钱半) 芷 辛 朴 夏 陈 苏 桂 草 苍术 木通(各七分) 姜(三片)

葱白(二茎)

〔久聋〕胜金透关散 鼠胆 川乌 细辛 胆矾 麝香〔小儿〕通呜散 菖蒲 远志 防风 柴胡 麦冬 细辛 杏仁 磁石 葶苈 葱白汤下。

〔肾虚〕六味汤 见一卷中风。

〔肝火〕龙胆泻肝汤 见三卷诸气。

〔痰火〕加减龙荟丸 芩 栀 归 柴 龙胆 大黄 青皮 青黛 芦荟 胆星 木香 麝香 神曲糊丸。

〔耳 〕栀子清肝汤 见五卷疠风。

〔风温〕马勃散 马勃 薄荷 桔梗 杏仁 连翘 通草〔暑邪〕鲜荷叶汤 鲜荷叶 青菊叶 夏枯草 芩 栀 苦 丁茶 蔓荆子 连翘〔少阳〕羚羊角汤 羚羊角 薄荷 丹皮 连翘 牛蒡 桑叶〔耳脓〕鱼牙散 黄鱼齿 研,和冰片、麝香末吹之。

〔耳痈〕仙方活命饮 见五卷鹤膝风。

〔蕈痔〕黄连消毒饮 即普济消毒饮,见一卷疫。

〔通治〕耳中出脓方 枯矾 干胭脂(炙存性。各一钱) 黄丹 龙骨 螵蛸(各钱半) 乳 没(各钱二分)

蛇蜕(炙六分) 明雄(七分) 麝香(少许) 研细,以棉蘸药,引入耳中。

耳症论治

耳脉案

侄 肾开窍于耳,胆脉亦络于耳。夜读神劳,素有遗泄,弱冠内真阴未充,虚阳易于升动,故气闭清窍,若闻鸣响。宜用轻剂清少阳胆火之郁。鲜桑叶、丹皮、栀皮、连翘、甘菊(炒),食后泡汤服,久之,一日耳中忽清亮,如凉风卷雾,豁然朗彻矣。

王 七旬耳猝刺痛,伏枕不减,右尺沉按有力。凡来势骤者莫如火,老人真阴涸,故相火易炎。权用镇摄法。灵磁石(一钱)、黄柏(酒炒五分)、山栀(钱半)、熟地(三钱),二剂效。

目症论治

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白眼,肉之精为约束裹撷。故肝属木,为黑睛,曰风轮;心属火,为二 ,曰血轮;脾属土,为上下胞,曰肉轮;肺属金,为白仁,曰气轮;肾属水,为瞳神,曰水轮;此五轮也。胆之府为山廓;大肠之府为天廓;膀胱之府为泽廓;肝之府为风廓;肾之府为水廓;命门之府为火廓;脾胃之府为地廓;小肠之府为雷廓,此八廓也。八廓有名无位。或蕴积风热,或郁结七情之气,各随五脏所属而见。风则散之,热则清之,气结则调之。瞳胞自痒,清泪赤痛,是谓风眼。洗肝散。乌轮突起,胞硬红肿,是谓热眼。黄连汤、泻青丸。眼昏而泪,胞肿而软,酸涩微赤,怒则目疼,是谓气眼。宜石决明、草决明、楮实、蝉蜕、香附、木贼、川芎、甘草等。子和云:目不因火则不病。气轮赤,肺火也;肉轮赤,脾火也;水风轮翳遮,肝肾火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治目者专主治火,一句可了。东垣云: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治目者宜理脾胃,养血安神为主。二者皆有见地,不可执一也。

〔目痛〕目痛有二,一目 白眼痛,一目珠黑眼痛。 白属阳,昼痛,点苦寒药则效。珠黑属阴,夜痛,点苦寒药反剧。治目珠夜痛,夏枯草散。风热痛,泻青丸、洗肝散。天行赤热,怕热羞明,涕泪交流,酒煎散、大黄当归散。暴风客热,白仁壅起,包小乌睛,疼痛难开,泻肺汤。赤肿痛甚,泻肺汤加黄连。目赤痛而头目浮肿,普济消毒饮。怕热羞明,头目肿痛,选奇汤。珠疼如针刺,心经实火,洗心散。热结膀胱,小便不通,五苓散。雷头风,目痛便秘,清震汤。阳邪风症,眉棱骨痛,兼火者,选奇汤、还睛丸。阴邪风症,脑后枕骨疼,三因芎辛汤。巅顶风症,顶骨内痛,连及目珠胀急瘀赤,外症之恶候也,若昏眇则内症成矣。外症,用羌活胜风汤。内症,用冲和养胃汤。

〔目赤〕戴复庵云:眼赤皆血壅肝经所致,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泻肝散。赤久生翳膜者,春雪膏、蕤仁膏,并用碧云散吹鼻。凡赤而肿痛,当散湿热;赤而干痛,当散火毒;赤而多泪,当散风邪;赤而不痛,当利小便。其或血灌瞳神,大黄当归散。赤脉贯睛,凡外障有此,颇为难治。洗心散、导赤散。赤丝乱脉,点以石燕丹,服用大黄当归散,酒煎散。

〔目肿〕肿有胞肿珠肿不同,胞肿多湿,珠肿多火,暴风客邪,胞肿如杯。洗肝散、龙胆饮。五轮壅起,目胀不能转,若鹘之睛,酒煎散。风毒湿热,瘀血灌睛,胞与珠胀出如拳,石膏散加羌、辛、芎、芍、薄荷。

若珠烂则无及矣。至于气轮平,水轮亦明,惟风轮泛起,或半边泛起,服以凉膈散,点以石燕丹。若水轮高而绽起如螺,为肝热甚,点以石燕丹、春雪膏、内服双解散,或六味丸加知、柏。神珠自胀,麻木泪痛,因五脏毒风所蕴,大黄当归散。

〔目痒〕风热,四生散。血虚,四物汤加羌、防、蒺藜、黄 。大凡有病之目,痒一番则重一番,而病源非一,微痒则属虚火。治宜姜粉、枯矾、硼砂,津唾调如米大,时将一丸纳大 ,及盐汤蒸洗,或用珍珠膏点之。

〔外障〕属风热上壅,上下胞 肉菩蕾,磨荡其睛,久之生翳,宜消风散热,外用点药退之。或如云雾,如丝缕,如秤星,在睛外遮暗,皆凉药过多,脾胃受伤,生气不能上升所致。自内 而出者,羌活胜风汤加蔓荆。自锐 而入者,上汤加胆草、 本。自上而下者,上汤加黄连、倍柴胡。自下而上者,上汤加木通。搐鼻,以碧云散。点药,皆用春雪膏、蕤仁膏,或以地栗粉和人乳点之。如去老翳,则以石燕丹、春雪膏、熊胆膏选用。张石顽曰:外障内治之药虽多,咸以神消散、皂角丸为主。外治之药不一,莫如石燕丹为最。血翳包睛,破血药兼硝黄下之,或红翳如轻霞映日之状,治宜去风散血。若黄膜上冲,服以神消散,点以石燕丹。黄膜下垂,遮满瞳神,蝉花散加石膏、胆草、大黄,点以石燕丹。赤膜下垂,神消散去二蜕,加皂荚、石决明,点绛雪膏。凝脂翳在风轮上,急用神消散、皂荚丸。花翳白陷,龙胆饮。破坏风轮,神膏绽出,凸如蟹睛,防风泻肝散。斑脂翳色白而带青黑,内服神消散,外点石燕丹。有翳从上而下,贯及瞳神,状如悬胆,服以石膏散,点以石燕丹。乌珠上白颗如星,蝉花散去苍术,加蒺藜、谷精,并用碧云散吹鼻。乌珠上细颗,或白或黄,或聚或散,或顿起,或渐生,多由痰火。服羚羊角散,或补肾丸。 肉起于大 ,渐侵风轮,掩过瞳神,宜和血清火。点以石燕丹。大 起红肉如鸡冠一块,害及气轮,宜三黄丸加芒硝、点以绛雪膏。此治外障法也。

〔内障〕属虚挟气郁,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不痛不痒,惟瞳神里面有隐隐青白者,皆脏腑中邪,乘虚入而为翳也。青风障,内有气色,如晴山笼淡烟之状,急宜治之,免变绿色。羚羊角汤。绿风障,瞳神浊而不清,久则变为黄风。方同上。黑风障,与绿风相似,但时时黑花起。先与去风,后用补肾磁石丸。黄风银风障,不治。丝风障,瞳神内隐隐有一丝横经。宜六味丸加细辛、蒺藜。偃月障,如新月复垂。先与三因芎辛汤,后用补肾丸。仰月障,瞳神下半边,有白气一湾,如新月仰从下而上。补肾丸。银障,瞳神白色如银。初服羚羊补肝散,次服补肾丸。金障,治同上。绿映瞳神,瞳神内隐隐绿色。先服黄连羊肝丸,后服补肾磁石丸。其自视如蝇飞花堕,旌 飘扬,或黄或白,或青或黑。黄白者痰火伤肺,皂荚丸。青黑者宜补肾,补肾磁石丸。瞳神散大,六味丸加五味子、石决明,或补肾磁石丸。瞳神紧小,先服黄连羊肝丸,后服六味丸加二冬,或用滋肾丸。瞳神欹侧,六味丸加蒺藜、当归。暴盲,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急用大剂独参膏。雀盲,蛤粉丸、煮肝散。至于膏伤珠陷,神水将枯,并宜大补肾精,不可寒凉。又有目珠上下转运如辘轳,甚则瞳神反背,补中益气汤加羌活。此治内障法也。

〔杂症〕能远视,不能近视,阴气不足也,治在心肾。加减地芝丸,或六味丸。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倒睫拳毛,由目紧皮缩所致,久则赤烂,神水不清。以三棱针刺目眶,泻其湿热。后服防风饮子。搐鼻,以碧云散,更以木鳖子一枚为末,左塞右,右塞左,一夜即直。睥翻粘睑,血壅于内,皮急吊于外,宜镰剔开导法。风沿烂眼,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服柴胡饮子,点蕤仁膏。

若迎风赤烂,川芎茶调散、洗肝散。因风流泪,菊花散。其实热生疮,宜泻心火,祛风热。椒疮生于睥内,红粒如椒而坚硬者,是也,宜祛风热。粟疮亦生睥内,色黄而软如粟,宜退湿热。五疳症,木疳生于风轮,青碧色。实者,泻青丸。虚者,补肾丸。火疳生于睥 及气轮,初起如椒疮,三黄汤、导赤散。土疳俗呼偷针眼,泻黄散。金疳生于睥内,与玉粒相似,失治则变漏。泻肺汤。水疳生睥 及气轮,状如黑豆,若在风轮,目必破损,头风人多有此。清空膏。至于疮久成大 漏,金花丸加羌活、蝎尾。小 漏,导赤散加透风清热药。

正漏生风轮上,流脓如痰,急宜泻肝。偏漏生气轮上,流出白水,急宜泻肺。更有精神乱而妄见,视定反动,视正反邪,生晕变色,皆yin精亏也。驻景丸、益气聪明汤,或点百草膏。又或目为物伤,积血青紫,撞破白仁黄仁,宜酒煎散。渐生翳障,犀角地黄汤加大黄、当归。飞丝入目,宜头垢点之。上论根据石顽《医通》,与其大略如此。

目症论治

用药例

表药:连翘、薄荷、黄柏、胆草、蔓荆、细辛、浓朴、桑皮、前胡、甘草。以上各味为君。红,加赤芍、丹皮。散血,加红花、桃仁、当归尾。血热头痛,加郁金、黄连、黄芩、地骨。有风,加防风、羌活、荆芥。

有毒,加升麻、花粉。有肿,加朴硝、大黄。有泪,加木贼、胆草、苍术。有痒,加蝉蜕、蒺藜。凡虚弱年老人,宜里不宜表。

里药:熟地、防风、茯苓、薄荷、浓朴、枳壳。以上各味为君。虚红,加归尾、乌梅、川芎、丹皮。

风,加防己、白芷。肿,加荆芥、车前、元明粉。泪,加青盐、夏枯草、香附。

心经:黄连、山栀、知母、黄芩、柴胡、连翘、薄荷、麦冬、羚羊、款冬、菊花、牛蒡。肝经:白芍、黄柏、胆草、款冬、青葙子、草决明、夏枯草、细辛、石斛、楮实。脾经:石膏、元参、朴硝、浓朴、黄柏、茯苓、地肤子、广皮、前胡。肺经:羚羊角、桑皮、桔梗、五味、人参、花粉、枳壳、贝母、天冬、百部、麻黄、山栀、槟榔、葶苈。肾经:枸杞、巴戟、牛膝、地黄、菟丝子、当归、磁石、白芍、青盐、知母、覆盆子、苁蓉、黄 、川椒、茯苓、黄柏、元参。

去翳:青葙子、木贼、蒺藜、密蒙花、夜明砂、石决明、谷精草、草决明、犀角、人参、朴硝、瞿麦、蝉蜕。止泪:夏枯草、蔓荆、香附、甘菊、胆草、白附子、皮硝、青盐。去风:防风、羌活、薄荷、独活,升麻、甘菊、防己、 本、元参、细辛、白芷、蝉蜕。退肿:大黄、朴硝、白芍、赤芍,楮实、郁金、元明粉、秦皮、枳壳、甘菊。散血:归尾、苏木、赤芍、紫草、茺蔚子、生地、青皮、乌梅、苦参,牛膝、延胡、蒺藜、熟地、当归。治盲:夜明砂、石决明、密蒙花、胆草、地黄、蝉蜕、磁石、石斛。去膜:蒺藜、铜绿。

明目:青葙、枸杞、菟丝子、石决明、草决明、夜明砂、望月砂、甘菊、茺蔚子、羚羊角、元明粉、槐角。

退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赤芍、柴胡、元参、石膏、甘草、犀角、朱砂,胆草、大黄、朴硝、郁金、元明粉。

止痛:乳香、没药。

目症论治

附方

〔风眼〕洗肝散 薄荷 当归 羌活 防风 山栀 甘草(各一两) 酒制大黄(二两) 川芎(八钱)

每服三钱,日三服。

〔热眼〕黄连汤 黄连 甘草〔热痛〕泻青丸 胆草 山栀 大黄 川芎 当归 羌活 防风 蜜丸。

〔珠痛〕夏枯草散 夏枯草 制香附 甘草 茶调服,或痛久血伤,加 当归 白芍 生地 黄〔赤翳〕酒煎散 汉防己 防风 炙草 荆芥 当归 赤芍 牛蒡子 甘菊 加酒煎。

〔壅肿〕大黄当归散 酒制大黄 酒炒黄芩(各一钱) 红花(二钱) 苏木 当归 酒炒黑山栀木贼(各五钱)

〔外障〕泻肺汤 羌活 元参 黄芩 地骨 桑皮 大黄 芒硝 甘草(各八分)

〔大头〕普济消毒饮 见一卷疫。

〔胀痛〕选奇汤 见五卷头风。

〔积热〕洗心散 麻黄 当归 大黄 白术 芍药 荆芥 甘草 薄荷 姜〔便闭〕五苓散 见一卷温。

〔雷头〕清震汤 见五卷头风。

〔风疼〕还睛丸 生白术 菟丝子 蒺藜 木贼 羌活 青葙子 密蒙花 防风 炙草 等分,蜜丸。

〔阴风〕三因芎辛汤 附子 川乌 南星 干姜 细辛 川芎(各一钱) 炙草(五分) 姜(七片) 茶(一摄)

〔外症〕羌活胜风汤 羌活 生白术(各一钱) 川芎 桔梗 枳壳 荆芥 柴胡 前胡 黄芩(各八分)

白芷(六分) 防风(五分) 细辛(二分) 薄荷 甘草(各四分) 水煎,食后服。

〔内症〕冲和养胃汤 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 羌活 防风 黄连 白芍 五味 姜〔赤肿〕泻肝散 栀子 荆芥 大黄 甘草〔点翳〕春雪膏 一名绛雪膏。炉甘石四两,银罐内固脐 ,水飞。预将黄连一两,当归五钱,河水煎汁,去滓,入童便半盏。将炉甘石丸如弹子,多刺以孔, 赤淬药汁内,以汁尽为度,置地上一宿,去火气,收贮待用。硼砂研细,水调盏内,炭火缓缓炖干,取净一钱半。黄丹、乳香、乌贼骨烧研、白丁香各一钱半,麝香、轻粉各五分,炼白蜜四两,先下制净炉甘石末一两,不住手搅,次下后七味,搅至紫金色不粘手为度,捻作挺子,每服少许,新水磨化点之。

〔点臀〕又方 用炉甘石一两 赤,以羊胆汁、青鱼胆汁、荸荠汁、梨汁、人乳、白蜜等分相和淬之。

再再淬,汁尽为度,入冰片、麝香、青盐、硼砂各二分,研匀,每用少许,井花水调点大小 。

〔点翳〕蕤仁膏 蕤仁去皮,研极细,纸包压去油,再研再压,数次,取净蕤仁霜五钱。浓煎秦皮汁调和,隔纸瓦上焙熟,有焦者去之,涂净碗内。以艾一钱,分作三团,每团置蜀椒一粒,烧烟起时,将碗复烟上,三角垫起,熏之烟尽,晒干再研,入朱砂、麝香各五分,瓷罐收贮,如点老翳,加硼砂少许,日点大二次。

〔风热〕又方 蕤仁如上压去油,取霜五钱,入龙胆五分,炼白蜜一钱五分,再研匀,收贮点之。

此局方春雪。

〔生翳〕又蕤仁膏 蕤仁如上压去油五钱,入麝香、朱砂水飞各五分。

〔吹鼻〕碧云散 鹅不食草(嗅之即嚏者真) 青黛 川芎(各半两,研) 先噙水满口,每用绿豆许搐鼻内,以嚏为度。

〔赤脉〕导赤散 见一卷温。

〔诸翳外障〕石燕丹 炉甘石(四两,用黄连一两,归身、木贼、羌活、麻黄各五钱,河水二升,童便一升,同煮去滓,将炉甘石 淬,制法如春雪膏,取净一两) 硼砂(铜勺内同水煮干) 石燕 琥珀朱砂(水飞。各取净钱半) 鹰屎白(一钱,如无以白丁香代之) 冰片 麝香(各分半)

上为极细末,每用少许点大 ,如枯涩无泪,加熊胆一分,白蜜少许。血翳加阿魏。黄翳加鸡内金。风热翳加蕤仁。热翳加真珠、牛黄。老翳倍硼砂加猪 子。冷翳加附子尖、雄黄。

〔胞肿〕龙胆饮 黄芩 犀角 木通 车前 黄连 元参(各一钱) 栀子 大黄 芒硝(各钱半) 胆草淡竹叶(各八分) 黄柏(炒,五分) 水煎,分二次服。

〔头风〕石膏散 生石膏(三两) 本 生白术 炙草(各两半) 白蒺藜(炒,一两) 茶调服四五钱。

〔泻火〕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热极〕双解散 凉膈散去竹叶,加麻黄 石膏 滑石 生白术 防风 荆芥 桔梗 川芎 当归 芍药 姜〔肝热〕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目痒〕四生散 白附子 黄 独活 蒺藜 等分为散,用猪肾批开,入药,湿纸裹煨熟,稍入盐,温酒下。

〔昏雾〕珍珠膏 羊胆一个洗净,刺一孔出汁,白蜜对匀和搅,名百草膏。以点老人眼效,此加珍珠一二钱。

〔老翳〕熊胆膏 炉甘石( 过水飞,丸如弹子大,每净一两分作十丸,用黄连三钱,浓煎去滓, 淬汁尽为度。每料净者二钱) 琥珀(五分) 玛瑙(水飞,三分) 珊瑚(水飞,三分) 珍珠( 飞,三分) 朱砂(水飞,五分) 冰片 麝香(各二分) 和匀点。

〔一切黄膜〕神消散 黄芩 蝉蜕 炙草 木贼(各一两) 苍术(便浸麻油炒) 谷精(各二两)

蛇蜕(四条)

〔外障一切膜翳〕皂角丸 蛇蜕(炙七条) 蝉蜕 元精石 甲片(炮) 当归 生白术 茯苓 谷精草木贼草 白菊花 皮(蛤粉炒) 胆草 赤芍 连翘(各一两半) 猪爪(三十枚蛤粉炒) 人参(一两)

川芎(五钱) 共为细末,(一半入牙皂十二挺,烧存性和匀,炼白蜜为丸。每服一钱半,空心,杏仁汤送下。

一半入氵㸒羊藿一两,每服三钱,用猪肝三片批开,夹药煮熟。临卧原汁送下,或以生熟地黄丸并进。)

〔黄膜〕蝉花散 蝉蜕(五钱) 蛇蜕(二钱) 川芎 防风 羌活 炙草 当归 茯苓(各一两) 赤芍石决明(煮研) 苍术(麻油拌炒。各一两半) 茶调下二三钱。

〔蟹睛〕防风泻肝散 防风 羌活 桔梗 羚羊 赤芍 元参 黄芩(各一两) 细辛 甘草(各五钱)

〔翳障涩痛〕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一两) 白菊花 川乌头(炮) 川芎 车前 防风 羌活 半夏薄荷(各五钱) 细辛(二钱) 为散,每服二钱,姜汤调,薄荷汤送下。陷翳加升麻五钱、肉桂二钱。

〔翳障〕补肾丸 巴戟 山药 补骨脂 丹皮(各二两) 茴香(一两) 苁蓉 枸杞(各四两) 青盐(五钱)

蜜丸。

〔实热〕三黄丸 黄连 黄芩 大黄 蜜丸,一名三黄汤。

〔青风〕羚羊角汤 羚羊角 人参(各一钱半) 元参 地骨皮 羌活 车前子(各一钱二分)

〔黑风肾虚〕补肾磁石丸 磁石(醋 ) 甘菊 石决明( 。各一两) 菟丝子(酒煮) 苁蓉(酒浸。

各二两) 为末。雄雀十五只,去皮嘴留肠,以青盐二两,水三升,煮雀至烂为度,捣如膏,和药为丸。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肝风〕羚羊补肝散 羚羊角 人参 茯苓 防风 细辛 元参 车前子 黄芩 羌活 米汤调。

〔赤脉〕黄连羊肝丸 黄连(一两) 羯羊肝(一具,去筋膜) 和捣为丸。

〔肾火〕滋肾丸 见一卷火。

〔雀盲〕蛤粉丸 蛤粉 黄蜡 等分,熔蜡投蛤粉捏作饼,每饼重三钱。以猪肝二两,竹刀批开,裹药一饼,麻线缠,入砂锅内泔水煮,乘热熏目。至温吃肝并汁,以愈为度。杨氏方有乌贼骨六两,黄蜡三两。

〔雀盲〕煮肝散 夜明砂 蛤粉 谷精草(各一两) 为散,每服三钱。以猪肝竹刀批开,纳药在内,线扎米泔煮,熏眼吃肝。

〔目动〕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不能近视〕加减地芝丸 生熟地黄(各四两) 天冬 枸杞(各三两) 甘菊 当归(各二两) 麦冬萸肉(各三两) 五味子(一两) 蜜丸,每服百丸,酒下。

〔远盲〕加味定志丸 远志 石菖蒲(各二两) 人参 炙黄 (各四两) 茯苓(三两) 肉桂(一两) 蜜丸。

〔 烂〕防风饮子 蔓荆 黄 黄连 炙草 防风 葛根(各一钱) 细辛(三分) 虚加人参(一钱) 当归(七分)

〔眶烂〕柴胡饮子 柴胡 羌活 防风 赤芍 桔梗 荆芥 生地(各一钱) 炙草(五分)

〔风痛〕川芎茶调散 见一卷伤风。

〔因风流泪〕菊花散 苍术(半斤,同皂荚三挺,砂锅内煮一日,去皂荚,将苍术刮去皮,切片,盐水炒,净三两) 木贼 草决明 荆芥 旋复花 甘草 菊花(各半两) 茶调服。或加蛇蜕、蝉蜕。

〔偷针〕泻黄散 见一卷火。

〔头风〕清空膏 见本卷头痛。

〔热毒〕金花丸 黄连 黄芩 黄柏〔肾虚〕驻景丸 熟地(六两) 当归 枸杞(各四两) 车前 五味(各二两) 楮实(五两) 椒红(一两)

菟丝饼(二两) 蜜丸。

〔阴亏〕益气聪明汤 保元汤加 升麻 葛根 蔓荆 黄柏〔凉血〕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目症论治

目脉案

李氏 有年血衰,肾之精华不能上注于目。常时似有黑物护蔽锐 ,低头则如黑灰纷扑。左脉短涩,此肝肾阴亏,瞳神失敛也。仿东垣明目地黄丸。用熟地、杞子、山药、茯神、当归、五味、柴胡、白芍蜜丸,遂愈。

一小儿 夜热溺数,面肿目 羞明,白睛微黄,此脾虚不能约制,而为肝经风热所乘。用薏仁、丹皮、茵陈、山栀、钩藤、甘菊、甘草、茯神。二服汗津津,热退溺缩,加潞参、白芍,又数服,诸症悉平。

族妇 久患目赤,产后郁怒,赤肿难开,服散火解郁之剂,未效。诊其脉脾弱肝强,议扶土制木,目疾可瘳。砂仁、陈皮、白茯苓、白术、天麻、炙草、甘菊、川芎、山栀、草决明加枣。外用洗药,蚕砂、夏枯草、冬桑叶、菊叶,煎汤熏洗,数次而病若失。

马氏 左目久昏,右目复 ,服眼科苦寒之剂,畏冷减食,脉弱如无,此有年阳衰,神水欲竭。惟补养神膏,右目可复。用党参、杞子、鹿角胶、沙苑子、当归、玉竹、桑叶、龙眼,接服补中汤二剂后,再服前药加故纸、核桃,数十服,右目复初。

张氏 目大 脉赤,浮膜渐入风轮。按大 属心为君火,风轮属肝为风木,子能令母实,火动风生,宜抑火以退风。用木贼、谷精消膜,赤芍、连翘泻火,枳壳、当归通元府,甘菊散风,龙眼归目,四服全消。

王 春初两目肿痛难开,旬日后白睛通赤入上 ,中裹白膜,视物无睹,服散风火退浮翳之药不应,更用挑针点药益剧。诊之脉虚疾,予谓前法俱非也,此肝肾受损,阴火上乘耳。用杞菊地黄汤大剂煎服,数日而明复,膜渐消。

李 精散则视歧,精虚则目暗。今病后未复,再伤肾阴。脉虚大,头震眩,目赤,纹内障视 ,心烦不眠。治宜补坎镇离,切忌寒凉清降。仿东垣先生法。熟地、苣胜子、枸杞子、五味子、茯神、龙齿、枣仁、当归、龙眼肉,数剂而明复障消。

鼻口症论治

肺窍于鼻,脾窍于口。鼻别香臭,不闻香臭者,病在肺。经云:肺和则鼻知香臭。口别五味,不知味者,病在脾。鼻之呼吸通脑肺,肺感风寒,则鼻塞声重。参苏饮、羌活汤。若风热壅肺,亦致嚏涕声重,宜疏散。

菊花茶调散。肺火盛,鼻塞,宜清解。黄连清肺饮。鼻塞甚者,往往不闻香臭。毕澄茄丸。有脑漏成鼻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经云:胆移热于脑,令人鼻渊。宜辛凉开上宣郁。辛夷消风散加羚羊角、苦丁茶叶、黑山栀。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并不腥秽,天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天真丸。有 肉如枣核,生鼻中,为鼻痔,由胃有食积,热痰流注。星夏散,瓜矾散。有肺热极而生 肉,如榴子下垂,闭塞鼻窍,气不得通,由风热郁滞。辛夷消风散,以瓜矾散塞。有肉痛甚,由膏粱积热,湿蒸肺门,如雨霁泥地,突产菌芝。泻白散、胜湿汤,外以白矾末加硼砂吹其上,即化水而消。有鼻端红肿赤 ,名酒 鼻,由饮酒不节,致风热上攻,血热不散。疏风散,荆防泻白散,外用密陀僧二两研细,人乳调涂。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

有鼻生粉刺,枇杷叶丸。此三症,忌火酒辛热诸品,鼻症之概也。《灵枢经》曰: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为便难,色鲜明为留饮。口之津液通脏腑,肝热则口酸。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胆热则口苦,龙胆泻肝汤。心热亦口苦,黄连泻心汤。脾热则口甜,泻黄散加佩兰。胃热则口臭,清胃汤。虚则口淡,养胃进食汤。肺热则口辣,泻白散。甚则口腥,加减泻白散。肾热则口咸,滋肾丸。胸胃热郁则口臭,加减甘露饮。

口糜者,凉膈散。口疮者,赴筵散掺之。通治俱用龙脑鸡苏丸。唇病因火居多,凉药必兼发散。上唇属肾,下唇属脾,两腮牙关属胃。有心脾热,唇口燥裂者,泻黄饮子。有唇口紧小,不能开合,名茧唇者,苡仁汤,外用黄柏散敷之。口症之概也。

鼻口症论治

鼻口症脉候

《正传》曰:左寸浮缓为伤风,鼻塞流涕,右寸浮洪为鼻鼽。《回春》曰: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脉诀》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胆虚口苦;倘若洪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热口甘;脉数则口疮。

鼻口症论治

附方

〔风寒〕参苏饮 参 苏 苓 夏 陈 葛 枳 桔 草 前胡 木香〔鼻塞〕羌活汤 羌 防 辛 芎 芷 地 芩 草 苍术 葱 姜 枣〔风热〕菊花茶调散 见本卷头痛。

〔肺火〕黄连清肺饮 黄连 山栀 豆豉〔塞甚〕毕澄茄丸 薄荷(二钱) 荆芥穗(一钱) 毕澄茄(二分) 蜜丸,含化。

〔宣郁〕辛夷消风散 辛夷 细辛 本 芎 芷 防 草 升麻 木通〔鼻鼽〕苍耳子散 苍耳子 辛夷 薄荷 白芷 等分为末,服二钱。

〔温散〕川椒散 川椒 细辛 芎 姜 桂 附 吴萸 皂角 等分醋浸,脂油熬,绵蘸塞鼻中。

〔温补〕天真丸 人参 精羊肉 苁蓉 山药 当归 黄 白术 天冬〔鼻痔〕星夏散 星 夏 辛 芷 芩 连 草 苍术 神曲〔外治〕瓜矾散 瓜蒂 甘遂 枯矾 草乌灰 螺壳灰 麻油调作丸,日一次塞鼻内近痔处,即化水而愈。

〔 肉〕泻白散 见一卷火。

〔热湿〕胜湿汤 见一卷湿。

〔酒 〕疏风散 荆 防 归 芍 芩 草 薄荷 蒺藜 灯草〔赤 〕荆防泻白散 泻白散加 荆 防〔肺风〕清肺饮 见二卷咳嗽。

〔粉刺〕枇杷叶丸 枇杷叶(八钱) 黄芩(四钱) 花粉(二钱) 甘草(一钱) 酒丸。

〔肝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胆热〕龙胆泻肝汤 见三卷诸气。

〔心热〕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脾热〕泻黄散 见一卷火。

〔胃热〕清胃汤 生地(四钱) 升麻(钱半) 丹皮(五钱) 当归 黄连(各三钱) 分三服。

〔口淡〕养胃进食汤 参 苓 术 朴 陈 曲 草 麦芽 苍术〔口腥〕加减泻白散 桑皮(二钱) 桔梗(钱半) 地骨皮 炙草(各一钱) 黄芩 麦冬(各五分)

五味(十五粒) 知母(七分) 日二服。

〔肾热〕滋肾丸 见一卷火。

〔热郁〕加减甘露饮 参 葛 藿 术 苓 草 泽泻 木香 滑石 寒水石 石膏〔口糜〕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口疮〕赴筵散 芩 连 栀 柏 姜 辛 等分。又方:铜绿 白矾(各一钱) 为末,掺舌上,温醋漱之,亦名赴筵散。

〔通治〕龙脑鸡苏丸 薄荷(一两六钱) 生地(六钱) 麦冬(四钱) 蒲黄 阿胶 木通 柴胡(各二钱)

甘草(钱半) 人参 黄 (各一钱) 蜜丸。

〔唇燥〕泻黄饮子 芩 芷 防 夏 升 枳 石斛(各一钱) 甘草(五分)

〔茧唇〕苡仁汤 见五卷痹。

齿舌症论治

(牙痈 骨槽风 牙疳 多骨疽附)

齿为肾之标,舌乃心之苗,故齿舌多心肾见症。条而析之,上齿则胃络所经,喜寒饮而恶热饮。下齿则大肠络所贯,嚼物能动,喜热饮而恶寒饮。其为病,或痛摇宣露,疏豁枯落,不外风火虫虚。其风热痛,齿龈肿,犀角升麻汤,荆芥煎汁含漱。风冷痛,龈不肿,日渐动摇,温风散,以开笑散含漱。肠胃积热痛,龈肿腐臭,凉膈散加石膏。客寒犯脑,齿连头俱痛,羌活附子汤、细辛散。温邪上冒,痛连巅顶,玉女煎。

少阳火郁,结核龈痛,羚羊角、山栀、丹皮、元参、金银花、连翘、知母。痰火注络攻痛,二陈汤加细辛、枳壳。瘀血攻龈,痛如针刺,加减甘露饮,以醋煎五灵脂含漱。齿龈有孔,虫蚀龋痛,一笑散,定痛散噙漱。

龈腮俱痛,连头面肿者,实火也。升麻石膏汤。齿龈肿痛,头面不肿者,虚火也。滋阴抑火汤。齿龈黑烂,由肾虚者,安肾丸。胃火上攻,齿缝出血者,清胃散。齿龈腐烂,血出不止者,犀角地黄汤,掺人中白散。

牙宣出血,丝瓜藤烧灰搽效。牙挺出一二分,常咋生地黄炒。牙日长出,妨食,名髓溢。白术煎汤效。牙痈由阳明毒热,先刺出血,后服清胃散。骨槽风名穿腮毒,生耳下及项,由小核渐大如胡桃,齿龈肿痛,牙关紧急,用鹅翎探吐风痰,内服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元参、黄芩。忌刀针点药。若肾元虚,牙龈宣露动摇,宜大补。六味丸,还少丹。又小儿牙疳口疮,其色通白,及为风疳蚀透。僵蚕炒黄,去毛研末,蜜调服效。齿龈突出 肉,生地汁一杯,皂角数片,炙热淬汁内,再炙再淬,晒研服效,齿 乃睡中上下齿相摩有声,由胃热也。齿 由食酸也。嚼胡桃肉良。

又齿龈或上 生多骨疽,肿硬腐脱,属肾虚,肾主骨也。补中汤、肾气丸多服,其骨自出。骨脱后仍服补剂。

若生他处,根据法治之。此皆齿所生病也。舌病多属心,木舌由心经壅热,舌肿大塞口,不能转掉,不急治。

杀人。黄连汤,清热如圣散,琥珀犀角膏。外以针刺令血出则肿消,再敷药。龙脑破毒散,又硼砂末以生姜片蘸揩效。重舌,亦由心火太盛,舌根下生,形如小舌,口不能声,饮食不入,急泻心火,青黛散掺之,内服黄连汤。外以针刺出恶血。以竹沥调黄柏末涂搽。舌菌,生舌上,如菌状,色红紫,多因气郁所致。舌症主方,掺青黛散。舌垫,舌下肿起核,舌垫方。舌出不收,片脑末掺舌上,应手而缩。产妇舌出不收,朱砂敷舌上。

舌肿硬,血出如涌泉,蒲黄散。不硬但肿痛流血,凉血清脾饮、犀角地黄汤。舌肿满口,蒲黄散。舌猝肿满口,如猪脬,不治杀人。醋调釜底墨涂舌下,脱则更敷即消。舌卷囊缩,为肝绝,死。舌生苔,由邪气传里,津液结搏。邪在表,舌无苔。邪初传里,胸中之寒,与丹田热火相激,则苔生而滑,迨寒变为热,则舌苔不滑而涩,以热耗津液,滑者已干也。再热聚于胃,则苔黄;至热已极,则苔黑。黑为肾色,病传少阴。若舌淡黑,如淡墨,乃肾虚火炎,为无根之火。若生芒刺,皆由热结。用绢蘸薄荷汁揩之。舌心绛干,胃热心营受灼也;舌尖绛干,心火上炎也。点,当生疳也。苔如碱,胃中宿滞也;白如粉而滑,边色紫绛,温疫病初入募原也。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不渴肢寒,阴病也。黑而短缩,肾气竭也。

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症。当温之。淡红无色,胃津伤也。炙甘草汤。

齿舌症论治

齿舌症脉候

尺脉洪大而虚,主齿动疏豁。右关洪数,主木舌、重舌。

齿舌症论治

附方

〔通治〕齿症主方 元参 丹皮知母 白芍 甘草 地骨皮山栀 黄柏 车前子 热甚加 石膏为君,炒黑升麻为佐。有风加荆芥,虚加杞子、熟地,去山栀。穿腮毒用消肿解毒之品,加紫花地丁、甘菊,小便不利,煎剂内加六一散,甚效。

〔风热〕犀角升麻汤 犀角(三钱) 升麻(钱半) 羌 防(各二钱二分) 白芷 黄芩 白附子(各六分)

炙草(四分)

〔风冷〕温风散 归 芎 辛 芷 荜茇 本 蜂房(各一钱) 煎服。

〔含漱〕开笑散 白芷 细辛 良姜 荜茇 川椒 香附 蜂房 等分为末,水煎含漱,或擦之。

〔积热〕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寒痛〕羌活附子汤 羌 防 升 芷 草 麻黄 苍术 生附子 僵蚕 黄柏 有嗽加佛耳草。

〔寒痛〕细辛散 荆芥 细辛 白芷 川椒 荜茇 草乌 皂角 为末擦之。

〔温邪〕玉女煎 见一卷温。

〔痰火〕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瘀血〕加减甘露饮 见本卷口鼻。

〔虫痛〕一笑散 川椒末 巴豆(一粒) 研成膏,饭丸,棉裹安蛀孔。

〔虫痛〕定痛散 辛 芷 椒 姜 归 地 翘 连 桔 草 乌梅 苦参 漱口后咽下。

〔实火〕升麻石膏汤 荆 防 归 芍 翘 桔 芩 草 升麻 石膏 薄荷 灯心 热甚加大黄。

〔虚火〕滋阴抑火汤 归 地 荆 防 丹 草 知 柏 蒺藜 灯心〔肾虚〕安肾丸 见五卷痹。

〔胃火〕清胃散 或作汤,见本卷口鼻。

〔腐烂〕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吹掺〕人中白散 人中白 儿茶 黄柏 薄荷 青黛 冰片 吹走马疳,出涎口外。

〔骨槽〕黄连解毒汤 见一卷温。

〔风痛〕仙方活命饮 见五卷鹤膝风。

〔肾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肾虚〕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补中〕补中汤 见一卷中风。

〔多骨〕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心热〕黄连汤 连 栀 归 芍 地 麦 草 犀角 薄荷 水煎。

〔木舌〕清热如圣散 翘 连 蒡 栀 柴 荆 桔 草 花粉 薄荷 灯心〔热壅〕琥珀犀角膏 人参 枣仁 茯神(各二钱) 犀角 琥珀 辰砂(各一钱) 冰片(一分)

蜜丸,麦冬汤下。

〔木舌〕龙脑破毒散 盆硝(四钱) 蒲黄(五钱) 马勃(三钱) 僵蚕 甘草 青黛(各八钱)

麝香 龙脑(各一钱)

〔重舌〕青黛散 连 柏 牙硝 朱砂 雄黄 牛黄 硼砂 冰片 研掺。

〔舌菌〕舌症主方 连 栀 地 芍 丹 麦冬 翘 草 犀角 木通 灯心 兼口唇加石膏,郁痰加贝母,便秘加元明粉。

〔舌垫〕舌垫方 荆 防 辛 芷 羌 独 陈 香附 灯心〔出血〕蒲黄散 螵蛸 炒蒲黄 研掺。

〔流血〕凉血清脾饮 归 地 芩 芍 防 翘 草 薄荷 石菖蒲〔津伤〕炙甘草汤 见一卷中风。

齿舌症论治

齿舌脉案

王氏 风热牙痛,用辛凉解散。荆芥、薄荷、桔梗、山栀、防风、赤芍、甘草,二服愈。

房兄 胃火牙痛。用石膏( 研),开水冲服,随手而效。

堂妹 牙痈。由情志抑郁,致患左下牙龈肿痒,日久撑出多骨,外科用推车散不效,腐孔血水淋漓。近又寒热,食减神疲,宜扶正为要。用潞参、茯苓、白术、当归、熟地、山栀、白芍(俱炒),六七服效。

刘 舌根肿。自用黄连泻心,两旬后寸脉犹浮大,舌边紫泡,咽肿妨食,耳痛,乃上焦火风阻络,宜辛凉轻剂。薄荷、连翘、桔梗、山栀、钩藤、灯心、苦丁茶叶、菊叶、竹叶心,服愈。

喉症论治

(烂喉痧附)

喉以纳气而通于天,咽以纳食而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惟其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声音吐纳之道,关系死生,为害速矣。经云:一阴手少阴心一阳手少阳三焦结,谓之喉痹。以君相二火经脉并系咽喉。

热结则肿痹,痹者闭也,闭则痰塞以死,将发先三日,胸必不利,一二日肿痛,三四日势定有形,第三日必发寒热,或头痛兼风寒者须疏散。察其二便秘结系实火者,以重剂润下,去其积热。壮实者用硝黄,弱者但滋燥润肠,虚者宜蜜煎导法。大便行,乃可清利上焦痰热。清上丸。若虚火便涩,心脉数,肾脉微,宜滋阴降火。

养金汤。其症喉痹为总名,有缠喉风、乳蛾、喉癣、喉痈、喉菌、喉闭、ht 舌、喉杵等症。而缠喉风,及伤寒喉闭,症为尤险。

〔喉痹〕肿痛闭塞,为风痰郁火热毒上攻之症。去风痰,解热毒,自愈。咽喉总络,系肺胃,急清此二经之热。牛蒡汤,外用通隘散。如恶寒,寸脉小,一时患者皆同,为天行邪气,宜先表散。其病之由来有二,一者少阳司天,三阳之气,民病喉痹。仲景用桔梗汤,根据阳毒施治。一者太阴湿胜,火气内郁,民病喉痹。

又太阴在泉,湿氵㸒所胜,病喉肿喉痹。仲景用半夏甘桔汤。根据阴毒施治。若不恶寒,寸脉大滑实,为阳盛阴虚,下之愈。酌用大小承气汤。其轻者可缓治,喉痹散。不可骤用寒凉,以痰实结胸,遇寒不运,渐至喘塞不治也。

其气急闭塞欲死者,缓则僵蚕炒末,姜汤下,立愈。或马蔺根苗捣汁,和醋含漱。急则用吹法,硼砂、胆矾末吹患处,或皂角末吹鼻喷嚏,亦开。吐法,捣皂角水灌入,或新汲水磨雄黄,灌入即吐,或鸡鹅翎蘸桐油探吐。

针法,用砭针于肿处刺出血,若口噤针不能入,刺少商穴。左右皆刺二分出血,立愈。或 顶心头发一把,力拔之,其喉自宽。又有阴虚阳浮痰结于上,脉浮大,重取或涩者,作实症治,必死。

加减八味丸。喉痹连项肿,芩连消毒饮。

〔缠喉风〕喉肿大,连项痛,喉有红丝缠紧,且麻且痒,指甲青,痰壅肢厥,由平时多怒,两日前胸不利,痰塞气促,症最急。过一日夜,目直视,齿噤喉响,灯火近口即灭,此气已离根,不治。治法:如喉痹,用金碧二丹频吹,内加牛黄,效更速。针法,手足冷,以水温之,针照海、然谷四穴,使血出如珠。若刺少商穴,出血散而不收者,不治。照海穴,在内踝下四分,软骨陷中。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皆肾经穴也。

〔乳蛾〕有单双,有连珠。单轻双重,连珠尤重。多因酒色郁热而生,单蛾生会厌一边,一日痛,二日红肿,三日有形,如细白星,发寒热者凶。吹药先用碧丹五、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内服喉症主方。

俟大便行,自痊。如至三日,喉中但红肿无细白星,即是喉痈,宜辨。双乳蛾生会厌,左右两边俱有细白星,药照前用,左属心,右属肝。煎药于主方内,左加黄连、犀角。右加赤芍、柴胡。双蛾则兼用之。大便秘加枳壳、元明粉。连珠蛾,一二白星上下相连,用药照前。或外用成吹药加冰片吹之,内服三黄桔梗汤。

〔喉癣〕为虚火上炎,肺受燥热,致咽喉生红丝如哥窑纹,如秋海棠背纹,干燥而痒,阻碍饮食,虽不丧命,不能速愈。吹用碧丹、噙化青灵膏,内服喉症主方加土贝母。须戒忧怒、酒色,忌盐酱,及一切动风助火之物,一月可愈。

〔喉痈〕红肿而痛,别无形状,因过食辛辣炙爆浓味而发。症属胃大肠二经,重则寒热头痛。犀角地黄汤,吹用金丹一、碧丹十。四五日可愈。若鼻中出红涕,为毒攻脑,不治。

〔喉菌〕因忧郁气滞血热,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面浓色紫,生喉旁。初起吹碧丹九、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内服喉症主方,勿间断。轻则半月,重或经月,亦须守戒忌口。

〔ht 舌喉痈〕肥人感热性燥者,多患此。犀角地黄汤加减,吹用金丹。但须吹至舌根下两旁,时刻勿间,方能速愈。喉内吹用碧丹十、全丹一,亦须勤吹。凡舌下小舌,为ht 舌。连喉肿痛,即为喉痈,不痛者非痈。

大约ht 舌兼喉痈而发,十有六七其势凶。

煎药多加黄连、山栀、犀角。

〔喉闭〕伤寒后,发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声,难治,喉项强硬。目睛上视,故多不治。

〔喉杵〕喉极痛肿。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

此外又有咽嗌痛。由阴虚火炎者,喉痹饮倍荆芥、元参。有喉中结块,饮食不通者,百灵丸,重者不过二丸。有悬痈喉痛,生上 ,有紫泡如豆大,用簪脚挑破,血出愈,或口疳药吹,亦可。风热上搏者,启关散。

有悬痈垂长,咽中烦闷者,枯矾盐花研细,箸头点上去涎。有喉中生肉者,棉裹箸头,蘸盐揩之,日数次。有梅核梗塞咽中、咯不出、咽不下,因为七情郁结者,四七汤、噙化丸。有喉痛因于相火,用凉药不愈者,六味丸加桔梗、元参、知母、黄柏。有风火上郁,咽痛头胀项肿,当用辛凉者,滑石、连翘、杏仁、桑皮、西瓜翠衣。近世烂喉痧最重,初起憎寒壮热,咽痛渴烦,先宜解表,务令透达,或兼清散。若骤服寒凉,外邪益闭,内火益焰,咽痛愈剧,溃腐日甚矣。至丹痧透发,已无恶寒等症,则宜寒凉泄热,不宜杂进辛散煽动风火,致增肿腐,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盖此症由感风火湿热时邪而发。治法:因风热者,主清透,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因湿热者,主清渗,甘桔汤加栝蒌、通草、灯心。因痰火凝结者,主消降,消气化痰丸去半夏,加贝母、淡竹茹。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止,利膈汤、清咽太平丸选用。然症有可治不可治。其口气作臭,喉色淡黄,或深黄者,系痰火所致,皆可治;若烂至小舌,及鼻塞目闭,元气日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者,皆不可治。其愈后四肢酸痛,难于屈伸者,由火灼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勿与痹症同治。

喉症论治

验症诀

尤氏曰:凡喉痹属痰,喉风属火,总因火郁而兼热毒,致生乳蛾等症。治法,去风豁痰,解热开郁,其症自痊。若喉症初起,寒战发后,身凉,口不破碎,又无重舌,二便俱利,不可误认热症,皆由阴气虚寒而发,其痰即精神所化,不宜去尽,先以药吹之,使咽喉通。即便服药,首剂发散和解,第二宜温补,若三四日后,再发寒战,或心痛,骨胁肋痛,半属难治。发时牙关紧急,喉舌俱痛肿,口碎而臭,或有重舌,或舌上起黄屑,发后,下午再发寒热,二便闭者,即是热症,用石膏排毒散治之。如起三四日后而寒热者,其症虽凶无害,惟症未减,牙关反不紧急,不肿胀,如无病患,不治。或舌肿满,口如胡桃,如茄子,并不治。如以箸按舌,则起白色,去箸则生红紫,此其身内之血已死。又或口有臭气,口渴气急,而多稠痰如桃胶者,一颈俱红肿者,红带紫而青带白,神气短少者,不语者,面色少神,爱坐低处者,喉症无痰者,伤寒患连珠蛾及喉痹者,小儿口疳臭烂而黑者,舌下紫筋,下通于肾,色白而肿者,皆不治。

喉症论治

附方

〔痰热〕清上丸 熊胆 雄黄 薄荷 青盐 硼砂 胆矾 蜜丸,压舌下化之。

〔滋阴〕养金汤 见二卷失音。

〔肺胃〕牛蒡汤 升麻 牛蒡 黄药子 元参 紫背浮萍 花粉 桔梗 甘草〔吹喉〕通隘散 硼砂(二分) 儿茶 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连 柏 蒲黄 枯矾(各半分)

冰片(二厘) 研吹。

〔阳毒〕桔梗汤 桔梗 甘草(各三钱)

〔阴毒〕半夏甘桔汤 夏 桔 草〔下火〕大小承气汤 俱见一卷温。

〔喉闭〕喉痹散 荆 蒡 桔 贝 草 元参 薄荷 僵蚕 前胡 花粉 款冬 灯心 散亦作饮。

〔补虚〕加减八味丸 八味丸见一卷中风,此加五味,减附子。

〔喉痹〕芩连消毒饮 即普济消毒饮,见一卷疫。

〔喉痹〕喉痹急方 火硝(五钱) 硼砂(钱半) 薄黄(一钱) 冰片 儿茶(各五分) 珍珠(一分)

为末吹喉,大吐痰涎,数管即愈,并治口疳牙疳牙关紧闭者。

〔通治〕十宝丹 梅矾 薄荷 儿茶(各一两) 甘草(五钱) 乳石(三钱) 血竭 珍珠 琥珀(各二钱)

冰片(三分)

梅矾:取大青梅切下圆盖,去核,将矾研细入梅,覆用圆盖,以竹钉钉好,炭火 之,去梅取矾,轻白如腻粉,味极平酸,收贮听用。此方凡喉口症皆可效。

〔喉闭〕金锁匙 火硝(钱半) 硼砂(五钱) 僵蚕(一钱) 冰片(一分) 雄黄(二钱) 研吹,再刺少商穴。

〔吹药〕碧丹 炼矾 牙硝(各三分) 百草霜 硼砂(各五分) 薄荷末(三分) 灯草灰 冰片(各一分)

甘草(二分)

炼矾法:明矾研细,倾入银罐内,小半罐,入炉,用浮炭火煨烊,以铜箸入扰,无矾块为度,即将研细ht硝投入矾内,十分之三,次将细研白硼砂投入,亦十分之三,少倾再投生矾末,逐渐投下,候矾烊尽,照前投硝硼少许,逐渐投完。待矾铺出罐口,高如馒头而止,加炭烧至矾枯干,乃用瓦片覆罐上,一时取起,将牛黄少许为末,以水五六匙,调滴矾内,将罐仍入火烘干,取罐覆净地上,七日收贮,炼矾须轻松无竖纹者佳,此即名玉丹,最贵多制,时候愈久愈妙。

灯草灰法:拣肥白灯草,铺桌上喷湿,将笔应用水湿管,以湿纸塞紧一头,将湿灯草捏入管内,以竹箸筑实,再以湿纸塞口,入炭火 之,烟尽为度,取出置地上,碗盖之,去管口纸,取灰,黑成团者佳。

时勿令笔套炮碎,碎则不堪用,不可太过,过则灰白无用,不可不及,不及则不成灰而不可用,此丹最轻,时又难得法,须平日多制待用可也,此即名元丹。

取百草霜:烧茅柴者佳,须近锅底者,用。若锅心及锅口边者,不用。须刮去面上一层,取中间用之,着锅者亦无用。

配药法:即碧丹,每炼矾三分,加百草霜半匙,研细。次入灯草灰一厘,研匀,如瓦灰色,再入甘草末三匙,薄荷末三分,研。再入冰片半分,研匀。入瓷瓶,塞口,勿令出气。此丹须当时配合,如过五日,即不堪用。若遇阴雨,一日即无效,如欲出痰,加牙皂末少许,吹之。

喉痈及单乳蛾轻症,单用碧丹,(又名青药。)即效。若遇重症,须兼黄药(即金丹)。

凡初起,令病者低头开口,溜出痰涎,初起用青药九分,配黄药一分,吹过五管,次用青八黄二,再次用青七黄三。如症重,青黄药兑半用,至吹五次,痰涎必不壅,然后用青三黄六,若症重甚,用黄八青二,尤效。

青药消风痰,解热毒,性尚缓,不及黄药消肿除热,开喉痹,出痰涎为效。然初起黄药不可多用,因其直走入内,与病不入也。

〔吹药〕金丹 即黄药。蒲黄(二分) 硝(九分) 硼砂 冰片 薄荷叶末(各一分)

制硝法:马牙硝,长白浓大者,温汤蘸过棉纸挹干,仍用纸包好,放灶上明管洞内,自干白如霜。

配药法:即金丹。每牙硝一钱,蒲黄生用四分研细,次下僵蚕炙末一分,牙皂末一分半,共研极细,如淡鹅黄色,加冰片一分,研匀。此药可留久,惟冰片临时加用可耳。

金丹能消肿出痰,若遇牙叉ht 舌穿牙疔,专用此治之。如咽喉症,则兼用青药,看症轻重用之,症重者,再加牛黄。如喉痹及缠喉风。加僵蚕、牙皂,余只用牙硝、硼砂、薄荷、蒲黄、冰片即可。

喉症即重,三日前未成脓,药能消散,五日脓成穿破,必烂成窠,烂处须用口疳药,多龙骨、珍珠。

〔吹喉〕口疳药 薄荷叶(研细,三分) 儿茶末(二分半) 制黄柏末(一厘) 龙骨末(二厘)

白芷末(如肿痛用三四厘,如不肿痛用二厘半) 生甘草末(用五厘) 珍珠末(五厘) 冰片(三厘) 研匀,瓷瓶封固。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皆效。

若初起,肿而热甚者,多加薄荷、冰片,取其辛凉发散也。若患不肿,热甚而痛,则以长肉药为主。

〔吹喉〕长肉药 即前口疳药,多用儿茶末,龙骨末,配成紫色,此方专治喉症口碎者。若用此治走马牙疳、穿牙毒、小儿胎毒口疳,则本方加牛黄,倍珍珠。如黑烂者不治。至痧痘后口疳,非此不除,则去黄柏、龙骨,加牛黄五厘,倍珍珠末六厘。

〔通治〕喉症煎药主方 牛蒡子(炒研) 前胡 银花 连翘 山栀 甘草 枯芩(炒黑) 元参桔梗 花粉 薄荷 灯心 泉水煎。

如发寒热加柴胡,头痛加石膏,胸闷加枳壳,郁热而发加赤芍、贝母,口渴加麦冬。

〔癣菌〕蜜调药 薄荷叶末为君,炼矾为臣,灯草灰、川贝母为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为使。

先将炼矾、百草霜研和,入灯草灰,再研,后入薄荷、贝母、冰片研匀,成青灰色,用白蜜调。此方专治喉癣喉菌。时刻噙咽,内服喉症煎药主方,此方一名青灵膏。

〔连珠蛾〕成吹药 硼砂(一分) 儿茶(二分) 龙骨(五分) 青黛(一分) 本药(三分) 追风(二分)

冰片(三厘) 再加胆矾、麝香。

附追风散方 牛膝 川乌 草乌 冰片 麝香 青黛以上诸方,皆尤氏秘传方法,名为《尤氏喉科》,世少传本,识者珍之。

〔连珠〕三黄桔梗汤 芩 连 柏 栀 蒡 芍 桔 草 薄荷 元参 水煎。食后服。

〔喉痈〕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喉杵〕甘桔射干汤 桔梗(二钱) 射干 山豆根 荆 防 蒡 翘 元参(各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加竹叶十四片。

〔喉杵〕烧盐散 取橡斗大者,实盐满壳,烧存性,以碗覆地,入麝香少许,研细点之。

〔结块〕百灵丸 百草霜 蜜丸芡实大,水化服。

〔风热〕启关散 牛蒡子 生甘草 水煎。

〔梅核〕四七汤 陈 苓 夏 朴 槟 苏 青 枳 蔻 曲 砂仁 益智 姜〔梅核〕噙化丸 冰片 射干 钟乳粉 升麻 牙硝 黄 大黄 甘草 生地 蜜丸。

〔相火〕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风热〕普济消毒饮 见一卷疫。

〔湿热〕甘桔汤 见本卷头痛。

〔痰火〕清气化痰丸 星 夏 陈 枳 杏 蒌 芩 苓 姜汁糊丸。

〔痧烂〕利膈汤 银花 荆 防 芩 桔 连 栀 翘 蒡薄荷 元参 大黄 朴硝 粉草〔痧烂〕清咽太平丸 芎 防 桔 草 薄荷 犀角 柿霜 蜜丸。

〔喉痹〕玉液上清丸 薄荷(十四两) 柿霜(五两) 桔梗(四两五钱) 甘草(二两五钱) 川芎(二两八钱)

百药煎(五钱) 防风(一两六钱) 砂仁(四钱五分) 青黛(三钱) 冰片 元明粉 白硼砂(各二钱) 研细,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噙化不拘时候。专治风痰上壅,头目不清,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服之生津液,化痰涎。昔宋神宗患喉痹,服此药一丸立愈。

〔牙疳〕犀角丸 犀角 粉草 朴硝(各二钱) 桔梗(一两) 赤茯 生地 连翘 牛蒡子 元参(各五钱)

青黛(一钱) 蜜丸龙眼大,每一丸,薄荷汤下。专治小儿走马牙疳。

〔吹喉〕三仙散 胆矾(六分,半生半炒) 广木香(三分) 熊胆(三分) 共研极细,用番木鳖一个,磨碎和匀,吹在患处。治喉风口噤,死在须臾,以箸开口,吹入即愈。

〔敷药〕牙疳方 妇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钱) 铜绿(三分) 麝香(一分五厘) 各研,和匀,敷上立愈。

喉症论治

喉脉案

房侄 舌下地丁左畔略肿,诵读劳倦则发渴颊红,脘闷痰稠,呼吸不利,脉沉少力,或进寒凉药,腹痛食减。此素廪阴气不足,神劳则五志火动,脾气困倦,故痰气壅而成痹也。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少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二经之脉,夹咽循喉,火动痰升,结而不散,其源总由肾阴素虚,水不制火使然。用六味丸。熟地(砂仁末拌蒸)、丹皮(酒炒)、加参、麦、贝、膝、藕粉蜜丸。服而平。

尹氏 久患梅核,气塞如梗,妨咽不利,非火非痰,乃气郁为患。用郁金、木香、贝母、桔梗、陈皮、栝蒌皮、甘草,数服效。

胸痹论治

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金匮》云: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气急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气塞短气,茯苓杏甘汤、橘枳生姜汤。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姜枳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胸中满,噎塞,喉燥唾沫,橘枳生姜汤。

不应,治中汤。胸背闭满,上气喘急,下气汤。胸背疼痛,熨背散。大约阳微者用甘温,苓桂术甘汤。阴凝者用温通,理中汤。饮逆者用辛泄,吴茱萸汤。痞阻者用辛滑,栝蒌薤白半夏汤。喘逆者用苦降,桂枝加朴杏汤。

痹久者兼通络,旋复花汤。只在旋转上焦清阳,疏利膈间痰气,不与胸痞结胸等症混治,则得之矣。

喻嘉言曰: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不足之阳于上焦;甚者必驱其厥逆之阴于下焦。仲景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选用对症,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尽屏,即清凉不入,盖以阳通阳,阴药不得预也。甚者用附子、乌头、川椒。

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独出手眼。世医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其识见亦相悬哉。

胸痹论治

胸痹脉候

脉阳微阴弦,即胸痹痛。(《金匮》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阳衰,胃以上阴寒结聚。

胸痹论治

附方

〔阳微〕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 薤白 白酒〔不卧〕栝蒌薤白半夏汤 蒌 薤 酒 半夏〔饮邪〕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 薤 桂 蒌 朴〔虚寒〕人参汤 参 术 姜 草〔利肺〕茯苓杏甘汤 苓 杏 草〔疏胃〕橘枳生姜汤 橘 枳 姜〔复阳〕薏苡附子散 薏仁 附子〔痞逆〕桂枝姜枳汤 桂 姜 枳〔温填〕乌头赤石脂丸 赤石脂 乌头 附子 干姜 川椒〔温散〕细辛散 细辛 甘草(各六钱) 枳 姜 蒌 地 术(各一两) 桂心 茯苓(各两半)

酒服。

〔下气〕前胡汤 前胡 夏 芍 草(各二钱) 参 归 芩(各一钱) 姜(三片) 枣(三枚)

竹叶(一握)

〔理气〕治中汤 见三卷饮食。

〔下气〕下气汤 杏仁 槟榔 童便煎。

〔外治〕熨背散 乌头 桂 附 羌 辛 芎 椒 为末,绵裹,烘令暖。

〔阳虚〕苓桂白术甘草汤 苓 桂 术 草〔阴凝〕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饮逆〕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喘逆〕桂枝加朴杏汤 桂 芍 草 朴 杏 姜 枣〔络瘀〕旋复花汤 旋复 葱管 新绛

胸痹论治

胸痹脉案

赵 有年,胸痹食阻,由举重伤气所致。脉小弱是阳结欲闭之候,述数月前膈痛,饮糜粥辄阻,自谓膈噎已成。今作胸痹治,通其脘中欲闭之阳。参《金匮》法,栝蒌、薤白、桔梗、杏仁、橘白、丁香,用辛滑温通,胸脘俱爽,食入不拒,竟进粥饭,然病初愈,恣意粉团干饭,非高年祝噎所宜。

马 病后脉弦胸痛,金不制木,当节劳戒怒。栝蒌、橘白、白芍、茯神、杏仁、炙草、煨姜,二服愈。

糜氏 中年脘痞,食减不饥,吐沫,渐成胸痹。乃上焦气阻,腑失通降。治者以为噎膈,专用术、附、蔻、朴,燥脾破气劫津,渐致阴伤液涸,大便不通,下焦壅则上焦益加胀满,恐延关格重症矣。宜辛通苦降法。

蒌仁、杏仁、郁李仁、贝母、枳壳、苏梗、郁金汁、薤白汁,五七服胸膈舒,大便润而食进。

金氏 诸阳受气于胸中,喻氏谓胸中阳气所经,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晦塞有加。

今脘闭食胀,清阳不旋,浊气失降,午后足肿,阳益下陷矣。用升清降浊。桔梗、半夏、橘白、升麻、砂仁壳、枳壳、茯苓,加姜枣煎。服愈。

赵 脉缓胸痹,阳气不舒。用苓桂术甘汤加砂仁壳,数服效。

蒋 胸右偏痛,呼号欲绝,日夕不能卧。医初疑胃气,疏香燥破气方,不应,改用乳香、当归、延胡、灵脂,由气分兼入血分,乃益痛,更谓心痛彻背。予问曾呕吐否,曰未也。予谓痛不在心胃,乃胸痹耳。症由胸中阳微,浊阴上干。仲景治胸痹喘息短气,用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豁痰,复加半夏,正合斯症,仍加橘红,一啜遂定。

心痛论治

(心疝 心痈附)

心当歧骨陷处,居胸膈下,胃脘上,心痛与胸脘痛自别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故心痛多属心包络病。

若真心痛,经言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寒邪攻触,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急用麻黄、桂、附、干姜之属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若五脏之邪,干心包致痛,通用必应散。经云:邪在心则心痛,喜悲,时眩仆。此包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经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支脉受邪,在络不在经也。经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神保丸。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胃心痛也。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诃子散、复元通气散。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金铃子散,加紫降香。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七气汤加枳壳、郁金。肾厥心痛,由阴火上冲。胃厥心痛,由胃中停滞。脾厥心痛,由中焦寒逆。肝厥心痛,由火郁血分。肺厥心痛,由上焦气分不清。经之论厥心痛,以诸痛皆肝肾气逆上攻致之,但分寒热两种。寒厥心痛者,身冷汗出,手足逆,便利不渴心痛,脉沉细,术附汤。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厥,烦躁心痛,脉洪大,金铃子散、清郁汤。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宜审。经又云:阳明有余,上归于心,滑则病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小茴香煎汤下。又心疝宜疝气门求治。心痛引少腹满,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肝。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脾。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阴肾。以上皆他腑脏之邪,干心而致痛,须加各腑脏药治之。《金匮》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医通》曰:九种心痛,乃久客之剧症,即肾水乘心,香港脚攻心等别名也。痛久血瘀,阴邪团结,故用参、附、干姜温气散邪,加野狼毒、巴霜、吴茱萸驱之,使从阴窍出。

药虽峻利,而改汤为丸,取缓攻,不取急荡也。后人因分九种心痛:曰饮,恶心烦闷呕水,由停饮蓄注也。

胃苓汤,甚则小胃丹。曰食:饱闷噫败卵气,由生冷食物过多也。青皮丸加砂、枳。曰寒:外受寒,宜温散;桂枝七气汤。内受寒,宜温利。术附汤加蔻、朴、枳、陈。寒久郁则成热,用山栀为热药响导,佐以生姜,多用川芎开之。虚寒宜温补,归脾汤加干姜、桂心、菖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痢下重。五积散。寒客背俞,则脉血涩,注于心,相引痛。桂枝七气汤、神效丸。曰火:痛不时发,姜汁炒山栀、少加炮姜、甘草。

若热郁痛,脉数,口渴便秘,清中汤。曰气:脉沉结或弦,胸中气壅,攻刺作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之则痛定,二陈汤加炮姜,不应,理中汤。久服破气药太过,脉大无力,六君子汤加炮姜。曰血:好饮热酒,血留胃口,脉必涩或芤,饮作呃。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虚人血瘀,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桂心、降香。

曰悸:心痛而烦,发热动悸,此为虚伤。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气汤。曰虫:面有白斑,唇红口沫能食,翦红丸。

因蛔动则呕,痛有休止,乌梅丸、妙应丸。曰疰:鬼疰心痛,昏愦妄言,或猝倒口噤,由感恶也。苏合香丸。此为九种心痛。若心痛脉微欲绝,手足逆冷者,桂心三钱煎服。猝心痛,脉洪数者,黄连三钱煎服。若脉弦数,木克土也,小建中汤。取芍药酸收,于土中泻木。如脉沉细,水侮土也,理中汤。取干姜味辛,于土中泄水。大寒客心胸,呕逆不食,气上冲痛,不可触近,金匮大建中汤。寒痛绵绵不绝,术附汤加草果、浓朴。凡按之痛减者,气虚也,参术散。

按之痛甚者,气实也,栀萸丸。又有心痈发胸乳间,一名井疽,状如豆大,发如蜂窠,系心热盛,宜疏导心火,凉血饮。缓则不救。小便涩者,清心散,或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麦。大便秘者,内固清心散,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花粉、生地。

丹溪曰:心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当与温散,如桂枝七气汤。或温利之,如九痛丸。若得之稍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热,热久必生火,若温散温利,即助火添邪。由是方中以山栀为热药之响导,则邪易除,正易复,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须用劫药,痛乃止。如仓猝散:山栀四十九枚连皮炒,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共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少许服。加川芎尤妙。能治气自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灵脂、延胡索、蓬术、良姜、当归,等分为末,每三钱,醋汤调服。治急心胃痛。

心痛论治

心痛脉候

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或涩,皆心痛。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弦涩或芤为死血,忽大忽小为虫,痛甚脉必伏。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痛在尺。

心痛论治

附方

〔通治〕必应散 延胡 香附 艾灰 归身 砂仁 生姜〔肾心痛〕神保丸 全蝎(七个) 巴霜(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辰砂为衣,姜汤下。

〔胃心痛〕草蔻丸 枳壳(二个) 草蔻(煨) 白术(各一两) 麦芽 神曲 半夏(各五钱) 干姜青陈(各二钱) 炒盐(五分)

〔同上〕清热解郁汤 山栀(钱半) 枳 芎 香附(各一钱) 黄连 苍术(各七分) 陈皮 姜炭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脾心痛〕诃子肉汤 见四卷痢。

〔同上〕复元通气汤 白丑(二两) 炙甲片 茴香(炒。各一两五钱) 陈皮 延胡 炙草(各一两)

木香(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肝心痛〕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肺心痛〕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寒厥〕术附汤 术 附 草〔热厥〕清郁汤 陈 夏 苓 曲 连 栀 苍术 香附(各一钱) 川芎(六分)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姜(三片)

〔心疝〕五苓散 见一卷温。

〔通治〕九痛丸 附子(三两) 茱萸 人参 炮姜 巴霜(各一两) 野狼毒(五钱) 蜜丸桐子大,温酒下三五丸。

〔饮痛〕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饮痛〕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煎膏和丸。

〔食痛〕青皮丸 青皮 山楂 神曲 麦芽 草果〔温散〕桂枝七气汤 七气汤见二卷咳嗽,此加桂 芍 参 陈 草〔虚寒〕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肾寒〕加减五积散 见一卷湿。

〔血涩〕神效散 青 陈 枳 曲 桂 芍 草 芷 木香 麦芽 三棱 蓬术 延胡 补骨脂(各七分)

丁香 毕澄茄(各三分) 姜 枣〔火痛〕清中汤 连 栀 陈 苓 夏 草 草蔻 姜〔气痛〕沉香降气散 见三卷郁。

〔有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中虚〕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补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血痛〕手拈散 延胡(醋炙) 五灵脂(醋炒) 草蔻 没药 每服三钱,酒下。

〔血痛〕四物汤 见一卷中风。

〔悸痛〕辰砂妙香散 见四卷健忘。

〔悸痛〕加味七气汤 七气汤加 远志 炙草(各五分) 茯神 菖蒲(各钱半) 姜 枣〔虫痛〕翦红丸 莪术 三棱 雄黄 木香 槟榔 干漆 陈皮 大黄 贯仲 糊丸,米汤下。

〔蛔痛〕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蛔痛〕妙应丸 见三卷积聚。

〔疰痛〕苏合香丸 见一卷中风。

〔和胃〕小建中汤 见二卷衄血,去黄 。

〔寒呕〕大建中汤 见三卷积聚。

〔气虚〕参术汤 参 术 姜 陈 草 豆蔻 砂仁 丁香(各一钱) 姜(三片) 或加炒蚌粉二钱尤妙。

〔气实〕栀萸丸 山栀(一两半) 吴萸 香附(各二钱五分) 生姜汤下。

〔心痈〕凉血饮 荆 芷 地 麦冬 芍 栀 翘 草 木通 瞿麦 薄荷 花粉 车前子(各八分)

灯心(十条) 竹叶(二十片)

〔溺涩〕清心散 地 芍 麦冬 草 远志 赤苓 知母(各一钱) 姜(三片) 枣(二枚)

加黄连尤妙。

〔便涩〕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便秘〕内固清心散 白蔻 人参 朱砂 赤苓 雄黄 绿豆 朴硝 甘草 皂角(各一钱) 冰片麝香(各一分) 每服一钱。

〔心胃痛〕仓猝散 山栀(连皮炒,四十九枚) 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为末,每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少许服,加川芎尤妙。

〔心痛〕愈痛散 五灵脂 延胡 蓬术 良姜 当归 等分为末,每二钱,醋汤调下。

〔通治〕心头痛方 乌梅(三个) 元枣(三个) 杏仁(七个) 麝香(一字)捣如泥,黄酒一杯煎,温服。

胃脘痛论治

(胃脘痈附)

胃脘当心下,主吸受饮食,若烦劳冷热,致气血痰食停瘀作痛,或肝气犯胃,及肾寒厥逆,皆能致之。

症与心痛相似,但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呕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

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其因胃阳衰而脘痛者,食入不运,当辛甘理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桂枝、良姜。

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浓朴、延胡、金橘。因肾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呕涎,当辛温泄浊。吴茱萸汤。因烦劳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当甘温和中。小建中汤。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当温中散寒。大建中汤加白蔻仁。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当辛热通阳。术附汤加浓朴、草蔻。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痰积脘痛必呕恶,清中汤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饮脘痛必吞酸,胃苓汤、左金丸。食滞脘痛必嗳腐,香砂枳术丸加半夏曲。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沉香降气散。伤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郁金、归尾、桃仁、苏木,或手拈散。怒气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泻心汤。

蛔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痛久不愈,必入血络,归须、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效。若痛而肢冷,脉微欲绝,桂心煎服甚效。凡痛有虚实,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反甚者为实。虚者,参术散。实者,栀黄丸。痛甚者脉或伏,用药不宜守补,参、 、术、地之属。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也。若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水饮,或咽肿,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脘痈治。

〔胃脘痈〕由热毒攻聚胃口而发。《灵枢经》曰: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脘痈也。《圣济总录》曰:胃脘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其症气逆于胃,脉必沉细,或阳气为风寒所遏,不得上升,人迎必盛。人迎者,胃脉也,盛则热矣。

诊得此脉,即胃脘痈之候。其人必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咳呕脓血,若脉洪数,则脓已成,急宜排脓。如脉迟紧,乃属血瘀,急当议下,否则毒瓦斯内攻,肠胃并腐。如初起寒热如疟,咳吐脓血,射干汤。若风热固结,唇口 动,薏苡仁汤。积热不散,清胃散、芍药汤。毒成未溃,内消沃雪汤。未溃毒盛,东垣托里散。胸乳间疼,吐脓腥臭,牡丹散。若在膈下,脓出大便,排脓汤。脓稀,太乙膏。虚者,八珍汤加黄 、忍冬、连翘。

胃经穴人迎,在结喉两旁,动脉应手,其脉见于左手。人迎盛,则热聚胃口为痈,肺痈咳脓如米粥。

胃痈但呕脓,以其结聚胃脘,从湿化也。凡舌苔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甜气秽,即胃脘发痈之候。用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尽宿垢,再以保元汤加苓、橘。调理可安。

胃脘痛论治

胃脘痛脉候

弦为痛,涩为痛。胃脉微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大为火,芤弦为血,忽大忽小为虫。沉小者生,实大浮长者死。

胃脘痛论治

附方

〔阳衰〕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肝乘〕枳壳煎 枳壳汁(五匙) 乌药汁(七匙) 白芍汁(二十匙) 木香汁(五匙) 灯心土(一钱)

砂仁(五分) 二味煎冲诸汁服之。

〔肾厥〕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烦劳〕小建中汤 桂 芍 草 姜 饴 枣〔客寒〕大建中汤 见二卷汗。

〔积寒〕术附汤 见五卷痉。

〔火痰〕清中汤 见本卷心痛。

〔饮痛〕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肝火〕左金丸 见一卷火。

〔食痛〕香砂枳术丸 见本卷头痛。

〔气郁〕沉香降气散 见三卷郁。

〔血滞〕手拈散 见本卷心痛。

〔痞痛〕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蛔动〕安蛔汤 见三卷呕吐。

〔络痛〕失笑散 灵脂 蒲黄(俱炒) 等分,水酒煎。

〔虚痛〕参术散 参 术 草〔实痛〕栀萸丸 山栀 吴萸〔初起〕射干汤 射干(去毛) 山栀 赤茯 升麻(各一线) 赤芍(钱五分) 白术(五分) 煎去渣,入地黄汁一合,煎服。

〔风热〕薏仁汤 薏仁 防己 赤小豆 炙草 等分。

〔积热〕清胃散 见二卷衄血。

〔积热〕芍药汤 赤芍 石膏 犀角 麦冬 木通 朴硝 荠 升麻 元参 甘草〔毒成〕内消沃雪汤 归 芍 翘 芷 贝 陈 乳 没 甘草节 角刺 花粉 甲片 银花(各五分)

水酒煎。

〔毒盛〕东垣托里散 银花 当归(各二钱) 大黄 牡蛎 花粉 角刺 连翘 朴硝(各六分) 赤芍黄芩(各四分) 水酒煎。

〔脓臭〕牡丹散 丹皮 地榆 薏仁 黄芩(各钱半) 赤芍 桔梗 升麻 甘草 败酱(各一钱)

〔已溃〕排脓汤 汤或作散,见二卷肺痈。

〔脓稀〕太乙膏 地 芍 归 芷 桂 元参 大黄(各二两) 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黄丹。

〔调补〕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呕脓〕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调补〕保元汤 见一卷火。

胃脘痛论治

胃脘痛脉案

房叔 胃脘痛,脉细涩,服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加煨姜、益智。痛定后,遇劳复发,食盐炒蚕豆,时止时痛。予谓昔人以诸豆皆闭气,而蚕豆之香能开脾,盐之咸能走血,痛或时止,知必血分气滞,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巢氏 素有胃气,或用温胃之剂,不效,延至痛引背胁,脉短涩。予谓短为宿食,涩为气中血滞,宜 痛无已也。用延胡、五灵脂(酒炒)、当归、红曲、降真香末,痛止。

史 脘痛日久,血络亦痹,理用辛通。当归须、延胡索、橘络、香附、枳壳、降香、郁金汁,服效。

张 操劳伤阳,脉迟小,胃口隐痛,绵绵不已,治用辛温理气。制半夏、良姜、金橘皮、茯苓、檀香、归须、韭子(炒研),一啜痛止。

薛 痛久热郁,口干内烦,不宜香燥劫液,询得食痛缓,知病在脾之大络受伤,由忍饥得之。甘可缓痛,仿当归建中汤法。炒白芍(二钱半)、当归(钱半)、炙草(一钱)、豆豉(炒,钱半)、橘白(八分)、糯稻根须(五钱)、饴糖(熬,三钱冲),数剂痛定。常时食炒粳米粥,嗣后更与调养胃阴。杏仁、麦冬、白芍、当归、蒌仁、半夏(青盐炒),南枣。数服痛除。

胁痛论治

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肩下曰膊,膊下曰 , 对腋,腋下曰 , 下曰胁,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俗名肋稍,季肋下为腰。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气郁者,大怒气逆,或谋虑不遂,皆令肝火动甚。清肝汤、小龙荟丸。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复元活血汤。痰痛者,痰饮流注其经,嗽则气急。控涎丹,以二陈汤下,或白芥子汤。食积者,食滞胁下,有一条扛起。消食丸。风寒者,外感之邪,留着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枳壳。左痛多留血,右痛为肝邪入肺,为气,痰食亦在右。风寒则不论左右,胁痛多实,不可轻用补肝,致令肝胀。亦有虚痛者,补肝散。怒伤者,香附汤。郁伤者,逍遥散。初痛在经,久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有营络虚寒,得食痛缓者。辛温通络,甘缓补虚。当归桂枝汤。有肝阴虚者,热痛嗌干,宜凉润滋液。三才汤加柏子仁、白芍。有液虚风动者,胁气动跃,宜滋液熄风。复脉汤去桂、姜。有郁热胀痛者,宜苦辛泄降。川楝子、黄连、山栀、郁金、降香末。有因怒劳,致气血皆伤,肝络瘀痹者,宜辛温通络。旋复花汤加归须,小茴、新绛、延胡、青葱管。有痞积攻痛者,宜辛散通瘀。桃仁、鲮鲤甲、乳香、没药、丹皮、归须、牡蛎粉、泽兰。有气逆呕涎,由胁攻胃者,用酸泄和肝。木瓜、白芍、金橘皮、枣仁、橘叶、代赭石。

按《内经》治肝,不外甘缓、辛散、酸泻三法。凡胁痛,药忌刚燥,以肝为刚脏,必以柔济之,乃安也。

丹溪曰:肝苦急,是木气有余,急食辛以散之。用川芎、青皮、醋炒。又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先以琥珀膏贴患处,以姜汤下当归龙荟丸,最妙。咳引胁痛,宜舒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白芥子之类。两胁走痛,控涎丹。

《正传》曰:凡胁痛,皆肝木有余。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芍药、龙胆草,甚者加青黛、麝香。凡性急多怒之人,常患腹胁痛。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白芍,下龙荟丸甚效。

《入门》曰:肝热郁,则胁必痛,发寒热,胁痛似有积块,必是饮食太饱,劳力所致。当归龙荟丸。

肝气实,胁痛者,烦燥不安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芍、当归、青皮、龙胆草。肝气虚,胁痛者,悠悠不止,耳目kt kt 善恐,四物汤加柴胡、青皮。

《医鉴》曰:胁痛必用青皮醋炒,煎服,末服并效。以青皮乃肝胆二经药,多怒,胁有郁积,宜此解之。若二经气血不足,当先补血,少用青皮。

胁痛论治

胁痛脉候

肝脉搏坚而长,当病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寸口脉弦,胁痛拘急,双弦者,两胁痛。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胁痛支满,引小腹痛,小便难,得之有所堕坠。脉沉涩,气郁胸胁痛,宜作郁治。

胁痛论治

附方

〔肝郁〕清肝汤 白芍(钱半) 当归 川芎(各一钱) 山栀 丹皮(各四分) 柴胡(八分)

〔肝郁〕小龙荟丸 龙胆草 芦荟 归 芎 栀 连 大黄 木香 麝香 粥丸,姜汤下。

〔肝瘀〕复元活血汤 见二卷吐血。

〔痰饮〕控涎丹 见二卷痰饮。

〔痰痛〕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痰痛〕白芥子汤 白芥子 木鳖子 没药 桂心 木香 等分为末,每一钱煎。

〔食积〕消食丸 楂 曲 青 陈 麦芽 莱菔子 香附 阿魏〔肝邪〕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肝虚〕补肝散 地 芍 归 芎 羌 防〔怒伤〕香附汤 香附 归 芍 柴胡 青皮〔郁伤〕逍遥散 见一卷火。

〔和营〕当归桂枝汤 归 桂 芍 草 姜 枣〔滋液〕三才汤 天冬 熟地 人参〔熄风〕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通络〕旋复花汤 旋复 新绛 葱〔外贴〕琥珀膏 见三卷积聚。

〔肝火〕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肝虚〕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右胁〕推气散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左胁〕芎枳散 川芎 枳实(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胁痛论治

胁痛脉案

某氏 左胁痛,卧必偏右,咳则气急,痰带血丝,症由五志怫抑,损伤营络。仿《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潞参、茯苓、甜杏仁、白芍、杞子、枣仁、川贝母(俱炒)、桑皮(蜜炙)、金橘皮、炙草、红枣,煎服效。

沈氏 气攻肋胁左右,上入乳际,痛引胸背,子夜特甚。思人身气血,于子丑时注肝胆,(子时注胆,丑时注肝)。今肝阳上升,诸气皆逆,势必营卫失度,瘀浊不降,呕逆便艰,有自来矣,用微苦微辛以泄降。杏仁、当归须、青皮(醋炒)、延胡、郁金、枳壳(炒)、栝蒌、广木香(汁冲),二服随定。

堂弟 右胁久痛,牵引背膊,呼吸不利,咳则痛甚,坐必体伛,食入稍安,右脉浮弦。此操劳所伤,损动肺络,当春木旺,痛难遽止。夫诸气 郁,皆属于肺。然痛久则入络,姑用苦辛宣通。老韭根、当归须、郁金、杏仁、川贝母、陈皮、佛手柑,二服痛减。按其胁仍觉痞硬,仿咸以软坚。用旋复花、牡蛎粉、白芍、金橘皮、延胡、当归、降香,二服,转用甘缓理虚,以参、苓、归、芍、陈、贝、甘草,痛缓。其亲戚一医以为肝肾阴虚,用熟地滋腻,竟成单胀矣。

郭 去秋肋痛痰血,见症于肝,不足于肾,入春医用通摄奇经,未效。改用桂心、蒺藜等药平肝,不知肝为刚脏,药忌刚燥,痛宜益加矣。延至夏初,木火相乘,体羸食减,日晡寒热,咳嗽气促,口干舌腻,坐则胁背牵引刺痛,脉来弦数无神。症由情志不遂,肝胆寄居之相火,上侮肺金,以至痰红气急,日就羸怯,此以水涵木之法,急宜进商也。阿胶、麦冬、白芍、贝母(各二钱)、五味子(五分)、石斛、黑豆皮(各三钱)、丹皮(钱半),二服寒热止,嗽痛减,食加餐矣。又令晨服燕窝汤,晚服生脉散,症有起色。

韩 右胁有块,梗起攻胸,气痹食少,宵胀引背。此肝强胃弱,升降失和,泄肝通胃可效。浓朴、枳壳、杏仁、蒌仁、青皮、旋复花、降香末、木瓜,三服而平。

腹痛论治

(腹中窄狭附)

人身背为阳,腹为阴。中脘属太阴,小腹左右属厥阴,脐腹正中属少阴、冲任。经论寒痛十一条,热痛一条,寒热痛二条,血虚痛一条,此泛言猝痛,而腹痛该之矣。其症有暴痛久痛,实痛虚痛,有痛在气分血分,在腑在脏,在经络之辨。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者,攻注不定;在血分者,刺痛不移。痛在腑者,脉多弦滑;在脏者,脉多沉微。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感寒腹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理中汤去白术。感寒呕痛者,气虚兼痰,脉弦滑,治在健运。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气滞兼食者,腹中有一条扛起,利后痛减,脉沉滑,治在消导。香砂枳术汤加神曲、麦芽,或保和丸。寒气滞痛,兼胀满者,治在温通。排气饮加砂仁,去泽泻。胃虚肝乘,吐酸浊者,治在辛泄。吴茱萸汤。伤寒腹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治在甘缓。小建中汤。

太阴寒痛,自利脉沉,理中汤。厥阴寒痛,肢厥脉细,当归四逆汤。少阴寒痛,四肢沉重,咳呕下利,脉沉细,真武汤。外感兼宿食,或中暑霍乱吐泻,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胸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脉沉伏,急以烧盐汤探吐,再服藿香正气散。火郁痛,时作时止,热手按而不减,脉洪疾,清中汤,或二陈汤加栀、苍、连、芍、郁金。热厥痛,时作时止,金铃子散。七情气郁,攻冲作痛,三因七气汤、五磨饮。

理气不应,脉芤涩,痛如芒刺,为血郁,手拈散。血虚腹痛,饥劳必甚,芍药甘草汤加桂、枣、当归。气血虚寒,腹痛脉微,按之温之必稍缓,大营煎、理阴煎。当脐 痛,审系肝脾络血痧结,失笑散加归须、桃仁、韭汁。若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凡痛久必入血络,非香燥可劫,治宜宣络。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生鹿角。死血痛,由血络阻痹,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积聚痛,由宿有 瘕,木香槟榔丸去大黄、牵牛,加郁金。有热,阿魏丸,跌伤痛,由血瘀胁腹,复元活血汤。酒积痛,由湿热阻滞,曲 丸。小腹满痛,由经闭血滞,玉烛散去硝黄,加延胡索、香附。思伤脾气, 结悸痛,归脾汤去白术。怒伤肝火,痞结刺痛,柴胡疏肝散,或左金丸。虫痛时作时止,有块梗起,口吐清水,唇有红点,脉乍大乍小,理中安蛔散、乌梅丸加减。疝气痛,必引睾丸,香橘散、立效散。肠痈痛,身皮甲错,小便如淋,腹皮急,按之濡右左,足屈者大小,肠痈。牡丹皮饮、十味排脓散。中恶腹痛,霍乱吐利,苏合香丸。大抵腹痛,寒氵㸒为多,热氵㸒为少,以阴寒尤易阻塞阳气也。腹痛气滞者多,血滞者少,理气滞不宜动血,理血滞则必兼行气也。古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治痛大法,不外温散辛通,而其要则初用通腑,久必通络,尤宜审虚实而施治者矣。

〔腹中窄狭〕《医通》云: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鞠丸、平胃散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熏蒸脏腑,当降火开郁。逍遥散、左金丸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术二陈汤。

气虚者,加人参。

腹痛论治

腹痛脉候

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腹痛。濡滑为痰饮,短滑为宿食。芤涩为死血,沉伏为气滞。尺脉紧,脐下痛。

弦急,小腹痛,痛甚者,脉必伏。大为病久,细小而迟者易治;实大坚疾,紧数浮长者,难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下。

腹痛论治

附方

〔温中〕香砂理中汤 理中加木香、砂仁。

〔健运〕香砂六君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消导〕香砂枳术丸 见本卷头痛。

〔消导〕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温通〕排气饮 见三卷积聚。

〔辛泄〕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甘缓〕小建中汤 桂 芍 姜 草 枣 饴〔厥阴〕当归四逆汤 归 桂 芍 辛 草 通草 枣〔少阴〕真武汤 见二卷喘。

〔霍乱〕藿香正气散 见一卷中风。

〔和解〕六和汤 见一卷暑。

〔火郁〕清中汤 见本卷心痛。

〔痰热〕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热厥〕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气郁〕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行气〕五磨饮 四磨饮见二卷哮,此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名五磨饮。

〔血郁〕手拈散 见本卷心痛。

〔和营〕芍药甘草汤 芍 草 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气,加黄 、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

〔血虚〕大营煎 见三卷关格。

〔气血〕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络瘀〕失笑散 见本卷胃脘痛。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宣络〕旋复花汤 旋复 新绛 葱〔通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症。

〔积聚〕木香槟榔丸 见三卷积聚。

〔热积〕阿魏丸 连翘 黄连(各五钱) 山楂 阿魏(各一两) 醋煮阿魏糊丸,白汤下。

〔跌伤〕复元活血汤 见二卷吐血。

〔酒积〕曲 丸 神曲 麦芽 枳实 白术〔经闭〕玉烛散 四物汤加 大黄 芒硝 甘草〔伤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痞结〕柴胡疏肝散 见二卷劳瘵。

〔肝火〕左金丸 黄连 吴萸〔虫动〕理中安蛔散 见三卷呕吐。

〔蛔厥〕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疝痛〕立效散 楂肉(一两) 川楝子 茴香(盐水炒) 枳实 茅术 香附 山栀(姜汁炒)

青皮(醋炒。各五钱) 吴萸(三钱) 为末,每服五钱。

〔肠痈〕大黄汤 丹皮 栝蒌(各三钱) 桃仁 大黄 芒硝(各二钱)

〔肠痈〕牡丹散 见本卷胃脘痈。

〔肠痈〕排脓散 见一卷肺痈。

〔中恶〕苏合香丸 见一卷中风。

〔六郁〕越鞠丸 见三卷郁。

〔利湿〕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降火〕逍遥散 见一卷火。

〔除痰〕二术二陈汤 见二卷痰饮。

腹痛论治

腹痛脉案

夏氏 当脐 痛,触寒屡发,痛来饮食都废,神色清减,脉虚弦。据述服和肝调气不应,数年前曾以鸦片烟脚为丸,服下痛止。夫鸦片能行下体经络,此症明系血络阻滞为患,况痛久入络,宜辛温以通之。若但如四七汤、四磨饮仅开气分。昔贤谓经主气,络主血,不分经络,安能应手。用当归须(酒拌)、延胡、小茴(酒焙)、新绛、桃仁(研)、旋复花(绢包煨),服效。

薛 寒热咳嗽,数日后小腹掣痛,疑为肠痈。诊脉浮弦,全不沉数,乃络虚气聚,非肠痈也。用杏仁、栝蒌、茴香、橘核、当归、延胡(俱酒焙)、木瓜,二服全瘳。

沈氏 冬寒小腹瘕聚,左胁撑痛,上攻胸背,大小便不通,胀闷欲绝,汤饮不下,兼发寒热,脉短涩,宜先导其瘀滞,古云痛则不通也。枳壳、桃仁(各二钱)、浓朴(姜制)、青皮(麸炒各七分)、延胡(酒炒)、归尾(酒润。各钱半)、苏梗、郁李仁(各二钱)、沉香(磨汁三分),二服痛定,二便通调,惟左胁偶一隐痛。原方去桃仁、归尾、苏梗、延胡,加郁金、香附,沉香改木香,仍磨汁冲服。又将煎剂挫为细末,服愈。

肩背手臂痛论治

经曰: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又曰:肺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又曰:邪在肾,则肩背痛,是肾气上逆也。盖肩背为太阳经所循,又为肺脏分域,凡太阳经及肺俞为病,固足致痛,而肾气逆攻,亦足致痛焉。故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防风通气散。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如肺受风热,而肩背痛,羌活散。肺气虚而肩背寒,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宜川椒、桂枝、茯苓、附子、牛膝、远志、沉香、小茴香。亦有肝浊逆冲,从腹而上攻背痛者,系冲任主病,治在厥阴。宜干姜、川椒、桂枝、乌梅、川连、白芍、细辛、川楝肉。伤湿而肩背重痛者,当归拈痛汤。寒饮伏结,肩背冷痛者,白术附子汤。素有痰饮,流注肩背手臂作痛者,导痰汤。因于气滞者,乌药顺气散。因于血虚者,四物汤加秦艽、姜黄。因营虚络脉失养,风动筋急者,舒筋汤。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生 、于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督脉虚,背痛脊高突,鹿角霜、杞子、归身、杜仲、茯苓、沙苑子。劳力或坐久而致脊背痛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加黄 。

凡背痛,通用姜黄散,更须加防风、羌活引经。肥人喜捶而痛减者,属痰,宜除湿运痰,兼补脾气。六君子汤加木香。瘦人多由营弱卫衰,宜调气养血。圣愈汤加桂枝、白芍。手臂为手六经交会,或为风寒湿所搏,或因饮液流入,或因提挚重物,皆能致痛。因风湿者,除湿蠲痛汤加姜黄、当归、桂枝。因风热者,秦艽地黄汤。

因寒湿者,五积散加减。湿痹经络者,蠲痹汤。肢节痛,臂不能举者,舒筋汤加油松节、威灵仙。骨痛筋挛,血脉凝涩者,透经解挛汤。痰饮流入四肢,肩背手臂酸痛软痹者,导痰汤加姜、炒白术、姜黄、木香。中脘停痰伏饮,脾不能运,臂战不举,脉来沉细者,指迷茯苓丸。挈重伤筋臂痛,宜和气调血,十全大补汤。血不荣筋者,四物秦艽汤加玉竹。手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薏苡仁汤。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白术附子汤。

手肿痛连臂,蠲痹汤加桑枝。凡用薄桂,能横行手臂。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丹溪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术、羌活。是风痰湿热兼治也。

肩背手臂痛论治

附方

〔散风〕防风通气散 羌 防 荆 栀 术 归 芍 芎 翘 薄荷(各五钱) 桔梗 黄芩石膏(各一两) 甘草 滑石(各二两) 每服八钱,加姜、葱,水煎。

〔除湿〕羌活胜湿汤 见一卷湿。

〔风热〕羌活散 羌 防 辛 芎 枳 菊 芩 苓 草 蔓荆前胡 石膏 加姜煎。

〔升提〕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伤湿〕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寒饮〕术附汤 见五卷痉。

〔痰饮〕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气滞〕乌药顺气散 见一卷中风。

〔血虚〕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营虚〕舒筋汤 姜黄(四两) 草 羌(各一两) 归 术 赤芍 海桐皮(各二两) 每服五钱,姜水煎。

〔劳力〕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通用〕姜黄散 姜黄(四两) 炙草 羌活 白术(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煎。

〔补脾〕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气血〕圣愈汤 见二卷劳瘵。

〔风湿〕除湿蠲痛汤 一名除湿蠲痹汤,见五卷痹。

〔风热〕秦艽地黄汤 见五卷痹。

〔寒湿〕加减五积散 见一卷湿。

〔湿痹〕蠲痹汤 见五卷痹。

〔挛痛〕透经解挛汤 炮甲片(三钱) 羌 防 归 荆 草 红花 苏木 蝉蜕 天麻(各七分) 白芷(一钱)

连翘 川芎(各五分) 水煎。

〔停饮〕指迷茯苓丸 见二卷痰饮。

〔挚重〕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血虚〕秦艽四物汤 见五卷痹。

〔筋不伸〕薏仁汤 薏苡 归 芍 麻黄 官桂 苍术 甘草 姜〔痰注〕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腰脊腿足痛论治

(腰酸 腰偻废 腰软 尻 膝 跟附)

经云:腰者肾之腑。又云:太阳所至为腰痛,惟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腰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

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经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劳也。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其所由致痛者,以肾气本虚,而风寒湿热之邪,皆可乘虚而入,即诸奇经亦多统系焉。凡腰脊酸痿,绵绵作痛,并腿足酸软者,肾虚也。遇阴雨则隐痛,或久坐觉重者,湿也。得寒则痛,喜近温暖者,寒也。得热则痛,喜近清凉者,热也。闪挫痛,或跌扑损伤者,血瘀也。肝脾伤,由忧思郁怒者,气滞也。负重致痛者,劳力也。

凡此皆属标,而肾虚为本,详其治法。肾虚痛者,多由房欲,但察其既无表邪,又非湿热;或年力衰颓,或情志怫郁;或行立不支,而坐卧少可;或疲倦无力,而动劳益甚;或面色惨晦,脉候虚微,皆肾经不足也。

但肾阳虚者,脉微无力,小便清利,神疲气短,宜益火之源。肾气丸、鹿茸丸。肾阴虚者,脉洪而数,虚火时炎,小便黄赤,宜壮水之主。地黄汤、大补丸。肾阴阳俱虚者,脉虚而大,宜水火平调。无比山药丸。其六气乘虚,侵犯太阳,如伤风腰痛,症必寒热,脉必浮,痛连背脊,牵引两足。小续命汤加减。伤寒腰冷如冰,脉必紧,得热则减。姜附汤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伤湿,由坐卧湿地,或伤雨露,身重,脉缓,天阴更甚,腰溶溶如坐水中。宜茯苓皮、木防己、晚蚕砂、滑石、浓朴、萆 、薏苡、渗湿汤、肾着汤。湿兼风,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湿兼寒,腹痛自利,姜附汤。湿兼热,郁久化火,当归拈痛汤。风寒湿痹痛,川乌头三个,生捣为末,少加盐水,调摊帛上,贴痛处立止。热痛脉必洪数、口渴便秘,甘豆汤加续断、天麻。如阴虚火盛,当滋阴降火,滋阴八味丸。闪挫跌扑诸痛,肝脉搏坚而长,两尺实,不可俯仰,复元通气散酒调下。若血瘀痛,转动如刺,大便黑,或秘结,四物汤加红花、桃仁、穿山甲、延胡索、大黄。

外用酒糟、葱白、生姜捣烂罨之,尤效。气滞腰痛,脉沉弦,或结伏,乌药顺气散,不应,八味顺气散。

肝气失畅,卧觉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柴胡舒肝散。痰注痛,脉滑或沉,痛在一块,导痰汤加香附、乌药、枳壳。伤力腰痛,大补汤下青娥丸。腰肋如带束引痛,此带脉为病,宜辛散其结,甘缓其急。用延胡、归须、桑寄生、杞子、小茴、沙苑子、或调肝散。痛久络虚,宜调补奇脉。用核桃、当归、杜仲、羊腰、鹿角、杞子、牛膝、补骨脂。老人虚人肾亏腰痛,不能转侧。宜二至丸,或立安丸。腰酸属房劳肾虚,宜峻补。青娥丸。若走精,六味丸去泽泻,加鱼鳔、沙苑子、五味子。妇女腰酸,六味丸加杜仲、续断。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桃仁承气汤、多用肉桂,少用熟附子行经。痛者可治,不痛久废者,不可治。腰软湿袭经络者,肾着汤。风袭腰背者,牛膝酒。斫丧太过者,八味丸、补髓丹。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太阳经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羌活胜湿汤。脉浮紧为伤寒,麻黄汤。沉缓为风湿,柴胡汤加减。尻乃足少阴及督脉所经,兼属厥阴,尻痛属肾虚者,七味丸,不应,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汤合二妙散。腿足为足六经所至,痛有阴虚、阳虚、血虚、血寒、肾虚、风袭、寒湿、风湿、湿热之症。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陈皮,加肉桂。阳虚者足浮肿无力,大便泻,右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火俱衰。先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再用八味丸。血虚者足不任地,行则振掉,脉细弱。六味汤加续断、鹿茸、杜仲。血寒者,筋急脉沉,喜近汤火,舒筋三圣散。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安肾汤。寒湿者,两腿隐痛,或麻顽作肿,身重,肢节痛,脉沉者,白术附子汤。

脉浮涩者,除风湿羌活汤。风湿者,肿痛走注,独活寄生汤。湿热者,或上或下,或红或肿,溺赤,脉濡数。

当归拈痛汤。更有腿转筋,上冲入腹,宜瓜萸散,详香港脚门。膝者筋之腑,屈伸不利,行则偻俯,筋将惫矣。

其膝痛在筋,则屈不能伸而肿,多挟风热,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阴虚则热而不肿,虎潜丸。若膝胫痹弱重痛,多挟风湿,独活寄生汤。夏月湿热肿痛,当归拈痛汤。屈伸不利,活络丹。虚寒兼挟风湿作痛,虎骨四斤丸。虚热筋痿,颤掉作痛,鹿茸四斤丸。足跟痛,属肾阴虚者,胫热跟痛,六味丸加肉桂、龟板。

肾阳虚者,不能久立,八味丸。挟湿者,必重着而肿,换骨丹。足心为少阴肾经涌泉穴所注,足心及踝骨热痛者,为肾虚湿着,肾着汤下六味丸。或用二至丸、立安丸。

腰脊腿足痛论治

附方

〔阳虚〕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阴虚〕鹿茸丸 鹿茸(烙去毛) 菟丝子(各一两) 硫黄(五钱) 为末,以羊肾两对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盐酒汤下。

〔阴虚〕六味地黄汤 见一卷中风。

〔阴虚〕滋阴大补丸 见五卷痿。

〔阳虚〕无比山药丸 熟地 萸肉 牛膝 茯神 巴戟 泽泻 赤石脂(各一两) 杜仲 菟丝子山药(各三两) 肉苁蓉(四两) 蜜丸,酒下三钱。

〔气痛〕小续命汤 见一卷中风。

〔湿寒〕姜附汤 炮附子 苓 术 草 朴 苍术 杜仲 牛膝 干姜 淡姜 枣〔外用〕摩腰膏 川附尖 川乌尖 南星(各二钱半) 朱砂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半) 干姜(一钱)

麝香(五分) 为末,蜜丸龙眼大,以姜汁化开,擦腰间。《医通》有蜀椒,无朱砂,云以膏蘸手掌,每日饱后用一丸,烘热摩腰痛处,即以帛束定,少顷热如火。

〔湿痛〕渗湿汤 见一卷中风。

〔湿痛〕肾着汤 见一卷湿。

〔湿风〕羌活胜湿汤 见一卷湿。

〔湿风〕独活寄生汤 见一卷湿。

〔湿热〕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热痛〕甘豆汤 黑豆(二合) 甘草(二钱) 续断(二钱) 天麻(一钱) 加姜,水煎。

〔降火〕滋阴八味丸 (六味丸加知、柏,各酒炒。)

〔闪挫〕复元通气散 见本卷心痛。

〔血瘀〕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气滞〕乌药顺气散 见一卷中风。

〔气滞〕八味顺气散 见一卷中风。

〔肝气〕柴胡舒肝散 见二卷劳瘵。

〔痰注〕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伤力〕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伤力〕青娥丸 骨脂 杜仲 等分为末,以核桃肉研膏,加炼蜜为丸,每酒下四钱。

〔和肝〕调肝散 半夏(一两) 官桂 木瓜 归 芎 牛膝(各五钱) 细辛 石菖蒲 枣仁 炙草(各三钱)

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枣二枚,水煎。

〔肾虚〕二至丸 桂 附 杜仲 骨脂 鹿茸 鹿角胶 麋茸 青盐 糊丸。

〔肾虚〕立安丸 牛膝 杜仲 故纸(各四两) 黄柏 茴香(各二两) 蜜丸,每服五钱,空心盐酒汤下。

〔血闭〕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风袭〕牛膝酒 羌 芎 草 地骨 五加 薏仁 牛膝(各一两) 海桐皮(二两) 生地(十两)

酒二斗浸。

〔补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补髓丹 即上青娥丸加鹿茸。

〔伤寒〕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风湿〕柴胡汤 羌活(钱半) 苍术 柴 桂 归 芎 草(各一钱) 独活 红曲(各五分) 防风防己(各三分)

〔肾虚〕七味丸 见一卷中风。

〔湿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湿痰〕二妙丸 见一卷湿。

〔热痛〕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血寒〕舒筋三圣散 当归 肉桂 延胡 为末,每服五钱。

〔风袭〕安肾汤 骨碎补 萆 (俱炒) 牛膝 桃仁 海桐皮 当归 桂心 槟榔(各五分) 赤芍附子 川芎 枳壳(各三分) 姜 枣煎。

〔寒湿〕术附汤 见五卷湿。

〔风湿〕除湿羌活汤 见一卷中风。

〔香港脚〕瓜萸散 见五卷香港脚,即木萸汤。

〔湿热〕活络丹 见五卷痹。

〔风湿〕虎骨四斤丸 见五卷痿。

〔虚热〕鹿茸四斤丸 虎骨四斤丸去附子、虎骨,加 鹿茸二具 菟丝子 熟地 杜仲〔挟湿〕换骨丹 见五卷鹤膝风。

腰脊腿足痛论治

腰足痛脉案

孙 中年,肾阳虚,腰痛溶溶如坐水中,形色苍,不胜刚燥,用温养少阴,兼理奇脉。杞子、补骨脂、核桃肉、当归、牛膝(酒蒸)、续断、杜仲(炒)、沙苑子(炒)、酒浸服,效。

耿 腹痛旧恙,行走劳倦辄发,今由少腹痛引腰,卧则少缓,脉来虚软,少神,乃冲督经病。用小茴香、沙苑子、补骨脂、降香末、杜仲(姜汁炒)、核桃肉、鹿角霜,三服痛除。

巢氏 中年经断,两尺芤弱,下元先亏,腰膝酸痛,宜温补下焦,必月事来乃望体安。杞子、熟地(俱炒)、牛膝(酒蒸)、当归、沙苑子、菟丝饼、茯苓、核桃肉,十数服而如常。

魏氏 秋间崩漏数次,胫膝宵热,曾用摄补而安。今经止数月,腰痛由季胁控引少腹,辄疑瘀动将崩。诊脉左寸动,胎也,非瘀也。痛引季胁,必带脉虚为病,按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皆络于带,而带脉之病,实太阴所主,故《素问》言邪客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养息。而王叔和谓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也。宜治带脉以固胎元。如所服参、 、地、术呆补,不能入奇经,安望有效。沙苑子、杞子、小茴香、归须、续断、杜仲、桑寄生、补骨脂、糯稻根须,数服痛止,又用膏方而胎固。

吉氏 有年,久嗽痰红,头眩脘闷,咳则腰痛若折,少腹筋掣痛注,右腿艰于起坐,卧必偏左,脉左沉弦,右沉弱,症属肝肾亏损。但先从气分调补,勿用血药滞腻。沙苑子、橘核、当归(俱酒炒)、杜仲(盐水拌)、茯苓、砂仁壳、川贝母、蒌霜、甜杏仁(炒)、白芍(炒)、核桃肉,三服痛止嗽稀。更订膏方,用血燕根、猪脊髓、桑寄生、杞子、核桃肉、制首乌、玉竹、潞参、当归、茯神、湘莲子、鹿角胶收膏,每用膏六钱,开水和服,全愈。

族兄 小腹右偏痛,直注大股正面、侧面而下至膝盖止,因行走劳顿,寒热痛发,必是小腹先受寒袭于腿经,故痛而发寒热也。宜温通,勿使成痹,但在高年,不宜过剂。橘核酒炒、木香、木瓜、归须、牛膝、小茴香、桑寄生、生姜、葱白,再服微汗,而痛如失。

身痛论治

一身尽痛,凡伤寒、伤暑、伤湿、霍乱、阴毒,及一切寒湿、湿热、内伤、寒热、气血经脉不和诸症,皆有之。如伤寒发热,身痛拘急,脉浮紧。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汗后身仍痛,脉沉迟。桂枝加人参汤。

中暑伤气,自汗身痛,神倦脉虚。清暑益气汤。中湿身痛,身重不能转侧,脉细缓。在表,除湿汤。里,五苓散。霍乱吐泻身痛,口渴溺少,脉伏。五苓散。阴毒身痛如被杖,面青咽痛,脉沉细而疾。升麻鳖甲汤。

寒湿相搏,但头汗出,背强身痛,脉沉涩。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脉虚浮而涩。除湿蠲痹汤。

湿热相搏,遍身烦痛,脉滑而疾。当归拈痛汤。内伤劳倦,兼风湿身痛,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寒热身痛,胸胁不舒,肝血虚而火郁,加味逍遥散。浑身走注作痛,或经脉牵引,但行气活血。三痹汤。凡肢节痹痛属火,身体沉重属湿,拘急属寒,肿属湿,游走不定属风,痛在一处,如冰冷属痰,下体痛而溺少,宜分利。

五苓散。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宜泄湿,兼实表。防风黄 汤。尤宜察其兼症而审治之。

身痛论治

身痛脉候

伤寒六脉俱紧,为太阳表症。身如被杖,脉沉紧,为阴毒。发汗后,脉弦迟,身痛,为气血不和。

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侧,脉缓为风湿。遍身痛,脉弦小,或滑大,为气血虚损。

身痛论治

附方

〔伤寒〕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伤寒〕羌活汤 见五卷破伤风。

〔伤寒〕桂枝加人参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人参〔中暑〕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中湿〕除湿汤 见一卷中风。

〔霍乱〕五苓散 见一卷温。

〔阴毒〕升麻鳖甲汤 升麻 鳖甲 当归 甘草 川椒 雄黄〔寒湿〕甘草附子汤 草 附 芍药〔风湿〕除湿蠲痹汤 见五卷痹。

〔湿热〕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内伤〕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火〕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走注〕三痹汤 见五卷痹。

〔泄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