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将考察或然命题通过对立的质进行的换位。应该注意,每个含有与真假有关的或然性模式的命题,如果在划分的意义上理解,都通过对立的质进行换位。这就是说,一个肯定命题换位成一个否定命题,而一个否定命题换位成一个肯定命题。例如,“b或然是a;所以,b或然不是a。”同样,“每个人或然跑;所以,每个人或然不跑。”
应该注意,如果一个含有与真假有关的或然性模式的命题通过对立的质进行换位,那么在这两个命题中,或然性模式应该被肯定,而不被否定。所以得不出:“每个人或然跑;所以,没有人或然跑。”也得不出:“没有人或然跑;所以,每个人或然跑。”相反却得出:“每个人或然跑;所以,每个人或然不跑。”与此相似,“每个人或然不跑;所以,每个人或然跑。”
刚刚提到的换位是显然的。因为形式地得出:“一个人或然跑;所以,一个人可能跑。”同样得出:“每个人或然跑;所以,不必然每个人跑”。由此得出:“有的人可能不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有的人可能不跑”和“他可能跑”这两个命题得出有的人或然不跑。所以,根据“凡从结论得出的东西都从前提得出”这条规则,从上面暗含的第一个命题得出最后这个命题。这条规则总是真的。
现在,为了一些怪人的缘故,应该注意,每当我使用一个像“一个人或然跑”或“一个人或然不跑”这样的命题时,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跑是或然的”和“一个人不跑是或然的”。我提到这一点,免得有人轻率地反驳我说,“一个人或然跑;所以,一个人跑”是有效的。
这样就十分明显,这样一个在划分的意义上的或然命题或一个与此等价的命题是如何通过对立的质进行换位的。但是这样一个在复合意义上的命题不是通过对立的质进行换位的。因为在一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根据以下规则中的一条进行论证:“两个反对命题中的一个是或然的;所以,另一个是或然的”,或者“两个下反对命题中的一个是或然的;所以,另一个是或然的”。但是这些规则是假的。这样就得不出:“任何存在物都不是人是或然的;所以,每个存在物是人是或然的。” [18] 也得不出:“每个存在物是上帝是或然的;所以,所有存在物都不是上帝是或然的。” [19] 与此相似,得不出:“有的存在物是人是或然的;所以,有的存在物不是人是或然的。”因为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如果在复合意义上理解所有这些命题,则前提是真的,而结论是假的。
* * *
[1] 原文是“nullum exsistens esse hominem est contingens,igiture omne exsistens esse hominen est contingens ”。——译者
[2] 原文是“omne exsistens esse deum est congtingens,igitur nullum exsistens esse deum est contingens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