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奥义书

第三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两只鸟儿结伴为友,

栖息在同一棵树上,

一只鸟品尝毕钵果,

另一只鸟不吃,观看。(1)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164.20。

在同一棵树上,这个人消沉,

不能自主,陷入愚痴而忧愁;

一旦看到那个神主受到崇拜,

崇高伟大,他也就摆脱忧愁。(2)

见到这位金色的创造者,

神主,原人,梵的源泉,

见者成为知者,摆脱罪恶,

消除污染,直达这至高者。(3)

它是生命,在一切众生中闪耀,

知道它,便成为知者,不再多说;

游戏自我,热爱自我,有所作为,

由此,他成为最优秀的知梵者。(4)

获得这自我,永远依靠

真理、苦行、正知和梵行;

它在身体中,光辉,纯洁,

无垢的苦行者能看到。(5)

真理无往不胜,而非谎言,

神道依靠真理之路展现;

仙人们由此前往,实现愿望,

到达至高的真理蕴藏地。(6)

神圣伟大,形象不可思议,

却又显得比微小更微小,

在见者眼中,比远处更远,

却又在附近,藏在洞穴中。(7)

把握它,不依靠眼睛,不依靠语言,

也不依靠其他天神、苦行和作业;

唯有依靠智慧恩宠,心地纯洁,

沉思入定,才能看到这位无分者。(8)

注:“其他天神”喻指感官。“无分者”指不可分割为部分的完整者。

应该凭借思想知道这微妙的自我,

生命分成五种气息进入它之中;

众生的整个思想与这些气息交织,

只有思想得到净化,这自我才显现。(9)

只要心地纯洁,他无论心中向往

什么世界,也无论怀有什么愿望,

这些世界和愿望都能实现,因此,

渴望繁荣者应该崇拜知道自我者。(10)

他知道这梵的至高居处,

世界一切安置其中而闪光;

那些智者已经摆脱贪欲,

崇拜原人,得以超越精子。(1)

注:“超越精子”即摆脱生死轮回,不再出生。

怀有愿望,念念不忘愿望,

依照愿望,出生这里那里,

一旦愿望实现,自我实现,

就在这世,一切愿望消逝。(2)

获得这自我,不依靠言教,

不依靠智力,不依靠博闻,

那是依靠自我选中而获得,

自我向他展示自己的性质。(3)

注:这颂见《伽陀奥义书》1.2.23。

缺乏力量,懈怠放逸,修炼

无谓的苦行,不能获得自我,

而智者努力运用那些方法,

他的自我进入梵的居处。(4)

仙人们获得它,智慧满足,

自我实现,无欲而平静;

智者们获得遍及一切的它,

把握自我,进入一切之中。(5)

苦行者们通晓吠檀多知识,

实施遁世瑜伽,心地纯洁,

他们在最终时刻,升入梵界,

达到至高永恒而彻底解脱。(6)

注:“吠檀多知识”指关于吠陀的终极知识,也就是奥义书。

十五分都返回自己的根基,

所有天神返回相应的天神,

各种业和充满知识的自我,

一切与至高的不变者合一。(7)

注:“十五分”指生命、信仰、空、风、光、水、地和感官等。参阅《疑问奥义书》6.4中提到的十六分。“所有天神”喻指各种感官。“返回相应的天神”,参阅《大森林奥义书》3.2.13。

犹如条条江河流入大海,抛弃

自己名称和形态,消失不见,

知者也摆脱自己的名称和形态,

到达比至高更高的神圣原人。(8)

注:参阅《歌者奥义书》6.10.1,《疑问奥义书》6.5。

知道这至高的梵,他便成为梵。他的家族中也不会出生不知梵者。他超越忧愁,超越罪恶,摆脱洞穴中的缚结,达到永恒。(9)

这正如梨俱颂诗所说:

有所作为,通晓吠陀,立足梵,

怀着信仰,亲自祭供唯一仙人,

按照规则,履行“头顶誓言”,

应该向这些人宣讲这种梵学。(10)

注:“唯一仙人”指祭火。“头顶誓言”指发誓将火举在头顶上。

这便是从前安吉罗娑宣讲的真理。不履行誓言的人不能学习它。向至高的仙人致敬!向至高的仙人致敬!(11)

蛙氏奥义书

唵(om)这个音节是所有这一切。对它说明如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只是唵(om)这个音节。超越这三时的其他一切也只是唵(om)这个音节。(1)

注:唵(om)这个音节原本是在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束的感叹词,这里将它视为神圣的音响符号,象征宇宙、自我和梵以及这三者的同一。

因为所有这一切是梵。这自我是梵。这自我有四足。(2)

注:“四足”,或译四部分,也就是下面所说的四种精神意识状态:觉醒状态、梦中状态、熟睡状态和第四状态。《歌者奥义书》3.18和4.5—8提到“梵有四足”,但所指与这里不同,可参阅。

觉醒状态,认知外在,有七支,十九嘴,享受粗食,这是“一切人”(vaiśvānara),第一足。(3)

注:在觉醒状态,自我认知外在对象。“七支”不详。《歌者奥义书》5.18.2中提到自我有十一支:头、眼睛、呼吸、躯体、膀胱、脚、胸、头发、心、意和嘴。“十九嘴”指五知根——眼、耳、鼻、舌和身,五作根——语言、手、脚、肛门和生殖器,五气——元气、行气、下气、中气和上气,意、觉、我慢(“自我意识”)和心。“一切人”是火的称号,见《大森林奥义书》1.1.1和5.9.1。

梦中状态,认知内在,有七支,十九嘴,享受细食,这是“光明”(taijasa),第二足。(4)

注:在梦中状态,自我认知内在对象。

入睡后,无所欲,无所梦,这是熟睡。熟睡状态,合为一体,智慧密集,充满欢喜,享受欢喜,以心为嘴,这是“具慧”(prājña),第三足。(5)

注:在熟睡状态,内外合为一体。

他是一切之主。他是全知者。他是内在控制者。他是一切之子宫。因为他是众生的生和灭。(6)

不认知内在,不认知外在,不认知内在和外在这两者。不是智慧密集,不是认知,也不是不认知。不可目睹,不可言说,不可执取,无特征,不可思议,不可名状,以确信唯一自我为本质,灭寂戏论,平静,吉祥,不二。这被认为是“第四”(caturtha)。这是自我。这是应知者。(7)

注:“第四”状态是对以上三种状态的综合和超越。“戏论”(prapañca)指对世界现象的虚妄认识。“不二”(advaita)指唯一、同一,超越双重或对立。

这自我,就音节而言,就是唵(om)这个音节。就音素而言,足是音素,音素是足,即阿音(a)、乌音(u)和摩音(m)。(8)

注:om这个音节由a、u和m这三个音素组成。

觉醒状态即“一切人”,是阿音(a),第一音素,或出于获取(āpti),或出于位居第一(ādimattva)。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一切愿望,成为第一。(9)

注:“获取”(āpti)和“位居第一”(ādimattva)的词头是阿音(a)。

梦中状态即“光明”,是乌音(u),第二音素,或出于提高(utkarṣa),或出于双重性(ubhayatva)。知道这样,他就会不断提高智慧,成为平等者,不知梵者不会出生在他的家族。(10)

注:“提高”(utkarṣa)和“双重性”(ubhayatva)的词头是乌音(u)。“双重性”含义不详。或可理解为居于觉醒和熟睡两者之间。“平等者”指平等对待一切,对万物一视同仁。

熟睡状态即“具慧”,是摩音(m),第三音素,或出于建立(miti),或出于淹没(apiti)。知道这样,他就会建立这一切,又淹没这一切。(11)

注:建立(miti)的词头是摩音(m)。

无音素,“第四”(状态),不可言说,灭寂戏论,吉祥,不二。这样,唵(om)这个音节是自我。知道这样,他就会自己进入自我。(12)

注:前三种状态的音素分别是a、u和m,而第四种状态无音素,意谓对前三种状态的超越,即自我与梵同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