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散文 > 阅读札记:读书 不知日夜

阅读札记:读书 不知日夜

作者: 未知 时间: 2024-04-28 阅读: 52 次

作者陈国丽

是春天了,太阳真好。

天空很蓝,像洗过似的,看不到一缕云彩。窗外是一片小林子,都是些高大的玉兰、桂花、香樟之类,一身绿叶,还是那样浓密,不曾因为风雪寒霜而有怎样的减少。没有风,他们都很安闲,惬意地享受阳光的爱抚。

暂居的这幢小楼很老旧了,据说是七十年代的建筑,三层楼高,我住在三楼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坐在窗台就能与这片绿色的树梢对视,偶尔有鸟雀飞来,停在最高的枯枝上,像一片叶子缀着,与天空的蓝融成一幅“越鸟巢南枝”的诗意风景。视线往下,便是一条小道,闲闲地横着,很少有人走在上面,一切都那么安静。

记得梁实秋有一本书,名为《寂寞是一种清福》;还有汪曾祺有本散文集子,叫《无事此静坐》。在喧闹的正月里,能无事静坐,着实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闲着,正好读书。

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很厚,整整八百页,两年前就已买来,之前翻过几次都没看完,这回却是一气呵成,不出三天,全部读完。林汉达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从春秋到三国,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幻,朝代更替,人物命运,如线串珠,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是故事,很是浅显易懂,我推荐给班上的孩子们读,自己也读得如醉如痴。

对于中国历史,我向来很感兴趣,也翻过《史记》、《资治通鉴》之类,却都不能耐下性子来读完。读此类的书,我为自己浅薄的古文底子感到汗颜,一本字典翻烂,每天也读不了多少内容,嗑嗑巴巴,纠纠结结,总是读了放,放了读。而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既满足我的好奇又解除我阅读的障碍,读得顺畅,自然过瘾。

书中王侯将相诸般人物,自然不用我多加评论。有位名人说,读史可以明鉴,我却觉得未必。读史也可以让人更纠结,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为皇家献身和为国家献身,有时候是不是同一件事?读读一千多年的人和事,虽然只是粗粗一瞥,但诸般人生诸多事例,融合混杂,一时要理清,也是颇费思量的。

看林汉达写的历史故事,对于林汉达本人,我自然很想说些什么。林汉达生于1900年,祖籍慈溪,曾在上虞读过小学,教过书(身为上虞人,很觉亲切),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受华东大学聘请任英语系教授,建国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在《中国历史故事》此书的序前,有一张林先生的黑白照片:儒雅,温和,双目炯炯却隐含一丝忧愁。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1972年在文革中含冤而死。而在建国前,他是一位激昂的民主斗士,受国民党排挤迫害,虽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一个人的人生有时候就是一部历史,风雨烟云,冷暖心知。林汉达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着手写“中国历史故事”,曾预想“一个朝代写一本”,但文革生生地剥夺了一个作家握笔发声的权利,他去世后,《东汉故事》及50万字的《三国故事》遗稿才得以整理出版。我今天读的虽是厚厚八百页的大部头书,却是一本未完的故事集,一个未了的心愿。

这书中,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叱咤风云,争王夺权,读来让人心血沸腾;这书外,一位学者坎坷凄凉的人生旅程又何尝不让人心疼。

又有友人推荐《山居杂忆》,是侨居澳州一位年已七十八岁的高诵芬老人写的生活回忆录,很典型的杭州旧人写杭州旧事。高诵芬老人出身杭州一个世家望族——杭州双陈衙高家,这高家曾有杭州“高半城”的说法,意思是说,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是属于高家的。

书才开读,前四章写的是杭州旧时风俗。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与江南平常人家过的日子完全不同,书中许多新鲜的事物,许多未闻的讲究,这些讲究又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文人笔记内容类似。生活即是活的文化,是读此书的最开初的感受。

这又是一本厚书,往后翻翻,自然又是一部家族的风云史。书中语言散淡,有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恬淡从容,也是一部不忍释手的好书。

正月初五过后,日日读书,每日只嫌时间太快,忽已晚,忽已夜深,而好书难以放手,直到困倦才怏怏睡去。

世间有许多人好奇喜欢读书的人,为什么迷书若此。古有人回答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我来说,却完全是因为好奇。

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一地一世,偏居狭隘;但人世的时光却那么的长,人世的风景却那么的丰富;读一本本的书,不就是去经历一段段未知的时光,去遇见许多从未见过的人,去看看许多从未见过的人生风景吗?

我读书,就是这样好奇,想看看那么多的人生。

读后感:读书读的都是自己。借由他人的人生、他人的思想,让自己经历现实中未有的遇见,未有的识见。身不能至,读能抵达。以目光、以心灵、以思维为舟桨,在别人的世界里神游。这大概就是读书丰富个体人生的美妙之处。(莫国夫)

  • 上一篇: 您浪费了多少能量 只是想去改变别人?
  • 下一篇: 周恩来同志的家风|领袖家风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