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书架是最好的不动产
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
“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那么,善良、诚信、孝顺……这些良好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还记得保尔?柯察金看到冬妮娅家里书架时的心情吗?梁晓声说,他也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小时候家里穷,看到别人家里的书架,那样两块木板,却架起了一个无比伟大的世界。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
给80后、90后
“当家里的小宝宝开始环视自己的小家时,他会看到一处书阁,里面的东西和人类的关系既古老又亲切;这双新生的眼睛还会看到父母的一种姿势,叫做阅读,安静而神秘;慢慢地长大了,他会问“这里面有什么”,你就可以带着他进入那一个个绚丽的世界……”
“当孩子还没上学就有了‘朋友圈’,当孩子碰到问题只会上网搜索答案,你会因为他跟上了时代而感到由衷欣慰吗?还是因他们只知道网络上的碎片信息,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关于书页和屏幕之争
“必须要读纸质书籍。
即便是发明了电脑、手机的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科技大咖仍然要求自己的孩子阅读纸质书籍,而且专门去知名大学要来一份份长长的书单。因为,手机上的碎片化的知识并不能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是不是都不能读呢?
虽然自己不上网,梁晓声却认可网络作家的存在,“他们能够一天一两万字地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娱乐大众,才华不可小觑。”现场,梁晓声还“喊话”网络作家,“期待你们回到纯文学圈,写出比仅仅讲故事意义更大的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最”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用的修辞现象
一位大二的工科男表示要以自己的问题“抛砖引玉”, “主持人介绍您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时,你是怎么看的?”
“老实说,这句话我恰恰没听到。”梁晓声谈到,六七十岁的人了,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关于这个问题,他关注的是“最”这个修辞现象,一个中国人所特有的修辞现象。
这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在中国兴起的修辞现象。中国人特别喜欢用的是“最”,比如“最著名的作家”、“最爱的人”、“最美的风景”。而在西方语言中,遇到这种情况会用一些其他的形容词来修饰。
大学课堂,梁晓声为不发问的同学着急
梁晓声谈起曾在一次课堂上,他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提啥是好。他接着说可以提生活问题包括恋爱问题,总之你们要提问题。还是无人应答。他说,“你你你五名同学用一个星期准备问题。但是下个星期我上课的时候,这五名同学都不来了。”
光是背诵记忆知识,“拿了这样的证书有什么用呢?你的感性脑区还没有活跃起来,你的理性脑区也没有活跃起来,而我们大学的作用是要使这两部分脑区活跃起来。”
梁晓声说,为了考研,大学生们都在不断地记录,背诵,却缺乏思考不会提问题。只用了大脑的记忆脑区,而忽略了感性脑区和理性脑区。
关于做人的好多道理,只有通过写作文才能达成
“只读不行,不仅读,还要写,读不是最主要的,写才是最主要的。”梁晓声非常看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写作文这件事是直接开发孩子的感性脑区的方式。
就拿“毋以善小而不为”来说,学生背一百遍还是那么几个字,不可否认的是,从小背到大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梁晓声说,另外一个方法更直接,我们把它化成一个小故事:
海滩涨潮,大量的小鱼被卷到沙滩上,太阳升起,把沙滩晒的灼热,鱼儿在蹦跳挣扎,一个孩子捡起一条小鱼抛回大海又捡起一条小鱼抛回大海。大人对他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下一次涨潮还会如此,而小孩子说,但是对这一条小鱼有意义,他把又一条小鱼抛向了大海。这样一个故事就传达了“毋以善小而不为”的含义。
如果孩子可以通过类似的感受,写作文,不仅对他自己是一次人生经验的思考,对其他孩子的影响也胜过去背古文。大人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已经给你买书了,好东西都在这里了,你要去读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