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小生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潘云

潘为乾嘉年间极有名的小生,演周瑜的戏极好,故有活周瑜之号。按此编所举之人,都见过记载,或有后人,现仍演戏,唯独此人,未见过记载,亦未知其有无后人。

我最初是听到陈德林所说,后又问曹心泉,而他说无此人,后又问到姚增禄及谭鑫培二人,他二人都说:怎么没有,从前没有武小生,有之也就是武装,其身段与文小生,没什么大两样,现在武小生身段,多数是潘云所创,大名鼎之的小生徐小香就是摹仿他;他们又说,从前武生的身段,与小生完全两样,后来就有相混的地方。

名鼓手汪子良也曾说,像杨小楼演《八大锤》,几乎完全是武生的身段,把小生身段美的地方都失掉了。

陈金爵

金爵为梅巧玲之岳父,亦昆曲笛师陈嘉梁之祖,工小生,乾隆年间宫中排《鼎峙春秋》,全本一百余折,周瑜一脚,即归他担任。戏界老辈说,他的名字,还是咸丰帝所赐。因他演《金雀记》极好,皇帝大乐,即特赐他名为金爵,因雀爵同音也。关于这层,我曾回问过他们,按此因系平常的事情,但由乾隆末年,到咸丰元年,中间相隔五十多年,他演《鼎峙春秋》,一定不在乾隆末年,咸丰赐名,更不能在初年,如此中间已隔六十多年,他演周瑜时之年龄,至少也二十岁左右,则九十几岁之人,何以还能演《金雀》,且他实未活到九十几岁。经我这一问,他们也乐了,都说被您这一计算,这种说法,是靠不住了,也或在是嘉庆所赐,因道光对戏剧兴趣不大,向不干此类事也,然他的金爵之名,确是皇上所赐,则是毫无疑义的。此事固然没什么重要,但足见诸事考据之难。

龙小生

龙小生,佚其名,道光年间,南方昆曲和盛科班出身,与程长庚、杨鸣玉、大奎官等,都是师兄弟。所以只写龙小生而不写名者,因为在咸丰以前有此规矩,唱某行就以某行呼之,如三庆班有马老旦,四喜班有夏花脸等。在光绪年间,老辈们常说起龙小生三字来,且都极恭维,说他搭和春班。按和春为四大名班中最早最享盛名的一班,戏班公寓门口之对联曰,“和声鸣盛世,春色满皇州”,集成句而对仗极工,故为大家传诵。不过该班报散甚早,故该班中之脚色,尽是何人,在光绪年间,就不知道了。他是几时报散,我考查及问询了多少年,也未得确实答复。友人周志辅君,所纂《京戏近百年琐记》一书中,于道光十三年,虽注有和春班报散字样,但本书中,道光二十五年,又载有由《都门纪略》中抄来和春班的脚色人名单。按《都门纪略》,乃有时问性的记载,万不会把十几年以前的戏单,收入本书,则此显然是传闻之误。据我考查了多少年的结果,大约是咸丰年间报散的,因为以前的记载,偶还见到和春班这个名词,以后就不见了,偶尔见到,也是追述的性质。假定是如此,则自他报散,到民国初年,已有六十多年之久,所以该班的人员,虽戏界老辈亦多记不清了。据道光二十五年《都门纪略》所载和春人名如下:

这些人之中,除汪法林一人,是鲍秋文之徒弟,后来还搭过春台四喜等班外(按秋文,鲍吉祥之祖),其余则问了许多人,都说知不清,而对于龙小生则不但知道,且都很恭维,并说他与程长庚是师兄弟。

徐小香

小香名炘,又号蝶仙,江苏人,乃咸丰同治以至光绪初叶,几十年中最红的小生。前边三位小生,虽也曾经红过一时,但总算是偏重昆腔,小香固然也是昆腔的底子,但在皮簧中更放了异彩。所排的戏很多,所创的身段尤多,到现在所有唱小生的脚色,一切的动作,还都是仿效他,总之是没有出了他的范围。他无论演哪一出戏,都很精警,三庆班排《三国演义》时,周瑜一脚,就归他担任。因为周瑜戴翎子,所以他在翎子上下了工夫,创出来许多翎舞的身段,比方群英会与蒋干对桌共饮时,及打黄盖与诸葛亮共饮时,都有几种翎舞,遇惊或怒时,左手一抓袖,头一低,两翎子之尖,一齐点至台毯上,非常美观。老辈们都知道,说他是在两翎尖上,各系一粒梧桐子,人都看不出来,可是如此则翎子之扑下扬起,都很利落快速,异常好看。虽然如此,仍靠用功,小香自己就说,此时之低头扬头,都要特别注意,虽然用力,而外边不能显露,才能好看。以上这段话,是几位说的,足见诸事不但用功,还得用心,古人所谓良工心苦。民国以后的小生,也往往用此身段,但既不知翎子之办法,而又不肯用功,把头用力一低非常难看,而翎子更不会得样,一点艺术的意思也没有,只是有些丑态就是了。小香所有的戏,都是费过一番心血,下过一番苦功,所以无戏不精,例如《八大锤》,从前也有此戏,但宋朝四将,不是都用锤,自小香重排,他才改用两支双头枪,宋将都用双锤,所以改名曰“八大锤”。这些锤都是小香自己花钱制造,不但不算平常兵器,且不算切末,只算是彩头,一直到宣统末年,戏箱中还不备此,谁演此戏,谁须自备。再如《借赵云》一戏,他演来则异常精彩,极能叫座,后来之演者,没有一个人可以得好,只有张飞之做功,可以招人笑乐而已。

在咸丰同治年间,他与程长庚、胡喜禄号称三杰,盖各为本行之最好脚色也。光绪年间,北平有流传最广的一个戏《提调歌》,中有几句云,小香到,提调笑,喜禄病,提调跳,锁得长庚跟免,到了转弯仍放掉云云,即系指此。

还有戏界老辈最爱传说的一段小故事。就是程长庚在三庆班演唱太久,叫座能力稍差,于是想约小香搭班帮助,小香也很乐意加入,可是说,戏份多少好说,但是第一次露演,须演《借赵云》一戏,意思是刘备因自己力不足,才借赵云来帮助,老生借重小生也。长庚则说,戏份好说,但第一出须演《九龙山》,乃岳飞收抚杨再兴,老生收抚小生也。给果经人说和,另演了一戏,才算完事。

李小珍

小珍在光绪初年,为很红的小生,彼时徐小香已稍老,王桂官等还太年轻,只有票友小生画儿李及小珍二人最受欢迎。搭三庆班很久,能戏亦极多,如《镇檀州》《泗州》等等,皆有独到处。常与叫天、陈德林等,合演《御碑亭》,与他二人同样得好。惜光绪中叶以后,便不恒演,不久去世,知者少矣。

陈桂亭

桂亭原籍苏州,为名小生陈金爵之孙,亦工小生,然偏重昆腔,虽亦偶唱皮簧,但极少,例如光绪初年,昆腔便已衰落,然皮簧各班中,每日仍有三两出昆腔,以后越来越少,最后四喜班每日仍有杨鸣玉朱莲芬一出昆腔,可是戏码总在第五六出。自杨朱二人谢绝舞台后,又添约旦脚诸秋芬(茹香之父),小生陈桂亭,因彼时堂会戏中,尚非有昆腔不可,故虽在戏园中不受观众欢迎,而班中则亦须备有昆腔脚色。自此之后,在戏园中每日便不是必有昆腔了,偶尔演一出而已,所以从前戏界人有的说,陈桂亭是末一个昆腔小生。

王桂官

桂官号楞仙,顺天府宛平县人,工小生,专学徐小香,可以说得其神似,凡小香之戏,无不能演,一切唱功做功,虽不及小香之精,但小香之后,一直到民国以来,所有演小生者,可以说是都不及他。能戏极多,昆乱不挡,《叫关》《小显》等戏,是其拿手,我看他最多的戏,是与陈德林演《奇双会》,最精彩的戏是《八大锤》,他与黄润甫、谭鑫培、张琪林等合演,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陆纬仙

纬仙亦写薇仙,号小芬,生于咸丰初年,乃名昆旦朱莲芬之弟子,唱旦脚很有名,如三庆班排整本《三国演义》,糜夫人一脚,便归他据任,《长坂坡》跑箭一场,极受欢迎,因其武功很好,乃时演武旦戏,最末乃改专演小生。改小生后,搭春台班颇久,恒与许荫棠演《黄鹤楼》极精彩,与黄三维、田桂凤合演《杀皮》亦好,《闺房乐》《奇双会》《英杰烈》等戏,都是他的拿手戏。

鲍福山

福山号兰笙,生于咸丰元年,为昆旦鲍秋文之子,工小生,演戏极为认真,无论何戏,无论正脚配脚他总是按部就班尽力去做,一丝不苟。他搭四喜班时,一次随班到宫内供奉,在光绪中叶以前,还没有单传一二脚色进宫当差的办法,总是传整班,所以班中人员,都须进去,他演《天雷报》之张继保,因做的太认真,曾受西后之责。按此戏之张继保,只是一配脚,在别人说,只可因演的松懈受责,而他却整翻了一个过,足见演戏之认真。

冯蕙林

蕙林生于同治五年,姜妙香之岳父,即拜其为师,小生戏无不能,惜扮相稍差,故无大名,然文武皆有根底,讲究起来,也头头是道。在清宫当差多年,与余极熟,最看不起德珺如,盖德珺如嗓音好,每搭一班,总高彼一头也。一次同我犯牢骚,说德处(彼时凡票友都称某处,如孙处、龚处等等,或云系处士之义),一切动作都不合规矩,且能戏有限,但人家名气却很大。我劝他,此事不用牢骚,国剧本是美术,凡够美术的事业,必须有天才学力两种,方能成功,若专靠学力可以成功之事,那就不够美术了。您的学力,远过于德珺如,但天才不及他,一切扮相嗓音,他都比您较优,再加上观众外行人多,对于真正技术,不十分明了,所以欢迎他的人多。

陆杏林

杏林小名库儿,乃三庆班出身,与陈德林、李成林等,都是同科师兄弟。学力极富,功夫也极深,北平戏界的俗语曰,文武昆乱不挡,他足以当之,话白身段,不但中规矩,且极好听好看。中年以前,曾红过一时,中年以后,因扮相愁苦,遂不为观众欢迎,然如《打侄上坟》等戏,则比别人还高一等。按他的面貌,最宜于穷生戏,但穷生戏,在梆子班则另算一行,所以穷生戏很多,如《狄青借衣》《打柴训弟》《走雪山》《打侄上坟》《蒙正赶斋》《独占花魁》《郑儋打子》《定僧扫雪》《教歌》等等,约有二三十出。皮簧中则无此,虽亦有之,然因不重穷生,故这路戏,都归了别的脚,如《打侄上坟》归了老生,《红鸾禧》归了花旦,《定僧扫雪》归了娃娃生,而仍以老生为重。因为这种种的关系,杏林之寒酸面孔,便无戏可演,不能露其长处,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然其本领,则确为后人之所不及,虽朱素云、程继仙,也得让他一头,他人更无论矣。

程继仙

继仙为程长庚之孙,章甫之子,杨隆寿所办之小荣椿科班之徒弟,工小生。他比我大四岁,与我感情极好,时时长谈,剧中情形,知道的很多。小荣椿科班,一切规矩都好,只是不十分重视昆腔,所以叶春善、杨小楼、蔡荣贵等等诸位,昆腔底子都不够,继仙虽亦系该班徒弟,但经他祖若父的家传,所以《雅观楼》《探庄》等戏,演的特别精彩,皮簧戏亦有独到之处。因其扮相秀美,更有特殊叫座能力,惜二十几岁后即辍演。民国初年,又重上舞台,不但已微老,且已塌中,唱功已差,然身段动作,尚能处处规矩,毫无松懈之处,足见幼功底子确实也。《群英会》周瑜本有舞剑,乃徐小香所安,清朝末年,能此者只有继仙与杏林二人,杏林不演,只继仙还偶演之。民国后各脚之舞剑,皆继仙所授。

张宝昆

宝昆生于同治九年,貌颇美,皮肤白而身高,外号大白塔。嗓音甜而稍有刚音,演《叫关》《小显》等戏,为王桂官后之最好者,盖德瑁如失之刚,朱素云不够刚,若姜妙香则女气太重,离罗成身份太远了。一次聆其与龚云甫、朱幼芬合演《孝感天》,大受观众欢迎。搭玉成班最久,惜中年以后,就不常露演。他也是梨园世家,他父亲是张梅五,乃有名青衣,他兄彩林,也唱小生,晚年以授徒为业。

徐宝芳

宝芳为名琴师徐兰园之父,小生徐五之子,徐五与徐小香同时,故颇得小香之长处。宝芳幼即学小生,与萧长华为师兄弟,能戏极多,外号祖师爷,又云比祖师爷多会三出戏,因他最爱讲戏,说起来头头是道,故同行有此语,固是讥讽之词,然亦足见其知道的很多。我同他见面回数不多,不知其底蕴,我与兰园天天见面者十几年,时时畅谈,关于国剧中的情形,知道的很多,我得益也不少,由此可以推测,他的家学渊源。

朱素云

素云名沄,他比我大六岁,常常共谈,他乃朱秋菱之徒弟,秋菱为光绪中叶最风骚的旦脚,演戏时并不多,后来专靠收徒。弟素云初学昆旦,未能出头,后从徐小香学小生,始露头角。曾与孙菊仙、龙长胜诸人,合组四喜班,可以说是,光绪中叶以后,一直到民国初年,最忙的小生,《雅观楼》《射灯》《白门楼》《监酒令》《奇双会》等戏,为其特长。梅兰芳几出小生戏,如《射戟》《木兰从军》等,腔调身段,皆其所说。

他还有一种特别的长处,也可以说是坏处,他最能联络人拉拢人,搭班时,常常刚刚开戏,他就到了,与大家谈天,联络感情,有机会他就可以把该戏班,由老板手里整个夺过来。一次俞振庭成班,不合他的意,他便与大家联络,反对振庭。振庭大怒,警告他,不要搅局,如再搅局,便要把他辞掉,他回答说,那样请你明天就不必来了,他即对各脚说,明天戏码不够好,可换几出,某人应演某戏,较为合宜,群即答应。次日振庭未来,也照样演了戏,戏班算归了他了。后经人调停,才又言归于好。按此事本无关于艺术,但其事则非常特别,故附述之。

梅竹芬

竹芬名二琐,又号肖芬,乃梅兰芳之父。初演旦脚,一切都是家传,且有些新戏,如《琵琶行》《盘丝洞》《富贵全》等等,皆其拿手,尤其《富贵全》一戏,竹芬去燕儿姑,极能叫座。后改小生亦极受欢迎,可惜二十岁便去世,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

陆华云

华云为光绪庚子前后,最出风头的脚色,各戏都有根底,如《打金枝》《虹霓关》等戏,皆有特长。更能排新戏,如《德政坊》《十粒金丹》等,排时都有他,最初排整本《儿女英雄传》,安公子一脚,便由他担任,邓九公为钱宝丰,后为俞菊笙,海马周三乃唐长永,十三妹乃余玉琴,搭配都很齐整。可惜中年以后便不恒演,去世也很早,知道的人不多了。

姜妙香

妙香号慧波,为名旦脚姜双喜之子,初学青衣极能唱,且长腔极多,外号姜八刻,亦是每戏都可以演两个钟头也,为陈德林、孙怡云二君后之第一人,与名票张毓庭合演的时期,极能叫座。惜二十几岁后塌中,不能再演,民国五六年,嗓音恢复,但不及从前柔润,且年已稍过,遂改小生,确不及从前之青衣。因其为人之性情柔婉,且唱青衣多年,故虽改小生,而犹有旦脚气味,一切腔调身段,都没有挺拔的精神,演文小生尚好,若《群英会》《射戟》等,便算不对工,至《叫关》《小显》等就更差了,然与兰芳合演几出昆腔小生,则确很好,他虽非昆腔底子,但演来则比恒演昆腔的人员,火气小的多。

妙香乃河北省献县人,与余为近同乡,且最熟,同王勤农与余来往极多,为戏界中最忠厚之一人,不过后来对我很不满意,是因为兰芳到美国去演戏,没有带他去,而赴美一事又为我一人所主持,故对我不满。按戏界的规矩习惯,一个好脚到外埠去演,对于平常与自己合作的配脚,多应带去,因为出外比北平挣钱较多,所以都要带往。但他不知道,彼次赴美,与平常到上海不同,到上海戏是能挣钱,而赴美则须赔,共总赔了二十几万元,幸有杜月笙、李石曾、钱新之等等诸君帮助,才能去成,所以去时,人带的越少越好,以便少赔。再此赴美演戏,只有一个剧目,共四段,即《汾河湾》《青石山》《舞剑》《刺虎》,四段戏不过演一个半钟头,绝对用不着小生。还有一层,就是妙香身体太弱,经这样长久的旅行,恐有危险。照以上情形说,既无戏演,又不能挣钱,只是令办理人赔的多,而自己受苦受累,请问什么理由非带他去不可?但我不同他分辩,也不怪乎他,因为他有他们传统的思想,又听了别人话,所以致此,因偶忆记,特书之以博一粲而已。

此外尚有张彩林、钱文卿、钱俊仙等等诸位,不详述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