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引《魏书·西域传》记载,公元439年魏克姑臧时获悉,粟特国是匈奴国家,自建国起已经历了三位国王。第一位匈奴国王是杀原粟特王之后自立的。郅支先曾设王庭于康居,悦般也建国于这一带,再往西走就是奄蔡,即后来的阿兰或粟特。年代愈久,匈奴人口增加愈多。公元3至4世纪的时候,匈奴人之在康居西境与粟特境内者必定很多。起初,他们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到势力大了,他们就“杀其王而有其国”。但是,匈奴人是在什么时候杀了粟特国王而有其国的,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匈奴是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开始向顿河流域草原进行第三次西迁的。顿河向南流入黑海的支海亚速海,黑海北岸是塞种阿兰人的分布区。
粟特即古奄蔡地,奄蔡又包括阿兰人分布区,在咸海和黑海以北,势力范围直抵黑海北岸。《史记·大宛列传》说:“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汉书》也说,匈奴是“百蛮大国”,康居东羁事匈奴。《后汉书·西域传》“奄蔡国”条则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史记·大宛列传》说:“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魏略》云:“西与大秦通,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貂,畜牧水草,故时羁属康居也。”奄蔡曾羁属康居,康居又羁属匈奴,所以匈奴以入据粟特为中心的第三次西迁浪潮可能发源于康居西境。匈奴经乌孙、呼揭、大宛、康居以至奄蔡,或是南下大夏、大月氏以至安息等处的交通路线,最先都是匈奴人打通的。后来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至乌孙这条路线,汉朝也有使者与商人到了乌孙以西以至奄蔡地方。《史记·大宛列传》说:“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可见,我国早已有人到过奄蔡。在匈奴人到达之前,欧洲东部的南方地区(里海以西、黑海以北一带的伏尔加河-顿河流域草原)原为西密利安人(cimmerians)居住地。公元前8至前7世纪时,塞人攻占其地。公元前2至前1世纪时,塞族帝国又被语言相同、种族相近的萨尔马特人占据。
萨尔马特人是一个很大的种族,其中又分为好多部族,分居于中亚细亚各处。其中,与欧洲最接近的是阿兰族。匈奴到达此地后,阿兰人有的居留故地,遂成为后来的俄西特人(ossetes),有的在匈奴人的统率下再去征服其他部族,有的则逃迁至罗马帝国境内外,于是对欧洲历史产生影响。
关于匈奴入据粟特的时间问题,夏德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匈人与匈奴》一文中,把《魏书·西域传》中提到的第三世粟特王“忽倪”,当作后来欧洲的匈奴帝国国王阿提拉的少子。他以为阿提拉死后,其长子埃拉克(ellak)与格庇德人(gepidae)决阵而死,这是公元454年的事情。阿提拉的第二个儿子原来在多瑙河沿岸,后来也为罗马人所杀。只有少子厄内克(hernac或ernac)事前退到东边的粟特,保持了匈奴人的势力。因而,他以为厄内克就是《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中所说的“忽倪”。
夏德意见的根据是,“忽倪”应读作“hut-ngai”,也就是“hernac”或“ernac”的对音。他以为,忽倪在位的时候是魏文成帝太安时代,这就是公元455年至459年。他以为,《魏书·西域传》说忽倪王粟特既已经三世,那么每世约三十年,三世就有约百年之久。匈奴人之杀粟特王而有其国,当约在公元355年,但是匈奴人之侵入欧洲是在公元375年,这也就是说,匈奴人之侵入欧洲晚于匈奴人之占据粟特约二十年。
夏德的这种解释和说法是有很多问题的。
首先,忽倪若为阿提拉的儿子,那么《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所说传至忽倪“已三世矣”,这个忽倪若为第三世国王,则阿提拉应为粟特的第二世国王。假使王位不是父传于子的话,那么阿提拉的哥哥布雷达应该是第二世王。
可是,我们所知道的阿提拉也好,布雷达也好,他们之继承王位,成为匈奴人的首领,都是在公元433年(或434年)。在这两位之前的匈奴领袖是卢加,照西洋史书的记载,卢加在欧洲的活动时间是公元5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据说匈奴人曾于公元424年与426年侵入东罗马帝国,这可能就是卢加领导的匈奴军队。不久之后,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答应了匈奴国王的要求,每年缴纳约三百五十磅黄金,然后相安无事。直到公元433年,因为匈奴有人逃难到东罗马,卢加要求引渡这些难民,两家的关系又恶化起来。
这样看来,从阿提拉的少子厄内克上推至包括阿提拉与卢加在内的统治者,时间也不过三十年左右,夏德所谓三世为一百年左右的看法是错误的。
而且我们知道,在卢加之前有一位匈奴领袖叫作乌单,他带领军队在公元408年侵入罗马的东境,罗马的编年史称他为多瑙河以外的“百蛮之长”。可是,乌尔丁不见得与卢加有什么关系,就是有关系,不仅三世没有一百年,四世也没有一百年之久。
况且,这几位匈奴国王的活动都是见诸欧洲,而非在伏尔加河或顿河一带。卢加、布雷达、阿提拉这些人都死在欧洲,并非死在粟特。假使他们既已离开粟特,而又非死于粟特,他们又怎能传位于少子忽倪?这就是说,假使卢加是粟特王,他从粟特带兵到东罗马帝国,粟特王位必为他人所据。卢加死后,布雷达、阿提拉正在欧洲,承继叔父卢加的王位,作为阿提拉少子的忽倪如何能回粟特继承王位而为第三世王?这是很难理解的。
现在再回过来看看《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的内容:“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臧,悉见虏。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
中国史书很准确地记载了这件事。从魏克姑臧以前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到,魏克姑臧是在公元439年,魏克姑臧后,在姑臧的粟特人都被虏了。高宗是魏文成帝,在位时间是公元452年至466年。《魏书·高宗文成帝纪》中说,太安是文成帝的年号,太安三年(公元457年),粟特、于阗国各遣使朝贡,因此粟特王之请赎俘虏当在公元457年。
从表面上看起来,请赎粟特俘虏的国王似乎是忽倪王,但若细心去读这段话,这位请求赎回粟特俘虏的国王却不一定是忽倪。首先,这位忽倪王不一定是魏文成帝的同时人。这就是说,他不一定是公元5世纪中叶的人物,很可能是5世纪初或4世纪下半叶的人物。
魏克姑臧时的姑臧是北凉的都城。北凉的建立者是沮渠蒙逊,沮渠蒙逊是匈奴人,这个国家是匈奴人建立的,人民也应该多是匈奴人。沮渠蒙逊死后,子沮渠茂虔继立,他在位的第七年(公元439年)为魏攻破,灭国。北凉自勃兴至灭亡,共约三十九年。北凉建立是在公元400年(也有人说是在公元397年),北凉建国前,可能已有粟特商人到这个地方贩货。北凉建国之前,应该已有不少匈奴人在这里居留。粟特商人之来北凉的,虽然长途跋涉,然而为着谋利,就不怕旅途艰苦,而且在北凉既有匈奴人,由于同种、同语、同风俗习惯,就更容易引来粟特商人。
《魏书·西域传》说:“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所谓“先多诣”者,其来凉土的历史必定很久,应该是在沮渠蒙逊建国之前。沮渠蒙逊的父亲与伯父都是后凉吕光的部下,吕光则本来是秦苻坚的部下。苻坚平定山东后,有志图西域。前秦建元十九年,即公元383年,苻坚曾遣吕光征伐西域。据《十六国春秋》卷八十一记载,吕光于建元二十年秋大败龟兹之后,西域“王侯降者三十余国”,“诸国惮光威名,贡款属路”,“光抚宁西域,威恩甚著,桀黠胡王昔所未宾者,不远万里皆来归附”。
《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所说的“忽倪”,可能与吕光同时。所谓“桀黠胡王昔所未宾者,不远万里皆来归附”,可能粟特王忽倪也是其中之一。吕光威加西域,不仅远国遣使到中国,吕光也必遣使到过这些国家。因此,当时的人们对粟特的情况较为熟悉,也知道其王忽倪是第三世王。魏收撰《魏书》叙述这段话时,是追述魏克姑臧以前的粟特历史。这就是说,我国人之知道“忽倪”之名,是由于“先多诣凉土贩货”的商人告知,不见得就是魏克姑臧时的国王名字。遣使到魏来请求赎回粟特俘虏的粟特国王可能是忽倪的后代,而非忽倪自己。
匈奴人侵入东罗马,攻败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假使这些匈奴人来自粟特,那么,粟特为匈奴人占有的时间应当在公元375年以前。匈奴人杀粟特王而有其国一定经过一个时期,或者长时期的互相征伐。既“杀其王而有其国”之后,也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休养生息与准备工作,然后侵入欧洲。匈奴人之王粟特者,也不一定每个都在位三十余年之久。其实若以一世为三十年,那么忽倪不一定是第三世王,因为君主在位三十年者并不多。特别是第一世王之杀粟特王者,年纪不会很小,统治三十年后,即使第二世王在位有三十年之久,第三位也未必能若是。忽倪之前的两个匈奴国王可能治国共约三十年,然后传到忽倪。而中国人之知道忽倪的时候,忽倪不一定是个老人,这样推算,匈奴之征服粟特而王其国可能是在公元4世纪的上半叶或中叶。忽倪在位的时候正是吕光征服西域的时代,由于粟特商人来到我国,乃把其国历史略加告诉于我国人。
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推论。然而,比之夏德以为忽倪为阿提拉的少子,似乎较为合理。
前面已经指出,白鸟库吉以为“忽倪”的对音是“hut-ngai”,他又以为这个国王即西书所载的“hus nawaz”,因而又以为这里所称的“匈奴”必是指 哒而言。这样看起来,忽倪及其祖先也是 哒人了。《北史·西域传》“ 哒国”条说:“ 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这很明显地指出, 哒人在种族上是与匈奴有不同之处的。同处又说, 哒人的风俗是:“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这种风俗显然又与匈奴不同。在西史记载中, 哒之于匈奴也并非混而为一。公元5世纪的普罗科彼阿斯的《历史》中曾指出二者有所不同,其中说 哒人是匈奴种,而且用匈奴名称,但是书中所说的二者与我们所认识的匈奴完全不同。侵略欧洲的匈奴人如阿提拉,根据欧洲的记载,形貌是蒙古种。所以白鸟库吉以为忽倪与其国人是 哒人,也是很有问题的。
我们知道,在侵入欧洲的匈奴首领中有一位叫作“巴拉米尔”(balmler 或balamir)的。据西史所载,约在公元4世纪的下半叶,匈奴这位首领曾率领部众攻击东哥特。1 “忽倪”在发音上也近于这个“巴拉米尔”,说不定《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所说的“忽倪”,就是西史中所传的“巴拉米尔”。
1 参看麦戈文《中亚古帝国》,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