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纪中叶,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人在入据粟特并征服阿兰人之后继续西侵。这时,居住在罗马帝国之东的哥特人便首当其冲。匈奴征服东哥特,继之又逼走西哥特人,是匈奴西迁入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而欧洲历史也因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叙述哥特人之前,应略述与哥特人有关系的汪达尔人(vandals)与格庇德人。
一些古代的学者把“汪达尔”之名当作一些条顿部落的总名,他们大致是从波罗的海一带迁徙而来的。罗马人认为他们的语言、法律、风俗与哥特人相同,所以以他们为同种。例如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甚至以“汪达尔”之名包括柏干提人1 (burgundians)与哥特人;而托勒密(ptolemy)所说的西林加人(silingae),后来也有好多在汪达尔人的部落中。汪达尔人与罗马帝国最初发生关系是在马科曼奈尼战争中。在罗马皇帝奥理利安2 (aurelian)时代(公元270—275年),汪达尔人侵入潘诺尼亚(在今匈牙利境内)。他们后来之继续迁徙,恐怕也是受了匈奴人的间接威胁。他们原居于哥特人之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的威胁而西迁时,他们至少有一部分人跑到高卢,再到西班牙以至北非。他们还占据迦太基,并于公元455年攻破罗马。
据约但尼斯说,格庇德人原来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干西亚岛上。他们分乘三条船,在其王柏烈(berig)统率下赴欧洲大陆,其中一艘因重载而到达最晚,于是这条船上的人被称为“格庇德”。“格庇德”之名来自哥特语中的“格宾塔”(gepanta),意思是“迟慢”。这一传说是否确实虽是问题,但他们与哥特人关系密切则是无疑的。这个部族的住地与汪达尔人的住地相近,即在哥特人之西,他们也与哥特人互相攻伐。在匈奴人西侵时,格庇德人与汪达尔人同受威胁,然大部分格庇德人始终保持所占有的地方,即今匈牙利东部山地。
此外,在汪达尔人与格庇德人的住地附近,还有夸迪人(quadi)的支派斯威汇人(sueves)。他们是日尔曼种,曾与汪达尔人同到高卢与西班牙,大概也是因受匈奴之威胁而迁徙的。
据说,最先发现哥特人的是希腊殖民地马赛的旅行家彼泰阿斯(pytheas)。他告诉当时的人们,在夫利什哈夫3 附近,即东普鲁士一带,有一种人叫哥顿尼斯人(guttones),常在波罗的海沿岸寻找琥珀,并进行交易。此后差不多有四个世纪,欧洲人不知道这些从事琥珀交易的人的消息。直到逝世于公元79年的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才又告诉人们,这种人当时仍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附近。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初的罗马史家塔西佗在著作中再次提到这种人的名字,但他拼为“gottones”。塔西佗所说的“gottones”就是哥特人。4
约但尼斯说,哥特人是乘船从波罗的海沿岸来到罗马帝国边境的。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他们从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南迁徙,到达里海附近,这是事实。他们为什么迁徙呢?历史学家没有说明。他们不见得是被比他们强的部族所迫,因为当时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都是一些弱小的部族。
在他们南下之前,罗马帝国东部边境以外地区已为萨尔马特人所占,哥特人迫走萨尔马特人及其支派阿兰人,并占有其地。此外在多瑙河口之北,古代还有基特人(getae),当哥特人于公元3世纪到达这个地方后,便与基特人杂居。因此,罗马人乃以哥特人与基特人是同种,或是一个名称的两种拼写法。为哥特人写历史的约但尼斯没有区分这两个名称和这两种人,故名其书为《基特史》(getic history )。近代仍有学者企图证明“基特”即“哥特”,其实,这种证明是不正确的。
在约公元1世纪中叶,哥特人仍住在维斯杜拉河5 东岸,他们逐渐南迁,最后抵达黑海与亚速海以北。他们本来是近海的居民,习惯于海上生活,因此到达后很注意海上生活。
他们继而又向西伸张,遂至多瑙河北岸。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不仅散居在很多地方,而且联合一些与其有密切关系的部族,如格庇德人、赫鲁尔斯人(herules)等。他们又征服了一些部族如斯帕里(spali),因此其人口增加了。据说,率领他们南迁的是国王菲尔马(felmer)。
当他们居留在黑海与亚速海之北时,又分为二部:一为居聂斯德河6 以西者,称“提尔文人”(thervings),即西哥特人(visigoths);一为居聂斯德河以东者,称“格尔同人”(greutungs),即东哥特人(ostrogoths)。东、西之名本来是指所居之方位不同,但后来便一直沿用。其后,西哥特向西发展,直至高卢与西班牙,东哥特则居留在意大利,仍保留其一东一西的位置。
哥特人是北欧民族,面貌端正,蓝睛黄发,很像近代的瑞典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勤劳勇敢。
哥特人因受匈奴人的迫逐而向西迁徙,大大影响罗马帝国,从而成为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特别是东哥特人被匈奴打败后,长期为匈奴人服务,与西哥特人和罗马人作战,因而二者在血统上、文化上互相混杂的程度很深。
公元3世纪初,哥特人与罗马人联盟,罗马帝国给哥特人钱,使其抵抗萨马提亚人的侵扰。公元244年,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philip the arab)在位,停止供应这笔钱,哥特国王俄斯特罗哥德(ostrogotha)遂渡过多瑙河,西侵东罗马帝国的摩西亚与色雷斯等地。
俄斯特罗哥德死于约公元250年,继承者仍时时侵扰罗马边境。哥特人除从陆路侵入外,又渡过黑海,占领达拉布松7 ,进扰小亚细亚西岸,著名的以弗所的代安那神庙8 被毁。公元267年,哥特人渡过爱琴海,抢掠雅典。
罗马皇帝奥理利安在位时,哥特人又入侵,双方损失都很大,于是议和,哥特人退至达西亚,即今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东部。以后,许多哥特人在罗马帝国的军队中工作,很多哥特人贵族的子女到罗马受教育,并多与罗马人通婚。五十年间,居住在达西亚的哥特人与罗马人一直和平相处。
公元4世纪30年代,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位。西哥特与东哥特联合,在其王亚里魁加(aliquaca)统率下进攻多瑙河以南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省区。君士坦丁三次打败他们后,仍给他们以较好的待遇。因此,当君士坦丁与其政敌利西尼亚斯(licinius)在哈德里安诺普尔作战时,亚里魁加亲率士卒,帮助君士坦丁打了胜仗。
过了八年,哥特人进攻住在匈牙利西部的汪达尔人,汪达尔人向君士坦丁求救。君士坦丁初战不利,后来哥特人战败了。于是讲和,哥特王遣子为质,双方和平相处又达三十年。
君士坦丁在位时,定基督教为国教,并建新都于君士坦丁堡。从此,以罗马城得名的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遂迁至君士坦丁堡,而与外族更加接近。
新都建成后,帝国便有了两座都城。后来由于有了两个皇帝,而分为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由于执政者的争权,内乱屡作,加以天灾、疾疫,人口减少,工商凋敝,罗马帝国的基础动摇了。
大约在公元350年,东哥特人选赫尔曼利克为国王。他统一了东哥特各部,巩固其根据地,统治地区大致南起自多瑙河,北抵波罗的海,东起顿河,西至泰斯河。他迫走达西亚的汪达尔人,征服了斯拉夫人、芬兰人、波的尼亚湾沿岸的爱沙尼亚人。约但尼斯在其《哥特史》中称之为“哥特的亚历山大”。
在日尔曼的神话中,赫尔曼利克又是一位残暴的君主。在日尔曼人的史诗中和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诗歌中,有时说到他的罪恶。这说明了后来匈奴人来,他要人民去抵抗,人民不但不听从他的命令,反而起来反对他的原因。
赫尔曼利克统治的地区既已东至顿河,则来自东方的匈奴部队虽不见得与赫尔曼利克直接接触,但匈奴的一些零星部落必已到了东哥特的东北边境。这些匈奴人及其所征服的阿兰人似乎已给赫尔曼利克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后来东哥特受到攻击时便难于抵抗。
这时西哥特的内部亦分为许多部落,远不如东哥特统一,因而受制于东哥特。
赫尔曼利克即位之初,匈奴人本已接近东哥特之东北边境。在他长期专制统治下,人民深为不满,故当匈奴进攻时,人民不但不抵抗匈奴人,反而认为是推翻他的机会。赫尔曼利克悲愤之余,自杀身死,但约但尼斯在其《哥特史》中则谓系被杀。传说他曾派其子求婚于皇后古特朗(gudrun)美丽的女儿斯瓦提尔塔(swathilda),其子受顾问引诱而将之纳为妻,赫尔曼利克极为痛恨,遂用野马分尸的残忍手段害死了她。她的两个哥哥痛恨这个暴君,于是又设法杀死了他。这是当时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马西林那斯所记述的。
赫尔曼利克死于公元375年。他死后,东哥特遂为匈奴所破,一部分人民西逃,与西哥特联合。仍留故地的哥特人,一部分奉其兄弟的孙子文尼塔尔利(winithari)为国王反抗匈奴,一部分屈服于匈奴。匈奴以赫尔曼利克之子匈尼牟德(hunimund)为国王,且与文尼塔尔利作战。最后,文尼塔尔利战败被杀,这两部分东哥特人遂均屈服于匈奴人。
据欧洲史家记载,统率匈奴人征服东哥特的国王是巴拉米尔,可能即《北史·西域传》和《魏书·西域传》的“粟特国”条所载的“忽倪”。
巴拉米尔征服东哥特后,曾娶东哥特的公主阿玛玲(amaling)为妻。东哥特自选国王并管理内政,故相当长时期内,东哥特很少反叛匈奴。
在巴拉米尔统治下的东哥特王匈尼牟德,曾征服斯威汇人的日耳曼国家。他死后,其子松利斯蒙德(thorismund)继立,曾征服格庇德人,后因坠马而死。在他死后的四十年间,东哥特没有国王。恐怕是由于找不出一位能为匈奴人所同意的国王,因而匈奴人遂直接管理东哥特的内政,同时向西哥特人进逼。
关于忽倪所率领的匈奴人的风俗、习惯、形貌等,当时人和后来的史家曾有记述。阿密阿那斯·马西林那斯说:
匈奴人是不耕种的,他们甚至没有摸过犁柄。因为他们没有安定的住宅,他们好似没有家庭,没有法律,持续不断地游荡于车上。事实上,这种车就是他们的房子。他们并不住在有屋顶的房子里,而是住在坟墓式的房子里。在他们的住处中,找不出一间房子是用芦蓬盖的。他们穿的是亚麻布衣或缝合了的田鼠的皮,他们无论在家里或者外面都穿这种衣服,除非完全破烂是不更换的。他们头上戴着圆形的帽子,在有毛的脚上穿着羊皮裤子。他们穿的鞋很笨重,使他们的行动很不方便。
又说:
因此,他们不适宜步兵。相反,他们经常在马背上。他们的马壮健而没有什么装饰。他们坐在马背上,像妇女一样。事实上,他们日夜都在马背上:在马背上做买卖,吃喝,蜷曲在马颈上睡觉,在马背上讨论问题。曾经见过阿提拉的普利斯库斯说,阿提拉在马背上与罗马使者讨论问题。约但尼斯指出,匈奴人的形貌使人感到恐怖,黑黑的脸,头不像头,目如小孔,肩膀很宽,没有须,身材矮小,行动快捷,随时可以引弓射击。他们颈部坚硬直立,一副骄横的样子。他们教养小孩的方法很残忍,刚出生不久,就用刀割其面部,使其能忍耐痛苦。因此之故,他们青年的面部有很多刀痕,很少有好看的。约但尼斯认为,他们没有须即因面部受伤所致。
哥特人一看见匈奴人就感到恐怖,认为匈奴人是两只脚的禽兽。认为他们可能是在巫术盛行的社会里,受了巫术的迷惑,跑到荒野中与恶魔交接而产生的人种。这种传说愈使哥特人畏惧、憎恶,甚至认为匈奴人可能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因而无法抵抗。匈奴征服东哥特人后,继续向西哥特人进逼。
前已述及,在东哥特强盛时,西哥特曾属于东哥特,但西哥特亦非完全丧失独立。西哥特也自有领袖,称为“裁判官”。当时共有三位:阿坦那利克(athanaric)、夫利提坚(frithigern)和阿劳威(alawiw)。
三人中阿坦那利克势力最大,夫利提坚次之。以此,二人遂互相敌对。另外,在宗教问题上,夫利提坚若非基督教徒亦系其同情者,而阿坦那利克则系异教徒。
这里简述一下阿坦那利克排斥基督教和武尔非拉(wulfila)在哥特的传教工作及其改革哥特文字的情况。
自君士坦丁皇帝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人信教者日多。自公元4世纪上半叶以来,哥特人与罗马人日益接近,故哥特人中亦有人信奉基督教,尤其是在武尔非拉传教以后。
武尔非拉约生于公元310至311年,有人说他是哥特人,有人说他不是纯粹的哥特人。他的祖父是卡巴多喜阿9 人,在约公元267年被哥特人俘虏。武尔非拉二十岁时,曾随哥特的公使团到君士坦丁堡,后即留居该地,学习拉丁文与希腊文,可能即在这时皈依了基督教。约三十岁时,他奉派回国传教。他在达西亚传教达七年,信教者日多,于是招致阿坦那利克的排斥。他与信徒们受不了压迫,乃上书东罗马皇帝,要求渡过多瑙河,避居罗马帝国境内。得到允许后,遂偕其信徒居于摩西亚。这是哥特人迁入罗马帝国之始。武尔非拉在这里传教二十三年。
为使传教工作做得更好,武尔非拉改革了哥特人原来的郎尼(runic)字母,而以希腊字母为主创造出哥特文字,并以之翻译基督教《圣经》。后来哥特人灭亡了,别的什么都没有留传下来,只留传下来他翻译的一部分《圣经》。
武尔非拉所传的基督教属于阿里安派(arian),与罗马帝国所普遍信仰者不同,因而二者亦有争执。
当哥特的三位裁判官在位时,西罗马皇帝发隆提尼安10 (valentinian)亦在位(公元364—375年)。他感到罗马帝国疆域广大,一个人难于统治,于是以其兄弟瓦伦斯(valens)为东罗马皇帝,镇守君士坦丁堡,而自己则留守罗马,统治西部省份。然而瓦伦斯知识浅,决断差,处事迟疑,并且不懂东罗马帝国大部居民所操的希腊语。
自君士坦丁皇帝与西哥特订约后,双方很少战争。西哥特依约提供人力,为罗马帝国当兵。西哥特的阿坦那利克的地位是承继其父罗特斯特斯(rothestes)的,罗特斯特斯以是罗马帝国的忠实同盟者而备受青睐,君士坦丁堡曾立有他的纪念牌。据说,阿坦那利克曾在死前向皇帝宣誓,永远不进入罗马国境。他先曾忠实履行与罗马帝国的友好盟约,但后来却与瓦伦斯皇帝发生了冲突。
起因是公元360年至363年在位的皇帝朱理安(julian)有一个亲戚普罗科彼亚斯(procopius),因反对瓦伦斯皇帝被逐出君士坦丁堡。他自称皇帝,要求阿坦那利克依照盟约派兵帮助,阿坦那利克以为他是真皇帝,遂发兵三万至色雷斯。恰巧这时普罗科彼亚斯死了,瓦伦斯恢复帝位,出兵打败了哥特的军队,俘虏甚众。阿坦那利克遣使者到君士坦丁堡抗议,要求释放俘虏。瓦伦斯征求发隆提尼安的意见,回答是进攻哥特。结果双方作战达三年之久,而后议和。阿坦那利克同意以后不受罗马钱财,但要求罗马帝国承认其为哥特国王。瓦伦斯要阿坦那利克到东罗马首都来签字,阿坦那利克则谓曾对其父皇宣誓不蹈罗马土地而拒绝。最后,双方协议在多瑙河的船上会面。
此后数年间,双方相安无事。
匈奴人在巴拉米尔(忽倪)统率下征服东哥特后,势力直抵聂斯德河而与西哥特相接。于是阿坦那利克、夫利提坚、阿劳威言归于好,而以阿坦那利克统率全国军队,驻守聂斯德河西岸,以防匈奴人渡河。
但匈奴人巧妙地从聂斯德河上游偷渡成功,并抄袭西哥特军队的后路,阿坦那利克遂退至特兰西瓦尼亚,打算在普卢特河即今罗马尼亚南部的窝雷基阿⑪ 布防。
西哥特人认为,只有渡过多瑙河才能避免匈奴人的攻击,于是在夫利提坚与阿劳威统率下的民众纷纷逃至多瑙河边,要求进入罗马帝国国境。
阿坦那利克不得已,遂率其少数追随者留居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山地,即森林深密、不易进入的高加地(cauca land)。
东罗马皇帝瓦伦斯与阿坦那利克在多瑙河的船上签订和约后,就到叙利亚都城安提阿⑫ 居住,前后凡五年,目的是观察波斯皇帝的敌对行动和阻止塞拉成人⑬ (saracens)与爱骚利亚人⑭ (isaurians)的抢掠。
西哥特使团(包括传教士武尔非拉)向瓦伦斯报告匈奴人的进攻和西哥特人的危险情况,保证进入罗马国境后遵守法律,保卫帝国边境并要求利用帝国边境荒地从事耕种。瓦伦斯对西哥特人深表同情。这时西罗马皇帝发隆提尼安已死,经大臣讨论同意,允准哥特人的请求,但增加两个条件:一是哥特人渡河前交出武器,二是将哥特人的儿童送到小亚细亚受教育——事实上是作人质。西哥特完全接受。
进入罗马国境的西哥特人,仅士兵即约二十万,连同家属及群众,估计在百万以上,这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种族大迁徙。
由于西哥特人被匈奴人攻破,故地被侵占,财物被掠夺,处境极为狼狈。到达多瑙河边以后,粮食及用品均极为匮乏。渡河前之谈判历时既久,心情更为焦灼。因而有些人在罗马帝国批准前即强行渡河。驻守对岸的罗马士兵进行阻击,西哥特人被杀、溺水者甚众。虽然后来帝国政府惩办了这些士兵,但双方的仇恨很深。
匈奴人侵占西哥特后没有继续追击,西哥特人终于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1 今译勃艮第人。——编者注
2 今译奥勒良。——编者注
3 即维斯杜拉潟湖,分属波兰和俄罗斯。——编者注
4 参看亨利·布雷德利(henry bradley)《哥特人史》(the story of the goths ,1891年),1—2页。
5 又译维斯瓦河。——编者注
6 今译德涅斯特河。——编者注
7 今译特拉布宗。——编者注
8 即阿尔忒弥斯神庙,是希腊神话中阿尔忒弥斯女神(即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的神庙。——编者注
9 今译卡帕多西亚。——编者注
10 即瓦伦提尼安一世(312—375)。——编者注
⑪ 今译瓦拉几亚。——编者注
⑫ 又译安条克,即今土耳其安塔基亚。——编者注
⑬ 今译撒拉逊人,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编者注
⑭ 今译伊苏里亚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