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风气与条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前我们史学界一般的情况是,厚古薄今的风气弥漫。厚今薄古的风气,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也逐渐在培养,但比起前一种风气,不免相形见绌,显得比例很不称。我们看见这种情况,以为各厚其所厚,并行而不相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曾想到其中含有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史学界来说,为了准备大跃进,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改变现在的情况,把厚今薄古的风气迅速发皇起来,变下风的地位为上风的地位,并且取得绝对优势的地位。

我们相信史学界能够尽快地改变风气,理由有如下列:(一)一般史学工作者都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发觉自己从旧社会沿袭下来的那种烦琐主义的陈腐学风必须加以否定。这几年来,有不少史学工作者已经否定或正在否定自己的旧学风。(二)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拥有大批年轻的现代近代史教师和研究人员,七八年来,在学业上逐渐有所表现。(三)除去极少数的顽固分子,所有史学工作者都愿意为改变风气而努力。当然,单凭这三条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在已经明确了的方针下,大力培养厚今薄古的新风气,使中国的历史学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培养厚今薄古的新风气,我想提出一些意见来。

(一)首先,史学工作者必须认清理论联系实际的严重意义。史学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同我们关系密切的实际是什么呢?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无产阶级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中国社会,就是最密切的实际。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它开始于中英鸦片战争,所以,自五四运动上溯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里进行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社会,也是比较密切的实际。生活在这个前后不过一百多年里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空前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灾难极其沉重,同时又从英勇斗争中取得翻天覆地的伟大胜利,屹然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这是多么惊心动魄兴亡攸关的实际呵!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首先要和我们最密切以及较密切的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是首先要研究中国现代史以及近代史,是完全出于自然的。在研究中特别是在现代史的研究中,可以发见异常复杂的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积累极端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可以获得经济文化建设中富于创造性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并且可以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发展前途的无限光辉看得更加清楚。写出这样的历史著作,就是理论与实际最好的联系,也就是对中国人民作出了有现实意义的贡献。一个史学工作者总是想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就,如果了解到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还在于联系关系密切的实际,那么,谁都愿意走可靠的路,研究现代史以及近代史。古代史固然也是一种实际,不过,它是关系疏远(愈古愈疏远)的实际,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史学界绝大部分的力量应该集中到现代近代史的研究上,古代史用少数人去研究就可以。

(二)史学工作者必须养成向困难进攻的无畏精神。研究古代史容易,越往上越容易。研究现代近代史,那就困难得多,这里说一些困难处。第一,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由于构成社会的阶级在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外,增加了大中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另外又跑来了许多外国的资产阶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也发生了联系,这样复杂的阶级关系,必然要表现出极其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史学工作者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一定水平的修养,才能系统地深刻地加以分析,但是,我们史学工作者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般还缺乏这样的修养。第二,现代近代史的资料,包括报章刊物著作档案等等,数量十分巨大,要使用它,先得下一番选择、考订功夫,这已经是够艰难的了,另方面,足以说明问题的资料却未必够用,或者根本找不到。第三,中国方面的事件,多与外国有关系,必须参考外国方面的资料,才能说明问题,这种资料数量大,使用难,非付出较大人力不能见效。第四,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革命有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少数民族各按自己所处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步骤逐个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这是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里极可注目的历史事件,必须予以足够的叙述,可是,我们史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一般缺乏深入的研究。在以上所举四条困难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有些人畏难而退,甚至躲到三代史的象牙之塔里面去了,这叫做懦夫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当然要采取向困难进攻的态度。克服困难是取得成绩的保证。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们不敢妄想一下子攀到顶点,我们按照登高必自卑的道理,一步又一步地、一方面又一方面地不断前进和扩大,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就可以取得多多少少的成绩,全部困难终究要被我们完全克服的,成绩一定属于克服困难者。

(三)要各方面给史学工作者必要的支持。认清理论联系实际的严重意义和养成向困难进攻的无畏精神,主要是史学工作者自己努力的事情,不过,外面的支持,也十分要紧。在高等学校里担任现代近代史课程的教师数量很大,他们一般忙于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研究,学校领导上是否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在课外不放松研究。中央和地方的历史研究机构,一般感到人力薄弱,是否可以抽调一些具备一定条件的革命工作干部来充实这些机构。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的大小著作和论文,出版社杂志社是否可以放宽审稿尺度(当然要保持一定的水平),优先予以发表。我们有许多革命老前辈,他们本身的经历和多年的闻见,都是极可宝贵的史实,是否可以勉强抽出些时间,给我们写回忆录、闻见记一类的文章。若干机关(保密机关当然除外)的档案保管处,除保密文件外,普通文件是否可以供少数研究专题得到承认的人员阅读,并准许引用文件。以上所举各条,不知是否可行,我的意思是说,提倡厚今薄古的风气,史学界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收效一定能够更快些更好些。

附带说薄古。留少数人去做古史研究工作,这叫做薄古。人数少,只要研究的方法对头,就可以取得成绩。反之,用烦琐主义、公式主义以及烦琐公式混合的那些研究方法,永远不会有成绩,人数虽多亦奚以为。所以,古史研究的成败,关键在于方法,不在于人数。

下面说一说从事现代近代史研究工作的条件。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毛主席的著作,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得到正确的门径,在研究工作进行中,应用边干边学的方法,才能逐渐获得进境。学习与工作密切结合,不懈地练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武器的运用,以期逐渐取得这个最根本的条件。

(二)红与专结合。求红与求专都要经过长时期的锻炼。求红时不可忘专,求专时不可忘红,力求结合成为一体。政治的高度与业务的深度必须配合得当,单从时间方面来说,应该各占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免红而欠专或专而欠红。

(三)擅长一门。对现代近代史先要有一般的了解,然后在一个部门里下功夫,继续深入,逐个解决问题,成为这一部门的专家。例如资料方面,要有整理、考订资料的专家,要有翻译外国资料的专家;研究方面,要有钻研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部门的专家。工作能够分得细些,收效可以更快些。以分门研究为基础,与综合研究互相推动,研究水平也就会逐步提高。

(四)学会外国文。能使用外国文,对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起来说,提倡和培养厚今薄古的风气是当前史学界首要的任务,大家必须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努力。同时,也必须注意若干条件的养成,使风气有可靠的凭藉,能够持久并发展。厚今薄古与厚古薄今是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斗争的胜败,决定于双方的实在力量,也就是双方都得拿出研究的成品来评比个高低,否则很难解决问题。我觉得风气与条件相结合是必要的,因此把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请同志们批评。

(原载 1958 年《历史研究》第 5 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