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一 中国历史上的军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诸位: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机会在这里对各位作一番讲演。刚才张校长向诸位报告的话,我很惭愧,不敢当。我是个无用书生,在当前这个艰难伟大的时代里,对于国家民族文化前途,我除有一番极忠诚的信仰外,只能站在一旁,以忠诚的眼光作旁观。今天我的讲题是讲“中国历史上的军人”,把我自己所知道的一点历史上的浅薄知识,来向诸位作个简单的叙述。

人人皆知,人生应有两大支点,一是“食”,一是“兵”。所以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有了足够的食和兵,才使人可以确信今天之后必然有明天,然后其他一切也才连带谈得上。因此人生又应有最基本的两大职务,一曰“耕”,一曰“战”。在人类文化最早时期便应有了农业和武士。

固然,在古代社会中,除了耕稼社会以外,还有游牧社会和工商社会。然而一个最标准最基础的社会,则应该以耕稼为本的。中国字中的“男”字,代表着一个壮丁,上面是一“田”字,下面是一“力”字,可见每一壮丁便该努力田亩。民族家族的“族”字,上边“ ”是一面旗,下边“矢”是一支箭,要大家在一面大的旗帜之下,每个人都挟带着弓矢武装起来,这才成为族。若非力田从事生产,即不成为一男。若非结队集体武装,即不成为一族。民族文化来源,最要在生产和武装上,只就一男字一族字上便可看出。尽管人类文化不断地在演进,社会也不断地在演变而复杂,但生产和武装两事,依然是社会之柱石,文化之骨干,那是无可动摇的。

从历史上看每一民族起源,最先都是全族武装,即是全族皆兵的。到后来文化逐步演进,武装逐步轻减。中国在春秋时代,犹是封建时期,那时执干戈卫社稷的重任与光荣乃为贵族子弟所独占,轮不到平民身上。那时则只有贵族军队。在农民中选拔优秀加入武装的称为“士”。士执射执御,为其本分。当时学射,犹如今天放机关枪与大炮。学御,犹如今日之学驾驶坦克与飞机。不习射御,便称不得一个士。其时的贵族阶级,论其职,则皆武职,而亦兼习文业。文由武而演进,此乃人类文化演进一通例。孔子在当时亦一士,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射、御两项,乃其中之基本艺。孔子自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因御之一艺,在当时较射为低。如狩猎,如临阵作战,在车上执弓矢者是主,驾车者是副。孔子自谦,说若要他选定一职,则他选御不敢选射。其实孔子善射,在当时是著名的。

孔门弟子,擅武艺,能武事,身历战场建立功勋的也不少。像子路,不用说。当鲁襄公八年吴师伐鲁,有若便在鲁国的三百名决死队里面,打算乘夜直扑吴王帐幕。吴王闻讯,吓得一夜三迁,吴、鲁也便此议和了。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冉有担任鲁军左翼总指挥,樊迟作他车右。执政季孙氏嫌樊迟年轻,不赞成他担此重任,但冉有终于毅然任用。樊迟临阵,身先肉搏齐军,杀得齐师大败亏输。那些都是孔门弟子之从军功绩。

在《管子》书中,主张把社会分成士、农、工、商四组。此四组中“士”居首。当时所谓“士”,亦指“武士”,不指文士。当时亦根本无所谓文士,都是由武士来兼习文业,孔门即是其著例。所以孔子又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因你舍弃了家人生产来习武艺,生活成问题,饿死亦是本分。待你武艺娴熟,临阵战死,也是不负了素志。直到战国时代,始有平民军队正式兴起,因那时的贵族阶级已趋崩溃,而列国纷争,战斗不休,便不得不要大量的平民来参加。

到了汉代,那时则全农皆兵,可称为国民兵。国民充当兵役分三类:一是中央卫兵,二是边疆戍兵,三是地方预备兵,亦可称为役兵。其时乃是行一种“义务兵役制”。及龄壮丁都得义务充当。每一壮丁,都有轮番到中央充当一年卫兵之义务,那是最光荣的。其次是到边疆上去当戍兵,戍期只有三天,那一制度,应是远从战国时或春秋末期沿袭而来。在那时,国境狭小,裹粮而往,多数是一天可到,三天而毕,往返只需五天到七天,随身干粮可以应付。但到秦代大一统,戍边变成苦差使,陈胜吴广便由戍兵队伍在路中起义。汉代把此制度修订,不去戍边的,可出三日生活费交与愿去的人。一人戍边一年,可代表一百多人不必再去,方便多了。本来纵使是贵为丞相之子,也得戍边,但可纳费不去。但仍然有丞相之子而宁愿也去戍边,不愿出钱逃避的。

那时又有所谓良家子从军,此如近代所谓义勇军,或志愿军,遇边疆有事,自请从军。所以必称“良家子”者,因志愿军必经政府审查其家庭实况,苟非良家之子,则不获批准。当时有许多家住边区的,都踊跃参加。平时在家习武,有事挺身而出。最著名的如陇西李家,由李广到其孙李陵,祖孙三代都成名将,烜耀史籍。其实自李广以前,早已家世习武。只因直到李广时,匈奴大肆入寇,边防吃紧,李家遂乘时而起。可见汉代武功所以卓绝,绝非偶然。

此后又有从边防兵变为屯田兵的。边防兵期满即归。屯田兵则留边屯田,又把“生产”与“战斗”合而为一,既省运输之劳,亦可使边兵较长期的屯驻下来。

但到东汉之末,政治解体,兵役制度不能推行,那时则由国民兵变成私家兵。地方上有许多大门第,遇到匪寇祸乱,附近居民都来投靠托庇,那些大门第加以部勒,老弱妇孺参加生产,丁壮的结成队伍,合力战斗。此等私家兵,在当时则称之为“部曲”。

此风直到东晋未能废止。政府无军队,仰赖门第部曲,终非办法,于是遂兴起了一项“募兵制”。由政府规定了年龄、体格、性行等种种条件,来公开招募,给以饷糈,从严训练,成为一支精兵。北方则只有部族兵。五胡文化浅,还是全族皆兵。又行签兵制来加以补充。或是三丁抽一,或是五丁八丁抽一不等。皆由抽签强拉去充当兵役。结果临时拼凑,成为一队杂牌兵。人数虽多,却无作战能力。淝水之战,苻坚那边的杂牌兵终于抵抗不得东晋北府兵之一击,而溃败不可收拾了。东晋北府兵,则是上述之所谓募兵。

到了北周,苏绰创出“府兵”制度来代替北方相传的部族兵和签兵。终于由此制度而统一了北方的北齐和南方的陈,而又开隋代之统一。

所谓府兵,乃是一种“全兵皆农制”。在农民中就其家产分为九等,上五等有资格当兵役,下四等不得援例。府兵平时只在家种田治生,以暇时练习武事,不再要在地方服杂役。此制度有两优点,一则挑选国民中身家较优秀者来充当兵役,二则生产与战斗兼顾,不烦政府平时再筹养兵费用。以此较之汉代之全农皆兵制,更为得宜。唐朝兴起,也因府兵制度之效用而武功震铄,较之汉代,更出其上。

后来政府疏忽,户口籍渐不治,府兵败坏,于是在中央有 骑,在边疆有藩镇。 骑即是府兵之变相,但只限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不能如府兵之遍布全国。藩镇又多用番将番兵,那只是一种雇兵与佣兵,而且所雇佣的又全是异族胡人。其后藩镇作乱,不服从中央命令,中央只有少许 骑,无奈之何。循至全国各地多半尽成为藩镇。唐没以后,继之以五代十国,此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最黑暗时代,其实则只是唐代藩镇之变相。

宋代开国,上承唐末五代积弊,都是些雇佣兵,以兵为生,入伍后更不退伍,多半是老兵羸卒,否则是骄兵悍卒,或是羸老骄悍兼而有之。御外侮不足,煽内哄有余。那时有厢军、禁军。“厢军”是地方兵,只堪充杂役。“禁军”是中央军,轮任边防,乃由厢军中挑选精壮而来。实则只是五十步与百步。宋代养兵不能用,积贫积弱,社会贱视军人,乃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俗谚。重文轻武,成为当时风尚。最先有辽,盘踞中国东北。燕云十六州,自五代时即沦陷。宋代迄未恢复。次之有金,割去了黄河流域。最后有蒙古,吞噬了全中国。

辽、金、元,都是部族兵。在元代,中国人连厨房菜刀也得几家合用一把,野外行猎亦禁止不许。但不到一百年,蒙古政权终于被驱逐。明代有“卫所兵”,仿效唐之府兵,寓兵于农,国家不费一文钱养兵,而武功亦跨越汉唐。

清代亦为部族兵,当时称“八旗”。亦有汉军旗,后来称“绿营”。其实清代入关后武功多赖绿营民。待后绿营也如八旗般腐化了。中叶以后始有“乡兵”,平定川楚教匪;湘军、淮军,平定洪杨与捻匪。此等皆是乡兵。湘军指挥有人,功成即退归乡里。而淮军遂递传而为民国后之北洋军阀,分省割据,为民初政治上一大阻碍。

中山先生黄埔练军,最先是北伐完成统一,继之是八年对日抗战。来台以后,始有义务兵役,达到全国皆兵之理想。当前反共复国的大任,则寄托在陆、海、空三军之肩膀上。

今再通观全史,可见军人之在国家社会,乃系一种义务,非职业。非为谋生,乃为服务。非取于人,乃以献于人。其最高表现,乃为献身国家民族,至于肝脑涂地而不惜。“兵役”二字,乃自古有之。募兵制之最大弊病,在使人以从军为一谋生职业。试问岂应以贡献生命为谋生之职业?又岂应以杀人为谋生之职业?军人教育本为人类教育中一项最具崇高理想最富伟大精神之教育。今若行使募兵制,则此种理想与精神将无可表现。历史上如东晋之“北府兵”,亦系募兵制,实出不得已。淝水之战虽著功绩,自刘裕率之北伐以后,此一军队即渐变质。要之,此种军队可暂不可久,不可以为定制。宋代之募兵制,实当悬为炯戒。目前如美国青年怕当兵役,此亦是美国社会精神堕落一预兆。若在国家民族遇不得已时而有募兵,此乃成为一种“义勇兵”,与法定募兵制不同。如黄埔军校,何尝不出于应募,而来者本于义勇,又兼之以一种精神教育,故其功绩表现乃能远出如东晋北府兵之上。最近美国社会亦有倡为将来当改义务兵役为募兵制之意见,此中得失,实尚待更深之研讨。

其次当知军中立功乃属一大荣誉。在中国历史上,如汉代之封侯,唐代之赐勋,皆是军人荣誉所应得。惟虽封侯赐爵,皆不得掌政权。唐代有所谓“出将入相”,乃自以人选而入相,不以为军功之酬庸。惟唐代节度使兼综治民、理财、统军三职,遂贻历史上以大祸害。

又军官不得以军队为自己势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为战事,不关政治。如唐代之节度使,乃及清末民初之督军,皆凭军队私势力造成军阀割据,而唐末以及清末民初,亦同为中国历史上最大之灾祸时期。

更要者,在一个健全的文化体系之下,文武不该歧视。更不当重文而轻武。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矫枉过正,始有重文轻武之病。然如韩琦、范仲淹,皆以文臣膺疆寄,而狄青因隶军籍,遂不获大用,论者惜之。其他中国史上历代皆有文武全才,文臣能治军能武事者指不胜屈。政府武职,皆由文人管理。故中国传统文化得成为一最健全最坚韧之文化,其文武并重与文武兼通之风气,亦为一要因。

诸位稍治中国史,便知目前中央政府革新军政,其中好多项目,乃是文化复兴,非尽模袭西方。近代西方军政方面亦颇有与中国历史相通相合之处,然此等处,中国至少已在一千年前已超越了西方。

今天我们军人好学,更为中国历史上传统一美德。我此番讲演,希望能激起诸位莫忘了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下之军人美德,又莫忘了我们自己历史传统下之军人荣誉。中国古人又说:“明耻教战”,“两军相交,哀者必胜。”同时更希望诸位也莫忘了我们国家民族当前的一种耻辱地位,要以“毋忘在莒”之心情,努力在此艰巨时代下为国争光。“反攻复国”和“文化复兴”此两大任务,同时便在诸位的肩膀上。

(一九七〇年二月《警备通讯》一四〇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