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本篇是论述妇人妊娠期内一般疾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有妊娠恶阻,妊娠宿有癥病、腹痛、下血、小便难、水气病以及安胎养胎的方法。篇中共有条文十一条,载方九首。其中第一、二条是论妊娠的脉证,妊娠有癥病的脉证和方药。第三、四、五条是论妊娠腹痛,或腹痛下血并见的证候与治法。第六条则论妊娠呕吐的方证。第七、八条是论妊娠小便难的辨证和方药。第九、十、十一条是论妊娠安胎养胎的方药,以及伤胎的治法。

本篇的重点,是论妊娠期内的腹痛和下血。因为妊娠腹痛、下血,均能导致流产,并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在这方面的论述亦比较具体。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词解】

绝之:禁绝医药之意。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恶阻的辨证论治。妊娠恶阻,大都在妊娠六十日左右出现。此时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阴血不足,则尺脉小弱,其人口渴。阴血不足,胎热上逆,则不能饮食而恶心呕吐。寸关脉象平和,身无寒热,知无他病,是妊娠反应,为恶阻现象。

治以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调阳气;芍药养阴血;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滋生气血。

如妇女在断经初期,医生不知是怀孕,认为是经闭不行而误治,在断经一个月,就可出现此证,如更加上吐下泻的,则应当停止服药,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以免发生问题。

【选注】

《金匮悬解》:“妇人得和平之脉,而尺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外无寒热表证,是名妊娠。《难经》: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也,故脉见于尺。胎之初结,气血凝塞,不见流溢,故脉形小弱。胎妊方成,中气塞满,胃逆不降,故恶心呕吐,不能甘食;胃逆则金火皆升,是以发渴。桂枝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桂枝、芍药调其肝血,生姜降逆止呕,妊娠初治之良法也。于妊娠之法,六十日间当有此证,设有医治之逆者,却一月之内而见此证,加以吐下,此中气之败,不关胎故,则调燮中气,绝其病本也。”

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词解】

衃:血凝不散。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宿有癥病的辨证论治。妇人本有癥病,月经照常来潮,现在经停受孕成胎,经断未到三个月,由于癥病阻于血脉,血不循常道,则漏下不止。癥痼阻碍血脉运行,则脐上跳动不安。虽病在血分,亦属胎动。因瘀而漏下,故癥积不去,则漏下不会停止,只有下去癥积,血脉正常运行,方可安胎。

治以桂枝茯苓丸,祛瘀化癥。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芍药凉血活血;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茯苓健脾以化湿浊,俾血利气畅则瘀消而癥行。然每日食前服一丸,亦慎之至也。

文中“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说明正常的妊娠胎动。经停六个月有胎动,停经前三个月,经水是正常通利的,此时胎动,则知是妊娠而非病也。

文中“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说明辨明癥积的依据。停经前三个月,月经就不正常,然后停经三个月,又漏下紫黑的瘀血,如兼见小腹跳动,则是癥积而非妊娠是没有疑问的了。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癥,旧血所积,为宿病也。癥痼害者,宿病之气,害其胎气也。于法妊娠六月,其胎当动,今未三月,胎不当动而忽动者,特以癥痼害之之故。是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夫癥病之人,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胎结故经断不复下,乃未三月而衃血仍下,亦以癥痼害之之故,是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要之,其癥不去,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下癥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厉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

【病案举例】

张某,女,38岁,社员,于1978年3月10日就诊。

月经已闭止3个月,午后发烧,食欲减。诊见:形体枯槁,腹部按痛,曾经他医诊为血虚胃弱,血亏经闭,治以养血健胃舒肝之品,屡治罔效,病势渐重。且腹部膨隆显著,似妊娠五六月状,按之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痛当少腹,诊其脉沉滑有力,右关更属明显,舌紫有瘀点。余曰:此胎兼癥瘕也,恐有半产之虞。遵仲景桂枝茯苓丸方意,处以:桂枝15克,丹皮15克,芍药20克,桃仁15克,二剂,水煎服。服后,病情如故。再诊,于前方将桂枝增至25克,桃仁增至20克,再投二剂。服后,腹内雷鸣,翌晨大便二次,便色紫黑且硬,腹痛稍减。三诊:积块坚硬,固定不移,拒按,皮肤不润,舌边紫,苔厚而干,脉沉涩。又投原方二剂,丹皮增至35克。服后,下血盈盆,家人大惊。自此腹部膨隆消失,按之柔软,不再疼痛,食欲渐佳。但细扪脐下,仍有似鹅卵大一枚悸动。余曰此胎气也。调理渐安,至足月顺产一女婴。

(摘自《吉林中医药》1981,1:38)

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词解】

少腹如扇:扇是动词,言少腹如扇风一样的寒凉感觉。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阳虚寒盛腹痛的辨证论治。妇人怀孕六七个月,脉弦发热。有似表证,其胎愈胀而痛,腹部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状如被扇。所以然者,子脏开而不合,而风冷之气乘之,阳虚有寒,故脉见弦。阳虚气浮,故发热。

治以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方中附子温阳气,散阴寒;人参补元气,振阳光;茯苓、白术健脾生新,补气补血;芍药和血又能敛阴,制附子之燥热,敛外浮之虚阳。

【选注】

《张氏医通》:“妊娠脉弦为虚寒,虚阳散外,故发热,阴寒内逆故胎胀。腹痛恶寒者,其内无阳,子脏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觉寒气习习如扇也。用附子汤以温其藏,则胎自安。”

【病案举例】

王某,女,35岁,经产妇。怀孕七个月,忽腹部疼痛,绵绵不休。经多方治疗,痛益甚。我诊时已月余,患者畏寒,腹部更甚,口中和,喜热饮,泛清涎,脉弦而无力。先以逍遥散加味以调气安胎,无效。不得已乃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附子15克,茯苓15克,党参25克,白术25克,白芍15克,连服三剂而愈。至期产一男甚壮。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4:15)

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

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词解】

胞阻:证候名,胞中之气血不和,而阻其生化之能。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妇人三种漏下的辨证论治。妇人下血,其中有三种病证:一为经水淋漓不断的漏下;一为半产后继续下血不止的漏下;一为妊娠胞阻下血的漏下。胞阻病,由于冲任脉虚寒,阻血不能内守,血液下漏,不能入胞以养胞胎,影响胞胎正常发育,故腹中作痛。妊娠下血腹中痛,称为胞阻之证。漏下和半产后下血不止的病机,也是因为冲任虚寒,阻血不能内守所致。

此三种漏下虽然不同。都可以用胶艾汤补血固经,调其冲任而愈。方中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温经暖胞;当归、川芎、地黄、白芍补血养肝,敛阴益荣,以养胞胎;甘草调和诸药,缓中解急,共奏温暖胞宫、调补冲任之效。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中有芎、归,能于血中行气;艾叶利阴气,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

【病案举例1】

朱某,女,25岁,1973年10月19日诊。足月异位(臀)分娩后40天,恶露不净,下腹部疼痛,纳差,舌质嫩尖红,苔薄黄,脉濡数。产后气血亏弱,胞宫瘀热未清,拟胶艾四物汤加减:炒川芎、赤芍、白芍、炒党参、焦白术、淡黄芩、川断、失笑散(包)各10克,益母草、生地、熟地、黄鱼膘胶各12克,艾绒炭3克。服五剂,恶露已止,唯腹仍微痛,食欲未振,原方加谷芽,5剂而愈。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36)

【病案举例2】

粟某,女,32岁,教员。1979年11月25日诊。

月经一月两潮已有一年余,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数十剂,效果不显著。此次月经来潮,量多,色淡,质稀,至今十天仍淋漓不尽,身倦无力,头昏眼花,面色萎黄,身腰畏寒,腹胀腰酸,胃纳不佳,偶有心悸,手足麻木,下肢浮肿等症,舌体稍胖,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肾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之患,方用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加味:

熟地2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杜仲12克,川断15克,山萸10克,川芎3克,茯苓10克,菟丝子12克,艾叶炭10克,阿胶15克(蒸兑)。

服药5剂,药见初效,守原方15剂,身倦腰酸,头昏诸症显著减轻。12月份月经正常来潮一次,但量仍较多,三诊嘱每次月经干净后开始,服原方五剂,连续三个月。停药后观察半年,月经恢复正常。

(摘自《陕西中医》1981,1:9)

5.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半斤 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词解】

痛:腹中绵绵而痛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腹痛的辨证论治。妇人妊娠肝血虚而脾湿盛,则肝脾气血不和,故腹中拘急而绵绵作痛;湿邪不化则小便不利,下肢浮肿。

治以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方中重用芍药,平肝气以安脾胃,配合当归、川芎调肝养血,以和血气;白术健脾燥湿,配合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泄浊退肿。如此,则腹痛止,胎自安。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绵绵矣。故以归、芍养血;苓、术扶脾,泽泻泻其有余之蓄水,芎畅其欲遂之血气。不用黄芩,痛因虚,则稍挟寒也;然不用热药,原非大寒,正气充则微寒自去耳。”

【病案举例】

傅某,女,24岁,农民,1979年10月分娩一男婴,生产时出血较多,产后两月仍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淋漓不断,色淡。伴下腹疼痛,纳呆,精神萎靡不振,面黄肌瘦。妇科检查:子宫复位不良。给当归芍药散两剂。四天后复诊,阴道出血极少,腹痛消失,嘱服第三剂当归芍药散加党参、黄芪。药后诸证若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2,2:23)

6.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胃虚寒饮呕吐的辨证论治。由于脾胃虚寒,水液凝滞,蓄为痰饮,浊阴上逆,则呕吐涎沫稀水。饮停中焦,常见脘闷不食,脉弦苔滑等证。

治以干姜人参半夏丸。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振奋中阳;人参健脾补正;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汁蠲饮降逆。此方可使中阳得振,寒饮蠲化,胃气顺降,则呕吐自止。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此即后世所谓恶阻病也。先因脾胃虚弱,津液留滞,蓄为痰饮。至妊二月之后,胚化成胎,浊气上冲,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遂涌,呕吐不已,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参补虚,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7.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小便难的辨证论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说明病不在中焦而在下焦。由于妊娠血虚,下焦复有湿热,以致小便困难而不爽利。

治以当归贝母苦参丸。用当归和血润燥;贝母开结解郁;苦参清热利湿。三药合作,则肝疏血利,气开湿行,而小便自利。此方用于临床有意想不到之疗效。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者,血虚生热,津液伤而气化斯不利也。主之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生血,贝母清气化之源,苦参降血热之火,又为虚热之妊娠家立一法也。”

8.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水气的辨证论治。妊娠有水气,往往由于怀孕之后,经络血脉不能畅行,气化受阻,所以小便不利。水气内停,溢于肌表,则身体浮肿而重。经络血脉不能畅行,水湿凝滞,阳气不达肌表,则洒淅恶寒。清阳不升,则头眩。辨证关键在于小便不利,切须注意。

治以葵子茯苓散通络利水。方中茯苓健脾化气,渗湿通络,利水祛湿;葵子滑窍行水,使水利湿去。葵子茯苓散使脉络畅行,水湿下利,所以小便一利,则诸证可愈。

【选注】

《金匮要略阐义》:“妊娠有水气,水为阴湿之物,一身之阳悉为所遏,如肌肉之阳不运而身重,膀胱之阳不化而小便不利,卫阳不固护而洒淅恶寒,胃阳不升而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者,葵子滑利通阳,茯苓淡渗通阳,阴湿之水邪下泄,诸阳皆得其通。”

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妊娠血虚而内热的养胎方法。妊娠之后,胎夺气血,肝血虚而生内热,脾气虚而生内湿,血虚与湿热交病,则症见:身体瘦弱,内热心烦,头晕胸闷,食少恶心,腹痛,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等证。

宜常服当归散,养血健脾,清化湿热。方中当归、芍药补肝养血,和血敛阴;川芎理血解郁,条达肝气;白术健脾化湿;黄芩清热坚阴,合奏安胎之效。

肝脾两虚之证,非几剂之功,故曰宜常服。

【选注】

《金匮要略阐义》:“妊娠血以养胎,血为胎夺,虚而生热,是其常也。‘宜常服’,谓不病亦宜常服也。当归、芍药,一动一静以养血,川芎调达肝阳,黄芩清热和阴,白术健脾胜湿,酒服方寸匕,从血分以和其肝脾也。”

【病案举例】

李某,女,27岁。婚后两年,孕三胎,均于孕后两个月左右流产,1976年7月来诊。经停40余月,微有恶心,头眩及轻微腹痛,无下血,脉濡滑而数,舌尖微红。为预防再次流产,给服当归散:当归10克,黄芩10克,炒白芍10克,川芎5克,白术10克,紫苏梗10克,青竹茹10克。服药20余剂,后足月妊娠。

(摘自《陕西中医》1981,3:44)

10.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 芎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词解】

醋浆水:一名酸浆水,古代饮料,有健胃清热的作用。

【诠解】

本条是论述脾虚寒湿的养胎方法。妊娠之后,胎夺气血,若肝经虚寒而血少,不能养胎,则胎动不安。脾经虚寒而生寒湿,寒湿中阻,则症见心腹时痛,呕吐清水痰涎等证。

治以白术散,温暖肝脾,除湿安胎。方中蜀椒温脾暖肝,健胃养胎;川芎舒肝和血;白术健脾化湿;牡蛎敛阴潜阳,能协蜀椒促进胃肠消化。

上证若属肝血涩少,阴血不利,腹内抑屈而苦痛者,则加芍药和其阴血;瘀血阻滞,阴血不能下达胞胎,心下毒痛者,则加川芎破瘀通络,运化胎血下行;若中焦寒湿停留,痰湿郁滞,故胸满心烦,呕吐涎沫,腹痛不能饮食,则加细辛温化寒饮,散沉寒痼冷;如呕吐气逆则加半夏健脾化痰,和胃止呕;另用酸浆水和胃止呕。若服后呕不止,改用小麦汁之甘以和胃。若呕吐已止,胃中津液不足,口渴者,则服大麦粥补脾调中,生津止渴。

【选注】

《金匮要略阐义》:“妊娠养胎,谓胎不长,当服药以养生长之机,非无故服药也。养胎之要,首重肝脾,肝为生血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主以白术散者,川芎利肝,白术培土,蜀椒以助肝阳,牡蛎以和肝阴,肝脾阴阳调和,则生气勃然矣。”

11.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诠解】

本条是论述怀孕伤胎的辨证论治。妊娠七个月,手太阴肺经应当养胎,但是,心火气实,损伤肺阴肺气,肺不得降,既不能养胎,又不能通调水道,故胎动不安,腹满,小便不利,腰以下沉重而肿,如有水气。此证为心火气实,传于肺经,损伤胎气,故不可治肺,法当泻其心气,行其水气。心火降则肺气自行,小便通利则心气可降。用针刺劳宫以泻心气,刺关元以行水气。劳宫、关元二穴,孕妇慎用,深刺强泻可以落堕,故针法宜浅宜轻。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七月手太阴肺经养胎,金为火乘,则肺金受伤而胎失所养,又不能通调水道,故有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有如水气状也。劳宫穴在手心,厥阴心主穴也,泻之则火不乘金矣。关元穴在脐下,为小肠之募,泻之则小便通利矣,此穴不可妄用,刺之能落胎。”

结语

本篇是论述妊娠期间疾病的辨证论治。

妊娠呕吐,有阴血不足,胃虚有热者,可用桂枝汤,调和脾胃,生长气血;有胃虚寒饮上逆者,可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振奋中阳,蠲化寒饮。妊娠腹痛,有阳虚寒盛者,可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若肝脾不调者,可用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妊娠下血,有癥积漏下者,可用桂枝茯苓丸,祛瘀化癥,癥害去则其血自止。有冲任虚寒,不能摄血者,可用胶艾汤,补血固经,调其冲任。

妊娠小便不利与小便难二证,小便难多属于气郁血虚,生热化燥,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和血解郁,清热润燥。小便不利多为气化受阻,可用葵子茯苓散,化气通络利水,使小便通利,水有去路,水气自消。

妊娠养胎,有肝血虚少,脾经湿热者,可用当归散,养血健脾,清化湿热。有肝血涩少,脾经寒湿者,可用白术散,温暖肝脾,除湿安胎。养胎大法,重在调理肝脾。因为肝主藏血,血充则可以养胎,脾主化生气血,脾健则气血来源充足,从而达到养胎安胎的目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