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本篇论述妇人产后疾病的辨证论治。产后由于耗津失血,而有三大证:即痉病、郁冒、大便难。其次又围绕产后机体特点,论述了腹痛、中风、发热、下利等病的证治。

本篇共有条文十一条,载方九首,附方二首。篇中第一条至第三条阐述了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的发病机理、证候,以及辨证论治和方药。第四条至第七条是论产后瘀血腹痛的脉证、辨证和方药。第八、九条则论产后中风的证候和治方。第十、十一条为产后乳中虚、下利二证的辨证和方药。

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词解】

痓:即痉病。痓音厕,恶也,风病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的病因、病机。产后伤津亡血最易发生痉病、郁冒、大便难三种疾病。

痉病,是由于产后失血过多,营血虚少,营卫失调,腠理不固,汗出过多,容易感受风邪。阴血虚少,则不能濡养筋脉,复感风邪,则最易化燥伤筋,因而痉挛抽搐等症随之而起,形成痉病。

郁冒,是由于产后失血过多,汗出也多,阴血两虚,容易感受寒邪。寒邪外束则阳气不能外达,阴血虚少则虚阳势必上冲,因而形成郁冒。

大便难,是由于产后失血过多,汗多伤阴,阴血不足,不能濡润大肠,则见大便难。

以上三证的病机,皆为津血两虚所引起,故在治疗上,都必须以照顾津液为主。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痉,筋病也;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也。郁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也。大便难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渗灌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便难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郁冒与大便难同见的证治。产后失血过多,荣卫失调,腠理不固,既喜汗出,而又恐汗出过多损伤阴液,然最易感受外邪。因虚多而邪少,故其脉微弱。中虚故呕而不能食。胃肠津液干涸,故大便反坚。热不能外越,所以身无汗,而但头汗出。“所以然者”为自注句,指出血虚而阳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使郁阳得伸则愈,以是之故,产妇喜汗出,以其荣卫和也,故曰“阴阳乃复”,若大便坚,呕不能食,则涉及少阳之证喜呕,故可用小柴胡汤解之。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反映血虚亡阴,阳气偏盛,表寒闭郁,孤阳上出之郁冒,必须全身汗出,使其阳气外达而郁解,阳气外出而不上出,所以冒家可解。

治以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方中柴胡条达少阳,使清阳之气外达,发散少阳之郁邪;黄芩清泄里热,收敛阳气;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扶正达邪,调补脾胃,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则濈然汗出而解。选用小柴胡汤和调之法,有“故当汗出,阴阳乃复”自在其中。

【选注】

《医宗金鉴》:“产妇昏冒,脉微弱者,是气血俱虚应得之诊也。不能食者,是胃气未和应得之候也。大便反坚者,是肠胃枯干应得之病也。究之郁冒所以然者,由血虚则阴虚,阴虚则阳气上厥而必冒也。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是阳气郁得以外泄而解也,故产妇喜汗出也。由此推之,血瘀致冒,解必当血下,是阴气郁得以内输而解也。最忌者,但头汗出,则为阴亡下厥,孤阳上出也。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必其人舌有苔身无汗,形气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若有汗当减柴胡,无热当减黄芩,呕则当倍半夏、生姜,虚则当倍人参,又在临床之变通也。”

3.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见痓病中。

【诠解】

本条是承上文论述郁冒之病已解,胃和能食,至七八日而又发热,然发热而不恶寒,便知其不在表而在里,又因其能食而更发热,便知非为虚而为实,因食复发热,其大便必硬,其腹亦必痛,故曰“此为胃实”,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此即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而病解能食也。病解者,谓郁冒已解。能食者,乃余邪隐伏胃中,风热炽盛而消谷;但食入于胃,助起余邪复盛,所以七八日而更发热,故为胃实,是当荡涤胃邪为主,故用大承气峻攻胃中坚垒,俾无形之邪相随有形之滞一扫尽出,则病如失。仲景本意,发明产后气血虽虚,然有实证,即当治实,不可顾虑其虚,反致病剧也。”

4.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血虚而寒客于腹的证治。产后血虚,客寒阻滞气血,则腹中痛,而又喜温喜按为其特点。

治以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和血,养血补虚,温寒止痛。方中当归补血,温通血脉;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温补肝血。此方除治血虚受寒,腹中痛外,又可治肝血虚寒,而两目视物不清之证。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产后腹中痛,与妊娠腹中痛不同,彼为血虚而湿扰于内,此为血虚而寒动于中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孙思邈云:羊肉止痛利产妇。”

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大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气血不畅,腹中作痛的证治。产后气滞血瘀,气血不畅,故而腹痛,腹满,心烦而不得卧。

治以枳实芍药散行气和血,以解除疼痛。方中枳实烧黑入血,行气去瘀,下行破结;芍药通利血脉而止疼痛。枳实、芍药两药相合,能理气调血,破积结止疼痛;用大麦粥送服,和胃气以调气血也。枳实、芍药药少量小,破瘀力弱,故用于瘀血轻证为宜。本方能活血行气,故又有消散痈肿,排除脓毒的作用。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此气滞腹痛也。产后中气必虚,虚则气滞而食亦滞,故腹痛,烦满不得卧,勿疑产后定属瘀血而痛也。故以枳实破气行滞,芍药收阴而和脾养血。因产后血虚,所以用之。此剂行气和血,故主痈脓,以麦粥下之,乃和肝气而养心脾也。”

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词解】

干血:血液不流,干着一处。

【诠解】

本条继上条论述枳实芍药散证,如服药而不愈,为病重药轻,内有干血,凝结于少腹,疼痛拒按。

治以下瘀血汤,攻坚破积,清热润燥。方中大黄清热破结以逐瘀血;桃仁破血除瘀,润燥解凝;䗪虫性寒,破瘀通络。炼蜜为丸,是缓下之法。用酒煎药,引药入血,而使瘀血排出体外。便色如猪肝,则为药已中病。

【选注】

《医宗金鉴》:“产妇腹痛,属于气结血凝者,枳实芍药散以调之;假令服后不愈,此为热灼血干,着于脐下而痛,非枳实、芍药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也。并主经水不通,亦因热灼血干故也。”

【病案举例】

杨姓,女,32岁。产后4日,恶露行而不畅,有时夹有血块,少腹胀满,拒按,脘闷恶心,自觉有气上冲。舌质红,右边缘有紫斑,苔灰白。病乃恶露瘀阻难行,有瘀血上冲之势。治当急下其瘀血。方拟加味下瘀血汤:

大黄6克(后下),桃仁10克,䗪虫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甘草5克。

连服两剂,恶露渐多,挟有紫血块,腹痛减轻。原方既效,将原方桃仁改为6克,大黄改为4克,加艾叶3克,再服两剂,腹痛解除,胀满消散,病即痊愈。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8:13)

7.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见痓病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瘀血内阻,又兼阳明里实的辨证论治。产后七八天,无太阳表证。由于产后阴血虚少,里热炽盛,热结在下焦,热灼瘀血,干血凝着脐下,故少腹坚痛。热灼胃肠,更耗津液,肠胃实热结滞,故大便干燥不通而烦躁、发热。切脉微沉而实,证明胃肠实热已有积滞,到日晡阳明气旺时,病人则更加发热。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若不食则已,而食入则助胃热。实热过盛,扰乱神明,故生谵语。至夜晚则阳明之气转衰,其病即稍愈,故热轻而谵语暂停。

治以大承气汤,荡胃肠实热积滞,泻血分之热结。方用大黄泻胃肠积滞,泻血分热结;枳实治痞破结,既能除胃肠胀满,又能通利血气;厚朴理气,消腹中胀满;芒硝咸寒,清热软坚。本证用大承气汤,则胃肠实热去,下焦瘀血行,可收一举两得的效果。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此一节具两证在内,一是太阳蓄血证,一是阳明里实证。因古人文法错综,故难辨也。无太阳证,谓无表证也。少腹坚痛者,以肝藏血,少腹为肝经部分,故血必结于此,则坚痛亦在此。此恶露不尽,是为热在里,结在膀胱,此太阳蓄血证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烦躁,脉实谵语者,阳明里实也,再倍发热者,热在里,蒸蒸发于外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时,故烦躁不能食。病在阳而不在阴,故至夜则愈。此阳明腑病也,宜大承气汤以下胃实。”

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中风的辨证施治。产后血虚,荣卫失调,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表证持续数十日不解。卫在外与邪相争,阳气浮动,故时时发热,荣被扰而不守,故汗出、恶寒。风寒阻于太阳之经,故头微痛,而时时有热。表邪将入里,故心下闷而干呕。

产后中风时间虽久,若阳旦汤证仍在,可与阳旦汤,解散风寒,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温散风寒,解肌祛风;芍药和营,敛阴止汗;桂枝配芍药,于发汗中而有敛汗之功,桂枝散、芍药收,一散一收,则营卫可调,表邪可解;生姜配桂枝发汗解肌;大枣配芍药滋阴敛荣;甘草性平调和阴阳,调和荣卫。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中风之轻者,数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责表;然头疼恶寒汗出,时有热,皆表证也。心下闷、干呕,太阳之邪欲内入而内不受。考《伤寒论》有阳旦汤,乃桂枝汤加黄芩,以治太阳中风而挟热者,今久风而热不已,则阳旦证仍在,阳旦汤何不可与,而因循以致误也。”

【病案举例】

王某,女,22岁,干部。1975年3月就诊。患者从产前十来天直至产后第七天,一直呕吐,进食甚少,本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细问病人,知有汗出,微恶风等证,视其苔薄白,脉略浮。遂用桂枝汤原方加法夏10克。因呕吐,嘱其少量多次服用。二剂药后,进食已不呕吐,恶风等证亦除。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1,5:26)

9.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复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中风的辨证论治。产后阴血大虚,虚阳上越,故面色正赤,气喘。正气大虚,复感风邪,故头痛,发热。治疗时,若因其外感风邪,单纯用发汗解表,则浮阳易脱;若因其虚阳上越,单纯用滋阴之药,则使表邪不解。

治以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顾。方中竹叶清热降火,折其阳浮之势;葛根生津,滋润筋脉之急;桔梗上浮清肃肺气;防风散风而不燥血;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附子、桂枝扶阳驱邪。此为产后中风,正虚邪盛者,而立补正散邪之方。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中风发热头痛,表邪也。然面正赤,此非小可淡红,所谓面若妆朱,乃真阳上浮也;加之以喘,气高不下也。明是产后大虚,无阳不能自固,而又杂以表邪,自宜攻补兼施,故以桂、甘、防、葛、桔梗、枣、姜清其在上之邪,竹叶清其胆腑之热,而以参、附培元气,返其欲脱之阳。然以竹叶名汤,要知本寒标热,胆居中道,清其交接之缘,则标本俱安,竹叶实为功之首耳。”

10.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诠解】

本条是论述哺乳期虚热呕逆的证治。妇人在哺乳期中,乳汁去多,中气虚弱,阴血不足,心肝火旺。心虚火动,则烦乱;中气虚热,胃气上逆,则呕逆。

治以竹皮大丸,安中益气,清降缓中。方中竹茹、石膏清热除烦,降逆止呕;白薇凉血,清热除烦;桂枝、甘草辛甘化气,建中补虚;枣肉滋补阴血。若虚火犯肺而烦喘,则加柏实养血润肺。方中甘草用量独多,取其建中补血,益阴泻火,而桂枝用量很少,取其温中化气,通脉舒肝之功,二药之剂量安排确有耐人寻味之处。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

11.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蘗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下利的证治。产后气血两虚,常有面黄乏力,心烦不眠等证;又有湿热积滞胃肠,传导失职,郁遏不解,损伤肠道脉络,常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证。

治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燥湿,缓中养血。方中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除胃肠湿热而治下利;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补气建中,缓解黄连、黄柏之苦。为产后下利常用之方。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阳,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病案举例】

患者女,60余岁。1965年7月,痢下赤白,日数十遍,里急后重。曾服“呋喃西林”二日,效果不显。发热不高,口干,尚不作渴,舌质淡红,舌边呈细小赤点,干而无津,脉象细数。认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热痢,津血更易耗损。拟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12克,黄连6克,川黄柏6克,秦皮9克,阿胶9克(烊),甘草6克。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上午服第一剂,至晚大便已变粪,续进一剂病愈。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原出《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主治“产后下利,虚极”(按“极”字应训弱)。本例虽非产后,但因系老年,津血不足证据显然,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必受“产后”字样约束,所以径予本方治愈。

(摘自《中医杂志》1980,2:59)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词解】

草蓐:指草席。即临产之时。

【诠解】

本方是论述产后发热的证治。产后发热,以感受风寒,邪在少阳,又有湿热病毒,结于下焦,两者临床为最多。

小柴胡汤方证分析:产后阴血两虚,阳气独盛,在未离产所之时,稍有不慎而感受风寒,致邪客少阳在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而发热尤甚,手足烦热;邪热上行而头痛。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方中柴胡疏散少阳经之邪;黄芩能清胆腑蕴热;生姜、半夏调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攻补兼施,补正退邪,一举两得。

三物黄芩汤方证分析:产后阴血两虚,阳气独盛,在未离产所时,下焦感受湿热病毒,湿热蒸熏,发热尤甚,手足烦热。湿热蕴结于下焦,故无头痛等证。治宜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方中黄芩清热燥湿,降火解毒,除烦热;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杀虫;干地黄补血养阴。本方既能清热燥湿,除湿热熏蒸之热,又能补血养阴,退血虚之热。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言产妇有暂感微风,或在半表里,或在下焦,风湿合或生虫,皆能见四肢烦热证,但以头之痛不痛为别耳。故谓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上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而头不痛,故以黄芩清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正未可知也。”

【病案举例】

患者傅某,女,26岁,已婚,社员。

因两下肢阵发性灼热疼痛一个多月,于1971年12月20日来我院就诊。

病史:患者于一个多月前,发现两下肢灼热疼痛,有时阵发性剧痛,每当发作时两小腿中段以下和两脚部均呈深红色,皮肤温度增高,脚掌面出冷汗。遇热容易引起发作,患者常喜欢将两足露于被外,寒凉时症状减轻。

检查:发育营养中等。两小腿中段以下和两足部均呈深红色,皮肤灼热,两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两上肢无异常发现。舌苔白腻微黄,舌质淡红。脉象濡弱。

印象:红斑性肢痛症。

治疗经过:此例红斑性肢痛症主要为阴虚内热表现,以养阴、清热、凉血立法,给予三物黄芩汤:生地60克,黄芩、苦参各30克,水煎服。患者当夜服药三剂,两下肢灼热疼痛明显减轻。第二天起每日两剂,连服三天后,两下肢症状完全消失而痊愈。1977年4月随访,经治愈后未复发。

(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45)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词解】

羸:瘦弱之意。

吸吸:形容呼吸时气少之貌。

【诠解】

本方是论述产后腹痛的证治。妇人产后,气血虚少,又有脾胃虚弱,不能生血,血海空虚,则见虚羸不足。脾胃虚弱,则见不能饮食,吸吸少气。气血虚少而不利,不能温润下焦,则见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气血不利,进而发展为气滞血瘀,则见腹中刺痛不止。

治以内补当归建中汤。方中当归、芍药补血益阴,以行营气;桂枝温中,通行血气;甘草、饴糖补中扶虚;生姜、大枣以调营卫。此证产后虚羸不足,如单纯滋补阴血则寒凝,单纯温阳则恐劫阴,故用建中补血以和营卫之法。有气血兼顾之能,而无偏颇之弊。本方加减法,若产后失血过多,或崩伤内衄,阴血大亏,可在方中加地黄、阿胶补血敛阴。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产后体虽无病,血海必虚。若中气充实,气血虽虚易能恢复。或后天不能生血充于血海,则见虚羸不足。但血海虚而经络之虚,是不待言。因气血不利而瘀,则腹中刺痛不止。冲、任、督、带内虚,则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脾胃气虚,则吸吸少气,不能食饮。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当归欲补血之功居多;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乃血海真阴大亏,故加地黄、阿胶以培之。方后云: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温补之中兼引血药,入血分生血,其义更妙。”

结语

本篇论述妇人产后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

产后郁冒与大便难兼见,病情较为复杂,内有血虚,外受寒邪,治以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产后气血虽虚,然有胃家实证,可用大承气汤,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总之,妇人产后三大证:痉病、郁冒、大便难,在治疗时,既要养血益阴,又要掌握辨证论治,而不拘一格。切勿因虑其虚,墨守成法,而贻误病机,以使病情加剧。

产后腹痛有四种常见病情,一是血虚内寒,治宜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散寒;二是气血不畅,治宜枳实芍药散,行气和血;三是瘀血内停,治宜下瘀血汤,活血化瘀;四是瘀血内阻兼阳明里实证,治宜大承气汤,攻下肠胃积滞,兼泻血分实热。

产后中风,若因风寒外袭,可用阳旦汤调和营卫。若因虚阳上越,复感风邪,可用竹叶汤,扶正祛邪。

此外,本篇用竹皮大丸,安中益气,清降缓中,治疗哺乳期虚热呕逆。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燥湿,补中养血,治疗产后热利。总之,产后的辨证论治,既要照顾到产后的特点,又不可拘泥于产后的禁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