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本篇是论述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在内容上,包括了热入血室、梅核气、脏躁、痞证、瘀血、漏下、腹痛、经水不利、转胞和前阴疾患等十余种疾病。

本篇共有条文二十二条,载方十四首,附方一首。篇中第一条至第四条是论热入血室的辨证论治和方药;第五条至第七条是论妇人梅核气、脏躁、痞证的辨证论治和方药;第八条是对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上的各种变化和证治方法作了纲领性的论述,可视为本篇的总论;第九条、第十一条至第十二条是论漏下的证治和方药;第十条、第十三条至第十五条是论经水不利的辨证和治法,其中第十三条是论水与血结的证治;第十六条至十九条是论妇人腹痛、转胞的辨证和治法。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是论妇人阴寒、阴中生疮、阴吹等的前阴证治。

本篇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主要有正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的病变。在辨证上,当先分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继辨阴阳、寒热、虚实的病性。在治疗上,针对病情,或针或药,有的放矢,才能转危为安。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经水适断热入血室的辨证论治。太阳中风,为时已七八日之久,若正气抗邪有力,则寒热之邪当解。如果在妇人行经之际,血弱气尽,风热邪气袭入血室,与血相搏,结而不行,故经水适断。热结血室,聚结不散,则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而如疟状。热入血室,内系于肝胆,既不可发汗,又不能下夺。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内外表里,透达热邪,则血结可散。质之临床,此方可适当加丹皮、生地、红花之品,其疗效更佳。

【选注】

《注解伤寒论》:“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为表邪乘虚入于血室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经之邪。”

【病案举例】

陈某,女,22岁,产后三日,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烦欲呕,入夜则渐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呼之不能清楚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又如常人。家人甚为恐惶,曾在某卫生所用西药镇静剂治疗无效,谵妄不能控制。乃来我院妇产科治疗,仍用镇静剂,但至夜又发作如前状。第三日邀我会诊。家人代述:分娩下血过多,且延时过久(初产妇),产后第二日见头痛寒热,第三日晚上出现妄言乱语。症见:面色淡白,精神疲惫,头痛而晕,往来寒热,体温37.8~38.5c,心烦心慌,厌食呕吐,少腹不觉胀痛,恶露尚有少量自下,二便通调,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轻取微浮,重按弦虚,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析,此为热入血室,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机之剂。

方用:党参12克,当归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荆芥穗4.5克,北柴胡6克,法半夏6克,黄芩4.5克,焦山楂4.5克,龙齿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红枣5枚。暂服一剂,昼服头剂,近夜服二煎。复诊时诉说药后当夜安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头痛、寒热均减,胃纳稍进,舌苔渐化,脉缓和无力。前方再进二剂,观察二夜,均能安静,诸症亦悉解。嘱其出院,以饮食调养之。

(摘自《新中医》1981,8:17)

2.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经水适来热入血室的辨证。妇人在患伤寒发热时,经水适时而来,致外邪乘虚袭入血室,而病在血分。其证昼日精神明了,而暮则谵语,所说皆非习见之事,故如见鬼状。因于经水适来而患病,故可定其证,曰热入血室。治之无以下药犯其胃气,以及不可吐、不可汗,恐伤其上、中二焦,如是则可望其愈。宋郭白云认为此证仍与小柴胡汤治疗,以供参考。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旧注解必自愈,以为不须治之,其邪必将自解。夫谵语重症,岂易自解,况此明有治之二字,何得以为不须治之?夫《伤寒论》原有热入血室,暮则谵语者,与小柴胡汤,此又承上文小柴胡汤而言,则治之二字,即是按法当与小柴胡汤也。下文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又因谵语常法,应用承气,攻其胃与上二焦。此谵语病在下焦血室,与寻常谵语不同,恐人误治,故戒之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意谓但治其下焦血室,而谵语必自愈,不可误治其谵语也。玩其文法自见。”

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诠解】

本条继论肝经瘀热,热入血室的证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表证已罢,内传入里,故热除身凉,脉不浮而迟。今热邪乘虚袭入血室,则热与血结,导致肝胆气机不利,故见胸胁满痛,状如结胸。邪热上扰于心,心主言,故见谵语。治疗方法当刺期门,用泻法以行瘀热则愈。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热除、脉迟、身凉和而谵语者,病去表而之里也。血室者,冲任之脉,肝实主之,肝之脉布胁肋,上贯膈,其支者,复从肝别上膈,注于肺;血行室空,热邪独胜,则不特入于其宫,而亦得游其部,是以胸胁满如结胸状。

4.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词解】

濈:汗出之貌。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妇人得阳明热病,中焦热盛,虽不值经期,热邪亦可陷入血室,邪热迫血妄行,故下血、谵语;热上熏头面而不能外越,故但头汗出,而身处无汗。治疗方法,当刺期门,以泻热邪,则肝胆气机得调,周身濈然汗出而愈。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此言阳明病亦有热入血室者,不必拘于经水之来与断也,但其证下血,头汗出之独异也。盖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不必乘经水之来,而后热邪得以入之。彼为血去,而热乘其虚而后入,此为热入,而血有所迫而自下也。然既入血室,则不以阳明为主,而以冲任厥阴之血室为主,冲任,奇脉也,又以厥阴之气为主,厥阴之气不通,故一身无汗,郁而求通,遂于其少阳之腑而达之,故头上汗出。治法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濈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

《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词解】

炙脔:烤灼的肉块。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妇人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本病后人称为“梅核气”。由于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凝于咽喉,自觉咽中如一肉块梗阻其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兼见精神忧郁,胸闷太息等证。本证不单见于妇人,而男子往往也有。

治用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理气开结。方中紫苏气味芳香,有散郁理气作用;厚朴降气,开凝散结而通利痰气;茯苓行饮化饮,以澄痰本;半夏降气涤痰;生姜温中化饮,以去痰凝,则咽中炙脔之感可除。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利痰气,紫苏芳香,入肺以宣其气也。”

【病案举例】

石杨氏,女,71岁。于1980年10月28日就诊。

患精神病已四年余,曾用氯丙嗪、安定、泰而登等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一月来,症状加重,精神时而紧张,时而抑郁,多言恐惧,言语不避亲疏,善悲欲哭,四出奔走,口中常喃喃自语,尤以夜间为甚。清晨及上午多神情呆滞,常蜷缩于阴暗处,口中流涎。伴咳嗽痰多,痰色清稀,饮食欠佳。察其面色萎黄,营养稍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脉症互参,显系气机郁结,肺胃宣降失常,痰涎凝聚,加之气滞痰凝,脾虚不能化湿,痰湿交阻,袭扰神明。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生姜6克,苏叶8克,橘红9克,胆南星12克。水煎服,3剂。

服后精神症状大为减轻,已能正常答话,流涎几无,咳嗽减轻,食欲亦增。唯夜间仍有乱语,少寐。嘱再服原方三剂,神志清楚,已能做轻活,随访半年未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1981,5:12)

6.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诠解】

本条是论述脏躁病的证治。夫六腑为阳,五脏为阴。阳为气,阴为血,若血虚不濡,则生脏躁。其病以心肝为首者,因心生血,而肝藏血。故病则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做,此为心病反映。至于数欠喜伸,而是肝肾病象。所以然者,血虚不濡,内必关心,阴脏既伤,而穷必及肾,故治疗用甘药,所以补心肝之血而濡其燥也。

治以甘草小麦大枣汤,滋润五脏之燥。方中甘草、大枣助脾益血,可以滋润五脏,缓和躁急;小麦补养心肝之血,除脏躁之热,敛心气而安神志。

【选注】

《医宗金鉴》:“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顿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病案举例】

1936年于山东菏泽县医院,诊一男子,年约30余,中等身材,黄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两次去济南精神病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查其具有典型的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似“巫婆拟神灵”的脏躁症。遂投以甘麦大枣汤:甘草9克,整小麦9克,大枣6枚,药尽7剂而愈,追踪3年未发。

1940年于滦县诊治一女性,徐某,19岁,欠伸不安,哭笑无常,得脏躁症,亦投上方,其父曰:“方中之药,系经常之食品。”归后,取仓中之小麦约500克,大枣500克左右,购甘草一大把,用锅煎熬之,令其女恣饱饮之,药后患者感头晕颇重,继之昏睡一昼夜始醒,翌日其父来述服药经过,嘱按原方服之。进数剂,经久未发。

(摘自《岳美中医案集》第96页)

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寒饮误下成痞的先后治法。妇人上焦停有寒饮,又感寒邪,内饮外寒,上迫于肺,故咳吐涎沫。治用小青龙汤以温散寒饮。若医误用苦寒之品攻下,损伤胃气,寒饮凝结,心下气阻而作痞。上寒犹在,故吐涎沫不止。此证若先以泻心汤治痞,则寒邪内传,而寒饮更甚;若先以小青龙汤解散外寒,消除内饮,则痞气无外援其证易除。故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转治其痞,而泻心汤为不易之法。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8.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

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

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辩记,勿谓不然。

【词解】

胞门:即子宫。

形体损分:损伤阴分而形体消瘦。

关元:穴名。脐下三寸,为任脉所属,此处泛指下焦。

在下未多,经候不匀:指月经量少,经期不准。

气街:鼠蹊上一寸,又名气冲。

奄忽眩冒:忽然发生头目眩晕。

厥癫:指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多嗔:时常发怒。

带下:泛指妇女经带之病。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段说明妇人杂病的病因,主要有虚、积冷、结气三个证候。“虚”,为体质虚弱,气虚血少,或阴阳不足,抗病能力薄弱,易感邪气。“积冷”,为感受寒邪,凝结不散,积久则坚。“结气”,为肝郁气郁,气机不畅,久而气结不通。如果联系一起来讲,就是气虚血少,风冷凝聚,气结不通,而引起月经不调,甚至月经断绝,经过几年,血寒积结在子宫,形成难愈的病根。

第二段说明虚冷结气在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情况。虚冷结气伤于经络,经络凝滞,结而不通,若结在上焦,使肺不能敷布津液,所以咳吐涎沫,常咳不止,就会形成肺痿证;寒郁日久,则可化热,热毒腐肉化脓,则成为肺痈。肺痿、肺痈,皆能损伤阴分,阴有形,阴伤则形体消瘦。

虚冷结气盘结在中焦,也有寒凝和化热两种可能。寒冷凝聚,气结不通,伤于肝脾经络,盘结肝脾,则绕脐寒疝疼痛;结于肝经,则两胁疼痛,痛连内脏。寒冷结气郁于内,正邪相争,化热于中,热灼血干,形成瘀血,停在少腹,则痛在关元。郁热耗损营血,血枯不荣于外,故脉数发热,尚无疮疡,而见皮肤枯燥,状如鳞甲。这种病变,男子与妇人均可发生。疮疡为湿热火毒聚于一处,腐肉化脓而成;本证为热灼血干,血枯不荣,故尚无疮疡可言。

虚冷结气若在下焦的冲任,由于气虚血少而正气不足,寒冷凝聚,气结不通而邪伤经脉,故症见月经量少,不能畅行,经期不调,前阴掣痛,少腹恶寒等候。寒冷凝聚,牵引腰脊;或下连气街,则可发生冲气急痛,或牵引两腿膝胫疼痛烦闷的现象。

第三段说明“虚冷结气”,引起情志方面的各种疾患。虚冷结气,伤于带脉以下的“胞门”,则有在上血虚不养和血热上亢的两种不同:血虚不养,阴血不能上濡于头目,故可忽然发生眩冒;血热上亢,是气血郁阻化热,而血热上亢,状如昏厥癫狂等一类疾病;血虚生热进而化燥,则不能润于内脏,故使人烦躁发怒。此皆妇人带下疾患而虚寒积结胞门之所致,故其精神有上述之改变,如有鬼神所附。本证经久不愈,则气血不生,故形体消瘦,脉来虚弱。

第四段说明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妇人杂病有三十六种,变化多端,极为复杂。在辨证时,要应用切脉等诊断方法,辨别证候的阴阳寒热虚实。在施治时,要根据辨证结果,给予针灸、药物等恰当的治疗,使病人转危为安。“其虽同病”,是说明很多疾病病形相近似。由于脉和脉象出现的部位不同,因而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也就不同,当医生的应当认真详加审辨。要掌握这些辨证论治的原则,不要产生无所谓的思想而认为不然。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此言妇人之病,其因约有三端:曰虚、曰冷、曰结气。盖血脉贵充悦,而地道喜温和,生气欲条达也。否则,血寒经绝,胞门闭而经络阻矣;而其变证,则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异。在上者,肺胃受之,为呕吐涎唾,为肺痈,为形体消损,病自下而至上,从炎上之化也。在中者,肝脾受之,或寒疝绕脐,或胁痛连脏,此病为阴。或结热中,痛在关元,或脉数肌干,甚则并着男子,此病为热中,为阴阳之交,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也。在下者,肾脏受之,为经候不匀,为阴中掣痛,少腹恶寒;或上引腰脊,下根气街,及膝胫疼痛。肾脏为阴之部,而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并起于肾故也,甚则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而不乐也。而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至其阴阳虚实之机,针药安危之故,苟非医者辨之有素,乌能施之而无误耶?三十六病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结也。”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词解】

下利:指前阴下血。

【诠解】

本条是论述瘀血引起崩漏的辨证论治。妇人年已五十岁左右,此时冲任皆虚,既往又曾经半产,则正气虽虚而少腹瘀血未尽。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血不归经,则腹满里急,崩漏下血数十日不止。夫崩漏则伤血耗阴,阴虚则生内热,故暮即发热,手掌发热而心烦;阴津不能上润,则唇口干燥。

本病为冲任虚寒,少腹瘀血,引起崩漏不止等证。治以温经汤温气濡血,调和冲任。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和肝胃,以暖胞门;当归、川芎、芍药,阿胶补血益阴,以补肝胃;丹皮配芍药则凉血退热;麦冬有润燥续绝,补养心肺之功;人参、甘草则补气扶虚,以开化源;半夏降逆止咳而和胃气。诸药合用,可以暖宫温经,补血去瘀,故亦治妇人少腹积寒,瘀血内停之崩漏下血,月经过多,至期不来,久不受胎等证。

【选注】

《医宗金鉴》:主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病案举例】

张姓,女,30岁。患者于21岁时生一女孩,产后因经期发热过饮生冷,导致月经不调。经来少腹剧痛,形寒怕冷,喜热熨,喜按,经期每次过期,有时40多天方行。脉象沉迟,舌淡苔白,边缘有瘀斑。病因寒凝气滞血瘀,故宫寒而不孕,月经不调。治以温经汤化裁,暖宫而调经。

处方:吴茱萸5克,川芎6克,当归、白芍各10克,桂枝8克,丹皮6克,生姜3片,甘草3克,半夏6克。

嘱于每月经行前服5-7剂,经行即停服药。连服半年,月经渐调正常。后怀孕,生一男孩。原方后云:“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用之竟获良效。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8:14)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

阴肿亦主之。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䗪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诠解】

本条是论述瘀血经水不利的辨证论治。瘀血停滞,阻碍行经,月经似通不通,欲止不止,故月经虽行而不利,不利则少腹满痛,按之有硬块,月经不准,而一月再见。

治以土瓜根散,活血通瘀。方中土瓜根通经消瘀血;䗪虫破血开闭;桂枝、芍药温阳益阴,通行营卫而调经。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带下即前所谓此皆带下,非专指赤白带也。盖古人列妇人因经致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故此节冠以带下二字,后不复重出耳。不利者,不能如期也。因寒而瘀,故少腹满痛;然既有瘀而不利,则前经行未畅者,不及待后月正期,乃一月而再见也。药主土瓜根散者,土瓜即草部王瓜也,性苦寒,善驱热行瘀;䗪虫兼活血;芍药敛阴中正气;桂枝行经络之滞,而积冷自散。因有瘀滞,故以土瓜为主,必合桂枝,所谓寒因热用也。”

11.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诠解】

本条是论半产漏下精血亏损的辨证论治。妇人阴血亏损,引起阳气衰微和虚阳外浮两种病情。阴血亏损,阳气衰微,则阴寒凝固,故脉弦。阴血亏损,虚阳外浮,则阳热外动,故脉芤大。阴寒凝固与虚阳外浮同时存在,脉象弦紧,芤大中空,如按鼓皮,故名曰革。阳气衰微,阳不固阴,阴血不宁,见此脉者,则为妇人半产漏下,崩中伤血。

治以旋覆花汤,助气血之生化,行气血之瘀滞,以待生机自复。方中旋覆花理结气,通血脉,调寒热,疏肝助开发之气;葱白温通阳气,而有阳生阴长之义;新绛理血散寒,乃去瘀而生新之旨。

本证大虚难补,因半产漏下之后,而内多挟瘀,故治从肝经入手,助其生化之气,行其气血之滞,而后则补养阴血,温散阴寒。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本文已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覆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旋覆花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之说也。”

【病案举例】

戴某,女,社员,1975年来我处就诊。自诉于去年小产后,阴道出血至今未净。诊脉细数,舌红润苔白,小腹部时有隐痛,下血量虽不多,但终日淋漓不清。其症显属半产后瘀血结聚,用旋覆花汤治之。

处方:旋覆花10克(布包),新绛(茜草)12克,青葱10根,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6克,川芎6克,三剂。

二诊:服药后下血块数枚,血渐止,腹亦不痛。继以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1,3:19)

12.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

【词解】

黑不解:指陷下之经色黑而不解除。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漏下的证治。冲任虚寒,新血不生,旧血因寒而凝,败血涩滞而下,故漏下不止,血色黑暗。

治宜胶艾汤,温补冲任,养血止血。方中阿胶养血以止血,去瘀生新;川芎、地黄、芍药、当归和血养肝,去瘀生新;生姜散寒达气,郁者散之,陷者举之;艾叶温经暖胞;甘草则补中益气。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陷经漏下,谓经脉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气不摄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荣气腐败也。然气血喜温恶寒,用胶姜汤温养气血,则气盛血充,推陈致新,而经自调矣。”

13.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词解】

敦:音对。古代盛粮食的器具,口底皆锐,腰部硕大突出。

【诠解】

本条是论述产后水血俱结于血室的辨证论治。产后血室恶露未尽,气血不畅,津液不能入经化血流转上下,而反渗入血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故少腹满,形如敦状。血室气血不畅,若影响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微难。上焦气化如常,故口中不渴。

治用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方中大黄攻瘀血;甘遂逐积水;阿胶补血。瘀浊去后,阴血亦复,正所谓且攻且守之法。

膀胱蓄水,为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承,亦不能下达,故口渴,小便不利。血室内瘀血停留,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妇人少腹满如敦状者,腹皮加厚也;小便微难者,有形之邪格阻于下也。如此宜为水气之病,格阻正津上冲胸喉作渴,如水气病所云矣。乃不渴,知非但水邪,且合瘀血也。惟水邪与瘀血俱结在血室,同为有形之物,斯可为实邪而驱逐攻下也。主以大黄甘遂汤,大黄下血,甘遂逐水,二邪同治矣。入阿胶者,就阴分下水血二邪,而不至于伤阴也。顿服之,血当下,血下而水自必随下矣。此瘀血积于产后,虽在血室,又不同于抵当汤丸下之,下之于大便,此即《产后篇》中所言热在里,结在膀胱者也。彼单为血,故用大承气汤,此兼水邪,故用大黄甘遂汤。邪有专兼,治亦分专兼矣。”

14.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诠解】

本条是论述经水不利属于瘀血结实的证治。经水不利下,即经闭不行之意。由于瘀血内结,日益增大,阻碍经血,所以经闭不行。瘀血经闭不行,常见少腹硬满,结痛拒按,小便自利,脉沉涩迟等脉证。

治以抵当汤,破血逐瘀。方中水蛭、虻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血。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不利下者,明知有血欲行,而不肯利下,既非若久闭不止,亦非若行而不畅。如一月再见者,是有形之物碍之,故以大黄、桃仁、水蛭、虻虫峻逐之。”

【病案举例】

宋某,女,18岁。于1970年8月患癫狂。目光异常,时而若有所思,时而若有所见,时而模仿戏剧人物,独自动作吟唱。入夜尤剧,妄言躁狂欲走。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病至半月,势渐重笃,卧床不起,饮食不进有数日,衣老诊视,脉之,六部数疾,尺滑有力;按之,少腹上及脐旁坚硬急结。询其经事,家人回答初得病时正值经期。大便周余未解,小溲尚通。舌黯红干燥。乃曰:王氏《脉经》说“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水不利”……脉证合参,属瘀热发狂,急宜泄热破瘀。疏抵当汤:桃仁25克,大黄10克,水蛭10克,虻虫10克。适缺虻虫,嘱先服下看。翌日诊视,药后大便得通,证无进退。曰:证属瘀热发狂无疑,抵当何以不效?殆缺虻虫之故,仍用前方,亟令觅得虻虫。时值夏月,家人乃自捕虻虫三十余枚合药。服后三时许,果从前阴下瘀血紫黑,夹有血丝血块,大便亦下胶黑之屎。令以冰糖水饮之,沉沉睡去;嘱勿扰唤。翌晨,神清索食,惟觉困乏,疏方生地、白薇、丹参、莲心、荷叶、琥珀调之,竟愈。愈后询之,自言先因郁怒,经期复受惊恐,遂血阻不行,继乃发病。现已婚生子,未再复发。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18)

15.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词解】

藏坚癖不止:是指子宫内干血坚结不散。

白物:即白带。

内藏中:内,读纳,即以坐药纳入阴道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湿热白带的证治。由于胞宫内有干血不去,经行不畅,甚至经水闭塞,瘀血内阻,积湿化热,腐败而下,所以淋下白物。

治以矾石丸清热燥湿,而止白带。方中矾石清热燥湿,解毒杀虫,化腐收敛,可止白带;杏仁通利肺气,化湿利水,润燥行血。矾石丸为坐药,纳入阴中,既能清热燥湿而止白带,又能内润干血去坚癖。用此方,白带止,瘀血下,一举两得。如瘀血不下,干血不润,再用活血通经之品,亦易于收效。

【选注】

《医宗金鉴》:“藏,阴内也。不止,不去也,经水闭而不通。瘀,宿血也。阴中坚块不去,血干凝也。下白物,化血成带也。用矾石丸坐药治之。此方治下白物,若从湿化者可也,恐未能攻坚癖干血也。”

16.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诠解】

本条是论述风寒气滞血瘀腹痛的辨证论治。多种风寒邪气,袭入腹中,风邪与血气凝搏,气血不得流转,脏腑失和,月事闭塞,故腹中血气刺痛。

治宜红蓝花酒,温通气血,气行血开,则风自散,而刺痛自止。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风邪入腹,扰乱气血,腹中必刺痛,主之以红蓝花酒。酒以温和气血,红蓝花以行散其瘀,而痛可止。此六十二种之风名,不过言风之致证多端,为百病之长耳,不必拘其文而凿求之。”

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肝脾不调腹痛的证治。妇人腹中疼痛,多因肝脾不和之所致。如脾虚不化而生湿,湿盛则气阻,肝血不濡,故可引发腹中疼痛。

治宜当归芍药散,补脾渗湿,养血平肝。方中当归养血柔肝;川芎调血疏肝;芍药养血平肝,使肝和而血脉不急,血脉不急则疼止;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泽泻则利水滋阴,以使脾气健运,湿邪自去,气血畅达,则腹痛等证自愈。

【选注】

《金匮要略阐义》:“妇人之病,由肝郁者居多。郁则气凝血滞,或痛或胀,或呕或利。云腹中诸疾痛,诸者,盖一切之辞。当归芍药散,舒郁利湿,和血平肝,即有兼证,不妨加味冶之,诚妇人要方也。”

18.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腹痛的证治。由于脾胃虚寒,气血来源不足,不能煦濡筋脉,所以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临床常见虚烦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脉弦而涩。用小建中汤调和脾胃,建中阳生化气血,气血流畅,温养筋脉,则腹痛等证自止。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营不足则脉急,卫不足则里寒;虚寒里急,腹中则痛;是必以甘药补中缓急为主,而合辛以生阳,合酸以生阴,阴阳和而营卫行,何腹痛之有哉。”

1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词解】

转胞:胞是指膀胱;转是转动,指功能异常。

了戾:扭转乖戾不和。

倚息:以背依物而呼吸,叫“倚息”。

【诠解】

本条是论述妇人转胞的辨证论治。因为病不在脾胃,所以饮食如常。由于肾气虚弱,不能温暖膀胱,膀胱虚寒,气化不行,所以不得溺。尿液聚在膀胱不出,常见脐下急痛等证。水气为病而使肾阳不得下潜,所以烦热;肾不纳气,而反倚息不得卧。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与缭戾同,胞系缭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下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缭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

20.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诠解】

本条是论述寒湿带下的辨证论治。由于胞门受寒,阴冷寒湿内停,所以少腹恶寒,阴中作冷,或阴内瘙痒,白带淋漓,阴内疮肿等证。

治宜蛇床子散,温散阴中寒湿。蛇床子仁为细末,以铅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入阴中。方中蛇床子苦温,暖宫除湿,杀虫止痒;白粉,即铅粉,有燥湿杀虫之功。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阴寒,阴中寒也。寒则生湿,蛇床子温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湿也。此病在阴中而不关脏腑,故但纳药阴中自愈。”

2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筯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诠解】

本条是论述湿热阴中生疮的证治。湿热蕴于下焦,故少阴脉滑而数,主阴中有伏热。湿热下注,腐蚀糜烂,故阴中生疮而痛痒不止。

治宜狼牙汤洗涤阴中。狼牙草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杀虫。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脉滑者,湿也;脉数者,热也;湿热相合,而系在少阴,故阴中即生疮,甚则蚀烂不已。狼牙味酸苦,除邪热气,疥瘙恶疮,去白虫,故取治是病。”

22.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阴吹的证治。热滞于肠,腹胀而大便干燥,大便不下,压迫阴道变窄,浊气奔泄于下,发出声音,故叫“阴吹而正喧”。

治以膏发煎,润肠通便,补血和阴。方中猪膏补阴滋燥而滑润大肠;乱发通利关格以行阴气,升降得宜,则阴吹可止。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矢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病案举例】

林某,女,40岁,营业员。自述有结核病史。近一年来,经常喘咳,大便秘结及阴道排气,每因感冒诸证加剧。服中药一年,喘咳鲜有发作,但阴吹不减,反有加重,多随大便秘结程度而起伏,甚则频发不已,傍人亦可闻及。自认为“怪病”,不愿就医,常服大黄一类泻下药物,偶尔大便得通,“阴吹”缓解,一旦停药,证复如故,以致行走坐卧,阴吹不已,方来就诊。所述除便秘及阴吹之外,余无所苦。察其舌质,舌苔均属正常,脉细而数。宗仲景阴吹论治,予以膏发煎;生猪板油250克,净人发15克。

制法:将人发用肥皂水洗去油污,再以清水漂洗待净,干后备用。生猪板油切碎,如日常炼油之法,待出油后捞去油渣,将人发,浸没油中,微火慢炼,至发溶解为度。若火候掌握不恰当,或发未完全浸没油中,不能尽溶而油已见黄时,即终止再炼。将残发捞出,冷后杵细,再拌入油中,即可服用。

服法:1日3次,每次约20毫升,服后可用开水净口。

患者如法服3日,便秘缓解,阴吹次数减少。服至一周,大便畅快,阴吹停止,随访3年,病未复发。

(摘自《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1:26)

23.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诠解】

本方说明小儿疳虫蚀齿的治法。小儿胃肠湿热停留,疳热生虫,虫蚀于齿,名牙疳。虫寄生肠内,耗伤气血,则腹胀消瘦,烦热多汗,名曰疳积。虫下蚀于前后两阴,名蚀疮。

治以小儿疳积虫蚀齿方,清热利湿,杀虫。方中雄黄苦辛寒有毒,解毒疗疮,杀百虫;葶苈子辛苦寒,通利水湿;猪脂炼净而不腐,为解毒杀虫调炼而成膏。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小儿胃中有疳热则虫生,而牙齿蚀烂。雄黄味辛,葶苈味苦,辛苦能杀虫故也。”

结语

本篇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主要有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气虚血少,寒冷凝聚,气结不通,引起月经断绝,日久则血寒积结在子宫,形成难愈的病根。而且,由此引起上、中、下三焦的很多疾病。关于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三焦辨证、寒化热化、辨证论治原则等内容,要结合全篇内容去进行研究。

关于热入血室的证治。有经水适断之际,风热与血结于血室,可用小柴胡汤清解邪热,透出阴分之邪。有经水适来热入血室,致血分有热,治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丹皮等药,清透与凉血兼用,必自愈。也有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的,可以针刺期门,以泻肝胆瘀热。有阳明热盛,热入血室,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也可用刺期门疏泄肝经之热。

梅核气,是由于咽中痰凝气结所致,可用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脏躁病,是内脏虚热,燥而不润,精神失养,可用甘草小麦大枣汤,补血以滋脏阴。心下作痞,是由于外寒内饮,误用苦寒攻下,寒饮内结而成。先以小青龙汤散寒消饮,再用甘草泻心汤和中消痞。

若是冲任虚寒,少腹瘀血引起的崩漏,可用温经汤温养血脉,去瘀生新。若瘀血内结而使经水不利,可用土瓜根散活血通瘀。至于半产漏下,精血亏损已极,可用旋覆花汤,助其生化之气,以理未尽之瘀。虚寒漏下不解,可用胶艾汤,温补冲任,以摄经血。若水血同时结于血室,少腹胀满而如敦状者,可用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则愈。若瘀血之经闭,可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经。

风寒气滞血瘀腹痛,可用红蓝花酒温通气血;肝脾不调之腹痛,可用当归芍药散,调和气血,健脾化湿;虚寒腹痛,可用小建中汤健脾缓急。

湿热白带,可用矾石丸。寒湿白带,可用蛇床子散。妇人转胞,治宜肾气丸。阴中生疮,治宜狼牙汤。阴吹病,可用膏发煎。此篇精神是观其脉证,随证治疗,举一反三,以概其余而已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