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本篇主要是论述杂病危急证的辨证论治。其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的病证达十多种。本篇共有条文十六条,载方二十二首,除第一、二、四条是论五脏虚热的治法、伤寒愈后的调治等病外,其他十三条均论述了各种危急重症、卒死、自缢死、溺死的辨证论治。
本篇中有的条文虽有脱简,其言简难懂,但本篇中有些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其疗效颇佳。某些治疗方法,对于指导中医临床急救方面,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尤其对卒死、自缢死、溺死等危急证的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急症的宝贵遗产,值得学习和研究。
1.退五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陈皮五分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术 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 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 共六味
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词解】
分为三帖:帖,量词。分为三帖,即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分为三份。
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指服药间隔时间,约每隔二十至三十分钟服药一次。
四体塞:即四肢壅肿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集注》:“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皆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五藏之虚而伤之,致邪伏于皮肤之里,藏府之外,三焦之募原,久则血凝气滞郁而为热,变证百出矣。仲景立此方,欲人为未雨之绸缪,以思患而预防之,乘邪之初集而攻之。夫四时风寒暑湿之邪虽不同,而伤之不即发,则郁于少阳一也。故用柴胡为君,引诸药直达三焦之膜原,一解散其五藏之寒热;寒热久者必有积滞,故用大腹槟榔、枳实以为臣;邪之所中其气必虚,故用白术以培中气。生姜以散胃寒;桔梗清上焦之郁热;腹皮消中焦之积湿。冬加柴胡以预解其温;春加枳实以早弭其泄;夏暑发于秋则为痎疟,故加甘草以清血解毒;秋湿作于冬则成咳嗽,故加陈皮以利气宽胸。何一非杜渐防微之意乎?滓再合煮者,仍不离和解少阳之成法也。吴又可氏《瘟疫论》中之达原饮,盖即从本方化出耶。”
2.长服诃梨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梨勒 陈皮 厚朴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选注】
《金匮要略集注》:“案人之疾病由饮食不节,至肠胃积滞而成者,常十之八九。故古人养生方,长服多消导之药,所以使腠理无壅滞,九窍不闭塞而气血自调畅也。后人每喜用滋腻之品以为补益之方,至气壅邪滞,盖由未达此理也。本方三味皆利气行滞之物,蜜丸酒服,使血分之气,亦无滞也。”
3.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词解】
中恶客忤:中恶,指感受恶寒气,又谓中邪恶鬼祟致病者。客忤,是指突然感受邪恶毒气,病势凶急,使人欲死。
停尸:丹波元简曰:“案停尸无考,盖是即遁尸。《巢源》云: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瘥后复发,停遁不消,故谓之遁尸也。”
【选注】
《医宗金鉴》:“方名备急者,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客忤、噤闭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则死之义,然不如后人管吹入鼻中之法为良。李彣曰: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厉邪阴不正之气而然。三物相须,能荡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秽气上下分消,诚足备一时急需也。”
《金匮要略论注》:“此方妙在干姜巴黄峻利,寒热俱行,有干姜以守中,则命蒂常存,且以通神明而复正性,故能治一切中恶卒死耳。”
4.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碓炼 栝楼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粮十分,烧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词解】
令愈不复:指病愈后防止复发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集注》:“案伤寒大病后,余热遗毒蕴于骨髓血脉之中,每致精神昏愦,或为百合狐惑等证,或发为疮疡疹丹。此方取姜附桂防引诸五石等药,以搜其深藏之伏寒遗热,名寒食者盖即风引汤之变方也。”
5.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选注】
《金匮要略集注》:“李珥臣曰:阴邪客气闭塞关窍,则猝然而死。薤味辛而属阳,可辟阴邪通阳气。然必捣汁灌鼻中者,以天气通于肺,肺主气,鼻为肺窍,司呼吸,使外邪自鼻而进者,仍令从鼻而出也。”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选注】
《医宗金鉴》:“雄鸡冠血及肝、卵白、猪脂、大豆、酒、醋等物,无非用阳物以胜阴祟也。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不病人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其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也。”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选注】
《金匮要略集注》:“李珥臣曰:猪脂滑窍而助胃气;苦酒醋也。煮沸则香气扑鼻,灌之可敛正祛邪。”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凡人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故救卒死唯以复其阳气为主。若鼻气通于天,天阳之所通也。口气通于地,地阳之所通也。面为诸阳之聚,属阳明中土,人阳之所通也……鸡属巽,肝为魂之主,涂面则内通于胃,以灰围四旁则气更束而内入,相引入肝,故肝气通而愈。”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苦酒为引,鸡子白能通肾中之阳,大豆为引,故以灌喉。”
6.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选注】
《医宗金鉴》:“厥而身壮热者,阳厥府病也,外以矾水浸脚,盖以厥起于下,而收摄阳气也。程林曰: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矾石,收摄药也,以之浸足,而收敛其厥逆之气。”
7.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葛洪肘后方治卒魇不寤,以青牛蹄或马蹄临人头上即活,则骑牛临面,系厌恶驱邪法也。目闭者,邪气内着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荚以取嚏开窍。”
8.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灸手足两爪后,当是灸两手足爪后,其文则顺。以十爪甲为十二经之终始,灸之以接引阳气而回卒死,此恶气中于太阳,令卒死而开口反张也。五毒诸膏散方未见。”
9.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卒死而四肢不收者,无阳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气衰微不能约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杀邪,故以牛马粪及后条狗粪治之。心下一寸当是上脘穴;脐上三寸当是中脘穴;脐下四寸当是关元穴,灸之以复三焦之阳,而回其垂绝之气。”
10.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吐利非即死病,吐利而卒死又无他病可据,则知上吐下利病在中矣。狗性热善消物,粪乃已消之滓,病邪得之如其消化,类相感也。近有用狗粪以治膈噎,有用狗屎中骨末以治腹痛,百药不效而骨立欲死者,无不神验,可悟此理矣。”
11.尸蹷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
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词解】
尸蹷:蹷,即蹶。尸蹶,是指昏不知人而脉搏仍跳动,乃气息闭塞如尸之静而不动,故名之。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甲乙经》曰:尸蹶者死不知人,脉动如故。《伤寒论》曰:尸蹶者令人不仁,即气闭不通,静而死之谓也。菖蒲内鼻中以通其肺气;桂内舌下以开其心窍。心肺开则上焦之阳自能开发,尸厥之疾可愈。”
又方:
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内经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皆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剔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见缪刺论。今仲景亦剔左角之发治者,以左角为阳气之所在,五络之所绕,五络皆竭,故剔其五络之血余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药力而行气血也。”
12.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禁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三两,去节 一方四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凡卒死及客忤死,总是正不胜邪,故阳气骤闭而死。肺朝百脉为一身之宗,麻黄、杏仁利肺通阳之君药,合炙草以调中,故为救卒死主方,名曰还魂汤,著其功也。”
《医宗金鉴》:“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复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
又方: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 吴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词解】
栉:梳篦的总名,亦指旧时妇女的发饰。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韭根有薤白之功;乌梅有开关之力;吴茱萸能降浊阴。阴降而关开,则魂自还,故亦取之。然栉浮则生、沉则死,盖栉为本人日用之物,气之所及也,浮则其人阳气未绝,沉则久已有阴无阳,故主死。然仍分饮之,信栉无宁信药耳。”
13.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若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冞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选注】
《医宗金鉴》:“旦至暮,阳气有余,阳主生,故虽已冷必可治也。暮至旦,阴气有余,阴主死,故稍难也。自缢之人,必可治者,恐此当有言语忿争,气盛不散,故可治也。暮至旦,固难治;然遇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皆阳气有余,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虽一日以上,犹可治之。观此谆谆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引导其气之法也。”
14.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词解】
车缸:是指车轴铁辖头。
【选注】
《金匮要略译释》:“夏月中暑昏仆而死,名叫中暍,多因身体虚弱或饮食劳役失节及为暑热灼熏,客邪郁闭,关窍窒塞而然,不可以冷水冷物,由体外以作冷敷冷浴,致使客邪不得宣发,蕴积于内,寒热相激,反致下利。屈指溺脐,热泥车缸着脐,皆为温熨之法,因气海、关元等穴均在脐下,得热则阳通窍开而愈。”
15.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气,以埋人则外温卫气,而内渗水湿,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16.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 绯帛如手大,烧灰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 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 败蒲一握三寸 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节,炙剉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复,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从高坠下,虽当救损伤筋骨为主,然顿跌之势,内外之血必无不瘀,瘀不去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伤不愈,故以桃仁、大黄逐瘀为主;绯帛红花之余,乱发血之余,合童便以消瘀血;败蒲亦能破血行气,故入煎能疗腹中损伤瘀血,汤浴能活周身血气;然筋骨瘀血必有热气滞郁,故以炊单布受气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滞通气,从其类也;加少炙甘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结语
本篇论述了十多种病证治方。其中救卒死证治方十二首;救尸蹶证治方二首,以及救溺死证、中暍死证、自缢死证治方各一首。上述危急重证治方的特点,是给药的途径各有不同,如有内服、口含、灌鼻、管吹内鼻中、管吹两耳、涂面、外熨、外浸等不同。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而捷取药效,速奏转危为安之功。在本篇中,还论述了加减柴胡饮子方以治五脏虚热;诃梨勒丸方治气壅邪滞于中之证;紫石寒食散方为伤寒令愈不复之治剂;三物备急丸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忤、气急口噤、停尸卒死等证,若属阳热证者,则忌用三物备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