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后汉,自光武称帝(25年),至献帝禅位于曹丕(200年),凡十四主,共一百九十六年。
世祖光武皇帝,名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孙。以王莽代汉之十四年起兵,逾三年,即皇帝位,迁都洛阳,建元建武(三一年)、中元(二年),在位凡三十三年。
显宗孝明皇帝,名庄,光武第四子,嗣立,改元永平(一八年),在位凡十八年。
肃宗孝章皇帝,名炟,明帝第五子,嗣立,改元建初(八年)、元和(三年)、章和(二年),在位凡十三年。
孝和皇帝,名肇,章帝第四子,母梁贵人为窦皇后所谮,忧卒,窦后养帝以为己子嗣立,改元永元(一六年)、元兴(一年),在位凡十七年。
孝殇皇帝,名隆,和帝少子,嗣立,改元延平(一年),在位凡一年。
恭宗孝安皇帝,名祐,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庆。殇帝崩,邓太后使邓隲持节迎帝,旋即位,改元永初(七年)、元初(六年)、永宁(一年)、建光(一年)、延光(四年),在位凡十九年。
少帝,名懿,章帝孙,封北乡侯。安帝无嗣,阎太后与大将军阎显迎立之,在位七月崩。
孝顺皇帝,名保,安帝子,封济阴王。少帝崩,中黄门孙程等迎立之,即位,改元永建(六年)、阳嘉(四年)、永和(六年)、汉安(二年)、建康(一年),在位凡十九年。
孝冲皇帝,名炳,顺帝子,嗣立,改元永嘉(一年),在位凡一年。
孝质皇帝,名缵,章帝玄孙。冲帝崩,梁太后与兄大将军梁冀迎立之,即位,改元本初(一年),为梁冀所鸩崩,在位凡一年。
孝桓皇帝,名志,章帝曾孙。质帝崩,梁太后与兄大将军梁冀定策禁中,迎帝入,即位,改元建和(三年)、和平(一年)、元嘉(二年)、永兴(二年)、永寿(三年)、延熹(九年)、永康(一年),在位凡二十一年。
孝灵皇帝,名宏,章帝玄孙。桓帝崩,无子,窦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奉迎即位,改元建宁(四年)、熹平(六年)、光和(六年)、中平(六年),在位凡二十二年。
废帝,名辩,灵帝子,嗣立,改元光熹、昭宁。董卓废帝为弘农王。在位凡六月。
孝献皇帝,名协,灵帝中子。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渤海王,徙封陈留王。董卓废少帝,立帝,即位,改元初平(四年)、兴平(二年)、建安(二四年)、延康(一年),逊位于魏王曹丕,丕封帝为山阳公。在位凡三十一年。
(以上据《通考•帝系考》,及《后汉书•纪传》)
附帝系表
一 光武之统一事业
初,光武与起兵舂陵,与新市、平林合兵以击莽。及刘玄称帝,乃遣光武镇慰河北地。
更始元年(23年)九月……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
有卜人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豪侠林素等奉以为帝。赵国以北皆降。光武乃发兵击灭之,河北遂定。时以更始政乱,其势垂败,乃始与之携贰。
更始二年(24年)五月……更始遣使立秀为萧王,悉令罢兵……耿弇入造床下,请间,因说曰:“……百姓患苦王莽,复思刘氏,闻汉兵起,莫不欢喜……今更始为天子,而诸将擅命于山东,贵戚纵横于都内,虏掠自恣,元元叩心,更思莽朝。是以知其必败也……天下至重,公可自取,毋令他姓得之。”萧王乃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始贰于更始。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九)
嗣复击破诸流兵,其众益盛,使诸将劝进,遂即皇帝位于鄗南。
更始二年(24年)五月……是时……别号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注: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铜马贼帅东山荒秃、上淮况等,大彤渠帅樊重,尤来渠帅樊崇,五校贼帅高扈,檀乡贼帅董次仲,五楼贼帅张文,富平贼帅徐少,获索贼帅古师郎等,并见《东观记》。)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秋,光武击铜马于鄡……至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建武元年(25年)正月……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大破灭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四月……诸将复固请之。……行至鄗(河北高邑县)……六月,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七月……围朱鲔于洛阳……九月,朱鲔举城降。十月,车驾入洛阳……遂定都焉。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纪上》)
惟时天下分裂。其割据称雄者,列简表于下。
新末群雄割据简表
光武统一群雄,天下复归于一统。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侧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初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身衣大练,色无重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后汉书》卷一○六《循吏传序》)
惩前汉之失,以吏职责之公卿,不令功臣预政事,皆以列侯就第,终获保全。
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注:《东观记》曰,上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也。)……帝方以吏士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是时列侯唯高密(邓禹)、固始(李通)、胶东(贾复)、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后汉书》卷四七《贾复传》)
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扶王运,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屠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埶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亦何可胜言。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伤已甚……故高秩厚礼,允答元功,峻文深宪,责成吏职,建武之世。
侯者百余,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余并优以宽科,完其对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
(《后汉书》卷五二《传论》)
明章两帝继之,政治清明,为东汉之盛世。
二 东汉之疆域
东汉疆域,同于前汉,亦设十三州部。
后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四百余所。其后亦为十三州部,司隶治河南,豫治谯,兖治昌邑,徐治郯,青治临淄凉治陇,并治晋阳,冀治鄗,幽治蓟,扬治历阳,益治雒,荆治汉寿,交治广信……东乐浪郡,西敦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门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汉。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各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
(《后汉书》卷三三《郡国志五》)
至献帝时,分凉为雍,有州十四,旋复并为九州。
兴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廱州。(注:谓金城、酒泉、敦煌、张掖。)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复禹贡九州。(注:《献帝春秋》曰,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兖州,并荆州、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也。九数虽同,而禹贡无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是时曹操自立为魏公,欲广冀州而益其地,非复古也。(注:《荀彧传》云,操领冀州牧,彧说操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二》)
东汉疆域简表
东汉之都城,初在洛阳。其季年,迁长安,旋又迁于许昌。
光武定都洛阳,时谓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而南阳亦谓之南都。后董卓劫迁献帝于长安(初平元年二月,190年),寻还洛阳。曹操复迁帝于许(建安元年八月,196年)。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
三 东汉之制度
1.官制
甲 中央
东汉中央官制,多沿西京之旧,以三公部九卿治理庶政。
太尉公一人……司徒公一人……(注:《汉官仪》曰,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司空公一人。
(《后汉书》卷三四《百官志一》)
后汉惟有太傅一人,谓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而无师保。(注:董卓盗为太师,非汉本制。)太尉公主天(注:部太常、卫尉、光禄勋),司徒公主人(注:部太仆、鸿胪、廷尉),司空公主地(注:部宗正、少府、司农),而分部九卿,盖多以九卿为之。若天地灾变,则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
(《通典》卷二○《职官考二》)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注: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
(《通考》卷五五《职官考九》)
东汉中央官制简表
按东汉之制,政治实权操之于尚书台,所谓三公者,备位而已。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注:台阁谓尚书也。)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卷七九《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
至于尚书台组织,略举如下。
尚书台六曹三民曹尚书一人二吏曹尚书一人一三公曹尚书一人四二千石曹尚书一人五南主客曹尚书一人六北主客曹尚书一人副贰……尚书仆射一人主官……尚书令一人丞郎左右丞各一人令史二十一人(每曹三人,后增剧曹三人)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
尚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注:蔡质《汉仪》曰,仆射主封门,掌授廪,假钱谷。)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注:《汉旧仪》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断狱。)“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注:蔡质《汉仪》曰,主常侍黄门御史事,世祖改曰吏曹。)“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注:蔡质《汉仪》曰,掌中郎官、水火、盗贼、辞讼、罪告。)“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注:蔡质《汉旧仪》曰,典缮治功作,监池苑囿盗贼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掌录文书期会。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注:蔡质《汉仪》曰,总典台中纲纪,无所不统。)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木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汉承秦置。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罢中书宦者,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是始见曹名。总谓尚书台,亦谓中台,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二汉皆属少府……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一人,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邵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侍者分置左右,盖自此始……光武……置左右丞,佐令仆之事,台中纪纲,无所不总……后汉尚书五曹……或说有六曹……尚书侍郎……主作文书草。取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选有吏能者为之……令史……皆选于兰台符节,简练有吏能者为之。其尚书郎初与令史皆主文簿,其职一也,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补之。光武始革用孝廉,孝廉耻焉。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
中叶以后,母后临朝,外戚执政,每假兵权以自重。而大将军遂为中央最高之官,合太傅及三公,称为五府。
后汉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注:后汉大将军自为一官,其大司马不加于其上。)和帝时,以窦宪为之。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振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汉末犹在三公上。
(《通考》卷五九《职官考一三》)
献帝朝,曹操秉政,废三公而置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乙 地方
东汉地方官,初亦为郡县两级,设置监司,制同于前汉。
(子)州部
司隶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刺史……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2)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丑)郡国
河南尹一人……中兴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
(《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王国之相亦如之。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边郡……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寅)县邑道
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侯国之相,秩次亦如之……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
惟地方之权较前汉为大。司隶校尉外督部郡,内纠百官。
后汉复为司隶校尉,所部河南尹、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河东、弘农,凡七郡。治河南洛阳,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
(《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
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后汉书》卷五七《宣秉传》)
刺史设有治所,且专刺举之权。
建武十一年(35年)十二月……初断州牧自还奏事。(注:前书《音义》曰,刺史每岁尽,则入奏事京师,今断之。)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按验,然后黜退。帝(光武)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
(《后汉书》卷六三《朱浮传》)
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虽父母之丧,不得去职。
(《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
太守兼都尉之职,故常称太守曰郡将。
建武六年(30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注:应劭曰,每有剧职,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至灵帝,改刺史为州牧,遂变为地方三级制度。
中平五年(188年),是岁,改刺史,新置牧。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阯,以避时难……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卷一○五《刘焉传》)
是时天下方乱,豪杰各欲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领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
中央为收税,于各地设盐铁诸官。
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道,无分士,给均本吏。本注曰,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税物;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在所诸县,均差吏更给之,置吏随事,不具县员。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2.兵制
光武随事设兵,有“黎阳营”、“雍营”之号。
发……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注:《汉官仪》曰,光武中兴,以幽冀并州兵骑,克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又曰,扶风都尉部在雍县,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故俗称雍营。)
(《后汉书》卷五三《窦融附窦宪传》)
京师南北军仍袭前汉,而略有省改。
京师南北军如故。于北军则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以北军中候易中垒以监之;于南军则光禄勋、省车、户骑三将及羽林令,都尉省旅贲及卫士一丞。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北军中候。本注曰……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
(《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羽林……光武中兴,以所征伐士劳苦者为之。其后复简五营高手,别为左右监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所居之署谓之寺。
(《通典》卷二八《职官一○》)
且罢地方兵不练,专以京兵行征伐。
建武六年(30年),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建武七年(31年)三月,诏……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注:《汉官仪》曰……军假吏谓军中权置吏也,今悉罢之。)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光武罢都试而外兵不练。虽疆场之间广屯增戍,列营置坞,而国有征伐,终藉京师之兵以出。盖自建武迄于汉衰,匈奴之寇,鲜卑之寇,岁岁有之,或遣将出击,或移兵留屯,连年暴露,奔命四方,而禁旅无复镇卫之职矣。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中叶以后,内外兵不精练,每有警报,则取办临时。
至安帝永初间,募入钱谷,得为虎贲、羽林、缇骑营士,而营卫之选亦衰矣。桓帝延熹间,诏减羽林、虎贲不任事者半俸,则京师之兵亦单弱矣。外之士兵不练,而内之卫兵不精,设若盗起一方,则羽檄被于三边。兴发甲卒,取办临时,战非素具,每出辄北……永建间,方且令郡举五人,教习战射,又方募为陷陈,召为积射,召为义从。大抵创立名号,荡无良法。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其末也,宿卫之权,委之宦寺,遂得挟制朝廷。
至东汉以来,又举五官郎将、羽林、虎贲以职属,大夫、议郎、谒者、仆射以文属。分属之后,政令不行于其间。而又光禄大夫不在宿直,议郎不与执戟。惟不在宿直执戟之列,则凡为禁卫者,皆非士人之流,而郎官三省尽为诸黄门之庐耳。故宦官内典门户,外与政事。
(《通考》卷一五五《兵考七》)
灵帝时,有西园八校尉之设,天子自将之。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中平五年(188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陈,天子亲出临军……诏使进悉领兵屯于观下。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后汉书》卷九九《何进传》)
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曹操下军校尉鲍鸿中军校尉袁绍上军校尉蹇硕助军校尉赵融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佐军校尉淳于琼
陈蕃、窦武欲诛宦官,北军不助武等而助宦官,遂又夷灭。何进、袁绍惩其事,故欲藉外兵以除之。于是内置园校,阳尊阉宦,外重州牧,实召边将。阉宦虽除,而董卓之祸已成。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3.刑法
光武既定天下,除王莽繁苛之刑,归于简易。
光武……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后汉书》卷一○六《循吏传序》)
明章以降,律条渐密,历代间有删修,亦仅救敝而已。
和帝……永元六年(94年)宠……为廷尉……钩校律令条法……曰:“……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未及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
(《后汉书》卷七六《陈宠附子陈忠传》)
元初四年(117年),帝(安帝)…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汉家法。
(《后汉书》卷一○八《蔡伦传》)
至汉末应劭,删定律令为汉仪,章目分明,称为钜制。
劭……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196年),乃奏之曰:“……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遣……窃不自揆……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复重,为之节文,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环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其二十七,臣所创造……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献帝善之。
(《后汉书》卷七八《应奉附应劭传》)
其刑名,大率与前汉同,其异者如下。
“殊死”。《光武纪》:建武五年,五月,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注:殊死谓斩刑,殊绝也。
“亡命”。同上。建武七年,正月,诏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注:前书《音义》曰,亡命谓犯耐罪而背名逃者。
“右趾”。《明帝纪》:中元二年,十二月,诏死罪入缣二十匹,左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注:前书《音义》曰,右趾谓刖其右足,次刖左足,次劓,次黥。
“输作司寇”。同上。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按前书谓之罚作,一岁刑也。
“输作左校”。《韦彪传》:坐论输左校。注:左校署名,属将作也。
“输作右校”。属将作。
“输作若卢”。《庞参传》:拜左校令,坐法,输作若卢。注:若卢,狱名。
“施刑”。《光武纪》:建武十二年,十二月,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部施刑屯北边。注:施读曰弛。前书《音义》曰,谓有赦令,去其钳赭衣。
“女徒雇山”。《光武纪》:建武三年,七月,诏女徒雇山归家。注:前书《音义》曰,令甲女子犯徒,遣归家,每月出钱雇人,于山伐木,名曰雇山。
“女子宫”。《光武纪》:建武二十八年,十月,诏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蚕室,其女子宫。注:谓幽闭也。
4.学校
甲 京师
东汉于京师亦设太学,天子且临幸自讲,以纳人于利禄之途。
建武五年(29年)十月……初起太学……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纪上》)
建武五年(29年),仍修起太学……中元元年(56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后汉书》卷一○九上《儒林传序》)
初设博士十四人,后立春秋左氏谷梁博士,不久即罢。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
(《后汉书》卷三五《百官志二》)
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榖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
(《后汉书》卷六六《贾达传》)
太学生员数加增,竟至三万余人。
顺帝……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
(《后汉书》卷一○九上《儒林传序》)
本初元年(146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后汉书》卷一○九上《儒林传序》)
此外又有宫邸之学,则专为皇族外戚而设。
永平九年(66年),是岁……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注:袁宏《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安帝……元初六年(199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后汉书》卷一○上《邓皇后纪》)
乙 郡国学
郡国之学,亦颇称盛。
建武六年(30年),迁丹阳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乃为起学校。
(《后汉书》卷五一《李忠传》)
永平十年(67年)闰四月……幸南阳……召校官弟子。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宋均……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
(《后汉书》卷七一《宋均传》)
寇恂……拜为汝南太守……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
(《后汉书》卷四六《寇恂传》)
卫飒……迁桂阳太守……飒下车,修序之教。
(《后汉书》卷一○六《卫飒传》)
任延……拜武威太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后汉书》卷一○六《任延传》)
5.选举
东汉选举,制沿西汉,惟趋重考试,限制加严。士人入仕,概括别之为选举与辟召两途。
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通考》卷三九《选举考一二》)
其以选举进者。
甲 贡举
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诸科。惟孝廉岁由郡国按口率察举,非如他科待诏而行,故得人为最盛。
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和帝……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后汉书》卷六七《丁鸿传》)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诏:“……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
贡士入都,即拜为郎。
凡郡国之官……调属僚及部人之贤者,举为秀才廉吏而贡于王庭,多拜为郎,居三署。
(《通典》卷一三《选举一》)
元兴元年(105年)正月,引三署郎召见禁中。(注: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
降及中叶,选政寖滥,所谓孝廉者,徒为虚名。有限年考试之法,以救其弊。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后汉书》卷九一《传论》)
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通考》:公府三公府也。)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牍奏,副之端门,(《通考》:太微垣左右执法所舍,即御史府。)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后汉书》卷九一《左雄传》)
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
(《后汉书》卷九一《黄琼传》)
察举官与被举人,亦定有限制。
明年延光四年(125年),十二月……令郡国守相视事未满岁者,一切得举孝廉吏。(注:汉法视事满岁,乃得举。)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本初元年(146年),七月……诏曰:“孝廉廉吏……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
乙 太学生
博士弟子,岁满试艺,中第补郎,同于西汉。其试法与员额,略有变动。
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拜司空……上疏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
(《后汉书》卷七四《徐防传》)
阳嘉元年(132年),七月……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前书《儒林传序》: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其以辟召进者。
丙 掾史
汉制内而公卿,外而牧守,掾属皆归自署。
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后汉书》卷三四《百官志一》)
从事史十二人……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
(《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
郡……皆置诸曹掾史。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县……各署诸曹掾史。
(《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积资察迁,常至显秩,故于署用,有严格甄别。
应劭《汉官仪》曰:“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后汉书》卷三四《百官志一注》)
强上疏谏曰:“……旧典选举委任三府,三府有选参议掾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受试任用,责以成功。若无可察,然后付之尚书。尚书举劾,请下廷尉覆案虚实,行其诛罚。”
(《后汉书》卷一○《八吕强传》)
永平九年(66年)四月,诏:“……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亲事三岁已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永元十四年(102年),是岁,初覆郡国上计补郎官。(注:上计,今计吏也。前书《音义》曰,旧制使郡丞奉岁计。武帝元朔中,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与计偕,拜为郎中。中废,今复之。)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
丁 特征
士之负盛名者,天子特征而用之,亦西汉之制也。
汉室中微……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
(《后汉书》卷一一三《逸民传序》)
永元六年(94年),三月……诏:“……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注:前书《音义》曰,公车署名也。公车所在,故以名焉。《汉官仪》曰,公车令一人,秩六百石,掌殿门。诸上书诣阙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征召,亦总领之。)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
以上两途外,显贵得任子弟,资之以入仕,行于西汉。东汉中叶,复仿行之。
建光元年(121年),二月……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
(《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桓帝……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
(《后汉书》卷八四《杨震附杨秉传》)
凡贡举征起之士,经试中格,率拜为郎,属之光禄勋。再经铨第,方以补官。
凡郡国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调属僚及部人之贤者,举为秀才廉吏。而贡于王庭,多拜为郎,居三署,无常员,或至千人,属光禄勋。故卿校牧守居闲待诏,或郡国贡送,公车征起悉在焉。光禄勋复于三署中。铨第郎吏,岁举秀才廉吏,出为他官,以补缺员。(注:后汉制同。)
(《通典》卷一三《选举一》)
中央与地方,掌理铨选事,各有专官。
其时选举于郡国属功曹,于公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吏曹尚书,亦曰选部,而尚书令总之。
(《通典》卷一三《选举一》)
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注:蔡质《汉仪》曰……吏曹尚书,典选举斋祀。)
(《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
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
(《后汉书》卷三四《百官志一》)
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
(《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四 东汉之开边
1.匈奴
匈奴自西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归附,边患始息。及王莽代汉,与之构难,边祸复启。
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及莽挠乱匈奴,(《汉书•王莽传》: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欲求故印,陈饶椎破之……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与之构难,边民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莽拜十二部将屯守,欲击匈奴。)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
光武初定天下,未遑远略,岁币修好而不得,遣将攻伐亦无功。于是匈奴渐思南下,骚扰无宁岁。
南匈奴落尸逐鞮单于比者,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也。自呼韩邪后,诸子以次立,至比季父单于舆时,以比为右薁鞬日逐王,部领南边及乌桓。建武初,彭宠反畔于渔阳,单于与共连兵,因复权立卢芳,使入居五原。光武初,方平诸夏,未遑外事。至六年(30年)……赂遗金币,以通旧好。而单于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匈奴数与卢芳共侵北边。九年(33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钞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匈奴闻汉购求卢芳,贪得财帛,乃遣芳还降,望得其赏。而芳以自归为功,不称匈奴所遣,单于复耻言其计,故赏遂不行,由是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44年),遂至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45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钞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会匈奴内饥,分为南北两单于。南单于近塞下,希得汉助,先击败北单于,遣使诣阙,奉藩称臣。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二十二年(46年),单于舆死,子左贤王乌达鞮侯立为单于,复死。弟左贤王蒲奴立为单于。比不得立,既怀愤恨。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单于畏汉乘其敝,乃遣使诣渔阳求和亲……而比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二十三年(47年),诣西河太守,求内附……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藩蔽,扞御北虏。帝……许之。其冬,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注:《东观记》曰,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为南北单于。)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余人,击北单于弟薁鞬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众,合万余人……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使南单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冬,(与北单于战不利。)……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北单于因汉助南庭,深惧见伐,亦数遣使求和亲。时光武以南单于新附,仅赐书报答,不遣使者。至明帝为弭边患,特置度辽将军,以防二部交通,北匈奴仍不时入边。
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二十七年(51年),北单于遂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天子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志,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二十八年(52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帝下三府议酬答之宜……三十一年(55年),北匈奴复遣使如前。乃玺书报答,赐以采缯,不遣使者。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永平六年(63年)……时北匈奴犹盛,数寇边,朝廷以为忧。会北单于欲合市,遣使求和亲。显宗(明帝)冀其交通,不复为寇,乃许之。八年(65年)遣越骑司马郑众北使报命。而南部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怀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虏交通。由是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副校尉来苗、左校尉阎章、右校尉张国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又遣骑都尉秦彭,将兵屯美稷……北虏……数寇钞边郡,焚烧城邑,杀略甚众。河西城门昼闭。帝患之。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章帝时,北匈奴内乱,南单于希并其地,上书请出兵灭之。汉遣窦宪等出塞会师,破北匈奴,勒铭纪功而还。边民始免钞略,西域亦通。
元和二年(85年)正月……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章和元年(87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北庭大乱……二年(88年)……时北虏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南单于将并北庭,会肃宗崩,窦太后临朝。其年七月,单于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太后以示耿秉,秉上言:“……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太后从之。永元元年(89年),以秉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虏,大破之。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蒙古杭爱山麓),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后汉书》卷五三《窦融附窦宪传》)
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永元三年,91年),复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或曰阿尔太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后汉书》卷五三《窦融附窦宪传》)
自此以后,北匈奴益衰微不振,南匈奴单于事汉益谨,不复为边患。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师子,永元六年(94年)立。降胡五六百人,夜袭师子。安集掾王恬,将卫护士与战破之。于是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畔,胁立前单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遂杀略吏人,燔烧邮亭庐帐将军,重向朔方,欲度漠北。于是遣行车骑将军邓鸿、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郡国积射缘边兵,乌桓校尉任尚将乌桓鲜卑,合四万人讨之……追击逢侯于大城塞……复大破之……逢侯遂率众出塞。……七年(95年)……逢侯于塞外分为二部,自领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数百里……元初四年(117年),逢侯为鲜卑所破,部众分散,皆归北虏。五年(118年)春,逢侯将百余骑亡还,诣朔方塞降。鄧遵奏徙逢侯于颖州郡。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永和五年(140年)夏,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背畔,率三千余骑寇西河。因复招诱右贤王,合七八千骑……秋,句龙吾斯等,立句龙王车纽为单于,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遂寇掠并、凉、幽、冀四州……冬,遣中郎将张耽,将幽州乌桓诸郡营兵,击畔虏车纽等,战于马邑,斩首三千级,获生口及兵器牛羊甚众。车纽等将诸豪帅骨都侯乞降,而吾斯犹率其部曲与乌桓寇钞……汉安二年(143年)……冬,中郎将马寔,募刺杀句龙吾斯,送首洛阳。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
2.西域
自武帝服西域,设官屯守,使问不绝。及王莽改制,诸部怨忿,与中原绝。而匈奴乘乱,乃复略有西域地。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五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汉书•王莽传》:西域尽改其王为侯。)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莎车国》)
光武时,莎车同鄯善遣使奉献,于是西域始通。
建武十四年(38年)九月……莎车国、鄯善国遣使奉献。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建武十四年(38年),贤(莎车国王)与鄯善王安,并遣使诣阙贡献,于是西域始通。葱岭以东诸国皆属贤。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莎车国》)
嗣值匈奴衰乱,分为南北,莎车王贤恃强凌弱,欲独擅西方,虐遇诸部,俱不堪命,相偕归汉,愿得复置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远略,谢绝其请,诸部复附于匈奴。
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诸国悉服属焉,号贤为单于。贤浸以骄横,重求赋税,数攻龟兹诸国。诸国愁惧。建武二十一年(45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是时贤自负兵强,欲并兼西域,攻击益甚。诸国闻都护不出,而侍子皆远,大忧恐。……二十二年(46年)……鄯善、车师复附匈奴。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莎车国》)
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庐、且末,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为于寘所统,悉有其地。郁立师、单桓、孤胡、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后其国并复立。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明帝因北匈奴胁诸部扰边,乃复通西域。
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73年),明帝乃命将帅(窦固)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寘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十七年,74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章帝不欲疲中原以事四方,又复绝之。北匈奴因进据伊吾地。
及明帝崩(75年),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悉覆其众。匈奴、车师围戊己校尉。建初元年(76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车师于交河城。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二年(77年),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兵,以助西域。班超为都护,遣甘英西使大秦。东西交通,远至西海之滨,前古所未有也。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大破匈奴。二年(90年)……掩击伊吾,破之。三年(91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六年(94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九年(97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安帝初立,西域背畔,朝廷以其险远难定,竟罢都护。北匈奴再役属诸部,共为边患。
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频攻围都护任尚、段禧等。朝廷以其险远,难相应赴,诏罢都护,自此遂弃西域。北匈奴即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十余岁,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元初六年(119年),乃上遣行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来降。数月,北匈奴复率车师后部王,共攻没班等,遂击走其前王。鄯善逼急,求救于曹宗。宗因此请出兵击匈奴……复欲进取西域。邓太后不许,但令置护西域副校尉,居敦煌。复部营兵三百人,羁縻而已。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后匈奴又结车师,使班勇再助西域。顺帝时,亲汉者十有七部,然岭西者不至矣。
其后北虏连与车师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议者因欲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延光二年(123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朝廷下其议。尚书陈忠上疏曰:“……孝武……开河西四郡,以隔绝南羌。收三十六国,断匈奴右臂……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案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庶足折冲万里,震怖匈奴。”帝纳之。乃以班勇(超子)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枊中。勇遂破平车师。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勇复击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寘、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而乌孙葱岭已西遂绝。六年(131年),帝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置伊吾司马一人。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及至汉衰,诸部多自相攻伐,自此以后,东西交通为之中阻。
自阳嘉以后,朝威稍损,诸国骄放,转相陵伐。元嘉二年(152年),长史王敬为于寘所没。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王复反,攻屯营。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序》)
3.西羌
王莽末,羌复还居塞内。隗嚣据陇,竟资其众以拒汉。诸羌入居塞内,边警频闻。光武时,来歙、马援任西事,陇右始宁。
明年(建武十年,34年)……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谿、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后汉书》卷四五《来歙传》)
自王莽末,西羌寇边,遂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虏有。来歙奏言,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建武十一年(35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斩首数百级……守塞诸羌八千余人诣援降。诸种有数万,屯聚寇钞,拒浩亹隘。援与扬武将军马成击之……虏遂大溃,凡斩首千余级……又遣羌豪……说塞外羌,皆来和亲。又武都氐人,背公孙述来降者,援皆上复其侯王君长,赐印绶。帝悉从之……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诸种万余人悉降,于是陇右清静。
(《后汉书》卷五四《马援传》)
光武末年,烧当部强盛,为诸羌雄。郡吏欺凌,遂有滇吾、迷吾、迷唐之衅。
滇良者,烧当之玄孙也……自烧当之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而先零、卑湳并皆强富,数侵犯之。滇良父子,积见陵,易愤怒,而素有恩信于种中。于是即会附落,及诸杂种,乃从入大榆,掩击先零、卑湳,大破之,杀三千人,掠取财畜,夺居其地。大榆中由是始强,滇良子滇吾立。中元元年(56年)……时滇吾附落转盛,常雄诸羌,每欲侵边者,滇吾转教以方略,为其渠帅。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烧当部发难简表
至安帝初年,诸羌连合入边,波及内郡。十余年间,军旅不息,兵老财竭,中原为之疲敝。
时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夏,遣骑都尉王弘,发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征西域。(《通鉴》:六月,罢……都护遣……兵迎段禧……还。)弘迫促发遣,群羌惧远屯不还,行到酒泉,多有散叛。诸郡各发兵徼遮,或覆其庐落,于是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愈惊,遂同时奔溃。麻奴兄弟因此遂与种人俱西出塞。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冬,遣车骑将军邓隲、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营及三河、三辅、汝南、南阳、颍川、太原、上党兵,合五万人,屯汉阳。明年(永初二年,108年),春,诸郡兵未及至,钟羌数千人,先击败隲军于冀西,杀千余人……其冬,隲使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八千余人。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遂诏隲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五年(111年)春,任尚坐无功征免。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度河。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战守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丧其大半。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元初二年(115年)……遣任尚为中郎将,将羽林缇骑五营子弟三千五百人……屯三辅……明年(三年,116年)夏,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单于及左鹿蠡王须沈万骑,击零昌于灵州,斩首八百余级……任尚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四年(117年)…冬,任尚将诸郡兵…进北地,击狼莫…至北地,相持六十余日,战于富平河上,大破之…狼莫逃走…自零昌、狼莫死后,诸羌瓦解,三辅益州无复寇儆。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币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顺帝时,羌事再兴,遣兵攻代,费亦不资。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夏,且冻、傅难、种羌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湟中杂种羌胡大寇三辅,杀害长吏……于是发京师近郡及诸州兵讨之。拜马贤为征西将军,以骑都尉耿叔副,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屯汉阳。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且冻分遣种人寇武都,烧陇关,掠苑马。六年(141年)春,马贤将五六千骑击之。到射姑山,贤军败,贤及二子皆战殁……于是东西羌遂大合。巩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又烧园陵,掠关中,杀伤长吏……武威太守越冲追击巩唐羌,斩首四百余级,得……羌二千余人。降诏冲督河西四郡兵,为节度。罕种羌千余寇北地。北地太守贾福与赵冲击之,不利。秋,诸种八九千骑寇武威,凉部震恐……汉安元年(142年),以赵冲为护羌校尉,冲招怀叛羌,罕种乃率邑落五千余户诣冲降……唯烧何种三千余落,据参北界。二年(143年)夏,赵冲与汉阳太守张贡掩击之,斩首千五百级……冬,冲击诸种,斩首四千余级……冲复追击于阿阳,斩首八百级。于是诸种前后三万余户,诣凉州刺史降。建康元年(144年)春,护羌从事马玄,遂为诸羌所诱,将羌众亡出塞……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鹯阴河,遇羌伏兵,与战殁。冲虽身死,而前后多所斩获,羌由是衰耗。永嘉元年(145年)……以汉阳太守张贡,代为校尉,左冯翊梁并,稍以恩信招诱之,于是离湳狐奴等五万余户诣并降,陇右复平……费用八十余亿。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桓帝初,羌又起,经年始平,耗帑无算。故东汉羌难殆烈于匈奴,然羌实被逼而起。
桓帝……延熹二年(159年)……中郎将段颎代为校尉。时烧当八种寇陇右,颎击大破之。四年(161年),零吾复与先零及工郡沈氐牢姐诸种,并力寇并凉及三辅。会段颎坐事征,以济南相胡闳代为校尉。闳无威略。羌遂陆梁,覆没营坞,寇患转盛。中郎将皇甫规击破之。五年(162年),沈氐诸种,复寇张掖、酒泉,皇甫规招之皆降……乌吾种复寇汉阳,陇西、金城诸郡兵,共击破之,各还降附。至冬,滇那等五六千人,复攻武威、张掖、酒泉,烧民庐舍。六年(163年),陇西太守孙羌击破之……胡闳疾,复以段颎为校尉。永康元年(167年)东羌岸尾等,胁同种连寇三辅,中郎将张奂追破斩之……当煎羌寇武威,破羌将军段颎复破灭之,余悉降散。(《后汉书•段颎传》:费用四十四亿。)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汉末黄巾起,羌人因之自立,豪猾依附其中,终成马腾、韩遂割据之局。
中平元年(184年)……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冷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明年(二年,185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讬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拜卓破虏将军,屯美阳……章、遂、亦进兵美阳……卓……大破之……章、遂败走榆中……三年(186年),……冬……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后汉书》卷一○二《董卓传》)
4.鲜卑
自东汉中叶,鲜卑据有匈奴故地,沿边各邑,无岁不被钞掠。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也……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尝通中国焉。光武初,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及南单于附汉,北虏孤弱。建武二十五年(49年),鲜卑始通驿使……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由此渐盛……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王印绶,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是后或降或畔……桓帝时,鲜卑檀石槐者……勇健有智略……尽据匈奴故地。延熹九年(166年)夏,遂……入缘边九郡……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乃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皆属檀石槐。灵帝立,幽并凉三州……无岁不被……寇抄。
(《后汉书》卷一二○《鲜卑传》)
5.乌桓
乌桓经武宣二帝征讨,乃稍被迫降附,亦乘王莽之乱,助匈奴为边害。
及王莽篡位,欲击匈奴,兴十二部军,使东域将严尤,领乌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质其妻子于郡县。乌桓不便水土,惧久屯不休,数求谒去,莽不肯遣,遂自亡畔,还为抄盗。而诸郡尽杀其质,由是结怨于莽。匈奴因诱其豪帅以为吏,余者皆羁縻属之。
(《后汉书》卷一二○《乌桓传》)
光武遣马援击之不克,乃赂之使居塞内,历明章和三世无事。顺帝以后,和战不常。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院关,掩击之。乌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乌桓复尾击援后,援遂晨夜奔归……二十二年(46年),匈奴国乱,乌桓承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
(《后汉书》卷一二○《乌桓传》)
此外东方倭、韩、高句丽、扶余,均来朝贡;南蛮及西南夷,亦多宾服;西方大秦,且来通使。东汉武功,视西汉实无逊色。唯羌、胡杂居内地,不出百年,即酿成“五胡之祸”。此范史六夷传所以有为而作也。
五 东汉之衰亡
1.外戚
东汉后家,惟光武郭后、阴后家,皆无祸。郭后虽废,帝待郭后恩礼无替。明帝即位,待阴、郭二家亦均。明帝马后戒饬外家,以王氏五侯及田蚡、窦婴为戒,故马廖兄弟虽封侯,而退居私第,迄无祸败。章帝窦后,其兄宪以谋不轨诛。和帝阴后被废,其父纲自杀,家属徙日南。邓后终身称制,亦约束外家,兄隲等忠谨无过。然后崩后,隲等俱被谗死,一门七人皆死非其罪。安帝阎后,兄显及弟景、耀、晏,俱以谋立外藩诛,后亦迁离宫。顺帝梁后兄冀,以弑逆诛。桓帝梁后以忧死。邓后被废,从父万世、从兄会,皆下狱死。窦后以父武谋诛宦官,为宦官所害,后亦迁南宫。灵帝母董后,兄子重为何进所收,自杀。灵帝宋后废,以忧死,父兄皆诛。何后兄进,谋诛宦官,亦为宦官所害,后又为董卓所弑。献帝伏后,为曹操所弑。曹后随帝废为山阳公夫人。计东京后族,亦只阴、郭、马三家保全,其余皆无不败者。推原祸本,总由于柄用辅政,故权重而祸亦随之……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不肖者辄纵恣不轨,其贤者亦为众忌所归,遂至覆辙相寻,国家俱敝。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两汉外戚之祸》)
2.宦官
汉承秦制,以奄人为中常侍,然亦参用士人。武帝数宴后庭,故奏请机事常以宦者主之。至元帝时,则弘恭、石显已窃权干政,萧望之、周堪俱被其害,然犹未大肆也。光武中兴,悉用奄人,不复参用士流。和帝践阼幼弱,窦宪兄弟专权,隔限内外,群臣无由得接,乃独与宦者郑众定谋收宪。宦官有权自此始。然众小心奉公,未尝揽权。和帝崩,邓后临朝,不得不用奄寺,其权渐重。邓后崩,安帝亲政,宦官李闰、江京、樊丰、刘安、陈逵,与帝乳母王圣、圣女伯荣、帝舅耿宝、皇后兄阎显等,比党乱政。此犹宦官与朝臣相倚为奸,未能蔑朝臣而独肆其恶也。及帝崩,阎显等专朝争权,乃与江京合谋,诛徙樊丰、王圣等,是显欲去宦官,己反藉宦官之力。已而北乡侯入继,寻薨,显又欲援立外藩。宦官孙程等不平,迎立顺帝,先杀江京、刘安、陈逵,并诛显兄弟。阎后亦被迁于离宫。是大臣欲诛宦官,必藉宦官之力,宦官欲诛大臣,则不藉朝臣力矣。顺帝既立,以梁商女为皇后,商以大将军辅政,尊亲莫二。而宦官张逵、蘧政、石光,谮商与中常侍曹腾、孟贲,云欲废帝。帝不信,逵等即矫诏收缚腾、贲,是竟敢违帝旨而肆威于禁近矣。顺帝闻之大怒,逵等遂伏诛。及帝崩,梁后与兄冀立冲帝。冲帝崩,又立质帝。质帝为冀所酖,又援立桓帝,并以后妹为桓帝后。冀身为大将军辅政,两妹一为皇太后,一为皇后,其权已震主矣。而帝默与宦官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定谋,遂诛冀,是宦官且诛当国之皇亲矣。然此犹曰奉帝命以成事也。桓帝梁后崩,以窦武女为皇后。帝崩,武与后定策立灵帝。窦后临朝,武入居禁中辅政,素恶宦官欲诛之,兼有太傅陈蕃与之同心定谋,乃反为宦官曹节、王甫等所杀。然此犹曰灵帝非太后亲子,故节等得挟帝以行事也。至灵帝崩,何后临朝,立子辩为帝。后兄何进以大将军辅政,已奏诛宦官蹇硕,收其所领八校尉兵。是朝权兵权俱在进手,以此尽诛宦官,亦复何难?乃又为宦官张让、段珪等所杀。是时军士大变,袁绍、袁术、闵贡等,因乘乱诛宦官二千余人,无少长皆杀之。于是宦官之局始结,而国亦随之亡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宦官》)
3.党锢
党人之议,始于甘陵,盛于太学,主旨在攻击宦官,裁量执政。
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人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李膺为司隶校尉,结怨宦官,遂遭构陷。钩党之祸始起,未几事解赦归,而士气转益激昂。
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司隶校尉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并坐下狱,书名王府。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
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其辞所连及陈寔之徒二百余人,或有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明年(永康元年,167年),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并表为请,帝意稍解,乃皆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而党人之名,犹书王府。(《李膺传》: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恺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灵帝再兴党狱,株连甚广,毒祸烈于前时。
建宁二年(169年)十月,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瑀、颍川太守巴肃、沛相敬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妻子徙边,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延熹八年(165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览等。
(《后汉书》卷九七《张俭传》)
张俭乡人朱并,承望……侯览意旨,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杜稷……刻石立,共为部党,而俭为之魁。灵帝诏刊章捕俭等。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捕前党,故司空虞放……等百余人,皆死狱中。余或先殁不及,或亡命获免,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熹平元年(172年)七月……宦官讽司隶校尉段颎,捕系太学诸生千余人。(《宦者曹节传》:有何人书朱雀阙,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于是诏司隶……逐捕。)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讼党人弃市。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直至黄巾兵起,始弛党禁。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贼起。中常侍吕强言于帝曰:“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帝惧其言,乃大赦党人。诛徙之家,皆归故郡。
(《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序》)
4.黄巾之起兵
汉末政治污浊,民不堪命。张角假符呪治病,部勒徒众,遂有黄巾之起。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184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后汉书》卷一○一《皇甫嵩传》)
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又进击东郡黄巾……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大破之,斩梁……角先以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以黄巾既平,故改年为中平。
(《后汉书》卷一○一《皇甫嵩传》)
继黄巾而起,又有黑山诸军,纵横河北,朝廷竟不能问。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氏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氏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捷,故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心。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燕后渐寇河内,逼近京师。于是出儁为河内太守,将家兵击却之。其后诸贼,多为袁绍所定。
(《后汉书》卷一○一《朱儁传》)
5.权臣
自何进用袁绍议,召外兵以诛宦官,于是董卓拥兵而入,专擅朝政,遂开权臣用事之端。
帝(灵帝)崩……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録尚书事。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而绍(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因复博征智谋之士庞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蹇硕疑不自安,与中常侍赵忠等书曰:“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急捕诛之。”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故胜亲信何氏,遂共赵忠等议,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进乃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领其屯兵。
(《后汉书》卷九九《何进传》)
中平六年(189年)七月……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董卓……驻兵河东……何进召卓,使将兵诣京师……董卓闻召,即时就道……八月,进入长乐宫,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中常侍张让……使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其党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户下,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进部曲将吴匡、张璋在外,闻进被害,欲引兵入宫,宫门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匡,共斫攻之……会日暮,术因烧南宫青琐门……让等……因将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劫省内官属,从复道走北宫……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穀门,夜至小平津……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至河上。贡厉声质责让等……因手剑斩数人。让等……遂投河而死……九月……卓……废少帝……立陈留王协为帝……鸩何太后。
(《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一》)
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威震天下,所愿无极……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二月……车驾西迁……三月……入长安……二年(191年)二月……卓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诸将布在诸县,以御山东……三年(192年)正月……卓车服僭拟天子……尚书以下,皆自诣卓府启事。又筑坞于郿……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由是阴怨于卓……王允素善待布……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四月,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布……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三下。)
董卓虽诛,其部曲复结合,攻破长安,擅乱朝政,矜功争权,互相攻击,朝局因之混乱。
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李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不许,傕等益惧,不知所为,欲各解散,间行归乡里。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六月,引傕众入城……傕收允……杀之……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氾、樊稠各相舆矜功争权……闰四月……李傕郭氾相攻连月……六月……镇东将军张济自陕至,欲和傕、汜,迁乘舆权幸弘农。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三下。)
兴平二年(195年)七月,车驾东归……十月,郭汜……逼胁乘舆,杨定、杨奉与郭汜战,破之。幸华阴……张济复反,与李傕、郭汜合。十一月……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杨奉、董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左贤王去卑率师奉迎,与李傕等战,破之……建安元年(196年)七月,车驾至洛阳……三年(198年)四月,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当卓西迁时,关东诸侯不事讨卓,各务兼并,连兵不休。袁绍以计诳韩馥,夺冀州,自为冀州牧。绍弟术,结公孙瓒。绍连刘表。瓒屡攻绍不克。术使孙坚击表,为黄祖所杀。济南相鲍信迎曹操领兖州。操自称兗州牧。公孫瓒攻殺大司马刘虞而取幽州。孫坚子策,以坚故部渡江,破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江苏丹徒县),又取会稽,降王朗,徇豫章,降华歆,遂据江东。时傕、汜之乱已平,献帝在洛,袁绍在邺。沮授力劝绍迎天子,绍不从,然后政归于曹氏,而汉祚以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