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学诗浅说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怎样欣赏名篇

旧诗的特征在于整齐的句法,谐和的音节,秀丽的字眼,但不是说有了这几样就是好诗。古今传诵的好诗,一定含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又不是率直指出,一览无余的,是可以使人反覆玩味,悠然不尽的。

为了说明的便利,简单地举几篇实例,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古诗一些妙处,另一方面可以多认识一些古诗的面目。

第一种是把历史上的事迹用诗歌写出,不要用多话,能把局中人的心事和神情烘托出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王维的《夷门歌》,所咏的是信陵君和侯嬴的故事(事载《史记·信陵君列传》)。

七国雌雄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战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首诗是典型的唐人七古,完全用《史记》的话编成诗,并没有什么典故和词藻,但是第七第八句是经过细密组织的。读到这里,就感觉到散文与诗文的区别了。十四个字,含有无限悲壮苍凉之意。《史记》写了一大段,他却只用十四个字。古人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歌就是这样要抓住筋节,要以少胜多,要叫人把这几个字反覆吟咏得不能忘记。至于末尾两句,再代表侯生说出心事,也是使读者感慨无穷的地方。全篇首尾完具,层次清楚,诗的格律也是谨严不过的。

第二种是用空灵潇洒的笔调写出胸中怀抱。举崔颢的《黄鹤楼》诗为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实在是七律,然而只有第五、六句是严格的对句,而前四句只是一口气说出,似对非对。妙处就在这里。想见他一走上黄鹤楼,就先把对黄鹤楼的感想很自然地说出,说完了再向外一望,又添了一番望乡的心思,也是很自然地,好像全不思索,全不组织,不费气力。黄鹤楼据说是仙人遗迹,他这诗就有“仙气”,所以后人看了他的诗,都不敢再作这个题目的诗了,只有清代的少年诗人黄景仁不但敢作,而且还用了他的原韵。现在把它写在下面,可以对照来看。

昔读司勋(指崔颢)好题句,十年清梦绕兹楼。到日仙尘俱寂寂,坐来云我共悠悠。西风一雁水边郭,落日数帆烟外洲。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江汉不胜愁。

这也算是气概相近的了,不过好诗毕竟只可有一,不可有二 (1) 。

第三种是幽深细腻的,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写春夜的雨,而且是以欢悦的心情迎接雨,没有一句离开这个意思。这就需要细心体会,用严密的字句写出来,才能配合这样的情感。试看第三、四句所写的春雨风味,把音乐与绘画所不能完全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不过这样纯客观的描写还不能算诗,必须诗中还有人在,又不能生硬地把自己装上去。他的第五、六句只从雨夜漆黑中一点船灯托出自己,所谓着墨无多,已经呼之欲出。这就是神妙的地方。神妙到这里,好像不能再说什么了,再从正面说就笨了,他却预想到明天的景象,不再说雨,而说到雨后或雨中的花(因为明天还有雨没雨是不能预测的)。这又给我们一种启示:就题发挥还不够,一定要能想到题外,方能归结到题中。诗的巧拙,分别就在这里。所以多读古人的好诗,能使我们的思路打开,不落俗套,不受束缚。

第四种是说家常的诗,以元稹《遣悲怀》一首为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丈夫伤悼妻子的诗,从来没有写得这样明白浅显的。这简直和说话一般,不落一点组织的痕迹,却又很工整,这样的诗最能动人。这就是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特别长处。他说:“此恨人人有”,这样的情感果然也是人人有的。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格外显出是好诗。不过作这种诗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必须是真从心坎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然,就会显得浅薄。

第五种是游记一类的诗,以韩愈《山石》一首为例。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更不归。

从到庙投宿说到第二天早起离开,所看见的景物,所发生的感想,平铺直叙,随意写来,不像是诗,可是也成了诗中一格。好处也在于写的是真情实景,而句法字法也雅健不凡。学这种诗当然比较容易。

第六种是写艳情的诗,以李商隐的《无题》一首为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诗开始二句已经写得轻灵宛转,是艳体诗中最合拍的语调。艳体诗抒写两性间的情爱,是应当像花一般婉秀,水一般轻柔的。第三、四句写相思之苦,深刻非常。第五、六句完全用艳丽的字面来衬托,这是从六朝的宫体诗至五代的小令词一贯相承的办法,也是传统诗歌独有的风味。末尾两句,又是一层深一层地写情,使人真有无可奈何之感。刘郎暗指汉武帝求仙,意思是会面比遇仙还难。

第七种是感慨的诗,以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一首为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我们先要知道这是杜甫在安禄山攻入长安而他暂居蓝田的时代所作的。以憔悴落拓之身,逢兵马仓皇之日,又在流离道路之中,度重阳登高之节,其心情的万分感触可想而知。然而这种心情不是一首诗能写得完的,也不是一首简单的七律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一首七律中句句都写悲秋念乱之意,那就难于出色了。他却只在开头一句说出“悲秋”二字,又反过来说:虽然悲秋,还勉强自己宽解自己,引起第二句与主人聚会尽欢的意思。两句虽用一韵,而句法是对偶的,意思又是联贯的,几乎就把全首的主要意思包括无遗。如果不是此中老手,底下的话就难于构思了。他却把孟嘉九日在龙山落帽的典故,化作两句,一虚一实,一正一反,把九日登高的主题点明,把“强自宽,尽君欢”的余意再说透一层。第五、六句又点明蓝田的地点,而且借此写写风景,将诗的境界又打开一些。似乎到此为止,没有什么可说了。他又在第七、八句,从“强自宽,尽君欢”归到无论如何不能排遣的感慨上。借茱萸再点重阳节令,不但回顾开始两句,而且回顾到本题,一丝不漏,一笔不乱。至于结尾两句意思之缠绵凄恻,使人感叹无穷,更不在话下了。

凡人逢到季节的转换,环境之变迁,念往伤今,总不能没有一番需要抒写的情感。《楚辞》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九辩》)。凡属富有感情的人,谁不读到这几句而惊心动魄呢?六朝的词赋,唐人的诗,以至宋人的词,都擅长这种言愁之作,其中最优秀的作品,能够写出人心深处百折千回之情,如闻管弦声的凄清掩抑。

第八种是怀古的诗,以李商隐的《筹笔驿》一首为例。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是追吊诸葛亮遗迹的诗。地名筹笔驿,就要切定筹笔驿来讲,并不是咏诸葛亮的坟墓或祠庙。古来名大家作诗在这种地方是非常精细的。一方面要写出诸葛亮的一生心事,一方面还要把筹笔驿三个字发挥出来。试看他开始两句借着写风景就把景仰先贤的意思作一个总的叙述了。意思说:“看见此地的猿鸟,好像至今还畏惧他的号令威严,看见此地的风云,好像至今还保护他的驻军营垒”(“储胥”指营垒)。这两句话极力描写诸葛亮在世的声威,除了诸葛亮,别人也是当不起的。第三、四句就筹笔驿三个字发议论。意思说:尽管诸葛亮费尽心机在这里筹划伐魏的军事,而后来刘禅降魏,终竟还是经由这条路被押送到魏的(“传车”就是驿车)。这两句已经够感慨了,然而诸葛亮的生平还嫌写得不够郑重实在,于是用十分的气力以第五、六句补充。意思说:像他这样的人才比之管仲乐毅是可以无愧色的,何以还不能成功呢?无奈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作个帮手,叫他怎么办呢?结尾两句又归到自己身上,说:从前在成都经过诸葛亮的祠庙,想起诸葛亮所歌的《梁父吟》,已经有无限感慨。反衬今天在筹笔驿经过,所以更不能无诗。古来名大家作诗,总不忘记把自己也写入诗里。这样的诗才是为自己作的,而不是空泛敷衍的。

北宋时代的石曼卿也曾经有过一首《筹笔驿》的诗,其中的警句是“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

有人说:这两句超脱得很,意味悠然无尽,可是与诸葛亮的筹笔驿何干?任何有山有水的地方不都可以应用这两句诗么?这样一看,吊古诗是更不宜于太空泛的。既要有论断,又要有情感,论断要扼要有见识,情感要亲切动人。李商隐这诗当然是第一流的。

诗的境界无穷,真要欣赏起来,是应接不暇的,以上不过略举几种而已。现在再就七绝诗举出几种境界,以供进一步的体会,因为七绝诗虽短,而意味最要深长,更可以看出诗的好处。

(一)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 。

这首诗看似只写古代寒食的风俗(寒食日由宫中将新的火种传给臣下),其实主要的意思是讽刺宦官的骄横,连烟都收进他们的家里,别人一点也沾不着。至于前面点缀的两句写长安城中一片奢华逸乐景象,也使人自然体会到,却没有一句是直说的。

(二)从军行之一(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从头到尾,一句一翻,一句一接。琵琶尽管换了新声,别情还是一样,听来听去,只有长城上的秋月依旧高悬。凄婉而兼悲壮,音节情味都是第一等。新旧两字互相映带,也是一种深刻的写法。

(三)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城上的矮墙)来。

这是七律的后一半。用对句起头,气势雄阔。淮水是指秦淮河,以淮水东边的月自己移照女墙反衬山仍在,潮空回,不用再说今昔之感,只写山、潮、月、墙,就已经把意思显出了。

(四)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诗大多是见景生情,而不是有意作诗的。因为这样,就更显得自然有味。不过这总要从真挚的情感出发,白、元两人的交情深厚到极点,所以能引起读者的深厚同情。试看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首:“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前一首是因景而动情,这一首则是有无限悲愤之情因而不堪对眼前之景。可见诗中有情,无论怎样作都是好的(元稹也正在不得意之中,所以听见白居易的贬官而格外感到不幸)。

(五)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诗不能纯粹写景,景中一定要有情。这诗不过是写山行所见的好景,但若没有第四句这样透进一层的话,说出别人形容不出的意思,这就不成为好诗了。这句中的“于”字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比别人深一层的作法,若作“霜叶红如二月花”,就浅近平凡了。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诗的妙处是一首中有几个转折,一句中又有转折。从对方说到现在的处境,再从现在的处境回忆从前,又说到将来的可能回想到现在(“何当”就是“怎样能够”)。一层比一层深,诗的情味就绵绵不尽了。李商隐的诗最以曲折见长,他又有一首题目是《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两层意思只在二十八字中从容不迫地写出。诗是:

梓潼不见马相如 (3) ,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又有《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一首云: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凡是好诗一定富于想象,一定从虚空处着笔,悟到这个道理,就可以论诗了。

(七)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与上述一种正相反,用不着有深意而只在字句和音节上取神,也很博人喜爱。

(八)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种诗只是就眼前所见随意写出,故意做成粗率散漫的姿态,好处在于朴素天真,在七绝诗中是别派。

(九)近试上张籍(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4)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等于以说白夹入唱词。以前王维有一首仄韵的五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正是同一类型。叙事诗插有对话,在长篇中是常见的。但七绝中像这样情事分明,语气从容,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本领。朱氏在应试以前,向试官探口气,自比于新嫁娘,而将试官比作自己的丈夫,问问:“我这样的文章能不能合格?”这位试官正是与韩愈、白居易同时的诗人张籍,当然是遇到知音了。古人有不少闺思艳情的诗并不是实指两性的爱情,而是借作比喻,避免直率,易于措词。人事中的复杂情况,千端万绪,所以只有取材于爱情可以传出无穷的曲折。

(十)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写景美妙的诗往往是在旅程中获得的,旅程中所接触的总不止一端,若能把其中最动人的一点描绘出来,读者就会有身历其境的感觉。这诗后两句就有这样的精采。

怎样诵读

《诗序》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诗是从情感来的,既然有充分的情感,就不会满足于以普通的说话方式表达,所以凡是诗都要能吟咏出来,这就形成旧诗的特殊诵读方法。

不要怕高声诵读,如果开始不习惯,也要逐渐学习。读的时候,第一,要读出音节,两字或三字相连要作为一顿,上句的末一字要提起,下句的末一字要反复沉吟。特别在全首的末一联,要读出其中绵绵不尽的情味。第二,诗中的情感有悲壮、柔婉、流利、掩抑各种不同,要读起来恰相配合,才能情味动人。会读诗就能知道诗的妙处,领略好诗多了,自然就自己能作了。这是必不可少的。

读诗的方法,在纸上说明是困难的,不过也可以举出些实例,分析一下,供读者参考。

第一例

琵(低)琶(稍高)起舞(提到上声)换(转到去声)新声(稍高、停顿),总是(一上一去特别提高)关山(稍高)旧(去、悠扬)别(入、重读)情(低、停顿)。撩乱(一平一去提高连读)边(稍高)愁(低)听(稍高)不尽(一入一去提高连读),高高(稍高)秋月(一平一入重读)照(去、悠扬)长城(低、停顿)。(王昌龄诗 )

这诗的音节是亢激的,情绪是悲壮的。不但在句意上表现,连字音也是配合得很恰切的。相反的,请看下列的一首。

第二例

杨(低)花(稍高)落尽(提高)子(稍高)规(低)啼(停顿),闻道(特别提高)龙(低)标(稍高)过(远送)五溪(一上一平、先转高后压低)。我寄(一上一去兼高与远)愁心(低平)与(转高)明月(末句加重截止),随风(低平)直到(第二字远送)夜郎(先高后平)西(拖长缓吟)。(李白诗 )

这诗的平仄和前诗一无分别,可是因为所用的字音都是柔和的,读起来就应当跟着字音表现凄婉的情调,与前诗不同。而起结韵“溪”、“西”两字都是阴平,意味也较前诗为有余不尽,所以读到句尾,应当缓缓沉吟。

第三例

一树(一入一去高声起)春风(稍高)万万(去、柔曼)枝(稍高),嫩(去、稍重)于(低)金色(一平一入稍停顿)软(稍重)于(低)丝(稍高)。永丰西角(四字连读稍停顿)荒园(低)里(上声转高),尽日(一去一入稍停顿)无人(低)属(入、稍重)阿谁(一入一平连读、低声结)。(白居易诗 )

这诗是和珠串一般,连绵直下的,所以读的时候也要传出流走自如的神情。听的人不消每字每句注意,直到听完,方才领略到全诗的深意。这是流利的一种。

第四例

山围(一阴平一阳平连读、低)故国(一去一入提高加重)周遭(连读低)在(去声重读、停顿),潮打(一平一上连读、提高)空城(连读低)寂寞(连读重)回(低、停顿)。淮水东边(四字连读、上两字高下两字低)旧时(一去一平连读、先高后低)月(重读、停顿),夜深(一去一平连读、先高后略低)还过(一平一去连读、先低后高)女墙(一上一平连读、先高后低)来(低、延长停顿)。(刘禹锡诗 )

这种诗是不说明意思而让读者自己细心体会的,所以读起来不是悠扬而是掩抑的,要多停顿,要缓慢,要郑重深刻。原诗几乎全不用虚字,更靠读的音节表示转折顿挫,千万不可滑过。

至于读古体诗,又是一种方法。古体诗气势往往是急转直下的,音节往往是慷慨激昂的,所以应当快读,只在必须停顿的地方停顿。举李颀的《古意》一首为例:

男儿事长征(一句连读),少小(略停)幽燕客(停顿)。赌胜马蹄下(一句连读),由来轻七尺(停顿)。杀人莫敢前(一句连读),须如猬毛磔(停顿)。黄云(略停)陇底(提高)白云(略重)飞(低缓),未得报恩(略停)不能归(低缓)。辽东小妇年十五(连读、末字特别提高),惯弹琵琶(四字连读、略停)解歌舞(特别提高)。今为(略停低缓)羌笛(略重)出塞声(三字连读、二重一轻),使我三军(四字连读、前二重后二轻)泪如雨(末一句特别提高、再三沉吟)。

前六句因为描摹一个粗豪勇健的男儿,语意是一贯的,语气又非常锋利痛快,所以宜于一气读完。到第七、八句,转到另一个意思:虽然粗豪勇健,毕竟不能不对当前的景物有所感触。这种情绪的转换是非常微妙的,所以读起来也应当依平声的韵脚低声缓吟,让听者也能慢慢体会句中微意。第九句以下完全写出悲歌慷慨的曲调,所以读起来也应当依上声的韵脚,逐句提高,到高唱入云的地步。初学如果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读法,大概对于一切诗的读法都差不多“思过半矣”。再进一步从声调上加一番玩味,作起诗来也会养成自己发抒情感的能力了。

再举另一方面的半古半律诗为例:

绵州州府何磊落(一句连读末一字加重),显庆年中(四字平调连读)越王作(末一字加重、停顿)。孤城西北(末一字加重、略停)起高楼(前一字提高、后二字低缓),碧瓦朱甍(前二字高、后二字低、四字连读)照城郭(末一字加重、停顿)。楼下长江(前二字高后二字低、四字连读)百丈清(前二字高、后一字低缓、停顿),山头落日(前二字低、后二字重、四字连读)半轮明(前一字高、后二字低缓、停顿)。君王旧迹(前二字低、后二字高、四字连读)今人赏(前二字低、后一字特别提高、停顿),转见(提高远送)千秋万古情(五字连读、万古二字提高、末一字长吟不绝)。(杜甫诗 )

————————————————————

(1) 与崔颢《黄鹤楼》诗同一风格的有李白的《金陵凤皇台》一诗:“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北宋时郭功甫也和了一首。诗云:“高台不见凤皇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陈后主的两个阁名)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2) 五侯是东汉桓帝所封的五个有权的宦官。

(3) 司马相如可以简称马相如,正如司马迁可以简称马迁。

(4) 停红烛是彻夜点着红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