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庄子物语

第十章 议论是鸡雏之鸣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庄子认为,在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的地方不可能有善与恶、可与不可的区别,前文论述了这一观点。庄子还认为世上的议论宛如雏鸟之鸣叫。世人常说议论与风声不同,这样说的人是以为自己的议论相当富有意义,也具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的议论中果真有那些意义吗?按照我的观点,是非论、可不可论难道不是恰如鷇音一般吗?庄子辛辣地讽刺了世上的议论者。鷇音的“鷇”字意为雏鸟,庄子是在嘲讽世上的议论全都毫无意义,全都宛如雏鸟之鸣叫。

常有人嘲讽近来议会的论争是蛙鸣蝉噪,借用汉语用词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庄子的说法更为严厉,被认为是斩钉截铁地大放厥词。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考虑,或许正可以窥见庄子的卓越见识。可是,既然世上的可不可、是非之论全然无用,且他把世人的讨论批判到那种程度,庄子为何还要进行讨论呢?实际上庄子是相当厉害的雄辩家,甚至被认为是强词夺理的名家高手。

1.名家主张

名家是当时的一个学派。如同其名所示,名家起初主张“正名”,但目的同样是治理社会、平稳天下,出于这个考虑,名家明确了正名的主张。

根据名家的主张,社会之所以极其混乱,是因为思想混乱。思想混乱的原因在于我们所用的语词皆模棱两可。另外,即便明确了一个个语词的意义,但也要防止纠正词与词关系的逻辑产生混乱。如果没有防止这种逻辑的混乱,就不能避免思想的混乱。也就是说,想要整顿世间的混乱,就必须避免思想的混乱。想要避免思想的混乱,就必须避免逻辑的混乱。想要避免逻辑的混乱,就必须正确使用一个个物的名称,即正名。这就是名家的主张。

反过来说,只要明辨词汇,明确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的思想就可得以整顿。只要思想清晰了,世上的混乱就能得以避免。一般认为这大致是正确的主张。

然而,这种正确的主张后来也流于细枝末节,因为追逐流行,最后终止于为了逻辑的逻辑,为了议论而议论,恰恰与西洋某一时代所产生的诡辩学派具有相同倾向,经历了相同命运。

2.白马非马

名家当中有过种种议论,其中最著名的议论是公孙龙等人提倡的白马非马论,他们认为,白马不是马。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说买马,可以买黄马、黑马等,但若说买白马,就不会买黑马、黄马,所以,白马非马。这是公孙龙倡导并完善的一种学说,但发表这种讨论的是比公孙龙更早的墨子。

墨子一方面建立了兼爱一流的墨家学说,但另一方面,他也属于名家中的一派。他主张白马是马,因为骑白马就是骑马,买白马就是买马。这样一来,白马果真是马吗?白马非马吗?两者中何者为真就变得不可知了。这种讨论在当时十分盛行,庄子主张辩论无用,但他仍与名家一样进行讨论,濠上问答等就是十分恰好的例子。

3.濠上问答

惠施是庄子的好友,在《庄子》里经常出现。有一次,庄子与他一起游历至濠水桥上,观看桥下河水,看到许多鱼在水中游动,于是,庄子率先开口说鱼在愉快地游动,它们很开心。惠施是名家论辩的骁将,听闻此言立即尖锐指出:“你又不是鱼,所以不可能知道鱼开心或不开心。”

确实如此,实际上鱼或许正十分烦闷。可面对惠施的反诘,庄子立刻反驳:“确实如此,我不是鱼,然而,你不是我,你也不可能知晓我知道或不知道鱼的内心。”他狠狠反击了惠施。于是,两人展开了种种辩论,最后,庄子以“请循其本”结束了争论。意思是说回到根本上进行讨论为好。你对我说“你不可能知道鱼的内心”,但在说出的那一瞬,其实你是承认了我能够了解鱼的内心。

这种措辞略显复杂,但按照当时庄子的观点,当惠施对庄子说“你不可能了解鱼的内心”,在这一瞬间惠施本人就承认了自己在忖度庄子的内心想法。如果允许甲方忖度乙方的内心,那也必须认可庄子忖度非庄子的鱼的内心这一做法。

如同这些议论中所见,庄子虽然主张可与不可为一贯、人的议论是雏鸟鸣叫,但他本人其实十分喜欢名家的善辩。庄子在其他场合也讲了不少名家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讲到连名家巨擘公孙龙也曾对庄子投降认输,庄子为此扬扬自得。故事内容将在下一节详述。

4.魏牟之教

有一次,公孙龙去拜访一个名叫魏牟的人。他认真地询问魏牟:“我年轻时就学习了先王之道,长大以后也学了仁义道德之学,还研究了名家的坚白同异 之说。我将做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修养都已修习完毕,觉得自己不再需要学更多的修养了。不过,我最近遇见一个名叫庄子的男子,听他一讲,顿时感觉茫茫然无所凭依,不知如何是好了。庄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此时,魏牟倚靠着书几,气派十足,仰天冷笑:“你这样的小人物想了解伟大的庄子,就如同井边之蛙对畅游浩渺东海的巨鳖说话。井中之蛙在井字形木框上跳来蹦去游玩。青蛙也经常正襟危坐,它坐着凝视井侧的蟹或蝌蚪等,与蟹或蝌蚪相比,自己要魁伟很多。可是也仅此而已。

“有一次,青蛙得意扬扬地邀请东海来的巨鳖来井中游玩。受到邀请,东海巨鳖把脚一点一点地伸进井里,孰料尚未及膝就已被卡住。不行不行,自己怎么可能进入如此狭窄的井里呢?于是,巨鳖开始对青蛙讲述东海之大。”

5.以管窥天

“我们东海在大禹时代曾有过十年大水,但水量并没因此有丝毫增加。在殷代汤王时期发生过九年干旱,东海水量也没因此减少,这就是东海之大。经它这么一说,青蛙方才明白自己的渺小。如今,你对庄子的话语感到惊讶,这与井中之蛙听到东海巨鳖的话后感到吃惊一模一样。”

这段对话里有“用管窥天,用锥指地”,意思是说你们想测量庄子的伟大,就宛如拿着细细管子观天、用尖尖锥子刺地一样,根本难及全貌。

6.邯郸学步

最后,魏牟开导公孙龙,还是不要想那些望尘莫及之事为好。“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是愚蠢。从前燕都寿陵有个年轻人,他从偏僻的燕国千里迢迢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当时是个花花世界,在那里,少年们走路全都步态轻盈,优雅多姿。见此情形,年轻人十分倾倒,拼命学习那种步态,学着学着竟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走法。魏牟引用此例,就是要劝谕公孙龙不要做不可企及之事。

如今人们把舍弃自己原有长处,却无法把握新事物实质的现象称为“邯郸学步”,就是出于这个典故。这句成语放在今日也颇富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人纷纷学习其他国家的流行风潮。其他国家当然有许多优点,学习那些优点也是好的,但很多人竟本末倒置,忘却了日本原有的美好,须深以为戒。

一想到庄子得意扬扬地如此抨击名家巨擘公孙龙,就感觉他与名家一样好辩。庄子也阐述可不可一贯论是无用,这也令人略感讽刺。

1、2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庄子·齐物论》

3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4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kǎn)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u);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庄子·秋水》

5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jù)驰河也,必不胜任矣。……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庄子·秋水》

6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qu)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秋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