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庄子物语

第十四章 死之世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关于生死问题,上一回讲述了许多故事,结论是,庄子认为,死亡是在时光流逝中自然到来的,不应该为之特别悲伤。不,恰恰相反,倒不如说死亡是人类的乐土,如同倒悬者得到解脱。从生回到死,就宛如偃然寝于巨室。

1.弱丧忘归

庄子在某一场合解释死,说死是“弱丧而不知归者”。弱丧是指少年时失去了家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孩童时代就悄然离开自己家乡者,最终会忘却故乡而四处流浪。

除了老庄,在当时其他学派里也存在“生为寄”“死为归”的说法,意思是说:活着就是寄身于此世,唯有死才是回归到真正的去处。只是庄子强调了这一观点,认为死掉或许更幸福。庄子擅长于如此论述。庄子这一说法或许也是一种道理。我们在死亡之前一般都是不想死的,但死后或许会发现,还是死掉更好。关于这一点,庄子举了一个有趣事例。

2.骊姬之喻

骊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宠姬,这位夫人原本是夷狄骊戎国的一个女孩,起初家里非常贫穷,偶然被晋国国君看见并被带入宫里。刚开始因年纪尚轻,她悲叹离开父母之家,所以频频哭泣。然而,进宫以后她与晋君朝夕同处匡床 ,一边听音乐,一边品尝丰盛菜肴,得以过上非常舒心惬意的生活。她方才发觉以前的悲泣相当愚蠢,后悔为何不早一些嫁至此地。

恰如此例,人活着的时候,都叫嚷着不想死,可一旦死去进入未曾预料的快乐天地,说不定就会后悔: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死。庄子总结为“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然而,死的归宿果真如同庄子所言,是那么令人愉快的所在吗?这需要其他解释。关于这一点,庄子通过一个旁证人骷髅(骸骨)做了证明。

3.庄子遇骷髅

庄子去楚国偶遇一个骷髅,感觉十分奇怪,就用手中马鞭戳戳骷髅开始询问:“你为何变成了如此模样?是生活过于窘迫,缺米少钱所致?是作奸犯科,遭到处死后变成了这副模样?是因行为不检,怕被家人嫌弃,自杀后成为这样?是遭遇饥荒饿死抑或享尽天年而亡?你太可怜了。”庄子对骷髅给予了深切同情。

当日黄昏,庄子不知不觉间头枕着那具骸骨昏昏睡去。半夜,骸骨进入庄子梦境说:“你刚才说话如同辩士诡辩,所说的都是世上学者想说之言,也是那些困扰于人生烦恼的人想表达的蠢话。不过,在我们死的世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死亡世界里丝毫不存在人生烦恼。假如你想了解死亡世界的事情,我可以说给你听。”庄子说:“请说。”于是骸骨就开始说教。

4.南面王之乐

“死亡世界里上无君王下无臣子,没有君臣等关系,也无春夏秋冬四季之运行,仅仅以天地为春秋。因此,婆娑世界的王者也不及我们快乐。”骸骨滔滔不绝地讲述。庄子当然不相信那些蠢话,所以说:“你嘴上说些不愿服输的硬话,心里还是想复活的吧?如果真的想活,我可以请求司命(执掌人的命运之神)让你重生,你看如何?那你可以恢复原来容貌,肌肉丰满,体形匀称,可以回到家人身边,也可以与乡里邻居重逢。想不想试一下?”骸骨难掩忧戚神情,紧皱眉头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古时,天子全都面南执政。如今骷髅恰似朝南而坐的天子那般快活,怎肯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快乐,重回人类社会从事无聊辛劳呢?它认为死掉的人远比活人快乐。

5.入机出机

庄子的老师列子某次也遇见了骷髅,谈及人的生死是循环的,一方死了则另一方诞生,以为生其实是死。所谓生死只不过是自然的变化。庄子在《至乐》篇中讲述了其变化顺序。

当然,这是寓言而非事实。宇宙生物之肇始,得到水后最先出现㡭 ,㡭成陵舄 ,陵舄再发生四五次变化,就化为蝴蝶,蝴蝶再发生五六次变化就成为马,马生人,人又反而入于机。庄子断言,一切生死只是变化,万物都“入于机出于机”,即从机进,从机出。

上面论述了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这种生死观并非常人能够轻易体悟得到的。庄子坦承,其实他自己也是经历过种种苦恼才体悟出来的,不能随便讲给凡夫俗子听。所以,他半开玩笑半煞有其事地开始讲述下面的话题。

6.见独

这是南伯子葵与女偊的问答。女偊的性别如今已不明朗,有人说女偊是女性,但也有人加以否定。南伯子葵前往女偊那里提问:“你到底几岁?看似是老年了,但观察你的面容,又有点宛如处子。”女偊回答:“哪里哪里,我看上去显得年轻,是因为我闻道。”子葵又问:“那么,所谓道,我们也能学习吗?”

“不不,不可以随便为之。像你这样的人就不能轻易学到道。从前有个人叫卜梁倚,他已经具备成为圣人的才能,但尚未得到圣人之道。我虽然没有能力教他成为圣人,但我具备圣人之道。即便如此,这位卜梁倚来向我求教时,我依旧不随便教他。如果对方没有澄心静气,具有了某种领悟,我就不能教他。然而,三天一过,卜梁倚有了进步,达到了‘外天下’的境界,于是又来向我求教,我还是不教。此后过了七天,他体会了‘外物’,可我还是没教他。此后九日,他达到了‘外生’。后来他渐渐开悟,方才能够‘见独’,这时,我才教他。”女偊煞有其事地说道。

上面对话中的“外天下”,是指将世上的毁誉褒贬、世态的推移、时势的变迁等置之度外。然而,即便能够把天下置之度外,可与自己身体直接相关的衣食住等还不能立即置之度外,到了“外物”阶段才能做到这一点。更进一步,要无视全部人生,这事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即是“外生”,这时,人已经超越了生死之累,方才开悟,达到朝彻之境。达到朝彻之境后才能“见独”,也就是进入所谓的绝对世界。卜梁倚达到了这种境地,于是,女偊煞有其事地说“我才教他”。

“见独”大概接近于禅宗的“见性”,庄子解释为“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并且最后又说“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他认为,不执着于人生而杀生,如果置之度外,此人反而不死。与此相反,太多执着,过于想丰富人生,反而无法保全人生。要超脱生死,不必如此费尽心血。

上文论述了庄子的种种生死观,归根到底,庄子是认为,不追过去,不想将来,安时处顺,这才是超越生死的工夫。庄子用“不将不逆”四个字来表示这一意思。“将”意为送走,“逆”为迎来。总之,我们往往追悔过去,忧心未来,但庄子认为过去之事不可追,未来之事也不可忧。未来之事未来之前,不要提前担忧。有此想法,便不会烦扰于生死。

2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庄子·齐物论》

3、4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xiāo)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pín)蹙頞(è)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至乐》

5、6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庄子·大宗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