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碑帖总说
碑帖之重要——碑帖之分期——南帖北碑论——北碑之盛行——碑帖之范围
学书莫妙于学古人之真迹,然真迹不易得,遂不得不求诸碑帖。而碑帖之数又汗牛充栋,不易识别;研究碑帖之书,亦复浩如烟海,难于研读。故初学之士,欲选一适用之碑帖,殊大费周折。
若自历史上观察碑帖之升降与字体之变化,颇有直接关系。自仓颉造字以后,其分合变化,至为繁颐。仓颉之字,今不可见,字之最古者当推殷墟骨甲,次则钟鼎大篆、石鼓籀文,一变而为小篆,可以名为上古时期,以篆为主。及至两汉,八分隶书,盛极一时,可以名为中古时期,以汉隶为主。秦汉之时,章草、行书虽已发明,尚未大显,及至钟王继出,于是真、行、草三体遂执书道之牛耳,而“二王”遂成千古不祧之祖。是为近古之真行草全盛时代。南北朝至隋则以刚健之笔易柔媚之习,而所谓魏碑者如三春之花争奇斗艳。及至唐代,以政府提倡于上,学者风靡于下,而“二王”之风又炽。所谓虞、褚、欧、颜、柳、李等大家无一而非承“二王”之绪者。宋代之苏、黄、米、蔡,元之子昂、伯机,则又从唐人而遥接晋人之衣钵。宋代以后,阁帖大盛,辗转摹刻,递相仿效,明之文、沈、唐、祝以至董其昌,直至清代中叶之刘墉、王梦楼、梁山舟、铁保无一而非帖学之产物,亦无一而非“二王”之云礽也。惟物极必反,及至清朝中叶而帖学始衰碑学始盛。魏碑之花,潜伏一千余年而又盛放,于书道开一新纪元焉。
自阮元之《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一出,而邓完白、包世臣、康有为继之,如风起云涌,沛然莫之能御。至近代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因金石学之发达,书法遂由魏碑而汉隶,而小篆,而钟鼎;时代愈后,而复古愈甚,书法之范围愈广,最近二十年中因甲骨之发现,学者更兼习甲骨文,今日之书家,可谓上下五千年矣。以视昔人之拘于一隅,甘为“二王”之奴隶者,相去奚啻霄壤?士生今日,能博古通今,抉破一切之范围,而自由探讨,自由发展,岂非一大快事哉?然务博而荒,则其成功之难,当更倍于古人矣。
阮元以经学专家,留心翰墨,受考据学派之影响,因当世人心厌旧喜新之思想遂反映于书法而成一革新之动机。阮元之言,以为宋帖辗转摹勒不可究诘,汉帝奏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能如今之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而碑亦经雨淋日炙剥泐特甚,又拓有新旧、精粗、真伪之分,鉴别不易。故宋、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此说在帖学盛行,王字圣神之时代,诚为卓越之见。此后包世臣之《艺舟双楫》与康有为之《广艺舟双楫》,均继承此说而加推阐,使书学掀腾震荡,而碑学万能时代,遂以破产,时至今日,几无人过问矣。
书法之范围既广,而法帖之范围亦因之而大。今试列其总名于下:
殷墟甲骨文、三代钟鼎文、周《石鼓文》、秦刻石、秦权量、汉篆、汉隶、八分、章草、吴篆、魏隶、钟繇真字、王羲之真行草、王献之真草、智永《千文》、魏碑、隋碑、唐碑、宋帖、元帖、明帖、清帖。
以外尚有封泥铜印、玉印、石印、流沙坠蕳、唐人写经、六朝造象以及唐、宋、元、明以来名家所幸留之真迹,皆足以作研究之资料与临摹之对象。
第二章 拓本
拓本之研究——法帖之真伪
碑帖以原拓为贵,原拓又以初拓为精。或初出土,或新发见,剥蚀尚少,精神尚足,若拓工精妙,则锋芒尽显,须眉毕现,自为碑帖中之上乘。若出世既久,剥蚀日甚,加以推拓不已,模糊更厉,或加补缀,或加剜剔,真形日泯,原意浸失,又其下矣。至于阁帖丛帖,多系钩勒上石,钩者不无出入,刻者又难精确,再加拓拓,形神十不存一矣。至于木板伪石,帖贾专以欺人者,则恶劣更不可寓目矣。时至今日,宋、明拓本,千金难求,苟非鉴赏之家,实难定其真伪,学书者只可望洋兴叹而已。
其实法帖之真伪,鉴赏家亦未必遽能判别。盖鉴赏者之目力未必甚高,而作伪者之技巧却极高妙也。高濂之《燕闲清赏笺·论帖真伪纸墨辨正》曰:
高子曰:法帖真伪,一时入手,少不用心着眼,即不能辨。观唐萧诚伪为古帖,示李邕,曰:“此右军书也。”邕忻然曰:“是真物也。”诚以实告,邕再视曰:“果欠精神耳。”北海且然,况下者乎?南纸坚薄,极易拓墨,北纸松厚,不甚受墨。故北拓如薄云之过青天,以其北用松烟,墨色青浅,不和油蜡,故色淡而文皱,非夹纱作蝉翼拓也。南拓用烟和蜡为之,故色纯黑,面有浮光。今之赝帖,多用油蜡拓者,间有效法松烟墨拓,色似青浅,而敲法入石太深,字有边痕,用墨深浅不匀,浓处若乌云生雨,浅者如白虹跨天,殊乏雅趣。惟取眼生,以惑蒙瞆。古帖受裱数多,历年更远,其墨浓者,坚若生漆,且有一种不可称比异香,发自纸墨之外。若以手揩墨色,纤毫无染;兼之纸面光采如砑,其纸年久质薄,触即脆裂,侧动转折处,并无沁墨水迹侵染字法。今之浓墨拓者,以指微抹,满指皆黑。其古帖纸色,面有旧意,原人摩弄积久,自然陈色,故面古而背色常新,以古纸坚厚不湮。今之赝拓,大率以川扇纸、竹纸用挂灰炉烟沥和水染成古色,表里湮透,两面如一。若以一角揭试,薄者即裂,厚者惟健不断。如古帖不然,薄者揭之,坚而不裂,以受糊多耳;厚者反破碎莫举,以年远糊重,纸脆故也。此俱以形似求之。若以字法刻手,过目翻阅,虽宋拓之妍丑即别,矧赝拓可愚人哉?虽然,近有吴中高手,赝为旧帖,以坚帘厚粗竹纸,皆特抄也,作夹纱拓法,以草烟末香烟薰之,火气逼脆本质,用香和糊,若古帖嗅味,全无一毫新状,入手多不能破。其智巧精采,反能夺目,鉴赏当具神通观法。
佳拓既已难得,而装裱尤为不易,偶一不慎,非任意割裂,即走失字形,故今日学者多不欲购拓本而争购印本焉。碑帖店各大都市俱有,而古董店中亦多兼营,北平、上海、杭州、济南均有多家。而西安、曲阜、泰安、洛阳则以碑刻众多,而碑帖之营业亦盛。
第三章 印本
印本之便利——印本之种类
自照相术印刷术逐渐发明以来,字帖之复印甚为容易,且能与原拓所差无几,而又装订成册,价值低廉,省鉴别真伪之苦,故学者趋之若鹜,时至今日,印本将取拓本之地位而代之矣。并专门书家或碑帖收藏家,亦多用印本以为对照,印本之流行益广而拓本之范围愈狭。但印本亦必须加以鉴别,不尽可用。今试依其印法而略言之:
石印。印法之最简陋者,书摊所售之廉价品皆属此种,字意俱失,形神无存,且选择不精,取材卑下,印工潦草,学之最易误人,决不可用。
金属版印。较石印为清朗,然于浓淡之间,尚少区别,此种价亦较昂,选择印工俱较精,最合于普通学者之用。
铜版印。虽有浓淡之分,然以纲目关系,亦未能十分正确,惟较锌版为较佳耳。此种多用以印真迹,印碑帖者尚少。
珂罗版印。亦名玻璃版印,为印本中之最佳者。形神浓淡,俱可不爽毫厘。惟以印刷费事,工料俱昂,故价值较贵。然所印者多系名帖,原本极不易得,经专家审定,认为极有价值者而始付印,故书家及收藏家均乐购之,以其在印本中为最上品,止下真迹一等者也。
照片。照片虽较玻璃版为更清晰,然价太昂,且有感光变色之虞,今已不甚流行矣。
第四章 丛帖
帖学之势力——丛帖之种类——丛帖二十六种
自东晋至清代中季一千五百年间,虽书家辈出,而终不能出“二王”之范围,自宋太宗《淳化帖》出,于是书家又不能出帖学之范围,辗转相袭,愈失愈远。而帖亦孳乳浸多,中国书学之不振不得不归罪于帖学,而以其流行千余年也,于书学之潜势力尚极伟大,不可厚诬,今列其名于下,以备探讨者之参考。在今日碑碣大昌、金石称盛时代,得原拓真迹甚易,固不必再习此枣木银锭之翻版伪迹矣。
《淳化阁帖》。诸帖之祖,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内府真迹,命王著用枣板摹刻十卷。虽近肥俗,深得古意。不见真迹,得此足矣。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打,手摸之而不污。亲王大臣,各赐一本,人间罕有。今世所传,俱从赐本转相摹刻者。
《绛帖》。《淳化》之子,用《淳化阁帖》增入别贴,重编二十卷潘师旦摹刻。骨法清劲,足正王著肉胜之失。然骏马露骨,又未免羸瘠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宝月大师摹刻,风韵和雅,血肉停匀,但形势俱圆,颇乏峭健之气。庆历间,僧希白重摹者亦佳,第三次者失真矣。
《大观帖》。《淳化》之弟,大观间,奉旨以御府真迹,重刻于太清楼中。有《兰亭帖》蔡京摹刻。京沈酣富贵,恣意粗率,笔偏收纵,非复古意,赖刻手精工,犹胜他帖尔。
《太清楼续阁帖》。刘焘摹刻,工夫精致,亚于《淳化》,肥而多骨。求备于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风韵。
《戏鱼堂帖》。刘次庄摹于临江。除去《淳化》年月而增释文。在《淳化》翻刻中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
《东库本》。世传潘氏子析居,石刻分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足为一部,名《东库本》。其家亦复重刻上十卷,足为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之祸,石并无存,重刻者失之远矣。
《鼎帖》。廿卷。绍兴间武陵丞赵铚父子编,中有《黄庭经》,石硬而刻手不佳,虽博而乏古意。
《星凤楼帖》。曹士冕摹刻,工致有余,清而不浓,亚于《太清楼续贴》。
《玉麟堂帖》。吴琚摹刻,浓而不清,多杂米家,笔仗。
《宝晋斋帖》。米元章手摹“二王”以下真迹入石,佳帖难得,学者赖此,得见唐、晋人仿佛尔。
《汝州帖》。摘诸帖中字牵合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后有会稽重摹,俗谓之《兰亭帖》。
《黔江帖》。秦子明借《宝月古法帖》摹刻,石在黔江绍圣院,乃潭人汤正臣父子刻。
《赐书堂帖》。宋宣献公摹于山阳,石已不存,后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出于《潭帖》之上。
《彭州帖》。刻历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
《利州帖》。庆元中以《戏鱼堂帖》重刻于益昌。
《泉州帖》。《淳化帖》翻,最为完善。少逊于《大观绛帖》,比之它刻,亦大相径庭,自智果而后,缺十余帧。
《群玉堂帖》。韩侂胄刻,笔意清遒,虽有胜趣,憾刻手不佳,不为精妙。
《百一帖》。王万庆摹刻,搜拾“二王”行草书小帖略备,博而不精。
《修内司帖》。淳熙间出内府所藏,刻石禁中,题尾云:“修内司奉旨上石。”亦名《闭阁续帖》。
《甲秀堂帖》。庐江李氏刻,前有王、颜书,多诸帖所未有。
《二王帖》。许提举刻于临江。
《真赏斋帖》。锡山华氏刻,此明帖之最精者。
《三希堂帖》。清代摹刻。
《快雪堂帖》。涿州冯铨刻,乾隆时入内府。
以上各帖中覆印本有《淳化阁帖》、《大观帖》、《澄清堂帖》、《真赏斋帖》、《绛帖》、《三希堂帖》、《快雪堂帖》等,俱有正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