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
論瘟疫
傷寒論 曰: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龐安常 曰:疫氣之發,大則流行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悉由運氣鬱發,有勝有伏,遷正退位之所致也。
陶氏 曰:夫疫氣之中人,輕重不一,仲景無治法,後人用敗毒散治,甚得其理,然亦有愈,有不愈者。蓋疫氣有淺深,資稟有壯怯。怯而受癘氣之深者,治之為難;壯實而所感又淺,則庶幾可愈。切不可作傷寒證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看所中陰陽經絡脈法,而以二方加減治之,殊為切當。
活人 云: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實邪在肝,升麻解肌湯主之。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實邪在心,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選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實邪在肺,白虎加蒼朮湯、茵陳汁調五苓散。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實邪在腎,宜萎蕤湯。
指掌 云:疫癘者,又非瘟病之比,此皆寒熱不調,四時不正之氣。是以一方之內,長幼率皆相似,謂之天行時氣,治法與傷寒不同,又不可拘於日數。仲景曰:疫氣之行,無以脈診,蓋隨時以施治也,以平為期,不可過取。四時之中,土無正位,分居四季,當隨其經而取之。
丹溪 曰:眾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時疫也。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用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蒼朮、防風、滑石、香附、人中黃為末,神麯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甚者加童便。瘟疫惟有三因治法可用,(以其分內外因也)當推歲運。冬瘟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嚴寒,君心當閉藏,而反泄於外,而得之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宜補藥帶表。
龔氏 曰:冬應寒而反溫,春發瘟疫,敗毒散主之。春應溫而反清涼,夏發燥疫,大柴胡湯主之。夏應熱而反寒,秋髮寒疫,五積散主之。秋應涼而反淫雨,冬發濕疫,五苓散主之。人參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羌活沖和湯,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速焉。
陶尚文治瘟疫法: 若病只在少陽經者,小柴胡加防風,羌活,微發之而愈。若病兼陽明經者,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服之。若見太陽證,便大便泄者,以小柴胡去黃芩,對五苓散。尤當看脈、寒熱,若無寒,去桂留芩。若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加桂五苓散。若入太陰經,無熱證見者,用理中湯。此證必須腹痛而瀉,明日瀉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若入少陰經及厥陰經,用陰陽傷寒傳經法治之。若初看未端的,且先以敗毒散治之,看歸在何經,再隨經施治,無不效者。若發黃,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未退,茯苓滲濕湯。瘟疫作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濕溫,渴,蒼朮白虎湯。瘟疫發狂,不識人,大柴胡湯加當歸。如大便泄者,三黃石膏湯,柴苓湯。瘟疫胸膈滿悶,本方加枳殼、橘紅、黃連。若大便不通,大柴胡湯微利之。
脈法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瘟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疼,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鼓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生,虛軟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治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 又名羌活沖和湯 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服之取汗而愈,其效如神。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半)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 細辛(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溫服,食後。取微汗為度,如無汗,啖稀熱粥助之。此藥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病,亦有神效也。
六神通解散 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先服九味羌活湯,不愈,後服此藥。
麻黃(五錢) 石膏 滑石 黃芩(各二兩) 蒼朮(四兩) 甘草(一兩)
上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水煎,熱服取汗,中病則已。一方加川芎、羌活、細辛。一方用防風一兩半,去麻黃,或云秋冬去防風,加麻黃。
凡疫病初起之時,用藿香正氣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以防未然。若已病者,用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皆有奇功。劉草窗曰:未病之人三五日一服,乃卻疫捷法。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
麻黃(去節) 升麻 葛根 赤芍藥 川芎 白芷 紫蘇 陳皮 香附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如發熱頭痛,加連翹、蔥白。中滿氣實,加枳殼。
人參敗毒散 治瘟疫,四時通用。
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川芎 柴胡 枳殼 前胡 桔梗(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一方加黃芩
上銼,加生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服。
此藥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或嶺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之地,腳氣痿弱者,此藥不可缺也。
人中黃丸 治疫毒。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蒼朮 防風 滑石 香附 人中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神麯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煎四君子湯下;血虛,煎四物湯下;痰多,煎二陳湯下;熱甚者,加童便。
造人中黃法 冬月以竹一段,刮去青,留底一節,余節打通,以大甘草納竹筒內,以木塞其上竅,以有節一頭插於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乾聽用,名曰人中黃,大治疫毒。
又方 治瘟病,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
人中黃,飯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
一方 治時疫。
蒼朮 白朮 山楂 川芎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頭痛,加酒芩;口渴,加乾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風、芍藥。
五瘟丹 治四時瘟疫流行,傷寒發熱,並熱瘧熱病。
黃連(屬火,戊癸之年為君) 黃柏(屬水,丙辛之年為君) 黃芩(屬金,乙庚之年為君) 甘草(屬土,甲己之年為君) 山梔(屬木,丁壬之年為君) 香附 紫蘇(以上各一兩,以值年藥為君者倍一兩)
上七味皆生用,於冬至日置為末,用錦紋大黃三兩濃煎湯,去渣,熬成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硃砂、雄黃末為衣,再貼金箔,每服一丸,冷水磨服。
小柴胡湯 治瘟疫,內虛發熱,胸脅痞悶,及在半表半裡,非汗非下之證,此少陽經藥也。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人參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七分)
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咳嗽,加五味子;煩渴,加瓜蔞根;脅下痞硬,加枳實;衄血,加生地黃、白茅花;痰盛又喘,加桑白皮、烏梅。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及瘡疹發癍,此陽明經藥也。一云治冬瘟。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熱服。熱甚者,用元參,去芍藥、葛根,名升麻湯。
清熱解肌湯 治傷寒,瘟疫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 黃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一枚煎七分,溫服,日三次。如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宜下之。
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疼體重,鼻塞咽乾,痰盛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去蘆) 前胡(去蘆) 乾葛 赤芍藥 石膏(炒,各一兩) 荊芥(一兩半) 升麻(半兩) 黃芩 桑白皮(各六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熱服。
香葛湯 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頭痛身疼項強,寒熱嘔惡,痰嗽,腹痛泄瀉,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溫瘴,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紫蘇 香附 陳皮(去白) 蒼朮(制) 薄荷(各一兩) 川芎 白芷 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熱服不拘時。
萎蕤湯 治風瘟,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者,此方主之。
萎蕤(二錢半) 麻黃 白薇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石膏 甘菊(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煎服。
大青龍加黃芩湯 治寒疫頭疼,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六兩) 桂枝(洗淨) 甘草(各二兩)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黃芩(七錢) 生薑(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瘟,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脈沉細者,此方主之。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蒼朮(制) 甘草(各二兩) 粳米(六合)
上共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若濕毒藏於肌膚,更遇於瘟,名曰濕瘟。濕為陰邪,故憎寒;瘟為陽邪,故壯熱;瘟熱入里,故口渴;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熱。加蒼朮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
竹葉石膏場 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少氣欲吐。
石膏(一兩) 麥門冬(去心,五錢半) 半夏(湯泡,二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入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至半鍾,去渣,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拘時。一云竹葉十片。
黃連解毒湯 治時疫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
黃連(三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二錢)
上水煎,去渣,溫服。如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枚生用,厚朴、茯苓各二錢,生薑三片。
三黃石膏湯 治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半) 麻黃(去節) 梔子(各一錢) 淡豆豉(半合)
上銼作一服,水煎,連進三五劑,愈。
漏蘆湯 治疫癘積熱,時生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及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煎服。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消毒丸 治疫毒內郁,時成疙瘩。
大黃(酒浸) 牡蠣(炙) 殭蠶(炒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黃連橘皮湯 治瘟毒發癍。
黃連(四兩) 陳皮 枳實 杏仁(去皮尖) 麻黃(湯泡,去節) 葛根(各二兩) 厚朴(薑汁炙) 甘草(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黑奴丸 治瘟毒發癍,煩躁,大渴倍常,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脹,身痛大熱,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溫,斡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黃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大黃(一兩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服一丸,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頃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沃漬法 治瘟熱內外皆實,喜飲水入水者。
取新汲井水一大缸,使病人坐其水中,復以大杓盛水,自項沃之,水熱,則病減矣。病人喜飲冷,亦聽其大啜,毋得阻也。行此法者,《易》曰:水盛則火滅。經曰: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此之謂也。
甘桔湯 治冬溫咽喉腫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時時頻呷。
丹溪方 解一切災病。
用粉草五兩,細切微炒,量病人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瀉,毒亦隨出。雖十分渴,亦不可飲水,飲水難救。
老君神明散 治瘟疫。
白朮(一錢) 桔梗(一錢) 細辛 附子(炮,去黑皮,各一兩) 烏頭(四兩,炮,去皮尖)
上五味為粗末,縫絹袋盛帶之,居閭里皆無病。若有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瘥。若經三四日,抄三四匕,以水一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聖散子 時毒流行,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可與傷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幼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蘇內翰序,全文見《活人書》)
蒼朮 白朮 麻黃 防風 獨活 藁本 細辛 柴胡 半夏 茯苓 枳殼(麩炒) 厚朴(薑製) 藿香 甘草 芍藥 石菖蒲 豬苓 澤瀉 吳茱萸(湯泡) 良薑 附子(炮,去皮脂,各半錢) 草豆蔻(十個,麵裹煨,去皮)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熱服,余渣再煎,空心服。
上二方治疫雖不分陰陽,然亦寒多表多者宜之,若熱毒內盛者忌用。
避瘟方
宣聖避瘟方
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井花水,平旦第一汲盛淨器中,浸乳香,至歲旦五更暖令溫,從小至大,每人以乳香一小塊,飲水三呷,嚥下,則一年不患時疫。
潔古雄黃丸 避時疫,可與病人同床,傳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 赤小豆(炒)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
冷飲子 能避瘟疫時災,兼補下元。
茴香(夏用根,冬用子) 遠志(去心) 萆薢 蓯蓉(各三分) 附子(炮,兩個) 桑螵蛸(炙,二十枚)
上共為細末,分作二帖,每帖大羊腎一具去脂膜,用水一碗半煎,露一宿,空心冷服,每季吃四帖。
屠蘇酒 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避疫癘一切不正之氣。
赤朮 桂心(各七錢半) 防風(一兩) 大黃 桔梗 蜀椒(各五錢七分) 菝葜(五錢) 烏頭(二錢半) 赤小豆(十四枚)
上㕮咀,以三角縫袋盛之,以十二月除夜懸井底至泥,元旦日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序飲之,藥渣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一方無防風、赤小豆二味,赤朮作白朮。
神聖避瘟丹
蒼朮(倍用) 羌活 獨活 白芷 香附 大黃 甘松 三奈 赤箭 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彈子大,黃丹為衣,曬乾,正月初一日侵晨焚一炷,避瘟。
避瘟丹
虎頭骨(二兩) 硃砂 雄黃 鬼臼 蕪荑 鬼箭 藜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繫於背上。或當病者戶內燒之,一切鬼邪不敢進。兼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吾成子螢火丸 主避疫疾惡氣,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皆避之。
螢火 鬼箭羽(去皮) 蒺藜(各一兩) 雄黃 雌黃(各二兩) 礬石(一兩,燒汁盡) 羚羊皮 煅灶灰 鐵錘柄(入煅處燒,一分半)
上九味搗為散,以雞子黃並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縫囊盛五丸,帶左臂上,仍可掛於戶上。
太倉公避瘟丹 凡官舍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入,預製此燒之,可遠此害,極宜於暑月燒之,以除瘟疫,並散邪氣。
茅朮(一斤) 臺烏 白朮 黃連 羌活(各半斤) 川烏 草烏 細辛 紫草 防風 獨活 藁本 白芷 香附 當歸 荊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三奈 乾薑 麻黃 芍藥 牙皂 甘草(各四兩) 麝香(三分)
上為末,棗肉丸如彈子大,每一丸燒之。
一方 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既出,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噴嚏為佳。
一方 用雄黃末,水調塗鼻孔中,雖與病人同臥,亦不相染。
一方 以雄黃、蒼朮為細末,香油調敷鼻內,則邪氣不入。
一方 預飲雄黃燒灑一二盞,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