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論飲食調攝之宜
彭氏 曰: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謂賢哲防於未病。凡一切飲食,勿論四時,常欲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腸僻為痔,因而大飲,則氣乃暴逆。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趑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榮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故食訖,當行步躊躇,有作修為乃佳。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動然也。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不欲夜食,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日入之後,萬響都絕,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損胃,損胃即不受穀氣,穀氣不受即多吐,多吐即為翻胃之疾矣。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為善爾。食熱物後,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後,不宜再食熱物。冷熱相激,必患牙齒疼痛。瓜果不熟,禽獸自死,及生鮓煿煎之物,與夫油膩難消,粉粥冷淘之物,皆能生痰,生瘡瘍,生症癖,並不宜食。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故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內經》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咸從水化,水能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多食甘,則骨肉痛而發落(甘從土化,土能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偏之為害如此,故上士淡泊,其次中和,此飲食之大節也。飲酒少則益人,多則損人,氣暢而止可也。飲少則能引滯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闢穢惡。過多而醉,則肝浮膽橫,諸脈衝激,由之敗腎毀筋,腐骨消胃,久之神散魄溟,不能飲食,獨與酒宜,去死無日矣。飽食之後,尤宜忌之。飲覺過多,吐之為妙。飲酒後,不可飲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日久必然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渴,攣躄(音闢,足不能行也)之疾作矣。酒後不可風中坐臥,袒肉操扇。此當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食過多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飢殍,飽食即死,是其驗也。嗟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形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齡。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其此之謂乎。
論飲食過多之害
羅謙甫 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貪於多,貴在有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徙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泄真元。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溲便清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泄,莫不由食物過傷,滋味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津液內蓄,精華和凝,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矣。
論飲食傷脾
東垣 曰:「四十九難」云: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澼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飧泄,或為腸澼,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此最為妙也。重則方可吐下。數方區分類析於後,宜酌量用之。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東垣 曰:「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為喘咳,為腫,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大法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蘖、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則反傷脾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凡毒藥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所謂去其六七八九者,病去六七八九分而止也)
論傷食宜下宜吐
潔古 云:大抵氣口脈緊盛者宜下,尺脈絕者宜吐。經曰:氣口脈盛,傷於食。心胃滿而口無味。口與氣口同口曰坤者,口乃脾之候,故胃傷而氣口緊盛。夫傷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得脈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枳朮丸之類主之。氣口二盛,得脈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之類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九至,則傷太陰,填塞悶亂,則心胃大痛,備急丸、保神丸、消積丸之類主之。兀兀欲吐不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瓜蒂散主之。如不能吐,是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曰:盛食填塞,胸中痞亂,兩寸脈當用事,今反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曰:胸中有食,是木鬱宜達,故探吐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塞。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與坤土俱在手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木發生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脈之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然必視所傷之物冷熱,隨證加減。如傷冷物一分,熱物二分,則用寒藥二停,熱藥一停,隨時消息。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設不知歲氣變遷而妄呼寒熱,則邪正盛衰無所辨,未免於犯歲氣,伐天和矣。夭枉之由,此其為甚)
論傷食宜補
又 云: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亦必有三陰可補之法,故云內傷三陰,可用溫劑。若飲冷內傷,雖云損胃,未知色脈各在何經。若面色青黑,脈浮沉不一,弦而弱者,傷在厥陰。若面色紅赤,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若面色黃潔,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傷在太陰也。傷在厥陰肝之經,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之類主之。傷在少陰腎之經,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在太陰脾之經,理中丸湯主之。大便軟者宜湯,結者宜丸。
論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東垣 曰:夫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榮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既消,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護衛,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博哉。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利,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用枳朮丸一藥,消化胃中所傷,下胃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則消化,是先補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因用荷葉燒飯為丸,荷葉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上之下,出於穢汙之中,而不為穢汙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正氣。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脾胃受邪,當以苦味瀉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燥。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嘆。經曰:胃惡熱而喜清,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使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詳見本經)。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熱俱寒之食藥致損者與。《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以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復完,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藥。又須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強勸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於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瀉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譬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
論中食似風
統旨 云: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皆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膈,升降不通,此內傷之至重者,人多不識。若誤作中風中氣,而以祛風行氣之藥重傷胃氣,其死可立而待。不若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仍視其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吐後別無他證,只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半夏、麴櫱之類調理。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須要審問明白,或方食醉飽,或飲食過傷,但覺胸膈痞悶,痰涎壅塞,氣口脈緊盛者,且作食滯治之。
論飲食雜治法
病源 曰: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敗卵臭,時復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瘧之狀,皆其證也。凡傷食必惡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導之劑。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丹溪 曰:傷食必惡食,氣口脈必緊盛,胸膈必痞塞,亦有頭痛發熱者,但身不痛。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運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聞食氣即嘔,二陳湯加砂仁一錢,青皮五分服之。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一人嗜酒,痛飲不醉,忽糟粕出前竅,尿溺出後竅,脈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砂、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八貼而安。
或 云: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準繩 云:凡諸脾脈,微洪,傷苦澀物,經曰:咸勝苦。微弦,傷冷硬物,經云:溫以克之。微澀,傷辛辣物,經云:苦勝辛。微滑,傷腥咸物,經云:甘勝咸。弦緊,傷酸硬物,經云:辛勝酸。洪緩,傷甜爛物,經云:酸勝甘。微遲,傷冷痰積聚惡物,溫胃化痰。單伏,主物不消化,曲、蘖、三稜、廣朮之類。浮洪而數,皆中酒,葛根、陳皮、茯苓。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俱盛,俗謂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
李氏 曰:傷食惡食,先分上下,次審寒熱,以行吐瀉。停於上脘,氣壅痰盛者,宜吐。如傷冷食,腹脹氣逆,噫氣吞酸,噁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如傷熱物,或酒面發熱,心口刺痛,停痰停飲,伏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探吐。傷重,填塞胸中,下部無脈,體實年壯者,方敢瓜蒂散吐之。尋常飲食過飽,在膈,以手探吐為好。停宿中下脘者,宜下以逐之。如傷冷物,腹脹滿痛者,木香見睍丸、丁香脾積丸,感應丸。如傷熱物,痞滿者,二黃丸。日晡潮熱盛者,小承氣湯。寒熱兩傷者,大黃備急丸、除原散。體弱者,下藥兼補,保和丸。凡傷食,乃中焦血病,如牽牛猛烈傷氣,及一切峻攻,反傷胃氣。又現有吐者,二陳湯加砂仁、黃連、青皮、枳實。現有瀉者,胃苓湯加山楂、麥芽,或三白湯,隨時令寒暑選用。如身受寒氣,口又傷冷,初得便宜辛溫理中,稍久鬱而為熱,當兼辛涼散之。吐下未淨,消導之,紅丸子、枳朮丸、保和丸、大安丸、平補枳朮丸、單山楂丸。吐下已虛,補益之,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憂思傷脾,全不食者,溫膽湯神效。憂思兼傷食者,木香化滯湯。瘦倦氣抑不食者,二妙蒼柏散加香附、白芍藥、陳皮、半夏、黃連、扁柏等分,白朮為君,薑汁曲丸服。帶痰氣滿不食者,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醉飽行房,以致蓄血,胃口時痛者,大調中湯,或八物湯加砂仁之類。
蔭按:《名醫方考》載廚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爛,今後凡遇粉傷者,宜加焉。客有貨瓜果者,一遇糯米,無不化爛。今後凡遇傷於瓜果者,宜入之。舟人以橄欖木為檣,凡魚觸之,無有不死。又嘗以橄欖木為桌,以魚骨置之,少時柔軟,今後凡遇食魚而傷者,及噎魚骨者,皆宜用之。凡花果草木,一觸麝香,無不萎落。今後凡遇傷於果實蔬菜者,宜主之。門外楂枳枸木者,門內造酒必不熟,屋內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過於葛花。今後凡遇傷酒、中酒者,宜用之。客有蒸豬首者,或告之曰,是草豬母彘之首也,皮厚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則易烹矣,試之果然。今後但遇傷於肉味者,只此足矣。
論傷酒
東垣 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 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準繩 云: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又 云: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脈法
脈訣舉要 曰:氣口緊盛者,為傷於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錄 曰: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
治傷食消導兼補方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法,用粳米淘淨,量以熟水和,取生荷葉三四層包之,上撮其口,埋於灰火中,露出上口撮余荷葉,勿令泄水,以飯熟為度。如無生荷葉,以乾者浸濕,包飯煨之,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白湯送下。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復傷也。若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神麯、大麥蘖麵炒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勉強多食,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此上四方製法,俱同本方,但各量所傷服之。
一方:如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加蘿蔔子五錢,神麯一兩,紅花三錢;傷濕熱不化,加茯苓、芩、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神麯糊丸;若傷豆粉濕面油膩,加半夏、神麯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傷酥酪乳餅,一切冷病,加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麯一兩,乾生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氣弱食少,加陳皮;飲食難化,疼痛泄瀉。加人參、白芍藥、神麯、麥蘖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泄結痛,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痞塊,加黃連、厚朴各五錢;積堅,加莪朮、昆布各三錢;傷冷腹痛,溏瀉,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五錢;挾氣傷食,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致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加芒硝五錢;素有痰,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芩、連各五錢;素有氣,加木香一兩;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一日,四兩) 黑枳實(去穰,曲炒,二兩) 半夏(薑湯泡七次)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去葉,入老倉米,亦如尋常造飯之法,甑內以荷葉鋪蓋,方全氣味,乘熱搗爛,用細絹絞精華汁,以藥末揉拌成劑,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用白滾湯送下。或只用蒸餅為丸。或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橘半枳朮丸 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 枳實(麩炒) 陳皮(炒,各一兩) 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
上為末,水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 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白朮(三兩) 枳實(麩炒) 陳皮(去白)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竹瀝枳朮丸 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莪朮(米泔浸,炒) 南星(白礬、生薑、牙皂同煮乾) 半夏(同南星制) 白茯苓 陳皮(去白) 黃芩(酒炒)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各一兩) 黃連(薑汁炒) 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用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下。
橘半消化丸 消食化痰,開鬱下氣。
白朮(二兩) 蒼朮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神麯 山楂 撫芎 香附(各一兩)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虛者宜斟酌用之。
白朮 山楂(各二兩)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香砂和中湯 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噫,或胸腹脹痛。
藿香 砂仁(各一錢二分) 蒼朮(米泔浸炒,二錢) 厚朴(薑汁炒) 半夏 茯苓 陳皮 青皮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如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神麯、山楂。
加味二陳湯 導痰補脾,消食行氣。
陳皮 半夏 茯苓 蒼朮 白朮 香附 山楂(各一錢) 川芎 神麯(炒,各七分) 麥蘖(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麯、麥蘖面細研,炒另包,余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成,調入神麯、麥蘖服。
化食養脾湯 治或先因勞役而後傷於飲食,或先傷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此皆不足之中,兼乎有餘,宜此湯治之。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白茯苓 陳皮 神麯(炒) 半夏(薑湯泡) 麥芽(炒) 山楂(各一錢) 砂仁(八分) 甘草(炙,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胸腹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錢;胃脘痛,加草豆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溯原散(一名除原散)
凡傷食物,以致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致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法制陳皮 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 甘草(炙,各二兩) 青鹽(炒,一兩) 乾生薑 烏梅肉(各五錢) 白檀香(二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法制檳榔 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 縮砂(取仁) 白豆蔻(取仁) 丁香(切作細條) 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 橘皮(去白,切作細條) 生薑(各半斤,切作細條)
上件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煮乾,焙乾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或為細末,湯調服,亦可。
治傷食吐法方
瓜蒂散 治大滿大實,氣上衝逆,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填塞悶亂者用之。如尺寸俱盛者,宜用備急丸。凡血虛者,不可吐。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仲景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匕服之。若不至兩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物探之,得吐則已。如探不去,方以此劑吐之。
鹽湯探吐法 治飲食自倍,胸膈滿脹,宜以此法吐之。
食鹽(四合,燒)
上以溫湯二升和勻,飲之,以指探吐。
治傷熱食方
保和丸 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 半夏(薑製) 橘紅 白茯苓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連翹 蘿蔔子 黃連(各五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白湯下。一方無茯苓、連翹。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胸膈不快。
黃芩(二兩) 黃連(酒炒) 大黃(煨) 神麯(炒) 白朮 陳皮(各一兩) 枳實(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白朮丸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朮 半夏 神麯(炒) 枳實(炒,各一兩) 橘皮(七錢) 黃芩(五錢) 白礬(枯三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之。
檳榔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悶。
檳榔(二錢五分) 陳皮 牽牛(各一兩) 木香(二錢五分) 枳實(炒,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生薑湯下。
消滯丸 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消滯,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其功甚妙。
黑牽牛(炒,二兩) 香附(米炒) 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食後下。
一方 治傷索粉片積。
用紫蘇濃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除濕益氣丸 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肌體沉重。
枳實(炒) 白朮 黃芩(生) 神麯(炒,各一兩) 紅花(三分) 蘿蔔子(炒熟,五錢)
上為末,荷葉飯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一兩) 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二錢) 枳實(炒,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黃芩 茯苓 白朮 黃連(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黃(一兩) 枳實(炒) 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食遠。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
以上俱消導熱食之劑,傷輕者選用。
枳朮青皮湯 治過食熱物,有傷太陰厥陰,嘔吐痞脹,瀉痢或不瀉痢者。
枳實 白朮 橘紅 黃連(薑汁炒) 麥芽(炒) 青皮 白芍藥 山楂肉(各一錢) 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下之不下,亦自內消。
枳實大黃湯 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 大黃 厚朴 檳榔 甘草
上銼一服,水煎,空心溫服,以利為度。腹痛甚,加木香。
金露丸 治內傷心痞,氣不升降,水穀不消。
大黃(一兩) 枳殼(五錢) 桔梗(二兩) 牽牛(二錢五分)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白湯下。
木香和中丸 和脾胃,消宿食,利胸膈,化痰涎,除膈熱,進飲食。
木香 檳榔 青皮 橘紅 黃芩 枳殼 青礞石(各五錢) 沉香(二錢) 滑石(二兩) 大黃(一兩一錢) 黑牽牛(頭末,二兩三錢)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茶清任下。
木香檳榔丸 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滯,不快利者,並宜服之。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廣朮(煨切)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香附 大黃(炒,各三兩) 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或云三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加至微利為度。一方有黃芩、當歸。
大枳殼丸 治一切酒食所傷,胸膈閉悶疼痛,飲食不消,兩脅刺痛,嘔吐噁心,並皆治之。
枳殼(麩炒) 木香 陳皮(去白) 青皮 人參 白朮 茯苓 厚朴(薑汁炒) 蓬朮(煨香熟) 半夏(湯泡七次) 三稜 黑牽牛(炒) 麥蘖(微炒) 神麯(炒黃,各一兩) 檳榔 大黃(錦紋者,各二兩)
一方有乾生薑五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食後服。
以上俱推逐熱食之劑,傷甚者選用。
治傷冷食方
香砂平胃散 治傷冷食。
香附(炒,一錢) 砂仁(七分) 蒼朮(米泔炒,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枳實(麩炒,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麯、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乾薑、青皮;飲酒傷者,加黃連、乾葛、烏梅;吐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去枳實。
內消散 治過食寒硬之物,致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 山楂肉 神麯 砂仁 香附 三稜 蓬朮 乾生薑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香殼散 醒脾去積,順氣化痰。
青皮(炒) 陳皮(炒,各四兩) 半夏(二兩五錢) 枳殼(炒,二兩) 枳實(炒) 山楂 神麯(炒) 麥蘖(炒) 三稜(炒) 蓬朮(炒) 木香 檳榔 蘿蔔子(炒) 草果(各一兩) 香附子(醋浸,一兩五錢) 陳倉米(一升,用巴豆二十粒炒黃,去巴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或為丸亦可。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枳實(麩炒) 半夏(泡)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一兩) 柴胡(四錢) 橘皮 木香(各三錢) 當歸(二錢) 紅花(五分)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稍熱服。忌生冷酒濕面。
半夏枳朮丸 治食冷傷脾胃,胃中有痰。
白朮(四兩) 枳實(麩炒) 半夏(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木香乾姜枳朮丸 破除滯氣,消寒飲食。
白朮(一兩五錢) 枳實(炒,一兩) 乾薑(炮,五錢) 木香(三錢)
上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加味枳朮丸 治痞消食化痰,止嗽寬中利膈,助胃和脾。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半夏(薑製)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各一兩) 陳皮 薑黃(各五錢) 木香(不見火,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薑湯下。
沉香化滯丸 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中滿,嘔噦噁心。
蓬朮(醋炒,三兩) 香附(炒) 陳皮(各二兩) 木香 砂仁 藿香 麥芽(炒) 神麯(炒) 甘草(炙,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紅丸子 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並治冷瘧。
京三稜(水浸軟) 蓬朮(煨)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五兩) 乾薑(炮) 胡椒(各三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小兒臨時加減與服。本方加神麯、麥芽同炒各等分,名內消丸。
易簡紅丸子 修合治療之法並見《局方》
蓬朮 三稜 橘皮 青皮 胡椒 乾薑 阿魏 紅礬
上每服六十丸,薑湯下,治大人小兒脾胃之證,極有神效。但三稜、蓬朮本能破症消癖,其性猛烈,人不以此為常服之劑。然今所用者,以生產之處隔絕,二藥不得其真,乃以紅蒲根之類代之,性雖相近,而功力不同。此藥須是合令精緻,用好米醋煮陳米粉為丸。若修合之時,去阿魏、紅礬,名小橘皮煎,治尋常飲食所傷,中脘痞滿,服之應手而愈。大病之後,穀食難化,及治中脘停聚,並生薑湯下;脾寒瘧疾,生薑橘皮湯下;心腹脹痛,紫蘇橘皮湯下;脾疼作楚,葛蒲湯下;酒疸谷疸,遍身昏黃,大麥湯下;兩脅引乳痛,沉香湯下;酒積食積,面黃腹脹,時或乾嘔,煨薑湯下;婦人脾血作楚,及血症氣塊,經血不調,或過時不來,並用醋湯嚥下;寒熱往來者,尤宜服之。產後狀如癲癇者,此乃敗血上攻,迷亂心神所致,當以此藥熱醋湯下,其效尤速。男子婦人癲疾,未必皆由心經蓄熱,亦有因膽氣不舒,遂致痰飲上迷心竅,故成斯疾。若服涼劑過多,則愈見昏亂,以此藥衣以辰砂,用橘葉煎湯嚥下,名小鎮心丸。妊婦惡阻嘔吐,全不納食,百藥不治,惟此最妙,乃佐二陳湯服之。但人疑其墮胎,必不信服,每易名用之,時有神效。但恐妊婦偶爾損動,必歸咎此藥耳。
丁香爛飯丸 治冷食傷太陰,又治卒心胃痛。
丁香 木香 廣朮(炮) 京三稜(炮,各一錢) 甘草(炙) 丁香皮(各二錢) 縮砂仁 益智仁(各三錢) 香附子(五錢) 甘松(淨,二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十香丸 治傷冷食,膈滿脹痛,或氣滯積聚,皆可服之。
甘松(炒) 益智仁(炒) 香附子(各四兩) 青皮(醋炒) 陳皮(去白) 蓬朮 京三稜(各二兩) 砂仁(一兩五錢)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薑湯下。
大七香丸 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利,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 麥蘖(一兩) 丁香皮(三兩五錢) 縮砂仁 藿香 官桂 陳皮 甘草(各二兩五錢) 甘松 烏藥(各六錢五分)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或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小七香丸 溫中快膈,化積和氣。治中酒嘔逆,氣膈食噎,茶酒食積,小兒疳氣。
甘松(八兩) 益智仁(六兩)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兩) 蓬朮(煨) 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薑湯、熱水任下。
集香丸 寬中理氣,消酒逐痰,進美飲食。
縮砂仁 丁香皮(各五錢) 甘草(七錢五分) 麥蘖(七錢) 甘松(一兩二錢五分) 香附子(一兩五錢) 丁香 白檀香 益智(各二錢五分) 白豆蔻 木香 蓬朮 沉香(各三錢五分) 一方加神麯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實大,細嚼下。
木香餅子 治同集香丸。
香附子 川芎 木香 吳白芷 薑黃(炮) 砂仁 甘松 桂(去浮皮,各二兩) 甘草(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生薑湯、白湯任下十餅至十五餅。
木香餅子
縮砂仁(十二兩) 廣朮(十兩) 甘松(五兩,水洗) 木香(四兩五錢) 檀香(四兩) 丁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膏丸,每兩作二百五十丸,捏作餅子。
檳榔丸 消宿食,破滯氣。
檳榔(三錢) 木香 人參(各二錢) 陳皮(五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前白湯下。
以上俱消導冷食之劑,傷輕者選用。
消積集香丸 治寒飲食所傷,心腹滿悶疼痛,及消散積聚痃癖氣塊久不愈者。
木香 陳皮 青皮 京三稜(炮) 廣朮(炮) 黑牽牛(炒) 白牽牛(炒) 茴香(炒,各五錢) 巴豆(半兩,不去皮,用白米一勺同炒米黑,去米)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溫薑湯下,無時,以利為度。忌生冷硬物。
木香見晛丸 治傷生冷硬物,心腹滿悶疼痛。
巴豆霜(五分) 京三稜(煨) 神麯(炒) 石三稜(去皮穰,各一兩) 木香(二錢) 香附(炒,五錢) 升麻(三錢) 柴胡(三錢) 草豆蔻(麵裹煨,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送下。
三稜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京三稜(炮,七錢) 廣朮(炮,七錢) 青皮 陳皮(各五錢) 丁香皮 益智(各三錢) 神麯(炒,七錢) 茴香(炒,五錢) 巴豆(和米皮炒焦,去米,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得更衣,止後服。
備急丹 治傷寒冷之物,心腹卒痛如錐刺,及脹滿不快,氣急,諸卒暴百病。
錦紋川大黃 乾薑 巴豆(先去皮膜心,去油用霜)
上三味各另為末等分,同一處研勻,煉蜜成劑,杵千餘下,丸如大豌豆大,夜臥溫水下一丸。如氣實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計時候服。婦人有孕不可服。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腎氣痛,脅下痛,大便不通,氣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各二錢五分) 巴豆(十枚,去皮油心膜,研) 乾蠍(七枚)
上四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麻子大,硃砂三錢為衣,每服五丸。如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如腹痛,柿蒂煨姜煎湯下;如血痛,炒姜醋湯下;如腎氣痛,脅下痛,茴香酒下;如大便不通,蜜調檳榔末一錢下;如氣噎,木香湯下;如宿食不消,茶酒漿飲任下。
雄黃聖餅子 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滿悶不快。
雄黃(五錢) 巴豆(一百個,去油心膜) 白麵(十兩,重羅過)
上三件,除白麵,余同為細末,共面和勻,用新水和作餅子如手大,以水再煮浮於湯上,漉出,看硬軟捏作餅子如桐子大,每服五七餅,加至十餅、十五餅。嚼食一餅利一行,二餅利二行,食前茶酒任下。
感應丸 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疼,霍亂吐瀉,大便頻,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化,愈而復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唾,頭旋,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思飲食,不拘新舊冷積,並皆治之。
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五錢) 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兩)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杏仁、巴豆,同和勻,用好蠟六兩熔化成汁,以重絹濾其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成劑,分作小錠子,油紙裹,旋丸,每服三五丸,空心薑湯下。
海藏神應丸 治一切冷物冷水,及乳酥所傷,小腹痛,腸鳴,水穀不化。
丁香 木香(各二錢)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乾薑(各五錢) 黃蠟(二兩)
上先將黃蠟用好醋煮,去渣穢,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黃蠟再上火,春夏入香油半兩,秋冬八錢,溶開下杏仁、巴豆攪勻,次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勻,搓作錠子,油紙裹,旋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丸,溫米湯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丁香脾積丸 治諸般食積氣滯,胸膈脹滿,心腹刺痛。
良薑(醋煮) 丁香 木香 巴豆(去油,各五錢) 莪朮 三稜(各一兩) 青皮(一兩) 皂莢(燒,三片) 百草霜(三匙)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五更白湯下,利去三五行,以粥補住。如止是脾積氣,陳皮煎湯下;吐酸,薑湯下;夏月嘔吐,藿香甘草湯下;小腸氣,炒茴香酒下;婦人血氣刺痛,醋湯下;冬月嘔吐,菖蒲湯下;小兒疳氣,使君子煎湯下。
如意丸 治氣虛積冷,停食不消,心下堅痞,噫宿腐氣,及霍亂吐瀉,水穀不化,一切食積之疾,並皆治之。
半夏(湯洗) 三稜 莪朮 枳殼(去穰) 檳榔 陳皮 乾薑 黃連(各三兩) 巴豆(三十七粒,連殼同用)
上銼如豆大,用好醋煮乾,焙為末,薄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後用茶清,薑湯任下。孕婦不宜服。
阿魏丸 治脾胃怯弱,過食肉面生果之物,停積中焦,不能克化,以致腹脹刺痛,嘔惡不食,或利或秘,並皆治之。
阿魏(酒浸化) 官桂(不見火) 蓬朮(炒) 麥芽(炒) 神麯(炒) 青皮(去白) 蘿蔔子(炒) 白朮 乾薑(炮,各半兩) 百草霜(三錢) 巴豆(去皮心膜油,七個)
上為末,薄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面傷,麵湯下;生果傷,麝香湯下。
化滯丸 理一切氣,化一切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痼磨之自消,暴積乍留導之自去。
南木香(堅實者,不見火) 丁香(去苞,不見火) 青皮(四花者,去穰) 橘皮(去白) 黃連(大者,各二錢半) 半夏(為末,薑汁和餅,陰乾,二錢半) 京三稜(慢火煨) 蓬朮(慢火煨,各四錢八分) 巴豆(去心膜,以瓦器醋浸一宿熬干,六錢) 烏梅(取肉焙乾為末,五錢,用米醋調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藥)
上各製為極細末,通和勻,用白麵八錢水調得所,慢火打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七丸,人盛者十丸,空心橘皮湯下。常服磨滯,不欲通泄,津液嚥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之物,取本汁飲冷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嚥下,即止。食瀉不休,及霍亂嘔吐,俱用冷水下;若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赤白痢,冷甘草乾薑湯下;心痛,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橘皮湯下;小腸氣痛,茴香湯下;若婦人血氣痛,當歸湯下(一云當歸酒下)。孕婦不宜服。如小兒,量歲數加減用,疳積常服,米飲下,不拘時。若欲宣通,滾薑湯下,仍加丸數,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即止。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煮黃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脅肋走氣,痃癖刺痛,如神。
雄黃(研,一兩) 巴豆(去皮心,研如泥,五錢)
上入白麵二兩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滾漿水煮十二丸,濾入冷漿水內,令沉冷,每用時用浸藥冷漿下一丸,一日十二時盡十二丸,以微利為度,不必盡劑。
以上俱逐推冷食之劑,傷輕者選用。
治傷肉食方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及一切肉食不化,腹脹發熱。
山楂(不拘多少,蒸熟曬乾)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獺肝丸 治食魚鱠不消,生瘕,常欲食鱠者。
獺骨肝肺 大黃(各八分) 蘆根 鶴骨(各七分) 桔梗(五分) 乾薑 桂心(各四分) 斑蝥(炙,二十一枚)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服十丸至十五丸,日再,瘥。
仲景方 治食鱠在心胸間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
陳皮(一兩) 大黃 朴硝(各二兩)
上三味,用水一大升煮取半升,頓服消。
又方 用馬鞭草搗汁飲。又,飲姜葉汁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藥吐之。
一方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大渴心急,發熱,狂言妄語,或洞下。
用杏仁一升,去皮研,以沸湯三升和,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淨。一方以蘆根水煮汁飲之,消。
治傷食挾外感方
行氣香蘇飲 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熱憎寒,遍身骨節麻木疼痛,七情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紫蘇 陳皮 香附 烏藥 川芎 羌活 枳殼(麩炒) 麻黃 蒼朮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外感風寒,加蔥白三根;內傷飲食,加山楂、神麯。
沖和湯 即參蘇飲加木香。
人參 紫蘇 半夏(制) 陳皮(去白) 茯苓 木香 枳殼(炒) 乾葛 前胡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服。
和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吐利。
蒼朮(去皮,一斤) 厚朴(去粗皮,薑汁製) 陳皮(洗,各四兩) 藁本 桔梗 甘草(各半斤)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治傷酒方
葛花解酲湯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人參 豬苓 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神麯(炒) 澤瀉 乾生薑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此日日飲酒。此方氣味辛辣,偶因病酒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也。
葛花湯 治傷酒之仙藥,能上下分消其濕。
葛根面 小豆花 藿香葉 白豆蔻 益智仁 縮砂仁 香附子 車前子 葛花 葛蕊 白檀 木香 丁香 沉香 橙皮 陳皮 姜屑 官桂 白朮 澤瀉 茯苓 人參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湯點服,酒調亦得,姜糊丸桐子大,酒下之亦可。服畢,但鼻準微汗,即解。
枳實半夏湯 治酒停胸膈,為痰飲者。
枳實(麩炒) 半夏(各等分)
加麥芽。一方並加神麯。
上銼,每服七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八分,溫服無時。
加味二陳湯 治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連 乾葛(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中暑門縮脾飲亦可用。或五苓散,用乾葛煎湯調服。
加味沖和湯 治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
紫蘇葉(一錢半) 乾葛 前胡 桔梗 枳殼 橘紅 半夏 茯苓 黃連(各一錢) 人參 木香 甘草(各五分) 蓬朮(七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如熱盛,去木香,加黃芩、柴胡。
酒煮黃連丸 治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之。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升)
上將黃連以酒煮乾,碾末,用神麯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湯下。
曲芽丸 治酒積癖不消,心腹脹滿,噫酸嘔逆不食,脅肋疼痛。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黃連(半兩,銼,同巴豆三粒炒黃,去巴豆)
上為細末,沸湯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薑湯下。
三制三黃丸 治飲酒心下痞。
黃芩(去枯,酒浸一半,火炒一半,生用一半)
上三停分兩,勻為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量輕重加減。此治熱酒所傷,若傷冷酒,則下神應丸。
烏梅丸 治酒毒,化痰消食。
烏梅(一斤) 半夏 白礬(各八兩) 生薑(二兩)
上四味為細末,以新瓦兩片夾定,火焙三晝夜,次入: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蓬朮 枳殼 丁香皮 大腹子(各四兩)
上共為細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百杯丸 治酒停胸中,膈氣痞滿,面色黃黑,將成癖疾,飲食不進,日漸羸瘦。如欲飲者,先服不醉。
生薑(一斤,去皮切片,以鹽二兩醃一宿,焙乾) 橘紅 乾薑(各三兩) 廣朮(炮,三錢) 三稜(炮) 甘草(炙,各二錢) 丁香(五十枚) 白豆蔻 砂仁(各三十粒) 益智仁(二十粒) 木香 茴香(炒,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五丸,硃砂為衣,生薑湯細嚼下。
解酒化毒丹 治飲酒過度,遍身手足發熱,口乾煩渴,小便赤少。
白滑石(水飛,一升) 白粉葛 大粉草(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冷水、熱湯任調服,日進二三次,不拘時。
一方 治中酒不醒,及傷食。
巴豆(去油,三粒) 烏梅(二枚) 丁香(三粒) 胡椒(五粒)
上為末,入飯同搗二三千下,為丸如桐子大,細嚼,丁香湯下五七丸,小兒一丸。
一方 治飲酒房勞受熱,積日不食,四月中熱,飲酒不已,酒入百脈心氣,令人錯謬失常。
人參 芍藥 白薇 瓜蔞根 枳實 知母(各一錢) 生地黃 酸棗仁(各二錢) 茯神(一方作茯苓,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㕮咀,水煎服。
神仙列仙散 治飲酒所傷,以致遍身疼痛,腰腳強跛,手足煩麻,胃脘疼痛,胸膈滿悶,肚腹膨脹,嘔吐瀉利及酒食停久,一應積聚,黃疸熱臌,並皆治之。
木香 沉香 茴香(微炒) 檳榔(各一錢) 萹蓄(二錢) 瞿麥(五錢) 麥芽(一兩半) 大黃(微炒焙,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五更熱酒調下。能飲者,多飲二三杯不妨。仰面臥,手叉胸前,至天明取下,大便如魚腦,小便如血,為效。忌生冷硬物及葷腥,只啖米粥。
烏梅丸 消酒食神效。
神麯(炒) 烏梅 麥芽 龍腦葉
上為末,以甘草煎膏子為丸。
硼砂丸 消酒清膈。
硼砂(三錢) 薄荷(一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上為末,以甘草膏子為丸,辰砂為衣。
酒症丸 治飲酒過度,頭旋,噁心嘔吐,酒停,遇酒即吐,久而成癖者。
雄黃(如皂角子大) 巴豆(不去油皮) 蠍梢(各十五枚)
上研細,入白麵五兩半,水和丸如豌豆大,候稍干,入麩炒香,將一丸放水中,浮即去麩,每服二丸,溫酒下,茶亦可。
一方 治飲酒頭痛。
竹茹五兩,以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渣令冷,納破雞子五枚,攪勻,更煮二沸,飲二升,使盡瘥。
一方 治飲酒,腹滿不消。
煮鹽湯,以竹筒灌大孔中。
一方 治飲酒中毒。
煮大豆三沸,飲汁三升。一方,搗茅根汁,飲三升。一方,酒漬干椹汁服之。
一方 治惡酒健嗔。
取空井中倒生草,燒灰飲之,勿令知。一方,取其人床上塵,和酒飲之。
一方 飲酒令無酒氣。
干蔓菁根二七枚,蒸三遍,為細末,每服二錢許,酒後水調服。
一方 治酒醉不醒,又治大醉連日,煩毒不堪。
葛根絞汁一斗二升,飲取醒止。一方,用菘子二合,研細,並水調服。
一方 治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
火麻仁(一升) 黃芩(二兩,《肘後方》用黃柏)
上為末,蜜丸,含之。
一方 治酒醉中酒,恐爛五臟。
以湯著槽中,漬之,冷復易,夏亦用湯。凡醉不得安臥不動,必須使人搖轉不住,特忌當風席地,及水洗、飲水、交接。
蔥豉湯 治酒病。
蔥白、豆豉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
益脾丸 治飲酒不醉,又益脾胃。
葛花(二兩) 小豆花(一兩) 綠豆花(五錢) 木香(二錢半)
上件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十丸,紅花湯下,或夜飲津液下五丸,最妙。一方有草豆蔻一兩去皮。
葛花散 飲酒令人不醉。
葛花 小豆花(各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三錢,仍進葛汁,及枇杷葉飲,倍能飲酒。
不醉方
綠豆 小豆 葛根(等分)
上為末,當未飲酒之前,用冷水調一匙或二匙服之,令人不醉。
不醉丹
白葛花 天門冬 白茯苓 牡丹蕊 小豆花 縮砂仁 葛根 官桂 甘草 海鹽 木香 澤瀉 人參 陳皮 枸杞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熱酒下。一丸可飲十盞,十丸可飲百盞。
萬杯不醉丹
白葛根(四兩,青鹽水浸一夜,取出曬乾) 白果芽(白果內青芽,一兩,蜜浸一日,砂鍋內焙乾) 細芽茶(四兩) 綠豆花(四兩,陰乾) 葛花(一兩,童便浸七日,焙乾) 豌豆花(五錢) 菊花蕊(未開口菊青朵頭,四兩) 真牛黃(一錢) 陳皮(四兩,青鹽水浸一日以上,青鹽用一兩,水化) 青鹽(四兩,盛入牛膽內煮一炷香,同膽皮井用)
上共為細末,用膽汁為丸如桐子大,飲酒半醉,吞一丸,其酒自解,再飲時再服,如此經年不醉。
橙香丸(一名萬杯丸)
木香 沉香(各二錢) 白檀 甘草(各半兩) 橙皮 葛面(各一兩) 橘紅(一兩半) 白豆蔻 益智子 砂仁(各三十枚) 生薑(四兩,切破,鹽醃一宿,曬乾或焙乾,秤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細嚼一二十丸,白湯下。或減甘草,用甘草膏子丸。
百杯丸
縮砂仁 高茶(各一兩) 訶子(一個) 麝香(一錢) 腦子(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一兩作十丸,未飲酒先細嚼一丸,酒下。
一方 飲酒令人不醉。
柏子仁 麻子仁(各二兩)
上為末,一服進酒三倍。
一方 雞肶胵 乾葛(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一方 九月九日採甘菊花為末,飲酒時服方寸匕。一方,小豆花陰乾,百日為末,服之。一方,五月五日取井中倒生草枝,陰乾為末,酒服之。
斷酒方 酒七升著瓶中,熟硃砂半兩著酒中,急塞瓶口,安著豬圈中,任豬搖動,經七日,取酒盡飲。
又方 故氈中菒耳子七枚燒作灰,黃昏時暖一杯酒,咒言與病狂人飲也,勿令知之,後不喜飲酒也。
又方 白豬乳汁一升飲之,永不飲酒。一方,刮馬汗和酒與飲,終身不飲。一方,白狗乳汁,酒服之。一方,鸕鷀屎燒灰,水服方寸匕,永斷。一方,自死蠐螬干,搗末,和酒與飲,永世聞酒即嘔,神驗。一方,酒客吐中肉七枚,陰乾,燒末服之。一方,故紡車弦燒灰,和酒與服。
治傷飲方
五苓散 治煩渴飲水過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濕在內,小便不利。
肉桂(一兩)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一兩半) 澤瀉(二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服,不拘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朮丸;傷飲不惡寒,胸中微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依煎斟酌服之;如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湯調下,食前服之;如疸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
除濕散 治傷馬牛乳酪及冷水一切冷物。
茯苓(七錢) 澤瀉 車前子(炒,各五錢) 半夏(湯泡) 乾薑(各三錢) 甘草(炙) 紅花(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白湯調下。
導飲丸 治水飲。
蒼朮 白茯苓(各一兩) 獨活(七錢) 黃連(五錢) 吳茱萸(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茱萸丸 治水飲。
滑石(六兩) 甘草 吳茱萸(各一兩)
上為末,水丸服。
豆蔻平胃散 治胃寒,飲不消。
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白豆蔻 人參 茯苓(各等分)
上加生薑,水煎服。
枳朮湯 治心腹堅大如盤,飲水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 白朮(各等分)
上銼,加荷葉少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