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三十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鼓脹

東垣 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入表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則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矣,《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餘病痎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此乃胃中寒熱鬱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脹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之多如此。病者不悟,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由是論之,當從靈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寒脹一方,曰中滿分消湯。熱脹一方,曰中滿分消丸。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胠,音區。胠,脅也。脅,迄業切,兩膀也)

又 曰: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下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法是也。丹溪曰: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通身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脹。皆脾土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又 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浸,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是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鬱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堅中虛似鼓,其病膠固難治,理宜補脾,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此,喜行利藥,得一時之快,腹脹愈甚,真氣傷而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邪氣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勢篤,欲取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可與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者,惟可略與疏導,亦不可峻與利藥也。

又 曰,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加痰藥,隨證加減用之,必須遠音樂,斷厚味。有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散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製之。肥人腹脹,必用利濕蒼朮、茯苓、滑石、海金砂之類,或平胃散,五苓散合服之。色白人腹脹,必是氣虛,用人參、白朮、白茯苓之類。瘦人腹脹是熱,必用黃連、黃芩、梔子、厚朴之類。如因食積而腹脹者,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之類。有熱鬱而脹者,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有寒積鬱結而脹者,《局方》丁香脾積丸、東垣三稜消積丸之類。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官桂、升麻、乾葛之類。如因多怒鬱氣而脹者,宜用蒼朮、撫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及龍薈丸之類。

凡腹脹,初得是氣脹,宜行氣疏導之劑,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厚朴之類。久則成水脹,宜行濕利水之劑。古方惟禹餘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一友人得脹疾,自制此藥服之,余曰溫熱藥多,且煅煉火邪尚存,宜自加減,彼不聽,服之一月口鼻血出,骨立而死。錢氏論腹脹虛實,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得之。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者,宜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更詳別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宜先與塌氣丸,後與異攻散,及和中丸、益黃散和其氣。

海藏 曰:脾虛滿者,黃耆湯(芍藥停濕);脾實滿不運,平胃散(蒼朮泄濕)。

東垣 曰:腹脹滿氣不轉者,加厚朴以破滯氣。腹中夯悶,此非腹脹滿,乃散而不收,加芍藥收之。是知氣結而脹,宜厚朴散之,散而脹,宜芍藥收之。

李氏 曰:鼓脹中空外堅,有似於鼓。又曰:蠱者若蠱侵蝕之義。虛脹陰寒為邪,吐利不食,時脹時減,按之則陷而軟。實脹陽熱為邪。身熱咽乾,常脹內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抵肥人氣虛多寒濕,瘦人血虛多濕熱。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今內傷外感,脾陰受傷,痰飲結聚,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布,上歸於肺下注膀胱,故濁氣在下,化為瘀血,郁久為熱,熱化成濕,濕熱相搏,遂成鼓脹。或在臟腑之外,或在榮衛之分,或在胸脅或在皮膚,雖各臟腑見證,亦總歸於脾也。

心脹,煩心;肝脹,脅痛;脾脹,善嘔噦;肺脹,咳喘;腎脹,腰痛;胃脹,胃脘痛;大腸脹,腸鳴飧泄;小腸脹,小腹引腰痛;膀胱脹,小便癃閉;三焦脹,氣滿皮膚;膽脹,口苦。外感風寒,傳至陽明裡分,大實大滿者,承氣湯。古云下之則脹已者是也。內傷七情,鬱塞氣道,升降失常,腹脹大而四肢多瘦,四七湯,七氣湯,四炒枳殼丸。因怒傷肝勝脾者,痞滿喘急,平肝飲子。甚者,當歸龍薈丸;虛者,禹餘糧丸。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六君子湯加蘇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實。小便閉者,三和散、四磨湯。憂思氣鬱者,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丸、溫膽湯、退熱清氣湯。恐傷腎,精氣怯卻不上升,而下焦脹者,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檳榔、破故紙。

因食肉果菜不化,曰食脹。初起多寒濕,自利不食者,胃苓湯加山楂、麥芽,或人參養胃湯加香附、砂仁。甚者治中湯加丁香或厚朴附子二味煎服。久則濕熱乘脾,大便乾燥者,保和丸。傷肉者,黃連、阿魏等分,醋浸蒸餅為丸,或三補丸用香附、山楂煎湯下。傷雜果者,古桂香丸或鹽湯探吐。膏粱厚味,大便閉者,大承氣湯加桂或厚朴湯。積熱者,牽牛丸。虛者,木香檳榔丸,滋腎丸。因穀食不化,曰谷脹。朝陽盛能食,暮陽衰不能食者,大異香散,五膈寬中散。濕熱者,古萸連丸,清膈蒼砂丸,俱穀芽煎湯下,或單雞醴散最妙。

因停水飲茶酒不散曰水脹。腸中漉漉有聲,怔忡喘急,二陳湯加桔梗、檳榔消飲丸。酒脹,桂苓甘露飲。瘀血脹,便黑多跌撲及產後所致,人參芎歸湯、散血消腫湯。

一般中滿證、俗云大飽,有氣虛者,六君子湯加黃耆、厚朴、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挾濕熱,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清氣陷者,木香順氣湯。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白朮、木通、厚朴。挾濕熱,加芩、連。有食滯者,平胃散加山楂、麥芽或枳朮丸。凡虛脹及瘧痢,久病脹者,俱依此分氣血調治。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不及常,病根深固,必三五年而後成。治腫惟補中行濕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音樂、妄想,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單腹腫大而四肢極瘦者,名蜘蛛蠱。古方雖有八物湯去地黃倍參、術加黃連、厚朴及四柱散,諸蠱保命丹,蛤蟆煮肚法,然此皆脾氣虛極,本經自病,相生相制,乃真臟病也,不治。補中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大腹皮、厚朴為君,佐以澤瀉利濕,黃芩、麥門冬制肝。朝寬暮急為血虛,去人參合四物湯。朝急暮寬為氣虛,倍參朮。朝暮皆急,血氣俱虛,合八物湯。肥人多濕合平胃散,瘦人多火加香附、黃連。寒加附子、厚朴,熱加大黃。食脹加砂仁、神麯。痰脹倍半夏,加檳榔、豬苓。瘀血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加三稜、蓬朮。大怒加蘆薈、山梔,氣脹及蟲積加木香、檳榔。氣下陷,加升麻、柴胡。

凡議下,須脈實人盛,按之堅者,先與補藥,次略疏導,後又補之。否則徒快一時,其脹愈甚。經云臟寒生脹,寒脹恆多,熱脹恆少。通用中滿分消丸,右龍虎丹,寬中健脾丸,禹餘糧丸,單雞醴散,外敷神膏。

蔭按:葉氏曰,脹滿多以漸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須分其有餘不足,新久淺深(虛實寒熱)之異,然後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調脾胃,或扶正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皆宜隨證加減,切不可妄下。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脈浮實者易治,脈沉虛者難治,然因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少至成積者亦有之。如初起大實大滿,氣滯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疑,且先以疏利,利後便宜調養。若補之太早,邪氣愈盛,則脹滿漸加,雖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治之者當識先後虛實,斟酌用藥,量其脈證為的確也。(大抵以補脾制肝,導水消穀為主,看其所挾而兼用藥焉,挾氣散氣,挾血破血,挾寒溫,挾熱清)

脈法

針經 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 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 曰: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

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治寒脹方

大半夏湯 治肝氣大盛,勝克於脾,脾不能運化,結聚涎沫,閉塞臟腑,胃冷中虛,遂成脹滿之疾,其脈多弦遲。

半夏(湯炮七次) 桂心(各五兩) 附子(炮去皮臍) 枳實(麩炒) 茯苓 甘草(炙) 厚朴(姜炒) 當歸(各三兩) 人參(一兩) 川椒(炒去汗,去合口者,八百粒)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

強中湯 治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乾薑(炮) 白朮(各二兩) 青皮(去白) 人參 丁香(各三兩)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臍) 厚朴(姜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嘔者加半夏,或食麵脹滿,加蘿蔔子各半兩。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燥,足不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燥,寒冷沉厥,奔豚不收。

川烏 澤瀉 黃連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 蓽澄茄(各二錢)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黃耆 吳茱萸 厚朴 草豆蔻 黃柏(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忌房室,酒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樸附湯 治老年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來浮遲而弱,此名寒脹。

厚朴(姜炒,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七錢半) 木香(三錢)

上銼,作一服,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分氣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脹,胸膈注滿,痰嗽喘急,噁心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並皆治之有效。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蓬莪朮(炮) 乾生薑 當歸 薑黃 元胡 京三稜(濕紙裹煨香) 枳殼(麩炒) 白朮 赤茯苓 肉豆蔻(各等分) 秋冬加丁香(炒)

上為細末,白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導氣丸 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又治腎氣小腸氣等,功效尤速。

青皮(水蛭炒) 莪朮(虻蟲炒) 三稜(乾漆炒) 檳榔(斑貓炒) 吳茱萸(牽牛炒) 乾薑(硇砂炒) 胡椒(茴香炒) 附子(鹽炒) 赤芍藥(川椒炒) 石菖蒲(桃仁炒)

上銼,各與所注藥同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煎湯送下。吳氏謂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氣實有餘之證,斯其選矣。

禹餘糧丸 治水腫鼓脹,上氣喘滿,一切水氣脹。

禹餘糧(三兩,同針砂炒) 真針砂(五兩) 蛇含石(三兩煅)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蓬朮 桂心 白蒺藜 川芎 茴香(炒) 三稜 羌活 茯苓 白豆蔻 乾薑 青皮 陳皮 附子 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最忌鹽食,否則發疾。

蔭按:此劫劑也,寒濕痞悶腫脹,非此不能開發流通,然腫脹少退,即當服補氣補血補脾藥,以繼之。庶可免於後患也。大抵腫脹之病,多用十棗三花以攻決。惟壯實者可用,非虛老人所宜。此劑但取開散寒濕痞滯,非宜於虛老人也,用者慎之。

治熱脹方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此非寒脹類。

厚朴(薑製,一兩)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湯泡七次,五錢) 橘皮 黃連(炒,各五錢) 知母(炒,四錢) 澤瀉(各三錢) 白茯苓 乾生薑 砂仁(各二錢) 黃芩(一錢三分) 豬苓 薑黃 人參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下,食遠服。量病人大小加減。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腫。

橘皮(一錢半) 木香(五分) 滑石(三錢) 檳榔(一錢) 豬苓 赤茯苓(一錢) 澤瀉 白朮(各一錢二分) 厚朴(薑製,錢半) 陳皮 半夏 山楂肉 蒼朮 白茯苓(各一錢) 藿香(一錢) 豬苓(一錢二分)

上銼,水煎服。熱多,加黃連、梔子。

木香檳榔丸 治濕熱內脹,及飲食滿悶。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陳皮 黃柏(各一兩) 黃芩 陳皮(去白) 三稜 香附 二醜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尋常消導開胃,只服三四十丸。

大承氣湯 治膏粱厚味,大便閉而脹者。

大黃(五錢) 厚朴(一兩) 枳實(五個) 芒硝(五錢)

上用水二鍾半,先煎厚朴、枳實至一鍾,入大黃煎七分,去渣,入硝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

三物厚朴湯 治腹脹脈數。

厚朴(半斤)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二物取五升,納大黃四兩,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

七物厚朴湯 治腹脹發熱,以陽並陰,則陽實而陰虛,陽實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因致脹滿者,謂之熱脹。

厚朴(一兩) 甘草 大黃(蒸,各三錢半) 枳實(五錢) 官桂(一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用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嘔吐加半夏,下利去大黃,寒多加生薑。

桃溪氣寶丸 治腰脅俱病,如抱一甕,肌膚堅硬,按之如鼓,兩腳腫滿,曲膝仰臥不能屈伸,自頭至膻中,脊瘦露骨,一切氣積,食積,並腹氣走注,大便秘結,寒熱往來,狀如傷寒,並宜服之。

黑牽牛 檳榔 青皮(去白,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木香 羌活 川芎 陳皮 茴香(炒) 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皂角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生薑燈心湯下。

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脹滿,大便秘澀,小便赤少,並宜服之。

檳榔 陳皮 黃芩 黑牽牛(生用) 大黃 枳實(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舟車神佑丸 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閟,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陳積變生諸疾,氣血壅滯,不得宣通。

大黃(一兩) 甘遂(五錢,制) 大戟 芫花(制)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檳榔 黃柏(去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輕粉(五分)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隨證臨時加減,有可下者,此方量虛實與之。

沉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而攪清陽之氣鬱而不伸為䐜脹。

沉香 白朮(各三錢) 枳實(炒,一錢) 厚朴(薑製,五錢) 吳茱萸(湯泡) 白茯苓 澤瀉 陳皮 當歸(各一錢) 大黃(酒浸,一兩) 青皮 木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湯下,食後服,微利止。

沉香海金砂丸 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惡證。

沉香(二錢) 海金砂(五錢半) 輕粉(一錢) 牽牛(頭末,一兩)

上為末,研獨頭蒜如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燈心草湯送下,更量虛實加減丸數,取利為度。

牽牛丸 治一切濕熱腫滿,肚腹實脹。

木香 白茯苓 厚朴(各一兩) 大黃 澤瀉(各一兩半) 滑石 黑牽牛(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生薑湯下,食後服。

治虛脹方

參香散 治一切脾氣虛作脹。

人參 肉桂 甘草(炙,各七分) 桑白皮 桔梗 陳皮 枳實(麩炒) 麥門冬(心去) 青皮(去穰) 大腹皮 半夏(各一錢) 蘇子 茯苓 香附子 木香(不見火,各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

大正氣散 治脾昏怯弱,為風寒濕氣所傷,遂致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厚朴(姜炒) 藿香葉 半夏(湯泡七次) 陳皮 乾薑 甘草(炙) 檳榔 桂枝(不見火) 枳殼(麩炒,各五錢) 白朮(一兩)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索氏三和湯

白朮 厚朴 陳皮(各三兩) 木通 紫蘇(各二兩) 檳榔 甘草 海金砂 大腹皮 白茯苓 枳殼(各一兩)

上銼,每服八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一方,無大腹皮以下三味。

調胃白朮澤瀉散 治腹腫如神。

白朮 澤瀉 芍藥 陳皮 茯苓 生薑 木香 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溫水調服。若心下痞,加枳實。心下盛,加牽牛。

參朮健脾湯 治元氣虛,脾胃弱而脹者。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砂仁 厚朴(薑製,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加神麯、山楂肉,消脹尤妙。

調中健脾丸 治單腹脹,及脾弱腫滿,膈中閉塞,及胃口作疼,並皆神效。此藥不動元氣,服有大益。

白朮(六兩) 人參 黃耆(蜜炙) 茯苓(各二兩) 山楂肉 陳皮(鹽水炒) 薏苡仁(炒) 五加皮(炒各三兩) 澤瀉(三兩半) 蘇子(微炒,二兩半) 蘿蔔子(炒) 瓜蔞仁(炒,一兩) 草豆蔻(酒拌炒,各一兩半) 沉香(六錢,另為末)

上先用大瓜蔞二個,鏤一孔,每個入川椒三錢,多年糞磏二錢,敲米粒大,俱納入瓜內,外以綿紙糊丸,再用紙筋鹽泥封固,炭火內煅紅為度,取出擇去泥土,其黑皮一併入藥,共為細末,煎荷葉大腹皮湯,打黃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日進三次。一方有半夏、香附、黃連。(磏,音廉。礪石也。一曰赤色)

草豆蔻湯 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 木香(三分) 神麯(四分) 半夏(制) 枳實 草豆蔻仁 黃耆(春夏去之) 益智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茯苓 當歸(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濟生紫蘇湯 專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肺,心腹脹滿喘促;治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緊澀。

紫蘇子(一錢,研) 白朮(二錢) 人參(一錢) 大腹皮(酒洗淨) 草果仁 半夏 厚朴 木香 陳皮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切作一服,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治氣脹方

四炒枳殼丸 治氣血凝滯,腹內鼓脹。

枳殼(四兩,去穰,切作指面大塊子,分四處,一份用蒼朮一兩同炒,一份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同炒,一份用乾漆一兩同炒,各炒黃,去蒼朮等四味)

上為細末,用原炒蒼朮,蘿蔔子、茴香、乾漆四味,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木香順氣湯 治內傷,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及七情所傷。

木香 乾生薑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厚朴 白茯苓 澤瀉 半夏(各一錢) 青皮 益智仁 吳茱萸(各三分) 草豆蔻 當歸(各五分) 蒼朮(八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愈。

蔭按:此方用升、柴引清氣上行,茯、澤導陰氣下降。更佐吳茱萸,苦以瀉之。薑、蔻、半夏、益智溫中。蒼、樸、青皮、木香順氣。歸、橘調和榮衛,經所謂留者行之,結者散之、瀉之、上之、下之,清濁各安其位矣。

橘皮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米炒) 半夏 橘皮(各二兩) 甘草(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七八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木香分氣湯 治氣滯,腹急中滿,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

木香(不見火)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半夏 枳殼 檳榔 紫蘇子 燈心草(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入麝香少許,水煎,食前服。

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眩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 枳殼(麩炒) 桔梗 赤芍藥 桂枝(各一錢半) 木香(不見火) 人參 檳榔 川芎 當歸 陳皮 甘草(炙,各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分心氣飲 治因怒氣而脹者。

紫蘇梗(一錢半) 青皮 芍藥 陳皮 木通 大腹皮(各一錢) 半夏(各八分) 官桂(六分) 赤茯苓 桑白皮(炒,各一錢)

上入姜三片,燈心十莖,水煎,食前服。

破滯氣湯 一名木香化滯散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炙甘草(四分)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皮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五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 白朮(各三分)

上切作一服,水煎溫服,不拘時。

加味六君子湯 治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蘇子 大腹皮 木香 草果 厚朴 枳實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金陵酒丸 治鼓腫。

真沉香(一兩) 牙皂(一兩) 廣木香(二兩半) 檳榔(一兩)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下,水鼓加葶藶五錢。

治食脹方

大安丸 治飲食傷脾,成鼓脹者。

山楂肉(炒,一兩) 白朮(炒) 神麯(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兩) 陳皮(去白) 連翹 蘿蔔子(生用,各五錢)

上為丸酌服。

加味枳朮湯 治內傷飲食停滯而脹者。

枳實(三錢) 白朮(五錢) 厚朴(三錢)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胃苓湯 治傷酒食,濕熱之氣不化,致令腹脹者。

厚朴 蒼朮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澤瀉 豬苓 白朮 桂 山楂 麥芽

上銼,生薑水煎服。

加味三補丸 治傷肉食內脹。

黃連 黃芩 黃柏 香附 半夏曲(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為丸,用山楂湯下。

大異香散 治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名谷脹。

三稜 蓬莪 青皮(去穰)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丹溪方 治心腹膨脝,內多食積所致。

南星(一兩半) 半夏 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黃連(姜炒,各二兩) 礞石(硝煅) 蘿蔔子(各五錢) 麝香(少許) 連翹(五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治水脹方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聖藥也。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二錢)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辣桂(二錢半) 白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服。

白朮木香散 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多食,小便閉而不通者。

白朮 豬苓 澤瀉 甘草 木通 木香 赤茯苓(各五分) 檳榔(三分) 陳皮(去白) 滑石(各二錢) 官桂(二分)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二氣散 治水氣蠱脹滿悶。

白醜 黑醜(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大麥面四兩,同一處拌勻,做燒餅,臨臥用清茶一盞下,降氣為驗。

楮實子丸 治水氣鼓脹。

楮實子(一斗,用水一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兩半) 茯苓(三兩)

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婁氏曰:白丁香為行濕之劑,煎湯調下,末治,即黃耆建中湯之類。

葶藶丸 治中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 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

防己椒藶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炙)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大戟棗子 專攻水證膨脹。

大戟(連根果,一握) 大棗(一斗)

上二物,用水同煮一時,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服盡。蔭按:大戟氣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經之水。大棗味甘,取其大補脾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服此方,大忌甘草,以其與大戟相反故也,慎之。

治血脹方

大黃䗪蟲丸 治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黃肌銷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大黃(蒸,十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乾漆(炒) 桃仁(各一兩) 芍藥(四兩) 杏仁(去皮尖) 虻蟲(去翹足,炒) 蠐螬(炒,各一升) 䗪蟲(炒,半升) 水蛭(炙黃,百枚) 熟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進三服。

抵當丸 治有故畜血而腹脹者,宜以此下之。

水蛭(七個,石灰炒赤) 虻蟲(八個,粳米炒)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每一丸用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血未下,再服。

一方 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 蓬朮 乾漆(炒煙盡) 牛膝(去蘆,酒浸) 琥珀 虻蟲(糯米炒) 肉桂 硇砂 水蛭(石灰炒赤)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

雞屎散 治鼓脹,旦食則不能暮食,痞滿壅塞難當,治血蠱良。

大黃 桃仁(去皮尖) 乾雞糞(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湯調,食後臨臥服。

桃仁承氣湯 治胸腹蓄血脹滿。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桂(三錢) 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當歸和血散 治瘀血腹脹,如虛人不可下者,以此調之。

赤芍藥 生地(酒炒) 當歸(須,酒洗,各一錢) 川芎(八分) 桃仁(去皮尖,炒) 紅花(酒洗,各一錢) 青皮(七分) 牡丹皮 元胡索(各八分) 香附(童便浸,一錢) 蓬朮(煨,八分) 三稜(煨,七分)

上,水三鍾,煎七分,空心服。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煩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多,大便黑,或虛厥,婦人多有此證。一名散血消腫湯。

當歸 半夏(七錢半) 川芎(一兩) 蓬朮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桂 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㕮咀,姜三片,棗一枚,紫蘇四葉,水煎服。

治積脹方

莪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莪朮 紅花 升麻 吳茱萸(各二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麯 青皮 陳皮(各三分) 黃芩 厚朴(生用) 黃連 益智仁 草豆 蔻仁 半夏 當歸(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忌酒面。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月積不消,再服後方。

半夏厚朴湯 消脹化積。

紅花 蘇木(各五釐) 吳茱萸 乾生薑 木香 黃連(各一分) 青皮(各二分)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陳皮 生黃芩 草豆 蔻仁 生甘草(各三分) 京三稜 當歸梢 豬苓 升麻(各四分) 神麯(六分) 厚朴(八分) 半夏(一錢)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渴加葛根(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與前藥中加減服之。

七氣消聚散 治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

香附米(一錢半) 青皮 蓬朮 三稜(俱醋炒) 枳殼(麩炒) 木香 砂仁(各一錢)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四分)

上加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三稜煎丸 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寬中,消積滯,除膨脹,大治癥瘕積塊,消脹軟堅,累獲良驗。

三稜(生細切,半斤,搗為末,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 蘿蔔子(炒各二兩) 青皮 神麯(炒,二兩) 麥芽(炒,二兩) 乾漆 硇砂(用瓷罐研細,入水少許,調坐於溏灰火中,候水乾,取出為末) 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色,各三兩)

上為末,三稜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米湯下。

保安丸 治症積,心腹內結如拳,上捻心痛及臍腹痛。

大黃(三兩) 附子(五錢) 乾薑(一兩) 鱉甲(一兩半)

上為末,醋熬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或米飲下,取積下為度。

外敷神膏 治男婦積聚,脹滿血蠱等證。

川大黃 朴硝(各四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二兩和大蒜搗成膏,敷患處。

治蠱脹方

諸蠱保命丹 治蜘蛛蠱脹。

肉蓯蓉(三兩) 青礬 紅棗 香附(各一斤) 大麥芽(一斤半)

上先將蓯蓉,青礬入罐內,同煅煙盡,和前藥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酒下。

蛤蟆煮肚法 治蠱脹兼治浮腫。

用癩蛤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蛤蟆,將肚一日食盡。

香棗丸 治十種蠱氣病,諸脹,內熱者,尤宜。

苦丁香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熟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棗湯送下,三服。

蔭按:苦丁香,即苦瓜蒂也。散用之則吐;丸用之則瀉,凡有形之邪,無不出之,亦良方也。

治少腹脹方

澤漆湯 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 桑白皮 射干(洗浸) 黃芩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 防己(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入藥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溫服,日三。

治石水方 少腹堅脹曰石水。陰陽結邪,多陰少陽也。

用白石英十兩,槌大豆大,以瓷瓶盛好酒三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隨性飲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晞露丸 治寒傷於內,氣凝不流,結於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名曰腸覃。

京三稜 莪朮(各一兩,酒浸) 乾漆(五錢,洗去腥,炒煙盡) 茴香(三錢,鹽炒) 硇砂(四錢,另研) 輕粉(一錢,另研) 青皮(去白,三錢) 川烏(半兩,炮去皮臍) 雄黃(三錢,另研) 川山甲(炮,三錢) 麝香(五分,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皮,同莪朮、三稜炒黃色,去不用)

上除另研四味外,余為細末,和勻,生薑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生薑湯下,溫酒亦得,食前服。

烏喙丸 治腸覃,亦治乳余並男子疝氣。

烏喙(炮,去皮尖,一錢) 半夏(湯洗,四錢) 石膏(煅) 黎蘆(炒) 牡蒙 茯苓(酒浸) 桂心 乾薑(炮,各一錢) 巴豆(七個,研膏)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後酒飲任下。

見晛丹 治寒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日以益大,狀如懷子,名曰石瘕。此病多生於女子。

附子(四錢,炮,去皮臍) 鬼箭羽(三錢) 澤瀉肉桂 元胡索 木香(各二錢) 紫石英(一錢) 檳榔(二錢半) 血竭(一錢半,另研) 水蛭(一錢米,炒煙盡) 桃仁(湯浸去皮炒黃三十個) 京三稜(五錢) 大黃(一錢,同三稜酒浸一宿焙乾。睍,胡典切,小視也。)

上除血竭、桃仁外,同為細末,和勻,用原浸酒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湯調下,溫酒亦得,食前。

石英散 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為癥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俗謂之血蠱。

紫石英(一兩) 歸尾 馬鞭草 紅花(炒) 蓬朮(炮) 烏梅肉(各五錢) 三稜(炒) 蘇木節 沒藥 琥珀(研)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濃煎,蘇木酒調下二錢,不飲酒,生薑湯調服。

大黃甘遂湯 治女人小腹滿如敦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為水與血病結在血室也。(敦,音墩,大也)

大黃(四兩,蒸) 甘遂(炮) 阿膠(炒,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其血當下。

萬病丸 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狀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若生肉瘕,不可為也。

乾漆(杵碎炒,令煙出一時許) 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六錢) 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

上二味為末,入地黃汁內,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一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女人氣血虛,經不行者不可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