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癰肺痿
總論
吳澄曰:肺者,五臟之華蓋也。凡人外感風寒,內傷思慮,形寒飲冷,變為癰痿,何也?蓋金性本清潤,潤則生水,以滋臟腑。若本體一燥,則水源先竭,火無所制,金被火傷,則喉干聲啞,咳吐稠痰,膿血腥臭,肌膚枯索,形神虛萎,有似虛勞之症。
肺癰類虛損
久咳不已,濁吐腥臭,咳則胸中隱隱吊痛,口中辟辟燥咳,脈實滑數,大小便澀數,振寒吐沫,胸脅拒按,為肺癰之病。因風寒內郁,痰火上湊,邪氣結聚,蓄蘊成癰。
澄按:肺主皮毛。風寒傷人,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則為咳嗽,久咳不已,則成肺癰。雖五臟六腑皆有咳嗽,不獨肺也,而風所入,必先皮毛,留而不去,蘊毒成癰,與本臟自虧,津液枯槁,致成肺癰者不同。
肺痿類虛損
久嗽肺虛,往來寒熱,皮毛枯鑠,聲音不清,或嗽血線,口中有濁唾涎沫。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脈數而虛,為肺痿之症。
澄按:肺痿之症,有先病肺癰,而後變肺痿者;有津液重亡,火鑠金傷,而成肺痿者。凡人肢體五臟,虛則皆可稱痿,不獨肺也。若金失潤澤之性,而精津血液,一概消耗竭絕,則肺葉虛痿,聲嘶聲啞,乾咳氣粗,面白神衰,內熱自汗,肌膚燥裂,而成肺痿不足之症。
論咳為肺痿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虛數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玉機微義》云:此言肺痿屬熱。如咳久肺癟,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薑,此屬寒也。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是皆宜分治。故肺痿亦有寒熱之異也。
肺痿肺癰辨
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故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至於營,則吸而不出,所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留,蘊結於肺,變為瘡疽。
脈法
診其脈,候寸口。脈數而虛者,肺痿也;數而實者,肺癰也。若欲知其有膿,但脈見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
六脈沉澀而數,或虛弦而急疾,或細數不清,肺痿者死。
六脈空大急數,或弦急無倫,肺癰者死。
六脈平滑,性情恬靜,痰色清而潔,飲食照常者,可治。
薛氏曰:凡勞傷血氣,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內感於肺;或入房過度,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或醇酒炙搏,辛辣厚味,熏蒸於肺;或咳唾痰涎,汗下過度,重亡津液,皆能致之。其候惡風咳嗽,鼻塞項強,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咽燥作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吐膿血。若吐痰臭濁,膿血腥穢,胸中隱隱微痛,右手寸口脈數而實者,為肺疽。若唾涎沫而無膿,脈數而虛者,為肺痿也。
大抵勞傷氣血,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風熱相搏,蘊結不散,必致咳嗽。若誤用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斯症。
此證有因脾土虧損,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故始成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苟能補脾肺,滋腎水,庶有生者。若專用攻其瘡,則脾胃益虛,鮮有不誤者矣。
肺痿之症
其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膏,小便數而不得,得者自愈,欲飲者將瘥。此由肺多唾涎,而無膿血者,肺痿也。
肺癰之症
其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沫,隱隱微痛者,肺癰也。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
治法大要
肺癰者,先因感風寒,未經發越,停留肺中。其候初則毛聳惡寒,咳嗽聲重,膈臆隱痛,項強不能轉側,是其真候也。久則鼻流清涕,咳吐膿痰,黃色腥穢,甚則胸膈脹滿,呼吸不利,飲食減少,脈洪自汗,當以清金甘桔湯主之,麥冬清肺飲調之。又久勞傷,吐痰血,寒熱往來,形體清削,咯吐瘀膿,聲啞咽痛,其候轉為肺痿,如此者,百死一生之病也。宜知母茯苓湯主之,人參五味子湯調之。又有七情飢飽勞役,傷損脾肺者,麥冬平肺湯主之,紫菀湯調之。又有房欲勞傷,丹石補藥銷鑠腎水者,宜腎氣丸主之,金液戊土丹調之。又有勞倦內傷,迎風叫喊,外寒侵入,未經解散,致生肺癰者,初起脈浮微數,胸熱氣粗,寒熱往來,咳嗽生痰者,當以小青龍湯主之,麥冬清肺飲調之。通用金鯉湯、蠟礬丸、太乙膏,相間服之,亦效如反掌。皮粗六脈洪數,氣急頰紅,汙膿白血,嘔噦⿰享軍水,鼻煽,不餐飲食者,俱為不治。此症以身涼,膿血交黏,痰色鮮明,飲食知味,膿血漸止者,俱為無妨,反此者死。
肺癰治法
治法要略,先以小青龍湯一帖,以解其風寒邪氣,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湯、葦莖湯隨症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內補黃耆湯,以托裡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若吐膿血,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兩服可除。
薛氏治法
喘嗽氣急胸滿者,表散之;咳嗽發熱者,和解之;咳而胸膈隱痛,吐痰腥臭者,宜排膿散;喘急恍惚,痰甚者,宜平肺;唾膿脈,短澀者,宜補之。
咳吐膿腥者,桔梗湯;咳喘短氣,或小便短少者,佐以參耆補肺湯;體倦食少者,佐以參朮補脾湯;咳吐痰壅者,腎虛水泛也,六味地黃丸;口乾咽燥者,虛火上炎也,加減八味丸。
風邪內結者,小青龍湯;火邪內灼者,二冬湯;痰火鬱結者,葶藶大棗湯;潰後收斂瘡口,用團參飲子;若覺胸膺有竅,口中所咳膿血與竅相應而出者,當大補氣血,佐以排膿之品。
餘論
吳澄曰:肺癰、肺痿,皆因久咳乃成也。其久咳若何?蓋風寒停留肺中,不得發越,未經傳變,肺葉遏塞而成也。其不傳變若何?蓋外邪直入於內,傳變各經,則為風勞;不傳變,只留滯本經,發為肺癰、肺痿,則癰、痿亦不過風勞中之一症耳。所以氣血未虧,元氣未憊者,嘔吐膿血,膿儘自愈。其自愈者,風寒從肺而入,嘔吐膿血,則亦從肺而出,是有出路而無侵入之患也。若日久月深,氣血已虛,元氣已憊,不能化毒成膿,邪將陷入,亦與風勞同耳,故亦不治。
大抵此症脾腎虧虛,金不生水,以致肺金自燥而成者,此亦虛勞之類耳。雖有補土生金,滋腎生水,以保肺金之法,恐亦難痊。惟風寒蘊結,致肺枯爆,不能生津潤液,此屬外因。元氣未衰者,則循法可法。
治案
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甚。戴人曰:肺癰也。問其乳媼曾有痛處否?乳媼曰無。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避之,按其左側則不避。戴人曰:此肺部有癰,已吐膿矣。所以知者,脈尺寸皆潮於關,關脈獨大也。
薛氏治一男子,患肺痿咳嗽喘急,吐痰腥臭,胸滿咽乾,脈洪數。用人參平肺散六劑,及飲童便,諸症即退,更以紫菀茸湯而愈。童便雖云專治虛火,常治瘡瘍焮腫疼痛,發熱作渴,及肺痿、肺癰,發熱口渴者尤效。
—儒者患肺癰,鼻流清涕,咳吐膿血,胸膈作痛,此風邪外傷也。先用消風散加發灰,二服而鼻利;又用四君加芎、歸,及桔梗湯而愈。後勞役咳嗽吐膿,小便滴瀝,面色黃白,此脾土不生金,金不生水,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丸而愈。
—男子咳嗽喘急,發熱煩躁,面赤咽痛,脈洪大。用黃連解毒湯,二劑少退;更以梔子湯,四劑而安。
—男子生平好飲,口乾作渴,致肺壅成癰,咳嗽吐膿血,喘滿難臥。以葶藶散,二服而喘定;又易以紫菀茸湯加乾葛、花粉,十餘服而膿痰漸少。早以加減八味丸,午用清金寧肺丸,間服,兩月而愈。
項彥章治一人,病膈胸壅滿,昏不知人。項以杏仁、薏苡之劑,灌之立蘇。繼以升麻、黃耆、桔梗服之,逾月而瘳。項所以知其病者,以陽明脈浮滑,陰脈不足也。浮為風,而滑為血聚,始由風傷肺,故結聚客於肺,陰脈之不足,則過於宣逐也。諸氣本乎肺,肺氣治則易菀陳除,故行其肺氣而病自已。
汪石山治一儒者,素善飲,咳痰項強,皮膚不澤。先用桔梗湯以治肺,後用八珍湯、補肺湯,以補脾土生肺金而痊。
生生子治一人,年近五十,患咳嗽,吐臭痰膿血,一日夜一碗余,發熱晝輕夜重,肌肉大瘦,六脈浮而洪滑且數。人皆謂吐血,身熱脈大,法在不治。予曰:此非吐血比也,此係釀酒傷肺,又為怒氣所觸,瘀血濁痰,滯於肺之氣竅,無從而出,久之化為膿,成肺癰也。治宜開肺竅,化痰活血,使膿盡,當自愈也。諸人治之,二年不效。予教以白及、苡仁各三錢,丹皮、桔梗、茜根、梔子、貝母、白芍各一錢,甘草、葶藶子各五分,三十帖全愈。
羅謙甫治華嚴寺何上座,年未四十,四月間因澡浴大汗出,還寺剃頭傷風寒,四肢困倦,就市中贖取通聖散服之,不發汗,頭痛少減。再日復作,又以前藥發之,汗數次,四肢添勞,重喘自汗,惡風,咳而有血,懶於言語,飲食減少。求醫治之,與藥又多以生薑為引。至五六月間,精神愈困,飲食減少,形體羸瘦,或咳或吐紅血極多,請予治之,具說前由。診其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無力,予曰:不救矣。或曰:何為不救?予曰:血之與汗,異名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金匱要略》云: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今肺氣已虛,又以辛藥瀉之,重虛其肺,不死何待?《臟氣法時論》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蓋不知《內經》之旨。仲景云: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原為治,乃誤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世人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習。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其僧不數日果亡。
肺癰肺痿例方
二冬湯 咳嗽,火盛水虧,痰涎腥穢,將成癰痿。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 款冬花 桔梗 貝母 紫菀 茯苓 甘草 沙參 瓜蔞仁
團參飲子 久嗽肺虛成癰痿。
紫團參 紫菀茸 款冬花 烏梅
參朮補脾湯 治肺疽,脾氣虧損,久咳膿血,或中滿不食,必服此藥,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人參 白朮(各二兩) 黃耆(二錢五分) 茯苓 當歸 陳皮(各一錢) 北五味(四分) 桔梗(六分) 炙甘草(五分) 麥冬(七分)
薑、棗煎服。
參耆補肺湯 治肺腎不足,虛火上炎,痰壅,或吐膿血。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陳皮 茯苓(各一錢) 山藥 山萸(各二錢) 五味子 炙甘草 熟地(各一錢五分) 麥冬 丹皮(各八分)
薑、棗煎。
麥冬平肺飲 治肺癰初起,咳嗽氣急,胸中隱痛,嘔吐膿痰。
人參 麥冬 赤芍 檳榔 赤苓 陳皮 桔梗(各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五味子湯 治氣血勞傷,咳膿咯血,寒熱往來,夜出盜汗,羸瘦困乏,一切虛損之症。
人參 五味子 前胡 陳皮 白朮 桔梗 當歸 茯苓 熟地 甘草(各一錢) 黃耆 地骨皮 枳殼 柴胡 桑白皮(各五分)
紫菀茸湯 治膏粱厚味,飲食過度,或煎炒法酒,致傷肺氣,咳嗽咽乾,吐痰唾血,喘急脅痛,不得安臥。
紫菀茸 犀角 炙甘草 人參(各五分) 桑葉(用經霜者佳) 款冬花 百合 杏仁 阿膠 貝母 半夏 蒲黃(生,各八分)
清金寧肺丸 治肺癰,咳嗽日久,濃痰不盡,身熱虛羸,漸成癆瘵。
陳皮 茯苓 桔梗 貝母 人參 黃芩(各五錢) 麥冬 川芎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連(各六錢) 當歸 五味子 天冬 生地(酒浸,搗膏) 熟地(搗膏) 白朮(各一兩)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肺癰方 治肺癰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愈。
桔梗 金銀花 黃耆 白及(各一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二分) 苡仁(五錢) 貝母 甜葶藶(各八分)
姜煎服。
初起加防風,去黃耆;潰後加人參;久不斂,加合歡皮。
金鯉湯 治肺癰已成未成,胸中隱痛,咯吐膿血。
金色活鯉魚(一尾,約四兩重) 貝母(一錢)
先將鯉魚連鱗割去肚腸,勿經水氣,用貝母細末摻在魚肚內,線扎之。用上白童子小便半大碗,將魚浸童便內,重湯燉煮,魚眼突出為度,浸入童便內燉熱,肉與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盡一服,其功甚捷。
內補黃耆湯 治癰毒內虛,毒不起化,及潰後諸虛迭見。
黃耆 麥冬(各一兩) 人參 熟地 茯苓 甘草(各七分) 白芍 當歸 川芎 遠志 官桂(各五分)
薑、棗煎。
知母茯苓湯 治肺痿喘嗽,吐痰涎,或自汗盜汗,往來寒熱。
茯苓 黃芩(各一錢) 知母 甘草 桔梗 薄荷 人參 五味子 柴胡 半夏 川芎 款冬花 白朮 阿膠 麥冬(各六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加童便一杯,食後溫服。
桔梗湯 治咳唾膿痰中有血,胸膈兩脅作痛,煩悶作渴,或出臭濁,已成肺癰。
桔梗 貝母 當歸 瓜蔞仁 枳殼 苡仁 桑皮(各一兩) 百合(五錢) 五味子 知母 地骨皮 甜葶藶(炒) 甘草節(五錢)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半) 杏仁(五錢)
合歡飲 治肺癰久不斂口。
合歡皮 白蘞
二味同煎服。
合歡皮,即夜合樹皮也,開花如蒲公英、小薊之類。
葶藶散 治過食炙煿,或飲酒過度,致肺熱氣壅,喘急不臥,及肺癰濁膿吐臭,胸膈脹滿不食者,並服之。
甜葶藶 桔梗 瓜蔞仁 升麻 苡仁 桑白皮 葛根(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姜(五片)
方見各門
黃連解毒湯
梔子湯(以上見積熱。)
補中益氣湯(見東垣治法。)
六味丸
八味丸
八珍湯(以上見秦越人治法)
腎氣丸(見張仲景治法。)
麥冬清肺飲
紫菀湯
桔梗湯(以上見嗽)
消風散
大小青龍湯(以上見風熱。)
金液戊土丹
蠟礬丸
太乙膏(以上見外科書,未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