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史的定义

史是什么?这是研究史学的人所必须知道的。就“史”字本来的意义讲,《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玉篇》则云:“史,掌书之官也。”《周礼》也说:“史,掌官书以赞治。”前一说以史为一种书籍的名称;后二说以史为专掌官书的职名。从这三种解释里,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史,第一,须“中正不阿”;第二,须“有补治道”。一是指史的本质,一是指史的功用;二者合并以观,便可窥见古人对于史的观念。

但是史为什么是一种官名呢?因为古代一切学术,皆掌于官,民间不得私相传授;其用意在避免歧义,遏止乱源。史既为学术之一,自然立官以掌,而成为一种官名了。

古代称“史官”叫“史”,而称“史书”则叫“坟”,如“三坟”。为三皇之史——“典”,如“五典”。为五帝之书——“书”,如《尚书》及“春秋”。“史书”称“史”,大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但《汉书·艺文志》称《史记》为《太史公书》;可见《史记》之名,是否出于作者,尚属疑问。其后或称“纪”,或称“志”,或称“略”,颇不一致。

在未述正确的定义之前,我们来谈谈史的目的所在。刘知幾以为史的目的,在于“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史的目的既是这样,所以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吴贯因说:“何谓之‘史’?记载人类能发生影响之种种言动,俾得以播诸当时,传诸后世。”李守常说:“史学是研究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这三种说法,字面上虽互有歧异,而实际的意义却并无不协。

〔问题〕

(1)史的本义是什么?

(2)史的目的何在?

(3)历来称史书的异名有哪几种?

二 史的分类

史的来源,虽然很古,但在晋以前,史学还没有被视为独立的学科。刘歆《七略》及《汉书·艺文志》把《世本》、《战国策》、《史记》一类的书,附入《六艺略·春秋》的后面,虽将史的地位列得很高,但不免令人视史仅为经的附庸。晋荀勖撰《中经簿》,分古今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列史为丙部,史学始见独立。李充则以《史记》一类为乙部,沿用至今。宋王俭《七志》又将《史记》、杂传并入《经典志》,恢复了《七略》之旧。梁阮孝绪《七录》,重把它们分为《经典》、《纪传》二录。自是以后,史部便不复再与它部并合了。

史的分类,人各不同。现在所见较古的著录,仅存《七录》。它的《纪传录》分史为十二类,为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及簿录。但这种分法,后代沿用的可说没有。自《隋书·经籍志》出,分史为十三门,始成为史目权威。十三门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及簿录。《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即沿用它,仅改古史为编年,霸史为伪史,旧事为故事,谱系为谱牒,簿录为目录,而内容尽同。至《宋史·艺文志》虽亦分十三类,但其目已微有增损,如入起居注于编年,改杂传为传记,伪史仍称霸史,无杂史,而另增别史与史钞。《明史·艺文志》则合并节省为十类,如并编年入正史,而无霸史及目录二门。清代修《四库全书》,于史目尤多推广,兹详列其目,每类各举书名若干,及其著录部数,以见当时分类的用意,和所存史书的数量。

正史类。所录为《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并于每史后附录注释、补表、补遗、辨误、纠缪一类的书,凡三十七部。

编年类。所录为《竹书纪年》、《汉纪》、《资治通鉴》、《靖康要录》等三十八部。

纪事本末类。所录为《通鉴纪事本末》、《蜀鉴》、《平定金川方略》、《绎史》、《滇考》等十九部。

别史类。所录为《逸周书》、《东观汉纪》、《路史》、《契丹国志》等二十部。

杂史类。所录为《国语》、《战国策》、《渚宫旧事》、《松漠纪闻》等二十二部。

诏令奏议类。所录为《太祖高皇帝圣训》、《唐大诏令》、《包孝肃奏议》、《名人经济录》等四十一部。

传记类。所录为《孔子编年》、《晏子春秋》、《朱子年谱》、《古列女传》、《明儒学案》、《吴船录》、《入蜀记》等凡六十部。

史钞类。所录为《两汉博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等四部。

载记类。所录为《吴越春秋》、《华阳国志》、《南唐书》、《安南志略》等二十二部。

时令类。所录仅《岁时广记》及《月令辑要》二种。

地理类。所录为《三辅黄图》、《明一统志》、《新安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大唐西域记》等一百四十四部。

职官类。所录为《翰林志》、《玉堂杂记》、《词林典故》、《官箴》等二十一部。

政书类。所录为《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大唐开元礼》、《荒政丛书》、《历代兵志》、《唐律疏义》、《营造法式》等五十六部。

目录类。所录为《崇文总目》、《子略》、《汉艺文志考证》、《集古录》、《兰亭考》等四十七部。

史评类。所录为《史通》、《三国杂事》、《史纠》、《御批通鉴纲目》等二十二部。

至于史学家的分类,则与目录学家微有不同。刘知幾分史家为六:一为《尚书》家,二为《春秋》家,三为《左传》家,四为《国语》家,五为《史记》家,六为《汉书》家。他又以为“《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因为《左传》为编年史,《汉书》为断代史,后人祖用的最多,所以他特别推重,称为“正史”。其他为“杂记”,凡分十流: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史、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及都邑簿。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里,论过去的中国史学界,独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详述其进化轨迹,加以评骘;又把其他各体,分为“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及“制成局部的史籍者”二大类。这种分法,最为合理而又最简要。故本书所述,即以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为主,而把其他省去;惟将史评著为附录,列于四体之后。

〔问题〕

(1)史部独立始于何时?

(2)《七录》分史为哪几类?

(3)《隋书·经籍志》分史为哪几类?

(4)《宋史·艺文志》分史为哪几类?

(5)《明史·艺文志》分史为哪几类?

(6)《四库全书》分史为哪几类?所收为哪样的书籍?

(7)《史通》分史为哪几家?

(8)梁启超对于史的分类怎样?

三 史学的沿革

古代“结绳”以纪事,为中国有历史的开始。及黄帝立史官,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于是始有记载之史。周代则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五官。春秋时,各国都有史官:鲁有太史,齐有南史,楚有左史,晋有太史及左史,卫有太史,虽职名不一,而所掌则皆为史事。孔子取三代史官所记,删为《尚书》,又依鲁史记作《春秋》;一属记言,一属记事,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二大巨著。时又有左丘的《国语》,所记不以一国为中心,而又涉及全社会各方面;又有《世本》一书,不知作者,为《史记》的蓝本,所记除《帝系》、《世家》、《传》外,尚有所谓《谱》、《氏姓篇》、《居篇》、《作篇》等类,近于近代所谓文化史的性质。这两书亦被推为史学界最初有组织的名著。

秦代以后,史职久虚。至汉武帝时,始以司马谈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之上。谈尝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以后事,成一家之言,未成而死;他的儿子迁继为太史令,续成其志,就成空前的名著《史记》。前汉以后,王莽有柱下史;东汉有兰台令史;后又移图籍于东观,遂为史臣聚集之处。东汉班固虽尝为兰台令史,但他的著《汉书》,却并非以史官资格,所以他曾因此下狱。《汉书》今虽与《史记》并列为二十四史之一,而体例不同,盖一为断代史而一属通史。他因此大受郑樵的讥诋。

古代惟史官能作史,故孔子亦仅删订《尚书》,笔削《春秋》,而非创作。私家作史,实始班固。汉代革世官之制,学术可由私家传授,前此史官专有的智识,渐为社会所公有。又因文化工具的日新,史料容易搜集,故自班固以后,私家作史,靡然成风。三国时,吴中即以专产史家著名。如谢承、韦昭、薛莹、袁晔、张温等,都被称为史才。韦昭曾著《吴书》五十五卷和《洞纪》三卷;《洞纪》是记庖牺以至建安二十五年事,可见已是一部先于《通鉴》、《通志》的创作。

两晋及南北朝的文化,迭遭外族的摧残,但治史之盛,却卓越前代。晋代名著,有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彪的《续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他若陆机、束晳、王隐父子等,亦均有编著。宋代则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补注三国志》、何法盛的《晋中兴书》与孙冲之的《国史》等。齐则有臧荣绪的《晋书》、江淹的《十志》及沈约的《宋书》等。梁则有萧子显的《齐书》、吴均的《齐史》与何之元的《梁典》等。北魏有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北周有史家柳虬。隋开皇初,文帝勅正《魏书》,至炀帝又令群臣别撰。又诏修《齐史》。

今存诸史,唐代以前,皆为私撰而成于一人之手;唐代以后,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唐太宗一方命史臣别修《晋书》,一方又勅姚思廉撰《梁书》及《陈书》,李百药撰《北齐书》,令狐德棻撰《周书》,魏征等撰《隋书》,皆大开史局,广置人员,而以上述五人主其事。但私家所撰,尚有李延寿的《南史》与《北史》。又有史学家刘知幾,著《史通》一书,为吾国历史学的名著。其后有杜佑,考历代的典章,成《通典》二百卷。五代晋时,刘昫因韦述旧作,增损以成《唐书》。至宋时,命欧阳修等重为编修,撰《新唐书》。又修因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名曰《新五代史》。及宋中叶,司马光荟萃前史,分年排比,以十九年之力,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为编年的巨著。其后袁枢依据此书,以事为纲,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特创一新史体。更有大史家郑樵,博览古籍,多所发明,著《通志》二百卷,尤多创见。元代史学,有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后人合《通典》、《通志》,号为“三通”。又有托克托等修《宋》、《辽》、《金》三史。明初官修《元史》,虽由宋濂、王袆主其事,然仓猝撰成,最为草略。到明末时,私人撰史又渐多。

清代因种族的禁忌,学者对于史学都不敢轻于创作;所以清代史学,却以用力于整理、考订、辑佚、纂集著名。如《战国纪年》、《左传纪事本末》等,均为整理旧史之作。考订的书,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群推精审。因辑佚而得见大凡的,以《世本》及《竹书纪年》二史为最著。纂集的最有价值的书,为图表一类,如《历代史表》、《历代纪元编》、《历代沿革图》、《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疆域图》、《史姓韵编》等,都给与研究史学者以不少的便利。新史的创作,有马骕的《绎史》,自成一体。张廷玉等所撰的《明史》,则依王鸿绪《明史稿》剪裁而成,被推为二十四史中最精详的一部。更有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及全祖望续成的《宋元学案》,实为学术史的创始。它如《皇朝三通》、《会典》、《东华录》一类,尤为研究清史所必需的资料。史学家有章学诚,所著的《文史通义》,对史学尤多特别创见。

〔问题〕

(1)《春秋》和《尚书》有何不同?

(2)《世本》的内容若何?

(3)西汉于何时始置史官?有何名著?

(4)私家作史始于何人?

(5)断代史始于何书?

(6)三国时著名史家有哪几人?

(7)两晋南北朝的史学怎样?

(8)唐宋元明四代的史学怎样?

(9)清人的史学怎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