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朝山走会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峰山

北京过去各大庙,每年按固定日期开庙会,每逢庙会又有各种“走会”的。当年北京春天的庙会最热闹的要数妙峰山庙会了。妙峰山的庙会,自从“七七事变”以后,已销声匿迹四十多年。可是当年它的热闹景况,老一辈人还会记得的。这种活动,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劳动群众的集中娱乐。因为参加的人不完全在于烧香敬神,更多的是在于赶热闹,好玩。

近百年来,旧历四月里的妙峰山庙会,虽不能说是倾城而出,也实在是联袂如云了。光绪中,百一居士《壶天录》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他说:

京师西有妙峰山……每岁四月朔日开庙,望日始闭,半月中进香者,西直门起,经海淀,南至大觉寺,数十里,车殆马烦,络绎不绝。

其他书中记载还多,不一一征引,只此数语,亦可以想见当年庙会之盛了。

妙峰山在北京西北面,地处昌平县界内,过去是不算北京郊区的。山麓离市区约有八十里,另外上山的山路约有四十里,共计一百二三十里,过去属昌平县管。去的路程,或出西直门,或出阜成门,或出德胜门。出西直门先到海淀,出阜成门先到八里庄,出德胜门先到松林闸,然后都奔西山。其间地名有陈家庄、西北涧、十八盘、桃园、樱桃沟、孟常岭、香风岭、磨刀石、双龙岭、仙花洞、大风口、磕头岭等。有些地名,很像《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地名,好像是“强人”和“妖怪”出没的所在。实际当年在开庙会时都是人马川流不息,无昼无夜,锣鼓铙钹,灯笼火把,香烟缭绕,喊声震天,一路上极为热闹。

会期是在旧历四月初一到四月二十八,即所谓“初一开山”,“二十八封山”。正日子是“初一”和“十五”。北京春天雨少,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因而如果在妙峰山庙会“开山”之前遇到一场春雨,那是十分珍贵的,谓之“净山雨”,这一年上山的人就更要多了。妙峰山庙会的游客(正式名称当年都叫“香客”),以北京城里的人,尤其是“老北京”为多,还有一大部分郊区(如通县、顺义、良乡、南苑等地)的农民,都要来“朝顶进香”。

为什么会期是在四月初一至二十八呢?这有迷信的原因,也有季节游乐的原因。迷信的是到碧霞元君祠烧香,据说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诞辰。季节游乐的是正赶上四月大好春光,人人可趁此痛痛快快地玩一趟,农民还可顺便买农具,买卖牲口。因为等到五月之后,所谓“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就无闲空了。所以四月是最好的月份。

每年妙峰山庙会的中心地点是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内供奉“天仙圣母”像,俗呼“娘娘庙”。这是道教的神庙。北京的碧霞元君祠,过去很多,早期多有记载,如乾隆初期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香会之盛,惟碧霞元君为最”。下面列举七处,有高梁桥天仙庙、左安门弘仁桥、东直门东顶、长春闸西西顶、永定门外南顶、安定门外北顶、右安门草桥中顶。以及涿州北关、怀柔县丫髻山等,但却未有记到妙峰山。嘉庆时得硕亭的《草珠一串》竹枝词中,才出现天台山和妙峰山的名称,所谓“西山香罢又东山(天台山与妙峰山),桥上(指弘仁桥,俗名马驹桥)娘娘也一般”。看来妙峰山的香火是乾隆后期才盛起来的。所谓“娘娘”,据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赵恒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说来也十分可笑,天上的“玉女”还要人世的皇帝来封“号”,可见从古就是“人管天”,而不是“天管人”。这座庙巍巍峨峨,金碧辉映,富丽堂皇,但却盖在极为险峻的万山之中,“朝顶进香”的人,要想上去,颇不容易,是要花一番气力的!

在三十年代中去妙峰山,据顾颉刚先生《游妙峰山杂记》,是先从海淀坐洋车到北安河,住长明寺茶棚或长明客栈。如坐轿进山,来回二元二,人多时三元二。从北安河到妙峰顶三十二里。步行走,先上旸台山,再上玉仙台,路窄天黑,再上涧沟,有大灯杆、悬八灯,写“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由此买火把登山。直到莲花金顶灵感宫,挂的都是耀眼的汽油灯。到了!香路有五条,走北安河的最多。

香客

北京西面北面全是山,所谓燕山山脉,也就是太行余脉,千山万岭,一直逶迤到北京西郊才停住。妙峰山再上去可以连到南口,这一带的山都可以说是崇山峻岭。《壶天录》说妙峰山“绵亘数千里,高不可以寻丈计”,说得虽然有些夸大,但广义理解,还是有根据的。因为妙峰山的确是山场很大,很险峻的。登上妙峰山的路有两条,一条由东北方上去,比较近便,但是山路奇险,悬崖很多,所谓“径逼仄,下临无际,自上至下,壁立千仞,步履困难”。可是年轻小伙子有不少乐于走这条路的,因为爬到碧霞元君庙,比另一条要近着五六里路。另一条从山南上去,路比较平坦,不过要远五六里,一般人为了省力、安全,大多还是走南面大道的,经双龙岭等处,爬到磕头岭,就可以望见庙门了,但是俗语道:“看山跑死马。”虽然已经山门在望,而山路仍缭绕曲折,还要走大半天才能到呢。

去妙峰山不比去香山、西山八大处等地,当天可以打来回,妙峰山路远,去的人不只要考虑交通工具问题,还要考虑食宿及沿途休息问题。这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自己要带上点心、干粮;二是沿途都有“茶棚”,可以喝茶、吃粥,到了山上,大棚里面,还有铺位,可以和衣休息、睡觉。虽然如此,只靠日间赶路还是来不及,要起早摸黑,赶夜路,这就不但要有点心、干粮,还要预备灯笼火烛了。光绪时让廉《京都风俗志》记云:

由德胜门外迤西松林闸东,搭盖茶棚,以达山上,曲折百余里,沿途茶棚,凡数十处,其棚内供奉神像,悬挂旗幡,花红绫彩,外列牌棍旄钺,昼则施茶,夜则施粥,以备往来香客之饮,灯烛香火,日夜不休。助善人等,于焚香献供时,或八人,或六人、四人,皆手提长绳大锣,约重数十斤,以小棒击之,其音如钟,声闻远近,在神前起站跪拜,便捷自若,其式同仪,其音同节,亦彼之小技也。至于施粥、茶之际,数人同声高唱:“虔诚太们,落座喝茶喝粥”等辞,与钟磬之声,远闻数里。以令香客知所憩息,而香客多有裹粮登山,不但粥茶憩息得所,及遇风雨,亦资休避,游人麕集于山水、林木间,实京都第一巨观也。

山中回响声音很大,这缭绕的招呼香客喝茶的音响,当年逛过妙峰山的人都还该记得吧。喝茶、喝粥都不要钱,这在今天人们也许很难理解,又要进一步解说,这里且不多谈。且引点材料,具体看看当年逛妙峰山的热闹情况吧。民间曲艺写得最生动,下面引一段清末“百本张”马头调《妙峰山》唱词:

有一位好善的贤良,心中只想把妙峰山上,老娘娘驾前去进香……车原代步如闪电,霎时来到八里庄,遇见了一当儿子弟玩艺,小广子的花砖与坛子王。村外的茶园都有雅座,款步走进小茶坊。众仆人才忙设酒宴。各肴馔排列出行。用毕之时才写上账,一路走慌忙。不一刻来到三家店上,丫环传说找地方,大奶奶有话喝干搾(黄酒名),仆从个个尽着忙。拣了一座清雅的干净茶馆,预备主人饮琼浆。迎面来了少林的五虎棍,人烟拥挤,尘垢飞扬,好乐的接住说赏个脸儿,耍的是对棍对刀与对枪。东马市的狮子又来到,探海摔山带着蹿房。这佳人才轻舒玉腕慢饮茶汤,眼望着一片汪洋,款步出茶馆,坐在椅子上,别名爬山虎,抬的更稳当,刚刚儿才把浮桥上:“你们听吩咐,别要走慌忙,今年我头一荡,这可怕得慌,这河水好似芝麻酱。”过河上了岸,来到陈家庄,路北有茶棚,磬声儿当啷啷,道了个虔诚把香降,拿出了“万人缘”,会头拜求央。众人是圣人,行善的姓名香,预备下粥茶接来往。大奶奶善心动,接下了八百张,一个银一两,这还不算强,问明了门氏将斋让。来到西北涧,布施了银一箱,过了十八盘,阴山要歇凉,水泉的都管齐来看望。桃园走了半晌,过去到南庄,来往的人不少,个个都请着香。樱桃沟花炮儿天天放,天气不早了,不久落太阳,找房歇歇气,肚子里饿的慌,伙食盒子齐都摆上,饱餐了一顿,复又走慌忙,来到仰山寺,叩首三进礼,弟子本姓郎,保佑我一生长无恙。举步往前走,瞧见事儿一桩,浑身三道锁,为母去拜香。孟常岭不远真可逛,看见香风岭,山高路又长;山高路又长,来至涧沟内,松棚要撵香,听见了秧歌在茶棚里唱。佳人说,咱们快着往前走,看一看那热闹排场。只听得锣鼓打的是一等一,小二哥唱的是喝喝腔。忽听那边又来了会,中幡跨鼓和杠箱,这一样儿我从没见,骑着竹杆子喜乐非常,手内拿着一柄垂金扇,衙役三班闹嚷嚷,后面二人抬着木柜,上面系着赤金铃铛,个个好似疯狂。看罢了一回才将山上,诚心顶礼去进香,可想着灵官殿上是头一束,上去再拜老娘娘。来至山门忙下轿,从新复又整梳妆。傅老的杠子也来到,盘的是掖脖子倒挂紫金梁。这奶奶上了丹墀忙跪倒,吩咐、丫环忙焚香。这一个献上白檀与紫绛,那一个火燃了真藏香,这佳人他忙取签筒祝告:“娘娘,发慈悲保佑弟子百岁成双,求一支‘上上上’,一世永安康。”

原曲还要长,我把出门前梳妆打扮等不必要的词句都删去了,只抄了去妙峰山路上的一段,足可见当年逛妙峰山路上风光之一斑了。“百本张”的唱本,现在较难看到,这里多引了几句,以保存一点乡土资料吧。

所写内容,在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作社会调查时,都还是这样,所有的会,所经过的村庄、茶棚、粥棚,娘娘庙内的丈余长高幡,上写“京西北金顶妙峰山天仙圣母有求必应”等等,和俗曲中写的是完全一样的。他上山的那天,听说张作霖的如夫人也来了。这就如同俗曲中写的“好善的贤良”了。

走会

妙峰山“开山”的热闹劲儿是哪儿来的?这主要的是靠“走会”的人,如果没有“走会”的人,那数不清的香客,沿途便没有喝茶、喝粥和休息的地方。施舍茶粥的“茶棚”,都是“走会”的人准备的。

所谓“走会”是一种特殊组织,这里只简单地说说妙峰山的“会”。这种“会”总名之曰“善会”,有的是按手艺行当组织的,如棚匠、皮匠等。有的是地区的,如海淀、南苑等。参加的都是青年人,经费是熟识的城里各大商号、知名人士、各商号公会布施的。参加“走会”的人,都是尽义务,不收任何费用。平日都各自有行业,到妙峰山“开山”期间,各个善会的人便临时自发组织起来,到妙峰山“赶会”。

善会有“文会”、“武会”两种。“文会”是“粥茶老会”、“拜席老会”、“缝绽老会”等。如“粥茶老会”是沿途在所搭大席棚中施粥、施茶的,参加来尽义务的是各粮店的伙计、运粮的脚行等;“拜席老会”是往山上送席子、供搭棚用的,用完再自己拿回去,是棚铺、席铺的善会;“缝绽老会”是皮匠的会,沿途在棚边设摊,免费为游客补鞋。这种为游山香客服务的“善会”是很多的。

如果说“文会”是为香客上山服务的,那么“武会”就是为香客上山表演、娱乐的。有“少林五虎棍”、各处“太狮、少狮”、“秧歌”、“高跷”、“开路”等会,表演的人都穿着各种戏装,化起装来,配着锣鼓,沿路走一段,耍一段,一直耍到山顶上,到庙前表演给“碧霞元君”看,这就是所谓“朝顶进香还愿”。这样“文会”服务,“武会”表演,再加上众多的香客,因而才构成妙峰山的乡土风味十足的离奇、热闹的场景。

每年三月间,北京城里的各行各业的会,就贴出“会启”来,会启用黄纸木板印的格式,内开会所及设驾所,即供碧霞元君神位,有的要抬神位上山。再写明守晚、起程、上山、朝顶、进香的路程和日期,守晚即头天晚间在指定地点聚齐。上山后的工作,如茶棚、玩艺及各种义务工作。再有走会的人化缘不化缘。各会都有自己的三角会旗。这是北京城里的会。因住处分散,要贴会启通知。而农村中的会,都是本村的,大家平时都在一起,即使外村,也只三五里,年年走会,大家都知道,只在会所所在院门口写明即可。如“京兆房山县西王佐村年例诚起前往金顶妙峰天仙圣母娘娘驾前进香如意圣会寓”这纸条一贴,走会的熟人自然到此集中前往了。

善会是个组织,一到庙会开的日子,他们去服务或表演,这是表示做善事的意思,叫作“走会”。注意,要明白这个“走”字,参加的人,不管文、武,都要能走,这就要求体力要好,不管老少,都要能走。不只能走,还要能挑了担子走。各个会不论文武,都有道具,先有两担圆笼,一层层叠起二三尺,外面黑油漆,上写“会名”。还有“朝山进香,茶水不挠”等字样,上面还有小彩旗和铃铛,这些不是挑着走,就是抬着走,都是会中的棒小伙子生龙活虎地轮流挑,轮流抬,一直走到山顶庙里。如果是“武会”,那还要一边走,一边表演,这就更费劲了。所以一个“走”字,包括了很多内容,是要有好体力,好功夫的。

“朝顶进香”完了之后,归途上也十分热闹。首先在庙门前一定不要忘记买两样东西,一是麦秸编的各种玩艺,一是大大小小的鲜红绒花。归途中不论男女老幼,头上都要簪一朵大红绒花,谓之“戴福还家”。曾记得有一个专门表演“耍叉”的会,“进香”回来,敲锣打鼓地走在新街口大街上,挑圆笼的、坐大车的,都是白大布小褂,黑对襟夹袄,敞着怀,白毛巾包头,插着妆金大红绒花。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插着大红花,白须飘洒的小老头儿,精神抖擞,一边耍叉一边走,钢叉在他身上绕来绕去,哗哗乱响,一路真不知赢得了多少喝彩声……这种兴高采烈的情景,直到今天似乎还在我眼前晃动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