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見一經形症,若雜疹則面燥腮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多睡,咳嗽噴嚏,驚悸吐利,手足稍冷,骩涼耳涼也。然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不可盡除之,但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初發熱時,精神清爽,唇鼻滋潤,更無他症者,此熱在表,其痘必疏,不須施治。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然熇熇不渴,清便自調,此邪在表,拂鬱於皮膚之間,宜以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一),甚則羌活湯主之(十)。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
初發熱時,表不大熱,其人煩躁不安,此熱在裡也,以三黃丸微利之(八)。
初發熱時,腹中痛者,此毒氣與穀氣相併,宜利之,去菀陳莝,使毒氣得泄,穀氣得消,備急丸主之(九)。
初發熱時,咳嗽甚者,參蘇飲主之(三)。
初發熱時,或乘疫癘之氣,人參敗毒散主之(二)。
初發熱時,或為風寒所襲,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湯(五),雙解散(四)去大黃主之。
如瘡既出,其熱便退,瘡本必疏。若一向熱不衰者,此瘡必密,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六),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如瘡已出,但微發熱,不須治之。蓋瘡疹屬火,非熱不能成就也。
如瘡漿膿已成,毒氣已盡,又復發熱者,俗呼為干漿者是也,不須施治。
如結痂之後,其熱不退者,此邪氣未盡,正氣未復。熱微者不須治之;熱甚者當視其虛實。
渴
瘡疹渴者,裡熱也。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津液者,水穀之精華,變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瘡疹之火,起之於內,銷爍水穀,不得以變化津液,灌溉臟腑,故渴也。又瘡本稠密,津液外泄,化為膿漿,不能滋養真氣,亦渴也。小渴者,常病也,不須治之;大渴者,視其虛實,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紅柿、梨、橘、西瓜等物與之,恐損脾胃,致生災異也。
如發熱時便大渴者,此熱在裡也,葛根解毒湯(二十一)主之。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於肺金,熏蒸焦膈,搏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叔和云: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二十三)主之。
如自利而渴,邪傳腎也。《正理論》云:自利而渴者,屬少陽虛,故引水自救。蓋腎主五液,其脈絡於肺,系舌本。邪傳於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自利則津液不足,腎水乾,不能上潤於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腰痛
瘡疹發熱,先腰痛者,最宜忌之。經曰:腰者,腎之府也。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蓋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首,其脈俠脊,入循膂絡腎。瘡疹之毒,起於右腎之下,循足太陽膀胱,散於諸經,乃邪由里傳表也。如初發熱,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故關節不利而腰痛,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發表以通太陽之經,使邪氣不得以深入,瘡雖稠密,或可愈也。治若以緩,則太陽之邪由表以傳於陽,少陰之邪由里以傳於陰,表裡受病,陰陽俱傷,榮衛之脈不行,臟腑之氣皆絕,或為黑陷,或為癢塌,終莫能救。
凡發熱便腰痛者,先服人參敗毒散(三),次服五苓散加獨活主之(二十八)。
腹痛
《內經》腹痛,皆屬於寒。惟有一症為熱。瘡疹腹痛,皆屬毒熱也。訣云: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透,發少更防癰。是也。或有兼食積者。
如初發熱,便腹痛者,此毒氣內攻,須急治之,不可逡巡,以貽後悔;便調者,四君子湯(二十)去白朮加青皮、木香、山楂肉、枳殼;便秘二三日未行者,承氣湯(三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渴煩躁,大便秘,狂妄者,三乙承氣湯(二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如常者,化毒湯(三十二)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黃耆建中湯主之(三十)。
如瘡已出至收靨時,原無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飲食也。消息審問,曾因飲冷水者,五苓散主之(二十八),或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乾薑、人參(三十一)。曾傷食者,問傷何物,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二),用原物湯送下。
如瘡已出至收靨,原無腹痛,忽然作痛,亦未傷飲食,但觀其大便何如。若便秘者,此燥屎也,以三黃丸(八)微利之;大便自利者,此虛痛也,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如因寒而痛者,理中湯(三十四)加白芍藥、桂主之。
如發熱時,心腹絞痛,煩悶叫呼,或瘡陷伏,脹滿疼痛喘促者,此惡毒之氣,攻刺腸胃,燔灼臟腑,必不可治。
驚狂
驚者,口眼喎邪,手足搐搦,隨發隨止。狂者,手足擾亂,言語乖越,發而不止。驚者,心主火而惡熱,肝風而善動。瘡疹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發為驚搐也。此其常候,俗呼驚痘。最吉者,以牽引伸縮,骨節開張,腠理疏解中存發散之義,瘡出而驚即止。若一向發而不已,此則可惡,乃毒內伏於心故耳。狂者,心為火而主神,腎為水而主志,火起於內,濁亂擾動,心神不守,腎志不寧,故發為狂也。有大便秘硬而狂者,此謂有燥屎,為陽明經。但數日不更衣,是以《難經》所謂重陽者狂也。如昏不知人,起臥不安,又為不治之症。
如初發熱驚搐者,導赤散(三十五)加辰砂,兼羌活湯主之(十)。若發熱不休,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難痊,以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相兼治之。
如瘡疹收靨之後又發驚者,此真氣虛弱,火邪內攻,宜急治之,恐久成癇,以貽終身之害,寧神湯(三十九)、抱龍丸(四十)主之。
如初發熱,大便自調,狂亂者,五苓散(二十八)加辰砂主之。
如大便秘者,輕則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三十)主之。
譫妄
譫者,多言也;妄,虛妄也;譫妄者,妄有見聞而語言無倫也。皆邪氣熾盛,正氣虛弱,神識不清之所致。夫言為心聲,心熱則多言。睡中呢喃者,熱之微也;寤而語言差謬,熱則甚矣。亦有胃熱而譫語者,大便必硬,數日不更衣方是。妄有聞見而譫語者,其候難治。蓋腎主志,開竅於耳,在目為瞳子,毒邪入腎則志喪,志喪則耳目妄有聞見,故曰失志者死。《難經》云:脫陽者見鬼。
初發熱,時譫語者,毒邪犯心,心為熱冒,其神浮越,宜瀉火鎮神,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兼而治之。
如腸中有燥屎,三五日未更衣者,宜滌腸解毒,宜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三黃丸(八)主之。
如起發成漿,欲靨之時,忽然神昏譫語,此由瘡本稠密,精血外耗,不能養神,宜養血瀉火,安神丸(四十七)主之。
如昏不知人,語言無倫者,死。經曰:衣被不斂,言語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故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妄有見聞,狀如見鬼而畏怖者,不治。此症自始至終,皆不可有,乃神志俱喪,軀殼徒存,不過引日而已。
吐利
瘡疹,吐利常候也。經曰:諸嘔吐暴注,皆屬於熱。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火內迫,則傳化失常,而吐利並作,火性燥動迅欻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上吐下利。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氣下而不上則利。瘡症初發熱時,有吐利者,不可驟止,令邪氣上下得出也。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
如初發熱,自利青綠水或黃色者,皆熱也,黃芩湯(四十一)主之;兼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四十二)。不可誤用理中湯,反增內熱也。
如初發熱自利,一日夜只三四行者,此不必治,痘出利自止矣。
如初發熱,自利清白色者,此里有寒也,理中湯(三十四)主之。
如自利久不止,此有濕也,宜分利小便,固澀腸胃,恐虛里氣,致生陷伏也,以五苓散(二十八)、豆蔻丸(四十六)相兼治之。
如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四十八)主之。
嘔吐噦
仲景云:聲物兼出為嘔,物獨出為吐,聲獨出為乾嘔。干猶空也,明其無物也。然乾嘔與噦,皆聲之獨出者,乾嘔其聲輕小而短,噦其聲重大而長。嘔吐噦,瘡疹最惡候也。蓋胃為水穀之海,上通乎咽,內而不出。如初發熱有是症,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見上條):若自出現以致收靨有是症者,乃瘡集於咽門,攻於胃脘,吞嚥不利,治之則難。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漸變為失音,嗆水,而不救矣。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二十八)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三十三)。
如無上症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則木來侮之。今木俠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上出於賁門(胃上口也),微則乾嘔,甚則噦,土敗之相也。《太素》曰:弦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針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泄利
凡瘡未出而利者,邪氣並於里,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也(治見上文)。瘡已出而利者,邪氣並於表,正氣方逐邪氣,主乎表而不主裡,則裡氣虛不能停納水穀,故亦自利也,宜從氣虛而治。瘡疹所忌,內虛泄瀉,凡覺腹疼,或漉漉響趨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治之不止,此開腸洞泄,惟二劑可以收之。《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者是已。如服澀劑而利不止,經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止。五奪之中,此為最甚。但正氣內脫者,淹延而死,邪氣內陷者,煩渴而死,此為異耳。
自起發以至收靨,大便常宜堅實,忽然自利者,理中湯丸(三十四)主之。
如因飲冷水自利者,所謂濕勝則濡泄也,宜溫中利小便。以理中湯丸(三十四),理中氣,勝水寒;五苓散(二十八),利小便去水也。
如因傷食自利者,所出必酸臭,乃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宜先去積,以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後補脾胃,益黃散(四十五)主之。
如利久不止,先服陳氏木香散(二十五),兼豆蔻丸主之(四十三)。更甚者,陳氏異功散主之(二十六)。此藥太峻,不可猛浪。
如結痂時,暴泄不止者,消息所出之物。痂皮膿血者,順;水穀不分者,逆。如利膿血不止者,熱毒下流也,香連丸主之(五十)。
大小便秘
凡病瘡疹者,小便欲其流而長,大便欲其潤而實,則邪氣不伏,正氣不病。經曰:小便數,大便必硬,雖二三日不更衣無苦也。如覺小水少,則病增進。蓋心主瘡而屬火,心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氣為火食,不能傳化,而津液不出,故小便秘也。瘡疹發熱,大便欲潤,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傷胃不通,榮衛不行,瘡出轉密也。惟瘡起發之後,大便卻宜堅實,如能食而大便常行者,不須忌;若過四五日不行,則熱盛生濕,其瘡難靨,亦宜微利之。設使大小便俱不通,則邪毒內蓄,三焦阻絕。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故大小便不通者,死。」
凡瘡疹小便少者,熱微。導赤散(三十五)加山梔仁;熱甚,八正散主之(四十六)。
如發熱時,大便不行,熱微者,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主之。
如發熱至收靨,大小便不行者,用膽導法(五十一),不可通用利藥。但瘡乾黑陷,大便秘,煩躁者,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五十三)主之。如無此藥,以承氣湯代之(三十)。
咳嗽
肺主氣,其變動為咳。咳者,肺症也。瘡疹發熱之初,便有咳嗽者。肺為五臟之華蓋,瘡疹之火,挾君相二火之熱,上熏乎肺,肺氣焦舉,故氣逆而咳也。瘡疹既出,其咳更增者,此喉嚨有瘡,淫淫如癢,習習如梗,故咳也。瘡疹收後而咳者,此衛氣虛弱,腠理疏開,風寒外襲,肺氣逆而不收,故亦咳也。
如初發熱咳嗽甚者,先以參蘇飲發之(二),次以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治之。
如瘡已出咳甚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主之。
如瘡先壯,收靨身熱,咳甚者,人參清膈散主之(六十一)。
如瘡已靨,咳嗽者,不問形寒飲冷所致,宜人參清膈散主之(六十一)。
如斑瘡咳嗽,身熱而渴者,生地黃散主之(五十九)。
喘急
諸喘皆屬於火。肺者,臟之長也,為心華蓋。心火炎上,則肺焦葉舉,氣逆不利而喘也。有因風寒而喘者,有因傷食而喘者,惟疹瘡之喘獨屬於火,若加泄利、腹脹、煩躁者,則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喘者,前胡枳殼湯主之(五十六)。大便秘者,可用。服此不止,以葶藶丸治之。
如喘,大便自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五味子、人參主之。
如瘡正盛,忽然喘急者,此惡候也,當詳審。如因傷食,穀氣蒸而為熱,上乘於肺作喘者,宜利之,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三)。食去熱除,喘自定矣。
如因感冒風寒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六十七)。
如泄瀉內虛,腹脹而喘者,陳氏木香散主之(二十五)。利止喘定者,生;滑利不禁,喘滿增盛者,氣脫候也。
如瘡內伏不出,或出復陷,腹脹悶亂而喘者,必死。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衛氣者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瘡疹之火,由里達表,干於衛氣,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不宜遽止之。瘡疹自汗,實為美症,乃陰陽氣和,榮衛通暢,邪氣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諸瘡皆屬於心,自汗出者,毒氣外泄也。雖然熱之甚者,亦為汗解,身腹清涼,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熱反劇,此邪氣並於陽而陽虛,宜斂汗固表,清熱解毒,使衛氣充實,無癢塌潰爛之患。如瘡已收較,痂皮脫落,自汗者,此氣虛也,宜補陽救陰,使氣無泄。睡中汗出,心有熱也。其汗上至頭,下至頸,不過胸者,乃六陽虛汗也,不須治之;上至頸下至臍者,此胃虛也;手足漐漐者,胃熱也,宜止之;如汗出如油,發潤如洗,喘不休者,此為肺絕之候。
如汗大出不止,身壯熱者,當歸六黃湯主之(六十八)。
如瘡收後,汗出不止者,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若更不止,調敗蒲散(七十)同服,外用溫粉撲法(六十九)。
胃虛自汗者,調元湯(十八)。不止,調敗蒲散同服(七十)。
胃熱,手足自汗多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
失血
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人身之血,不可妄動也。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今瘡疹之火,熏灼於裡,迫血妄行,血亦隨火而動,陽絡傷則血從上焦出,或衄血,或嘔血;陰絡傷則血從下焦出,或溺血,或便血。陰陽俱傷,血上下出也。諸失血,惟從鼻出者,或有可治之理,其餘皆死症也。亦有痘疹灌爛不能收較,出血不止者,此陽瘡出血,亦不可治。
凡瘡疹衄血,內熱也,玄參地黃湯主之(六十五)。衄血者,佳;一向不止者,勿治。
煩躁
煩者,擾擾而煩;躁者,憒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析而分之,煩,陽也,熱之輕者;躁,陰也,熱之甚者。《難知集》曰: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瘡疹煩躁,須宜忌之。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而煩躁者,昏不知人;譫妄狂擾而煩躁者,謂之悶亂。皆不治之證。
如肺熱而煩者,至臥不安,審於何時。若初發熱便煩者,此毒火內郁,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梔子仁主之。若瘡發見猶煩者,此毒伏於內,未盡出也,消毒飲(十六)、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若瘡出盡,又皆起發,猶煩者,此內熱也,牛黃清心丸主之(二十八)。
如腎熱而躁者,必曾自利。輕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甚則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揚手擲足,欲去衣被者,此熱甚於表也,羌活湯主之。
如神識昏迷,反復顛倒者,此熱甚於里也。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合而治之,龍腦膏甚妙。
吐利不食而煩躁者,正氣虛也,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主之。
如六七日不大便,腹滿而煩者,內實有燥屎也。輕則用三黃丸(八)微利之,甚則承氣湯(三十)下之。
如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者,此陽甚於晝,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主之(二十四)。
如晝日安靜,夜則煩躁者,此陽陷入於陰,夜則陰盛,陰陽交爭,故煩躁也。四物湯(十九)加梔子仁主之。
夾疹
疹,一名麻子,君火所為也。或曰:脾為疹。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在人則心火主之。夫心火亢甚則制己所勝,焚灼肺金,肺主皮毛,故疹毒見於皮膚之間,如蚊蚤所咬之狀。瘡痘只出一般者善;若與疹毒並出,謂之夾疹,其候極惡。惟痘本稀疏而夾疹者,庶乎可治。瘡本稠密,與疹並出,彼此相混,瑣碎莫辨,急用辛涼之藥發而解之。如疹毒漸消,瘡本磊落者,亦可治也。疹痘相併,毒不少減,此危惡之疾,孰能料其生乎?
瘡出夾疹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疹毒消者可治。如瘡收靨後復出疹者,此餘毒解散之兆,不須治之。
夾斑
《活人書》云:傷寒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發斑。下之太遲,熱留胃中發斑,胃爛亦發斑。斑者,乃熱毒郁遏,煎熬陰血,血得熱而不解,浮於肌肉為斑,足陽明胃主之。痘疹初出,皮肉紅腫,片片如錦紋者,此夾斑也,以辛涼之藥解之,其斑漸退。瘡本堅實者,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瘙癢,所謂皮嫩易存者是也。如赤斑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瘡未成就,此先潰爛,工不可治。
瘡出夾斑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斑退可治。
痘疔
痘疔者,熱毒蓄積,氣血腐壞而成也。狀有數種,乃疫毒之氣最為惡候,宜謹察之!有肌肉微腫,狀如堆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鬱結也;有初出紅點,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戴毒而出,反致陷伏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不為用也;有中心戴漿,四畔干陷焦黑者,此氣附毒出,血不為使也;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此氣血不充,皮膚敗壞也;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火濕並行,氣血不能斂束也;有為血泡,色紫易破者,此血熱妄行,不能自附於氣也;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此衛氣已敗,其液外脫也。此數症者,於五六日間候之,但見一症,即不可治。
凡痘瘡及發之時,但見乾燥,其痘焦黑者,即內服奪命丹(十七),外用四聖散(七十二)塗之。
如原有瘡疹,或灌瘡未愈,或瘡將靨較,瘢嫩者,至痘出之時,其處痘本攢聚,形色黑潰,急以針刺破之,吮出毒血,外以四聖散(七十二)塗之,內服加味四聖散(六十四),調無價散(七十三),並奪命丹(七十)主之。
如瘡焦黑,渾身皆是者,看大便何如。若大便秘者,內服承氣湯(三十),調無價散(七十三),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大便利者,內服十全大補湯(三十八)、陳氏木香散(二十五),調無價散(七十三),合奪命丹(十七),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
痘癩
痘癩者,熱毒拂鬱,氣血虛弱,肌肉敗壞。經云:熱勝則肉腐者是也。《正理論》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為泄風,久則為大癩。凡氣血充實者,外無虛風,內無強邪,必無是病。惟氣血素虛者,不能榮衛於身,易感天地肅殺之氣。皮肉之內,虛風居之,兼以痘疹,疫癘惡氣,擊搏燔灼,流散四布,隨空而出,所以瘡本稠密,身無完膚,瘙癢難任,肌肉潰亂而痘爛成矣。急用大補氣血,清熱解毒之法,庶可求全。若得敗面墮鼻,唇崩目盲,肢體傷殘,不至殞命,亦為廢人矣。
凡瘡破成癩者,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苦參丸(七十七)合而服之,外用滅瘢救苦散塗之(七十八)。
癢塌
訣云:虛則癢,實則痛。此大概言之。痘瘡之癢,其候不同。有方出而身癢者,初見紅點,遍身作癢,此邪氣欲出,皮膚閉密,其火遊移往來,故癢也,與傷寒太陽經病身癢者同論。可發之,使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邪氣得泄。瘡出而癢,云所謂火鬱則發之者是矣。有將收較而癢者,其膿已成,其瘡將回,邪氣散而正氣復,榮衛和暢,故癢也,與癰癤將痊而癢者同論。不須服藥,但謹護之,勿令撏掐,以致腫灌,所謂美疾者是已。有起壯泡漿而癢者,當血以化水,水未成膿之時,其毒未化,渾身瘙癢,爬搔不寧,此惡候也,與傷寒陽明經病皮中如蟲行者同論。所謂虛風外搏,邪氣內強,癢而不止,為泄風者是已。此視瘡之乾濕,以風藥佐之,必令癢去,方為佳兆。若癢甚不休,瘡壞皮脫,其毒復陷,謂之癢塌,必不能治矣。大抵出形而皮肉紅豔,起發而皮嫩多水者,其後常致塌也。
如初出身癢者,可發之,桂枝葛根湯(五)加制麻黃、牛蒡子主之。
如起發養漿而癢者,通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防風、牛蒡子主之。
如瘡干而癢者,宜養血潤燥,以四物湯(十九)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濕而癢者,宜養氣去濕,以四君子湯(二十)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癢潰爛黏衣,被席難任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六)加防風,合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敗草散(八十)。
如瘡將收而作癢,誤犯破損,不肯幹較者,用白虎散貼敷(七十九)。
陷伏
伏者,毒蓄於裡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復陷入也。此皆惡候。伏為一症,陷有數種。伏候於見形之時,其人瘡出,熱不少減,煩渴悶躁,此皆伏毒未得盡出也。陷則見形之後,其血漸干而變黑者,謂之黑陷。漿水未成,破損癢塌者,謂之倒陷。膿成復化為水,不肯結痂者,謂之倒靨,亦陷類也。其瘡黑色,皆謂之黑陷。凡斑疹黑色,皆不治之。以腎為水,其色黑,乃腎之真臟色見也。粗工不知變黑歸腎之理,妄謂腎不可實,欲瀉腎而使之虛,不知人之一身,大言陰與陽,小言心與腎,即方家所謂真水真火也。瘡疹之火發於中,賴此一點真水以制其亢,苟欲瀉之,則火無所制,本先拔矣,豈治之要哉?然謂腎者,以腎主骨髓,又主閉藏也。蓋痘疹穢毒,由骨髓而達於筋肉、皮毛之間,乃自內而外,其毒得泄。今既陷伏,則自外而復入於骨髓,謂之歸腎也。又初出形之時,春氣發生之令也。出形而黑,是春行冬令矣。起壯之時,夏氣長養之令也,起發而黑,是夏行冬令矣。養漿之時,秋氣成實之令也,膿干而黑,是秋行冬令矣。故皆謂之逆。結痂之時,冬氣閉藏之令也,此腎之症候,若不著痂,膿水浸潤,此冬行春夏之令。亦謂之逆。惟知造化之機,可以語歸腎之說,其色黑者,火化也。觀物之乾者,其色黑,出於火者色亦黑,豈可謂之水乎?經曰:火發而曛昧,知此可以語黑陷矣。
凡瘡伏而不出者,雙解散主之(四)。
如倒陷者,看其六腑何如。大小便秘,四順清涼飲(二十七)合奪命丹主之(十七);泄利氣弱者,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合奪命丹主之(十七),並外用胡荽酒(八十四)、水楊湯(七十五)。
如將起發,瘡亦有水,但色黑黯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調無價散(七十三)主之。或以快斑湯(十五)、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
如倒靨者,亦視其大便何如?大便秘,宜利之,三黃丸(八)、四順清涼飲(二十七);泄利,宜補之,輕則十全大補湯(三十八),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並外用敗草散(八十)主之。
壅腫
經曰:熱勝則腫。大抵毒之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凡瘡出盡,應期起發,頭面以漸浮腫者,此毒火發起,聚於三陽之分,欲作膿血,故宜皮肉焮腫也。設當起發之時,頭面不腫者,必瘡本磊落,毒氣輕淺,雖爾作膿,根不佔處,所以不腫,不須治之。如瘡本模糊,起發不腫者,此毒伏於內,不即發泄,不可以毒輕論也。如起發腫大,皮肉如常,瘡尖而圓,粒粒分明者,此佳兆也。若皮色鮮紅,瘡本成串,黏聚平塌者,若瘡色灰白成餅,如錫面者,若瘡焦紫無水者,皆凶兆也。有先起發,頭面預腫者,此兼疫毒之氣,名大頭瘟者是也。腮頤預腫者,此名蛤蟆瘟也,須兼疫氣而治,多凶少吉。大凡瘡腫者,直至干漿結痂之時,毒化而腫消矣。故應腫不腫,應消不消者,謹提防之。
凡瘡腫脹面浮目閉者,急與解毒、護目、救咽喉,相兼治之,內用消毒化斑湯(八十四),外用神應膏(六十六)護目。
凡瘡腫脹,初防瘙癢,正面之中,不可少有破損者。苟生癢破沙崩之勢,漸不可為,邪氣內傷,真氣外泄,腫消而死矣。但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如常,大小便自調者,變凶為吉,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苦參丸(七十七)合而治之。
如瘡色灰白,面腫如錫餅者,但看其人臟腑何如。若能食,大便調,小便長,無他苦者,多吉;若不能食,吐利並作,或生瘙癢者,多凶。
如頭面預腫,或腮頰預腫者,此時行疫毒也,並用羌活救苦湯主之(八十三)。
潰爛
痘瘡所貴者,堅實不破,圓淨成痂也。其有潰爛者,火勝也。經曰:熱勝則腐肉。火之為用,猛虐峻暴,近之則燥癢不寧,迫之則焦痛難忍,灼之則糜爛成瘡。故敗物者,莫如火也。火生於空,非虛不燃,乘之以風,其焰益烈。痘瘡潰爛,由肌肉素虛,邪風侵襲。風者,善行數變,行諸脈俞,散於榮衛之間,一旦毒發於里,風應於表,風火相扇,肌肉憤䐜,皮膚決裂而瘡壞矣。如膿成而潰,則毒已化,但黏衣漬度,不能幹較,古方以敗草散主之,誠良法也。膿漿未成,其毒未化,癢破潰爛者,則衛氣暴泄,津液不榮。譬草木剝削其皮,枯萎而死矣。經云: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化,氣止則化絕。此之謂也。
厥逆
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厥者,冷也,又甚於逆。四肢者,諸陽之本,常宜和暖。如指頭微寒者,陽氣衰也。陽氣起於十指之端。足心冷者,陰氣勝也。陰脈集於足下而趣於足心。如瘡焦黑,煩渴頓悶,促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熱氣逆伏,手足為之冷,所謂熱深厥亦深,火極似水者。如瘡本灰白,泄利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陰陽不相順接,而手足為之冷也。瘡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故頭溫足冷者不治,厥逆乃瘡家惡症也。
如因熱深而厥者,大便不通,三乙承氣湯(三十)主之。瘡黑者,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主之(五十三)。
如因泄利,氣虛而厥者,陳氏木香散(三十五)、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但十指頭痛寒者,四君子湯(二十)、理中湯(三十四)並加桂主之。
如瘡始出,手足便冷者,其人先有吐利。四肢者,皆稟氣於胃,脾胃氣弱,不得至經,理中湯(三十四)加桂主之。
寒戰咬牙
戰者,森然若寒,振振然搖動也。咬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鳴也。經曰:諸風振掉,皆屬肝木。寒戰而振振搖動,風之象也。火氣衝物亦然。錢氏曰:肝主風,虛則咬牙多欠。又曰:上竄咬牙,心熱也。然則寒戰咬牙,心肝二臟主之。或以寒戰為氣虛,咬牙為血虛,或以咬牙為齒槁,謂精液不足者,皆不知此意。痘疹所惡者,寒戰咬牙,或單見一症,或二症並見。若瘡已壞,加之喘促悶亂,死無日矣。
如瘡初出寒戰者,此邪氣將出,外與正爭,故振振搖動,火之象也。瘡出乃定,柴胡桂枝湯主之(八十五)。
如瘡出稠密,焮發腫痛,經脈動搖,時時振動者,不可謂之寒戰,待膿成痛去而解。
有筋惕肉瞤者,經絡之血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時筋脈,故惕惕然而手足自跳,瞤瞤然而膚肉自動也,不可謂之寒戰。但養其氣血,十全大補湯(三十八)主之。
咬牙呵欠者,肝虛也。肝屬木,臨官於寅,寅為相火,火盜木氣,故肝虛之症形焉。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呵而欠也。陽上極而下,陰下極而上,則合而齧也。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
上竄咬牙者,心熱也。諸瘡皆屬心火。上竄者,火炎上之象也。咬牙者,火氣動搖之象也。導赤散(三十五)加酒炒黃連、牛蒡子主之。
如寒戰咬牙並作者,則少陰專主之,觀其痘本密。
如瘡出潰爛,寒戰咬牙者,此手少陰心火也。經曰:熱勝則肉腐。寒戰咬牙,火氣動搖之象也。
如瘡本焦黑,寒戰咬牙者,此足少陰腎水也。腎色黑,為主蟄,封藏之本。乾黑者,真臟色見也。腎氣寒,在變動為慄。寒戰者,腎本病也。腎主骨,牙者骨之餘。寒戰則鼓頷而兩牙相軋咬牙者,腎寒所發也。此二症者,在心熱則清之,在腎寒則溫之。其病已壞,治之何益?
暴啞失聲
痘瘡最要語聲清朗,若有猝失音者,凶兆也。先哲有言曰: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其候有三,須要識得。
有心刑肺而失音者。肺屬金主聲,中有二十四空,凡發諸語言者,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五行金空則鳴,實則啞。瘡疹之火起於心,上熏於肺,肺氣脹郁,故竅塞而無聲也。以導赤散(三十三)合甘桔湯(七)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甘桔湯加炒牛蒡子、天花粉、蘇葉主之。
有心虛而語聲低小不出者。叔和心臟歌云:聲言爽氣清。蓋心主血,痘瘡稠密,其瘡都要貫串得到,血為虧損故也。血去舍空,故聲不揚。以導赤散(三十五)加人參、麥門冬、石菖蒲主之。
有毒歸腎而失聲者。經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舌者意志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瘡黑陷伏,則毒入腎,邪氣上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開闔不利,故猝啞也。
有喉舌潰爛而失聲者。咽喉者,所以司呼吸,納飲食,發音聲,猶管龠也。毒火上熏,咽喉先受,賁門、會厭、舌齶之位,皆瘡所聚。初出之時,失於調治,以致咽喉腫塞,管龠窄狹,舌本強硬,呼吸不能,飲食不入,意志不出矣。此上二症,治之則難。
嗆水吐食
《難經》云:會厭為喉門。胃為賁門。病痘之人,毒火上熏於肺,灼於胃,肺與胃之上口皆有瘡而傷矣。水入則嗆者,賁門傷則水不得入,溢於會厭,會厭掩而不內,故氣逆噴出而嗆也。食入則吐者,賁門傷則門戶隘塞,食物不能直奔於胃,緩則汩汩而下,急則阻而吐出矣。此其惡候,鮮有生者。其或舌上有瘡爛破,如蜂窠之狀,舌痛強硬,不能為用,延納水穀,亦使水入則嗆,食入則吐,待舌瘡平則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