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孔子、章子怡应各得其所
幼时听大人讲,外国的字母为什么弯弯曲曲呢?因为孔子牵着一头毛驴到外国去,外国人想向孔子请教,却因为不懂中文无法交流。等孔子离开后,他们发现孔子的驴子拉出的粪便是弯弯曲曲的,心想圣人的驴子拉的粪便肯定也有讲究,于是造出了弯弯曲曲的字母。类似的说法还真不少,例如在吃汤圆的时候,大人会告诉我们,外国人到中国来吃到汤圆,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怎么能将馅放入汤圆中间,却能使汤圆不破?如果说这些只是大人骗小孩的话,或者只是乡愚百姓中流传的说法,那么下面的例子却是我当了中学教师以后从“形势报告”中听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有一次看到中国人爆炒米花,他感到非常惊奇,说:“这玩意应该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人为解决粮食问题做了很大贡献。”表示要从中国带一台爆炒米花机回去研究研究。当时我也深信不疑,还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直到二十年前到了美国,才知道中国的爆炒米花机是从西方学来的,而美国机器爆出的玉米花并不比中国的炒米花小。
这些不是笑话,而是反映了中国人长期延续的一种心态——中国至少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文明的国家,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别以为外国人有钱有机器有枪炮,在文化上可远不如我们中国人。正因为如此,近代以前的中国人无不认为,“蛮夷”(外国人或外族人)只有认真学习华夏文明才能成为华夏,才能从禽兽变为人。但这得看他们自己是否有了足够的教化,并不是谁都有学习中国文化的资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历来并不热心于输出文明,即使外国人仰慕华风,中国人也会担心他们学不会,能粗通皮毛就不错了,只有像利玛窦那样到了精通的程度,才可能被称为“西儒”。中国的四书五经、名篇名著,几乎都是外国人翻译成外语的,而不是由中国政府或中国人主动翻译后提供给外国人的。
不过,等到中国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时,这种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除了少数人对中国文化完全丧失信心,甚至视为累赘或祸根外,多数人却依然保持着自信,或者说是过分的自信,总希望外国人都能重视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最好能像中国人那样学习中国文化。与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态度相比,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但良好的愿望不等于就有理想的结果。我们一度将文化政治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一并抛弃,以至在北京学中文的外国人能流利地读《人民日记》,却不会用中文写信。一位美国学者曾告诉我他的经历:他是在台湾学的中文,文革期间沈阳杂技团访问美国,他担任翻译,将州长的话译成:“略具菲酌,请各位赏光。”结果客人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已经不懂这些文雅的用语了。“礼失求诸野”,真正的中国文化似乎真要到大陆以外的“野”去求了。
所幸中国人终于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伟力,并致力于对外传播。据报道,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已过百家,并要进一步扩大至数百家。山东省投入巨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性的“孔子奖”。孔子的名字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已名闻世界。儒家、儒家思想、儒家学者这些词译成西方语言,几乎都是由“孔夫子”一词的音译衍化出来的。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性人物。尽管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儒家,中国文化在孔子身后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孔子,但没有谁能取代他的地位。
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有一位代表人物,不能只有雅文化、儒家文化、精神文化。介绍中国当代文化,更不能局限于传统。再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层次、群体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不能仅仅靠一位孔子。从这一点上说,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传统和现代、雅和俗、汉族与少数民族、大陆与港台、国内与海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都可以有代表人物,不能相互替代。与我谈孔子的人的确不少,但有的外国人就只知道李小龙、姚明或章子怡;有的外国人欣赏儒家经典,有的却只想学中国功夫,打太极拳。
有人说,章子怡主要在美国发展,演的电影也以美国片为主,已是“黄皮白心”,不能再体现中国文化。如果这样看,姚明也一样,他打的篮球,讲的英文,当然无法体现中国文化。但他们都是中国人,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有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能够在影视、篮球这样典型的西方文化中占据优势,恰恰证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包容性,也显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当然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听到大山用流利的中文说相声时,绝不会忘记他是一位外国人一样,美国人在欣赏章子怡和姚明时,也会想到他们的中国因素。
孔子的地位不可动摇,章子怡、姚明也需要,各得其所,才能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更呈异彩。(2006年5月17日)